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准确位置图】
【穴位位置】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上6寸。
【穴位解剖】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门: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尿、阴囊湿痒、遗溺、腹股沟肿痛、鼠蹊肿痛、下肢麻痹、足部肿痛等。
【作用功效】箕门穴,沉降脾经阴浊。调下焦,利水。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古代记述】癃闭,小便难而白,淋,遗溺,鼠鼷痛。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前列腺炎。
【穴位配伍】箕门穴配太冲穴治腹股沟疼痛。
【配伍方例】遗溺:箕门、通里、大敦、膀胱俞、太冲、委中、神门。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针刺方法】箕门穴,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
【艾灸方法】箕门穴,艾条灸5~10分钟,箕门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箕门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