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传统医学针灸的“七方十剂”

时间: 2023-11-02 04:59:40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传统医学针灸的“七方十剂”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为了验证古人的思想我临床做了大量的实验。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浅

《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3、刺远宜深,刺近宜浅

“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4、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

针灸疗法的七方

针灸

一、大方

大方的条件是取穴位多,用针粗,手法重。大方的适应症有:脑出血、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此症多侵犯小儿,用针宜细,随刺即起,刺入亦浅,谓之小儿针法。列入大方,因取穴甚多,有时多至二三十穴)等。

二、小方

小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大都用于新病、轻病、身体虚弱的患者。

三、缓方

缓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日期长。用于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等。

四、急方

急方的条件是:穴位明显好找,操作简便迅速,针灸后立即见效。取穴不拘多少,随时随地都可救急应用。例如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晕针较重等。

五、奇方

奇方的条件是:只取一穴,中病而止。例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头昏刺百会等。另外,凡只取一穴,屡次使用,病愈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气失眠,屡刺行间;消化不良,常针中脘;腰痛多次用肾俞或委中等。

六、偶方

偶方的条件是:两侧取用同名穴,穴位数目左右相等。用于全身病,使左右经络达到平衡,例如: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同时并用,或不论采取任何穴必须两侧相同,或穴不同而穴数相等。

七、复方

复方有三种形式:

1、配合法:取了一穴,恐怕疗效不著,再加上同样效果的一穴。例如:头项强痛,取了风池,又加天柱;腰腿疼,取了环跳,又加委中。

2、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患有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到治疗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

3、分治法:治疗同时患有两种不相连属病的患者。例如:患了面神经麻痹,又起了荨麻疹。取颊车、地仓治面瘫,又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曲池行血,又是大肠经的合穴,上通面部。

颊车、地仓为胃经穴,荨麻疹多与胃有关联,这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同时治疗两种不相关联的病,而由穴位使之相通而同时收效

针灸处方的十剂

一、补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阳虚而兴奋督脉,使腰脊强壮。灸膏肓治肺病虚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增进饮食,强壮身体,或用各种补的手法,使身体转弱为强。

二、重可镇逆

例如:膈肌痉挛,气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内关以治胸中,加膻中以利气(为八会穴的“气会”),再加日月由胆经斜上刺入接近膈肌。重用泻法,即可止其痉挛。

三、轻可去实

例如:肝阳上亢,血压上升,头目眩晕,取八会穴的“血会”膈俞,找准穴位,双侧各埋皮内针1支,10秒钟后,血压即下降,屡用屡效。又如:津枯便秘,痛苦不堪,在左腹结穴埋藏皮内针1支,可以当日排便。津枯便秘,又名“脾约”,采取脾经的穴。便秘时粪块多积滞在乙状结肠部,腹结穴直接刺激乙状结肠,这也是百试不爽的,但埋在右侧腹结则效果欠佳。

四、宣可决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间,吐之不出,气被痰阻,呼吸困难,闷塞难忍,用手指抠天突穴,一抠一抬,连续数次,其痰自然吐出。痰涎“聚于肺,关于胃”,可针胃经丰隆穴,用泻法宣通。

五、通可行滞

例如:痢疾便脓便血,里急后重(又名“滞下”),总像有粪便欲出不出,常去蹲厕所,蹲得腿酸麻木,而起来又想蹲下,蹲下又排不出,痛苦不可名状,可取三焦经募穴石门,配以大肠经募穴天枢,运用泻法,即能消除积滞,减轻症状,针刺数次可愈。

六、涩可固脱

例如:脱肛,针长强、二白,灸百会,可使脱肛在短时间内收缩还纳。百会、长强都是督脉上的穴,灸百会是“病在下而取之上”,针长强是“局部取穴”,刺激肠壁。二白为奇穴,可以收缩涩滞已脱出的大肠末端。

子宫脱垂,针维胞穴可剌激子宫收缩,加上太溪为肾的原穴,肾开窍于二阴,对大小便都有调整作用。或加太冲,肝经的原穴,肝脉络阴器,可促进子宫收缩。涩可固脱,须用补的手法。

针灸

七、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肿,因扭伤闪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软,但不能移位。“著”字与“着”字相通,如“着落”,即固定在一个地方。治法用左手指按紧囊肿的根部,以毫针从四面横刺,随针挤出黏滑液体。几次之后,囊肿自消。

小儿疳积,主要由于营养不良。头大颈细,头发稀而打缕,肚大筋青,形容消瘦。针四缝穴可挤出白色黏滑的液体,每周针1次到3次可以治愈。

八、泻可去闭

例如:大便闭结,有因胃肠实热的,有因饮食积滞的,有因津液枯而便秘的。《针灸大成》有下法,针三阴交,用呼吸泻法,可通大便。《资生经》治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针石关穴;治小便癃闭,针胞肓、秩边。

九、湿可胜燥

燥病发于外的,皮肤干枯,皱纹堆累;发于内的,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叫做脏躁。内则消耗津液而使便燥。虽有风燥、火燥、热燥的区分,原因总是气虚血少,生热而成燥病。治疗方法为补气生血、滋养津液。取气会膻中以行气,选血会膈俞以养血,采太溪以生津。津液充分,燥病自除。至于脏躁,即为癔病,取内关、神门、巨阙等穴,针后即效。

十、燥可胜湿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有中满、浮肿、尿闭、皮肤湿疹等症,病源在脾和与其相表里的胃经。

选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阴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肾经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经活络,使脾胃旺盛,肾阳充足,胜湿而去病。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由审证求因到立法处方,有一套完整的规律。

用药配方的法则有“七方十剂”,针灸的道理也与此相同,只是把药名改成穴名。治病凭穴,取穴有方,行针有据,则病可愈也。

温馨提示:经络穴位是人体天然药库,主宰着全身疾病;学习经络穴位,令经络通畅,美丽年轻;令穴位疏通,健康长寿!

本草新编的内容分析

本书以药性理论著称,解释药性又多从医理,而陈氏于医理则自成一家,于《黄帝内经》之外,撰成《外经微言》,对《内经》所言医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深化,故其人论著多有新见。据陈氏在其多部著作中屡屡提到“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类,经考证此中异人最可能所指为傅青主、傅眉父子。如考据确凿的话,则研习本书不仅可以吸取陈氏辨药论医精微,对于傅青主医学研习者亦不无裨益。
全书共分五卷,卷前首载凡例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对该书的编写目的、收药原则、七方十剂之义等进行了说明。卷一至五,以药名为纲,列举了二百七十二昧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均先述功效于前,继发尚论于后。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能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

图解本草纲目的基本资料

书 名: 图解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ISBN: 9787561337707
开本: 16开
定价: 68.00元
1200种强身抗病药材
从根本上巩固体内元气
让你真正地百病不生,活到天年
500多幅逼真手绘图
生动、精致的动植物逼真手绘图
极具实用和审美价值
1031幅金陵本珍贵古图
金陵本古图拙朴大气,简洁生动
堪称古刻本中的罕见珍品
300多种成药照片
为你呈现中药入药时的最初形态
更方便对药材的赏析和鉴别 作 者: (明)李时珍原著,紫图 编绘
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
字 数: 665000
页 数: 670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978756133770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医学 >> 药学 >> 药学工具书
定价:68.00 中国人必备的居家生活养疗大全,1200种品物,2066条实用验方,1031幅权威金陵本珍贵古图,300多帧中药材实物照片,500幅准确逼真彩色手绘图呈现药物野生状态。
献给识时令、草香、药趣的中国式生活家,本收拥有:
精炼的白话译文:本书根据《本草纲目》权威古本金陵本编译,在编译过程中,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符合现代人生活和阅读的改编,使语言更为通俗、易懂。
1200种品物:剔除了原著中许多被当代科学证明的有毒害药品、失传药物后,仍收入品物1200种,附方2066条,不失其“大全”的容量。
2066条实用易行的附方:从《本草纲目》原书中挑选的2066多条附方。这些附方均是针对日常常见病症、家庭中易于制作且效果明显的方剂。
500多幅精确逼真的彩色手绘图:500多幅高度精确、逼真的彩色手绘药材图谱,生动、精致地描绘出动、植物的野外原生形态,极具实用和审美价值。极大满足自然爱好者们在野外看图识药的要求。对药用植物的花、叶、果、茎或根都有纤毫毕现、细致入微的描绘,足以满足最高级别植物生态爱好者的苛刻要求。
1031幅金陵本珍贵古图:全书录《本草纲目》权威古本金陵本的线描古图。金陵本古图异于后来流行的江西本插图,更加拙朴大气,简洁生动,堪称古刻本中的罕见珍品。
300多种成药照片:300多幅中药材实物照片,为读者呈现中药入药时的形态。。更方便专家级读者在药店、药材市场赏析鉴别。 《本草纲目》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是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药学及博物学巨典。它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为一体,同时广泛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不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不仅是400年来医家必修圣典,也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本草纲目》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药物、食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方法之大成,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种植学及人们日常生活起居都构成了深远影响。其药食同源的思想更是影响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食物的选择及养生方式。
为了能让这部中国古代的巅峰巨著以完美的现代方式呈现,以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品位,《图解本草纲目》对原著进行了两大编辑创新:其一,删繁就简。《本草纲目》原著篇幅过于宏大,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精编,只收入今人常用、能访的物种,疗效确切的附方,以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精编后,保留品物1200多种,易行有效、切于实用的附方2066条,仍不失其“大全”的容量。其二,图版丰富实用。首次提供了500多幅准确逼真的彩色植物手绘图,不仅方便自然生态爱好者按图索骥,在野外探寻药趣,也具备十分的观赏价值;同时提供了300多帧中药材的实物照片,方便专家级读者在药店、药材市场赏析鉴别;书中还收录了《本草纲目》权威古本金陵本的1031幅线描古图。从最现代到最古朴的三种层次的图版,为《本草纲目》增添了新的价值。 历代诸家本草
第一卷 序例
神农本经名例
七方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四时用药例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六腑六脏用药气
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第二卷 序列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相反诸药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李东垣随证用药
凡例
陈藏器诸虚用药
凡例
张子和吐、汗、下三法
第三卷 百病主治
诸风
痉风
项强
癫痫
卒厥
伤寒热病
瘟疫

湿
火热
诸气
痰饮
脾胃
吞酸嘈杂
噎膈
反胃
呕吐
呃逆
霍乱
泄泻


心下痞满
胀满
诸肿
黄疸
脚气

转筋
……
第四卷 水部
第五卷 火部
第六卷 土部
第七卷 金石部
第八卷 草部
第九卷 行部
第十卷 菜部
第十一卷 果部
第十二卷 木部
第十三卷 虫部
第十四卷 鳞部
第十五卷 介部
第十六卷 禽部
第十七卷 兽部
第十八卷 人部
附录1
附录2
索引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8

【原文】

【详解】

(1)病生于本

“本”,指本源,此处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病生于本”,意即六气偏胜是人体感受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隐庵注:“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即属此义。

(2)生于标者

“标”,即标志,此处指三阴三阳。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代表六气,所以三阴三阳为标。“生”,指发生疾病。“生于标者”,意即在三阴三阳所属的时间中发生的疾病,或由于三阴三阳所代表的某一气候反常致病。例如在每年初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风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厥阴。二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热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少阴等等均是。张隐庵注:“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即属此义。

(3)病反其本,得标之病

“反”,即反求。“本”,即六气。“标”,即三阴三阳。“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意即对于疾病反求其病因,即能知其三阴三阳、病位病性。例如风气偏胜时,人体或受风邪致病。从三阴三阳来说,其病即属厥阴。从脏腑来说即病在肝胆,从病性来说,即病属风热。张介宾注:“病有标本,但反求其所致之本,则见在之标病,可得其阴阳表里之的矣。”即属此义。

(4)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治”,即治疗。“反其本”,即反求其致病之原,此处是指反求其发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标”,即三阴三阳及其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是承上句“病反其本,得标之病”而言。全句意即既然可以根据人体疾病发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来确定病位、病性,那就自然也可以根据人体疾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来作治疗。张介宾注:“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治本之道,则治标之运用,可得七方十剂之妙矣,此无他,亦必求于本之意。”即属此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这几句话,是中医学在对疾病作诊断治疗中所用某些术语的渊源所在。例如因感风邪致病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受风邪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时,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风病或肝病。同时,对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赋于疏风、疏肝、熄风、平肝等等名称。由此说明了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命名等,很多都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演绎而来。

(5)乘其至也

“乘”,即乘势或乘虚。五行学说以一物偏盛对其所胜之物克制太甚,或一物偏衰,其所不胜之物克制太甚均可曰“乘”。“其”,指偏胜之气。此句是回答原文所问:“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意即观察六气偏胜时,主要是观察此偏胜之气到来以后,对所胜脏器的直接影响。

(6)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清气”,即凉气。“燥”,即气候干燥。“风”、“木”,指春季气候。“风木受邪”,即春天应温不温,应生不生,气候反常。全句意即春天里如果气候比平常少风、过于清凉干燥,植物必然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发生肝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清”和“燥”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和“肝,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金胜乘木。

(7)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热气”,即火气。“火之胜也”,即气候十分炎热“金”、“燥”,指秋季气候。“金燥受邪”,即秋天应凉不凉,应燥不燥气候反常。全句意即秋天里如果气候太热,应凉不凉,植物必然因此收成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肺病。从五行概念来说,“热”,属于火,“燥”和“肺”属于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受邪,肺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火胜乘金。

(8)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寒气”,即寒凉之气。“水之胜也”,即气候十分寒冷。“火热”,指夏季气

候。“火热受邪”,即夏天应热不热,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夏天里如果气候太冷,应热不热,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心病。从五行概念来说“寒”属于,“热”和“心”属于火。“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水胜乘火。

(9)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湿气”,即雨湿之气。“土之胜也”,即气候潮湿,雨水增多“寒水”,指冬气候,“寒水受邪”即冬季里应寒不寒,不降雪而降雨,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冬天里如果气候不冷应寒不寒,生物应藏不藏,第二年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湿属于土,“寒”和“肾”属于水“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土胜乘水。

(10)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风气”,即偏胜之风气。“木之胜也”即气候多风,天气温热。“土湿”,指长夏季节。“土湿受邪”,即长夏季节,气候多风,降雨量少,气候干早,应湿不湿,气候反常。全句意即长夏如果降雨量少,气候干旱,应湿不湿,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风”属于木,“湿”和“脾”属于土。“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木胜乘土。

(11)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感邪”,即感受偏胜之气。“生病”,指五脏生病全句意即五脏疾病可以是感受其所不胜之气而发病。例如肝病可以在燥气偏胜时发生,肺病可以在火气偏胜时发生等等。这是对前文“乘其至也”的进一步说明。

(12)乘年之虚

“年之虚”;即岁运不及之年。“乘年之虚”,意即六气偏胜时,人体本来可以感邪发病,如果再遇上岁运不及之年,则疾病就更加容易发生。例如火气偏胜时,人体容易发生心病、肺病,如果再遇上金运不及之年时,由于火胜乘金的原因,则肺病就会更加容易发生,或者在发生以后会较一般年份加重。

(13)失时之和

“失时之和”,即主客之气失和。例如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初之气为阳明燥金,应温反凉,春行秋令,季节与气候相反即属客主之气失和。在客主之气失和时,人体即可感邪而发生疾病,特别是容易发生客邪所胜脏腑的疾病。例如前述春行秋令时,则容易发生肝病等等。张介宾注:“客主不和,四时失序,感而为病,则随所不胜而与脏气相应也,其邪亦甚。”即属此义。

(14)遇月之空

“月”,指天体上的月亮。“空”,即空虚不足此指月缺或无月时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与月廓盈虚密切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就是说,中医学认为每月月圆时,人体气血充实。月缺或无月时,人体气血相对虚衰。“遇月之空”,意即每月在月缺或无月这一段时间中如果感受六气偏胜之邪,也就比平常更加容易发生疾病。

(15)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重感于邪”,即在上述“年虚”、“失时、“月空”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则发病比一般年份要明显加重,预后也比一般年份为差。《灵枢·岁露论》谓:“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此处明确指出:岁运盛衰,主客和否月廓满空等与人体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年虚”、“失时”、“月空”谓之“三虚”。在“三虚”的基础上如果再遇上外邪就容易发病。反之,“年盛”、“时和”、“月满”,谓之“三实”。在“三实”的条件下,即使遇上外邪,也不一定发生疾病。于此说明了自然环境与人体正气强弱及发病与否之间的密切相关。

(16)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意即六气偏胜时,必然就会有复气随之而产生。此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本身始终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人体与之相应,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这是自然界和人体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客观规律。

本节首先指出了六气偏胜是 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而笔者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从认真研究六气变化的规律上着手。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其次,指出了六气偏胜致病,不但影响到本气本藏,而且可以影响到它气它脏,特别是所胜之气之脏。再其次指出了胜气致病时,还必须与岁运盛衰、主客之气、月廓满空密切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指导思想在临床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