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治湿温病十法

时间: 2023-11-02 04:07:30

治湿温病十法

今将赵绍琴总结的汪逢春先生治湿温病十法,转录如下:

1、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舌苔白腻而滑,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黄赤,湿热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法。

处方:鲜佩兰5克(后下),鲜菖蒲5克,大豆卷10克,鲜藿香5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姜竹茹各10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通草各3克。

2、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滑。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止呕。

处方:佩兰叶12克(后下),广霍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新会皮3克,制半夏10克,苦桔梗、枳壳各6克,白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泥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3、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处方:鲜佩兰10克(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克,半夏曲12克,川黄连3克,大腹皮、佛手各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焦麦芽10克,赤苓12克,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1克。

后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

4、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

处方:香豆鼓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5、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苔黄垢厚,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处方: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10克,香豆鼓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枇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枳壳3克,焦麦芽10克。

6、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细弦,用清解暑热,清宣化湿法。

处方: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炙枇叶各12克,白蒺藜10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荷叶1角,益元散12克,鲜西瓜翠衣30克。

7、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目胀,胸闷周身酸楚,漾漾泛恶,苔白滑腻,大便不畅,小溲黄赤,辛香开郁以利三焦,苦以降热兼燥其湿,少佐淡渗分消。

处方: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杏仁各10克,黄芩12克,黄连3克(研冲),炒薏苡仁12克,白蔻仁2克,赤苓、滑石各12克。

治湿温病十法

8、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小便艰涩,大便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腹胀矢气,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处方: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鼓12克,山栀、新会皮各5克,佛手片、槟榔、杏仁各10克,前胡6克,通草、煨姜各3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

后两昧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药先服。

9、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未净,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苔腻根黄厚,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肠。

处方: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4克,枳实3克,鲜枇叶12克,保和丸15克(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薏苡仁12克,山楂炭、杏仁各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0.6克,生大黄末1克。

后二味共研细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10、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多濡滑缓弱,用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处方: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4克,甜杏仁10克,范志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赵绍琴进一步发挥引申汪老治疗湿温病十法的临床应用时指出,宣畅三焦法可以治疗内科杂病。他说:“汪老治疗湿温十法,体现了展气机、畅三焦,辛开苦降,分消走泄,抓住了湿温的病机特点。因‘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历五脏六腑’,又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湿温病,为湿热合邪,互相裹结,难解难分,且湿郁热盛,热蒸湿动,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水液运行受阻。遇湿热之证,按汪老法,每获良效。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一些虽不是湿热病,但因脾虚、肝郁、食滞或其他原因,造成气机不畅,湿不得运,阻止于三焦,其舌苔多腻,脉见濡滑,也可用宣畅三焦法,行气化湿,辄取良效。

如曾治一女患者,三十余岁,体丰多痰,咳嗽胸满,小便不爽月余,入夜益甚,前医诊为癃闭,迭用八正散之类月余不效,且有增重之势。诊其脉濡软,按之沉涩,舌苔白腻滑润,此乃湿郁肺气不宣之象,极宜宣通肺气,以畅三焦,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药用苏叶、杏仁、荷梗各10克,五剂后诸恙若失。”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自:《中医经典名医心悟选粹》,吕志杰主编。

治疗湿温病湿浊蒙蔽心窍宜选用的药对为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郁金与石菖蒲配伍的主治病证。乳香、没药可活血化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疮疡痈肿。藿香、佩兰为芳香化湿浊药,可治湿滞中焦之证。郁金能解郁开窍,石菖蒲能化湿,豁痰开窍,辟秽,两者合用可治疗湿温病湿浊蒙蔽心窍。苍术、厚朴可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砂仁、草豆蔻也治疗湿浊中阻之证。故正确答案为C。

湿邪有中医里如何治疗?

建议:湿邪: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 病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编辑本段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分类:1.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2.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2.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湿邪致病往往兼有其它邪气。1.湿热: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发热红肿,得冷则舒。 治疗当清热宣痹、利湿通络。药用石膏60克包煎),知母15克,黄柏20克,银花藤30克,连翘20克,汉防己20克,苡仁30克,滑石30克包煎)。2.寒湿:表现为肢体关节沉着冷痛,遇寒易发。治疗当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药用制附子15克,细辛10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苍术20克,川芎15克。3.风湿: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治当祛风除湿止痛:羌活15克,独活15克,秦艽20克,防风20克,川芎15克,全虫6克,蜈蚣2条,威灵仙20克。

人体如何除湿

病情分析:
祛湿药有独活,威灵仙,五加皮,秦艽,防己,松节,海风藤,川乌,草乌,雷公藤等
具体分祛湿散寒,祛湿清热,祛湿强筋骨三种
指导意见:
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等,多与砂仁,陈皮等同用.
苍术:燥湿健脾: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祛风除湿;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故能祛风除湿,用于湿邪偏重的痹证,常与独活,秦艽等同用.
生活护理:
2.淡渗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所致的小便不利,泄泻或水肿,淋浊,痰饮等证.服用后能使小便畅利,尿量增加.药理研究证实,本类药物多有促进尿中Na+K+ Cl-,尿素等排泄而起利尿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渗湿利尿:适用于水湿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泄泻,水种等,常配用猪苓,泽泻,白术等.
(2)健脾补中:多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食少脘闷或泄泻,常配用党参,白术,陈皮,甘草等.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证,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强安神效果.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补益心脾的作用.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等证,常与茯苓,泽泻,白术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胶,茯苓,滑石等治阴虚小便不利,水种等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用于脚气,水肿或脾虚水肿,可配伍利水渗湿的茯苓,猪苓或健脾去湿的扁豆,白术,玉米须等.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有湿泄泻,多用炒苡仁,并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3)清热排脓:用于湿热壅滞所致的肺痈,肠痈等证.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配伍,治肠痈常与败酱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4)祛湿清热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急等证,配防已,苍术等.
通草:具有清热利水作用,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药力较缓,宜用于湿热不甚者,常与其它清热利湿药如薏苡仁,滑石,竹叶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及猪蹄同煎服.
.清热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扁蓄,瞿麦等.
车前子: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以茯苓,猪苓,泽泻等),或湿热泄泻,淋浊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麦等).
(2)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龙胆草等),或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木通: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常配用生地,竹叶,甘草梢等.
(2)通乳: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猪蹄煎汤饮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