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腹哀穴: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时间: 2023-11-02 02:12:43

【取穴位置】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哀穴: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解剖位置】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穴位配伍】配气海治肠鸣。

【穴位治法】直刺1~1.5寸。

谁可以帮我翻译一下,关于点穴的

隐白 (位置) 在足大指内侧端,大都 (位置) 在足大指本节后(前)陷者中,太白 (位置)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公孙 (位置) 在足大指节后一寸。商丘 (位置)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三阴交 (位置) 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漏谷(位置) 在内踝尖上六寸,骨下陷者中。地机 (位置) 在膝下五寸。 阴陵泉 (位置)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血海 (位置) 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箕门 (位置) 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

就像这样吗,你不看其中针灸部分就行了,这些古文难懂,你就记穴位图吧,点穴像针灸一样,最好要有个人指点着,你自己乱刺弄不好就给别人一个终身残疾。

足太阴脾经 一、隐白 (位置) 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 (取穴) 于拇趾内侧,拒爪甲角后一分许取之。 (主治) 腹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针灸) 斜刺1分,小艾炷灸3到5壮。 (附注) 足太阴之脉所出为井。 二、大都 (位置) 在足大指本节后(前)陷者中。 (取穴) 于足大趾内侧,第一蔗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逆,泄泻,热病无汗。 (针灸) 直刺1到2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阴之脉所溜为荣。 三、太白 (位置)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 (取穴) 于第一蔗骨小头的后下方,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胃痛,腹胀,身体沉重,痢疾,便秘,吐泻,脚气。 (针灸) 直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足太阴之脉所注为输。 2.本穴为脾之原穴。 四、公孙 (位置) 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取穴) 在第一蔗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本经为足太阴之络穴。 2.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五、商丘 (位置)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取穴) 于内踝前下方凹陷,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之中点取之。 (主治) 肠鸣,腹胀,舌本强痛,便秘,泄泻,黄疸,食不化,足踝部疼痛。 (针灸) 直刺2到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阴之脉所行为经。 六、三阴交 (位置) 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 (取穴) 于内踝尖上约四横指(三寸),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 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阴茎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疝气,足痿,痹痛,脚气,失眠。 (针灸) 直刺5到9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1.本穴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 2.孕妇禁针。 3.小腿内侧从内踝尖至内辅骨下廉(胫骨内踝下之阴陵泉穴)作十三寸折量。 七、漏谷 (位置) 在内踝尖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取穴) 于三阴交之上约四横指(三寸),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 膨胀,肠鸣,偏坠,腿膝厥冷,麻痹不仁,足踝肿痛。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3到5分钟。 八、地机 (位置) 在膝下五寸。 (取穴) 在阴陵泉下约四横指(三寸),阴陵泉至内踝尖的运线上取之。 (主治) 腹胀,食欲不振,痢疾,月经不调,月经痛,小便不利,遗精,水肿。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3到7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阴之郄穴。 九、阴陵泉 (位置)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 (取穴) 于胫骨内踝下缘,胫骨内侧之陷凹部取之。 (主治) 腹胀,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泄泻,阴茎痛,遗精,小便失禁,膝痛。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阴之脉所入为合。 十、血海 (位置) 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 (取穴) 屈膝,于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当股骨内上踝上缘两横指股内肌的隆起上。屈膝成直角时,以手掌按其膝盖,二至五指向膝上,大指向膝内侧,大指端尽处是穴。 (主治) 月经不调,月经痛,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皮肤湿疹,瘾疹,丹毒。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大腿内侧,从横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骨上缘作十八寸折量。 十一、箕门 (位置) 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 (取穴) 于血海上六寸,在血海与冲门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内侧取之。 (主治) 小便不通,遗溺,腹股沟肿痛。 (针灸) 直刺3到5分,不可深刺;艾条灸3到5分钟。 十二、冲门 (位置) 上去大横无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动脉。 (取穴) 腹股沟外端之上缘,股动脉外侧,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任脉)旁三寸半取之。 (主治) 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 (针灸) 直刺5到7分,艾条灸3到7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阴、厥阴之会。 十三、府舍 (位置) 在腹结下三寸。 (取穴) 于冲门上七分,任脉旁开四寸取之。 (主治) 腹痛,疝气,痞块。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3到7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十四、腹结 (位置) 在腹哀下三寸。 (取穴) 脐中旁开四寸,腹直肌外侧取之。 (主治) 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小腹痛。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十五、腹哀 (位置) 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取穴) 在大横上三寸,建里旁四寸处取之。 (主治)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针灸) 直刺5到7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十六、食窦 (位置)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取穴) 任脉旁开六寸,即乳中线外二寸,在第五肋间隙中取之。 (主治) 胸胁胀痛。 (针灸) 斜刺3到4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十七、天溪 (位置) 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取穴) 食窦上一肋,当第四肋间隙取之。 (主治) 胸部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针灸) 斜刺4到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十八、胸乡 (位置) 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取穴) 天溪上一肋,当第三肋间隙取之。 (主治) 胸肋胀痛。 (针灸) 斜刺4到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十九、周荣 (位置)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取穴) 胸乡上一肋,当第二肋间隙取之。 (主治) 胸肋胀满,咳嗽气逆,肋痛。 (针灸) 斜刺4到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二十、大包 (位置) 在渊腋下三寸。 (取穴) 在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约当腋窝与十一肋端之中点取之。 (主治) 胸肋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针灸) 斜刺3到4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本穴为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足太阴经脾中州, 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 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 二十一穴太阴全。

按哪些穴位可以缓解腹痛?那些穴位在什么地方?

我来给你介绍腹痛的点穴疗法,点穴位不仅可以调理气血,而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祝你早日康复!!!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可分为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尽管说引起腹痛的原因及其复杂,但是常规的腹痛可能属于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或者或者腹部的不适应引起的,除过外伤引起的腹痛,点穴位对其有着神奇的功效。
一中脘“脘”胃也,中脘指穴在胃体的中部,故名中脘。
位置: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一个手掌宽)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痛、呕吐、便秘、脾胃虚弱等。
二梁丘“梁”指粮食,穴在髌上,筋如小丘,故名梁丘。
位置:在膝上2寸两筋间。当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的凹陷处就是本穴。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胃痛、胃酸过多、腿膝肿胀、下肢麻痹、乳痈等。
三内关“内”是和外相对而言,“关”意指经气由此而出入,故名内关。
位置: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二寸(三横指)两筋间。
主治:腹痛、呃逆、心绞痛、胸胁痛、晕厥、失眠、眩晕、妊娠恶阻。
四足三里有集合、通达之意,对上、中、下三焦诸病无所不包,故名足三里。
位置:屈膝成120度,由犊鼻向下量四横指胫骨外一横指处就是本穴。
主治:腹痛、脚气、手癣、皮肤瘙痒、荨麻疹、胃痛、便秘、消化不良、胃肠炎、中风、水肿、神经衰弱。
五公孙古代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考该穴为足太阴之络脉的分支,故名公孙。
位置:足大指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之。
主治:腹痛、胃痛、脾胃虚弱、肠鸣、痢疾。

艾灸这个穴位,专治大肠疾病,如肠鸣,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上巨虚,这是大肠的下合穴,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穴位善于治疗大肠的问题。

上巨虚也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也就是足三里下四个手指的宽度。

其主治最重要的是大肠的疾病,如肠鸣,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等,还可以治疗中风瘫痪,脚气等。

这个地方扎进去一般是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肠外皮神经和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有腓深神经。

为什么上巨虚善治疗大肠疾病?

上巨墟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内经说“合治内腑”。此合又在胃经上,买为水谷之海、上巨墟治疗大肠腑病的腹痛、腹胀、腹、痢疾、肠痈有很好疗效。

介绍两个针灸方子。

上巨虚伍大肠经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则调和胃肠之功倍增,三穴灸之有固肠止泻之功。刺之则有理肠通便之能,方名“手阳明募俞下合刺”。

《灵枢?海论》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的记载。且大杼为骨之会,上、下巨虚为手阳明、手太阳之下合穴。三穴相伍,为治疗痹证、痿证及脑瘫之常用方。今名“《灵枢》之血海刺”。

好了,今天的穴位讲完了,欢迎每天打卡,共同进步。@梅小护科普。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