穴位不仅可以治病,也可以诊断疾病。《黄帝内经》中记载“实则必见,虚则必下”。专家解释为身体上的许多实证和虚证,都会在穴位上出现凹或凸的变化,当我们身体处在虚证的时候,对应的穴位常常会出现凹的表现,就像地下水不足时,地面会塌陷。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处。
摸足三里发现凹陷时,通常提示有脾气虚问题,常伴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用艾灸足三里来调理脾虚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1、把艾绒放在掌心,搓成小麦粒大的灸柱。
2、用棉签蘸着酒精、水或者凡士林涂在足三里穴位上,把灸柱放在穴位上。
3、点燃线香,然后用线香把小灸柱点着,燃烧到有痛感了赶紧把它按压。连做5次,做完一条腿再同样方法换另一条。
4、如果用来治病,一天操作一次,一次也不过5分钟左右;如果是用来保健,一周操作两三次即可。
【温和灸】不懂麦粒灸的朋友,可艾条温和灸两侧足三里,每穴各灸15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具体灸量看体质。
除了足三里,也可艾灸或点揉中脘穴、脾俞穴、太白穴、阴陵泉、三阴交等穴,养脾健脾祛湿效果都不错。
湿邪有寒热之分。寒湿的人舌苔白、膩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感到舒服。
→对于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法,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可以常吃利水除湿或芳香化湿的食物或药物,如鯉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许辛辣、温热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湿的作用。
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膩,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
→对于湿热者,治疗的重点则为清热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等。此外,还可以吃些苫瓜、西瓜、番茄、黄瓜、绿豆、荷叶等,清暑利湿。
(注:以上药物不可擅自服用,具体请咨询当地中医)
脾虚人饮食宜清淡、少油膩、少生冷,食物种类要多样,进食宜定时、规律。虽清淡但是食物应富含营养,如鱼肉、蛋、奶、优质的豆制品等。
养脾还要保持好心情。喜悦轻松的心情对脾有益,嫉妒、忧虑、多思则对脾不利。自古以来,中医就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脾号称“后天之本”,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够保持脾脏健康,那么几乎就可以避免所有的外邪,保持健康与美丽。
你目前之大便是服药对症之象也。照服不误也。
中医认为 脾恶湿 (恶者乃“怕”也),每天大便4次是属服药之后的正常状况。大便软而臭更是佳象。这是体内的“湿邪”经大便排出体外所至也。邪湿者,体内之毒气也,毒气者,废物也,不臭焉称之为“毒”、“废”耶。
中医认为湿邪性质很“粘腻”,有点象猪油粘在布上。布上可以去洗,体内只能是让它慢慢“脱”下来。脱到哪里去?大便也。
当你之大便成形后,就可以考虑停服矣。
齿痕者,确属脾虚之舌象也。(你叫齿印)。它即使脾不虚了也要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退去,这不是你喝水,一口就能干 杯也。
脾虚需根据不同证型进行用药治疗,主要包括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其中以脾气虚、脾阳虚为常见。脾虚多与饮食、精神、生理、疾病、生活等因素有关。
1、脾气虚证
牌气虚证一般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饮食减少,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便溏。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或不规律引起的。治疗上可使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还可使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等药物熬汤、药进行调理。
2、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又名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主要表现为眩晕、久泄,脘腹重坠作胀,进食后更加明显。当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泻久痢,会损伤脾气,清阳下陷,就会容易出现脾虚气陷的情况。治疗上可使用补中益气汤,还可使用黄芪、人参、当归、白术、升麻等药物进行熬汤药进行调理。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清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主要表现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肢体浮肿、白带清稀量多、小便短少。当过多地食用生冷食物,会容易损伤脾阳,使中焦阳气温煦能力减弱,继而出现脾阳虚的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使用干姜、附子、人参等进行调理。
4、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又名气不摄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可以使用归脾汤进行调理、治疗,还可使用白术、黄芪、木香、酸枣仁、龙眼肉等进行调理。
另外,可到中医科进行艾灸、针灸足三里、胃俞、太冲等穴位,还可沿胃经和脾经按摩进行辅助治疗,改善脾虚的状况。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