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对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有颇多独到之处。这里仅就干老从肺论治耳聋的经验做一介绍:
盖耳聋有先天、后天之分,本文所讲的耳聋实际上是出现于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至于“生而聋者”的“聩”则不在其内。
“耳聋治肺”一语,首出于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以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历代医家对此说虽各有发挥,然运用于临床者甚少。多年来,干老以此为理论依据,引申发挥,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对提高疗效收到了较好的成果。
干老云:由于肾开窍于耳,肝胆之经络于耳周,故古人治耳聋多从肾与肝胆入手,殊不知多数耳聋均与肺气失宜、肺失清肃或肺气不足有关。
此即《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之故。”王孟英《温热经纬》云:“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葱笼,专主乎听。”
干老认为“专主乎听”一句,是指耳的听觉功能,而“葱笼”则是肺经在耳中的经络之气。
临床所见耳聋之体征虽各有异,然凡具肺卫见症者,均可从肺论治。现将干老从肺论治耳聋的法则举案阐述如下:
【案1】胡某,男,42岁。
时值深秋,因下河捞取衣物而感受风寒,致翌日两耳突然发胀,一无所闻;伴恶寒头痛,鼻塞涕清。经某医院诊为“突发性耳聋”,给予能量合剂、激素及血管舒张剂,治疗三天未效而就诊于干老。
查:两耳鼓膜完整,耳咽管通气良好;音叉试验:两耳骨、气导均消失。舌苔薄白,脉浮紧。论治:风寒袭于肺卫,耳窍失聪,治宜辛温宣散。予三拗汤加味: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粉葛根20克,僵蚕10克,防风5克,路路通10克,1剂。
药后得汗,诸症俱减。原方稍事变化,又服3剂。听力明显上升,后以益气升阳之品调理,直至听力恢复。
【案2】马某,男,45岁。
3周前感冒致右耳闭塞,至今不解。听力差,自音增强,于阴晦天尤甚。一度医者曾投以参芪等补剂而自觉闭塞加剧。
查:右耳鼓膜微红、内陷、标志不清,耳咽管自家吹张,通气不良,鼻甲黏膜肥厚,右重左轻,舌苔薄,脉平。论治:风邪恋于耳窍,法宜宣透通窍。三拗汤加味: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苍耳子15克,防风5克,郁金5克,路路通10克,菖蒲3克,竹茹10克,3剂。
药后右耳鼓膜充血已退,听力大增。再服3剂,并嘱自做导引:①患者以手捏鼻,闭口鼓气,使耳中感有气流送入;②两手掌搓热,以掌心掩耳孔,一按一松,20余次,每日2次,不日而愈。
按:案1之“突发性耳聋”,中医称为“猝聋”。因入水受寒,邪犯清窍所致。干老认为,“猝聋”多伴风邪见症,此时选用宣肺祛风通络之三拗汤加味,往往获效。案2是邪入葱笼,失宣投补者(西医认为本症由耳咽管通气功能不良而引起的中耳腔病变),耳闭3周,仍以三拗汤加味治愈。
(以上用药遵医嘱)
【作者简介】
程康明主任从事中医耳鼻喉科工作50多年,他在继承国医大师干祖望等前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临床实践经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总结、提高,有所领悟。今撮其要,编写成册。
程康明,男,76岁。主任中医师,泰州市名中医。师从国医大师干祖望,从事中医耳鼻喉科事业50多年,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泰州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兴化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兴化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等职。从医几十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力争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临床中总结提高,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朱文,主任中医师,泰州市名中医,兴化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泰州市抗癌协会副会长,泰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兴化市中医学会秘书长。
文源:中医出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