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咱们其实可以从这张方子窥探石膏使用的时机。一般感冒,是不会烦躁的。在治疗太阳证的时候,其实只有两张方子有烦躁现象,一个是大青龙,一个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出现在太阳证的白虎人参汤不算,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转入阳明了)烦躁就是因为肺里面太热了。
肺为啥会热?肺里面的津液不够时,下面心脏还是一直在跳啊,会不断产生热,人就会烦躁。
这个津液不够有很多原因的,可能是肺里面的津液耗散过度(出汗过多)或者不能及时补位,不能及时补位可能是脾虚,脾脏不能发挥功能及时把津液均匀地运到肺里;也可能是横膈膜有痰挡到,大肠气化的津液上不去。
一般是痰堵到的常见,这个时候是用生半夏把横膈膜的痰去掉。石膏去热,生半夏降逆去痰,麻黄去喘。像是这么配伍的方剂,有越婢汤加半夏,有小青龙汤加石膏。
石膏用在肺热很重要,去热后补充津液,胸阳才能回头。如果热没有去掉,单纯的是补充津液,胸阳还是不能回头的。而桂枝二越婢一汤呢,原文说发热恶寒,热多汗少,其实仲景想表达的意思是人有太阳表症,且有烦躁的现象(这种的烦躁一般发生在半夜)。
仲景在给人用汗法的时候,首先检查你体力够不够,如果体力不够(阳不够),坚决不给予发汗,一律采用利尿的方式。而且汗血同源,如果血(水)不够了,也统统不用汗法。所以发汗之前先摸摸脉,再看看舌头,如果脉很微弱,不可以发汗;如果舌苔比较干燥,也不可以发汗。
这里一摸脉,发现脉很弱,这就是说明病人阳不够了,人比较虚了。(肺不能完全发挥功能是因为津液不够导致的,可以理解为阴虚之后导致的阳虚,阳是动能,阴是物质)也就是说,现在病人是又有表症,肺里面津液又不足,肺的功能也跟随丧失一部分。
如果是阴阳俱虚导致的烦躁,没有表症时先复其阳,也就是甘草干姜汤。这里有表症,还需要兼顾到表症。
怎么设计处方让其利小便呢?首先得用到麻黄,麻黄其实是发阳的,发肺阳的,并不是发汗的。从太阳证到厥阴证都有在使用麻黄。像是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证的麻黄升麻汤。
发肺阳还有一个用药方法可以说明:如果是因为肺魄出问题导致人的昏厥,可以用麻黄汤或者麻黄甘草汤来救急,这种用法相当于一个强力的心肺复苏(麻黄发肺阳,桂枝炙甘草发心阳),其效果有时比四逆汤效果还好。
如果麻黄配合石膏或者细辛来使用,就可以把发的阳导下去。(麻黄附子细辛汤,炮附子不产生阳,只是起到把发的阳固定在下焦而已,就像冬天树木的阳都潜藏在树根那种感觉)。
石膏只是单纯的去热,并没有补充肺的津液的功能,想要补充津液,还得靠食物或者药物,最常用的就是大枣、生姜、炙甘草、粳米、人参、麦冬等等。
仲景在这里补充津液,只用到很普通的东西,就是生姜、大枣、炙甘草,并没有加像是人参、麦冬等一些药物。而且这些食物只是补充胃肠津液,并不能直接补充肺的津液。这其实体现了仲景的一个观念:不过度治疗,要时刻训练五脏六腑,人不是特别虚的时候,要让五脏六腑自己恢复功能,让其自己协调运作起来才好。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这个就是很有名的越婢汤。现在还有表症,稍微加强一下心脏的力量就好了。所以加上桂枝白芍等量加强血管喷射和收缩的力量就好了。
这个喷射和回收血液的力量加强,其实也可以看做加强脾“运”的功能,这就是为啥桂枝汤能解肌的原因。很多人都解释的云里雾里的,这里单独说一下好了。
再强调一遍,在中医的物理模型下,脏不止那个脏。全身各处都有五脏的功能。像是肝主筋,全身上下只要是弹性的功能都归肝脏管,皮肤的弹性是肝,子宫、胃肠的弹性也是肝。脾主运化,全身上下运和化的功能都归脾脏管。就算你分的再细小,线粒体分解丙酮酸制造能量,这个也是脾的功能。(“化”的功能)
继续说方子,这个配合起来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原文是桂枝、白芍、麻黄、炙甘草用等量,心阳肺阳同时加强。(如果是心脏功能比较差,麻黄可以比桂枝白芍少一些,这都没什么问题)
石膏多一些,1.5倍,2倍都可以。(石膏少了不够力,不能完全把阳收敛下去,还会微微发汗的)。因为是心阳肺阳同时加强,又有石膏这味阳药入肺,所以这个处方还能用在一种情况:就是肺魄出问题的时候。魂为阳,魄为阴,魂求生,魄向死。
有些人魄出问题的时候,就会半夜胡思乱想很烦躁或者很怕死或者想着去自杀。桂枝二越婢一汤用在这里是最多的。(当然不是唯一处方,我们有不同的切入点,但重点都是扶阳抑阴)
提示:文章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切勿盲目用药。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一首经方,只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姜和枣还都算是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食材。在《伤寒论》里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方剂,然而就是看似简单的几味药,一个治疗外感的发汗方,被后世医家研用至深,注述详实,清代的柯琴称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坊间更有“桂枝汤加减治万病”的说法,虽然基于科学严谨的精神,这种美誉值得商榷,但时至今日,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这自然不是一首简单的发汗方能达到的。
桂枝汤的配伍
原书记载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大道至简,五味药之间相互配合就演绎出对立统一的经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之所以称其为调营卫、和阴阳的第一方,关键就在于桂枝配芍药,这也是本方的灵魂所在。桂枝温卫阳,通经络,解肌驱邪于外;芍药敛营阴,固腠理,缓中和里于内。两药等量,势似彼此对立,互相抵抗,但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散一敛,互相配合,二药同用后因和合而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它含有二药之个性而又中和之,药虽“相反”而实能“相成”。看似相互对立,又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身作用,达到协调统一。
桂枝与甘草配伍,体现辛甘化阳之意,有桂枝甘草汤治疗发汗过多、心阳耗伤的心动悸;芍药与甘草配伍,体现酸甘化阴之意,有芍药甘草汤治疗阴津不足脚挛急。这是桂枝汤里体现的两组协调统一的配伍原则。五味是自有阴阳属性的,辛味开泄发散属阳,酸味收敛固涩属阴,而甘味为中焦脾胃之本味,《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甘味不具备明确的阴阳属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有甘温的黄芪、人参健脾益气,也有甘润的麦冬、沙参养阴益胃。当辛味与甘味同用时,辛味能温运脾阳、甘味能补养气血,二者相合有辛甘扶阳暖中之效。酸甘化阴,从味觉上最易体会,一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酸酸甜甜的味道,一想起到酸甜的味道,就忍不住流口水,但是单纯的酸味或甘味并没有那么强的效果。所以酸味能收敛生津,甘味能益胃滋阴,一滋一敛,相互配合,更能促进脾胃生化津液的功能。
大凡姜枣同用,亦为调和营卫之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大枣可缓和生姜刺激之性,生姜可防止大枣中满致胀之偏,二者合用,能增进饮食,帮助消化,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的发挥。
全方配伍特色,一为攻中有补,攻指驱邪外出,补主要是补中焦脾胃之气,“胃为卫之本”,故能扶助卫外阳气;二为散中有收,芍药微酸微寒,收敛止汗,形成了它散中有收、散中寓敛、开中有合的特点,能散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三为“表中有里”,既能从表以解散风寒,又能从里以健脾胃、助心阳、柔肝木。这就是桂枝汤被冠以“群方之魁”的最大原因。
桂枝汤发汗与止汗
桂枝汤加减变化多,治疗范围广,在《伤寒论》中既说“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 ”又说“可发汗,宜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有一种双向调节的作用,根本在于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营卫是一个生理概念,《灵枢·营卫生会篇》讲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运行于脉中,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运行于脉外,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营气属阴,也称营阴,卫气属阳,又叫卫阳。张景岳说:“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气所不及,故赖卫气以煦之,孙络以濡之。”正常情况下营气卫气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营卫和合,周行全身,发挥濡养脏腑,固护肌表的作用。
唐宗海说:“皮毛一层为卫所司,肌肉一层为营所宅”,体质好的人感受外邪只伤及卫分皮毛一层,卫阳被遏,皮毛闭塞无汗时,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邪。禀赋不足或平素体质较弱的人,营血虚于内,卫气虚于外,营卫和合程度不高,也不甚稳定,就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邪气侵犯人体,容易直透卫而入营,导致营阴外泄,进一步打破营卫和合的平衡状态,造成营弱卫强、营卫不和的局面,病位在肌肉一层,所以要用解肌驱邪,就是仲景所说的:“桂枝本为解肌”非发汗也,桂枝汤就是调和营卫所设。前面说桂枝温卫阳,芍药助营阴,两药一阴一阳,同时着力,并且针对营卫之气化生之源——脾胃,还用炙甘草、大枣、热稀粥来滋养,通过诸药配合,把虚损的补起来,把不和的调和起来,这样就能自然把邪气祛除。所以说桂枝汤既不是发汗剂,也不是止汗剂,是一首调和营卫的解肌剂。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综观《伤寒论》的113方里,桂枝汤为加减变化最多方剂。很多方剂都是桂枝汤演化出来的。徐忠可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当代著名医家祝谌予认为“对于一切因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桂枝汤为主方”,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方剂就是以桂枝汤为底,治疗虚劳不足之证,体现其温中补虚之能。
桂枝汤加减变方有26首之多,用以解表,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栝楼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阳助阳,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调血治血,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有新加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以治水气病,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由此论之,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汤之用,表里气血病均可治疗,实为一首难得之良方。张仲景将其加减化裁,所涉之证甚广。然而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之加减,关键大多在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温通、温化之情。
111.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刘渡舟
这条讲温病不能用火劫发汗。形作伤寒就是类似伤寒,但是不是伤寒,这时伤寒类证。比如温病初期,有头痛发热,甚至微恶寒,脉弱是和弦紧脉相比,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这个提法。弱者必渴,这时温病,用甘寒甘凉,不能用火劫。
胡希恕
形作伤寒,就是像伤寒,发热恶寒,但是脉不弦紧。弦就是上下绷直,紧是脉管紧数有力。这里的脉是弱,说明津液虚,不是阳气重于表,而是体表津液不输,所以不能发汗。如果用了火攻,那一定是火邪入胃,发热谵语。要微微解之,稍微出点汗。
刘志杰
这条是虚人外感不得方证,形作伤寒,就是伤寒。但是不能大意,这里不能用麻黄汤来治疗,要看看脉象如何,结果脉是弱的,说明卫气津液不足。这是一个卫气津液不足而患了外感伤寒,弱者必渴,如果用火疗,必然大伤津液,导致烦躁谵语。这里脉弱人虚,并没有入里,所以不用四逆,还是用汗法,就是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