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孙某,女,49岁,农民,2010年8月来诊。经当地人民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双膝疼,怕凉,怕风,夏天仍带护膝。
病史:多年来在海边打零工,海风吹,受风寒所致。
症状:双膝不能下蹲,站立亦不能久。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温和灸。
取穴:委中、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当次见效,1个疗程(1周)显效,3个疗程临床治愈。
【案2】王某,女,49岁,干部家属。2011年12月24日来诊,经当地人民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两膝阴天下雨即痛,平时怕风、怕凉。
病史:18年前二胎月子里双膝受寒,一直怕凉至今。
症状:腰酸腿重、体乏无力,夏天需要带护膝、穿秋裤。
治疗:温和灸。
取穴:肾俞、命门、关元、内外膝眼、足三里。3天见效,1个疗程(1周)显效,4个疗程临床治愈。
【案3】隋某,男,60岁,黑龙江人,退休教师。经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伴滑膜炎,2011年3月21日来诊。
主诉:两膝肿痛,举足无力。
病史:半年前右膝盖受寒,起先疼痛未治疗,后逐步肿胀。
症状:右膝光亮,指压后凹陷长时不复,走路困难,夜间痛醒。
治疗:温和灸。
取穴:命门、腰阳关、委中、内外膝眼、太溪。当次见效,1个疗程(1周)显效,4个疗程临床治愈。
风湿性关节炎:分风寒湿型和风湿热型。
一、《辨证要点》:
1、风寒湿型 :关节肿胀,不红不热,痠多痛少,得热痛减,发热不高,小便清,脉浮或弦紧,苔薄白或白腻。
2、风湿热型 :局部灼热红肿,疼痛剧烈,得冷则舒,伴有高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黄赤,脉滑数,苔黄燥。
二、内治法:
1、风寒湿型:
《治疗思路》: 以祛风散寒化湿为主。
《处方》:
制川乌4.5克(先煎)羌独活各4.5克,
桂枝4.5克,生甘草3克,防风9克,
片姜黄9克,油松节12克,茅术6克,
生米仁12克,带皮苓12克,威灵仙12克,
《加减法》: 病期较久,面色苍白,气血不足者,以当归补血汤为主,加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即用气血双补的当归补血汤加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的白芍) 。
2、风湿热型:
《处方》:
桂枝3克,生石膏18克(打碎),茅术4.5克,忍冬藤15克,黄柏9克,知母12克,生甘草3克。萆薢12克,生米仁12克,蚕沙12克(包煎)。
《加减法》:热甚及鼻衄者,去掉温热的桂枝,加犀角9克(先煎,无可用水牛角代替,量宜大),鲜生地15克,丹皮4.5克。汗多阴伤者加金石斛12克(先煎),麦冬、天花粉各9克。
三、中成药应用: 金乌骨通胶囊、通痹胶囊、痹痛宁胶囊等。
四、外治法:
1、风寒湿型:
1)回阳玉龙膏外敷。
2)红灵酒外擦,每日4—5次。
3)熨风散,热熨。(用神灯烤即可)
4)老虎脚迹草子外敷。敷在痛处,会有痛感,起泡立即撤去,用无菌纱布盖之。
《注》:《中华本草》:老虎脚迹草子:具有截疟、镇痛、退黄、定喘、消翳的功效。对治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瘰疬;痈疮肿毒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有毒,应用上应小心,口服易致肠炎。
2、风湿热型:
1)太乙膏外贴。
2)金黄膏掺红灵丹外敷。
五、针灸
上肢:肩髃、曲池、尺泽、外关、合谷等
下肢:风市、膝眼、阳陵泉、足三里、申脉、昆仑等,宜泻法,留针15分钟。
《注》 以上是主要的穴位,临症时可随症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适当的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
六、《外用药方》
1、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草乌(炒),军姜(煨)各90克,赤芍(炒)、白芷、南星(煨)各30克,肉桂15克,研成细末。
功用: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用法: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贴之。
回阳玉龙油膏: 即用凡士林8/10,回龙玉龙膏2/10,调匀成膏。
2、红灵酒(经验方 )
生当归(切片)60克,杜红花30克,花椒30克,肉桂(切薄片)60克,樟脑15克,细辛15克(研细末),干姜30克(切碎片)。用95%酒精2市斤(1000ml),浸泡七天后,备用。
功用: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每日用棉花蘸药酒在患处(溃后在患处上部),揉擦二次,每次10分钟。
此法疗效较好,可能与酒辛辣,能温,能行,活血化瘀有关。
3、太乙膏《外科正宗》
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4、金黄散《医宗金鉴》(对此药我非常熟悉,因为我们医院制剂室就生产。针对于人身各关节扭伤、挫伤、腮腺炎等。)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5斤、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厚朴各2斤、天花粉10斤。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功用: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消肿止痛。治一切阳证。
《阳证》: 疖、痈、丹毒、脓肿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的为阳。
《阴证》: 肿瘤、结核性感染等,表现为苍白、不热、不痛或隐痛、平塌、麻木等症状的为阴。
用法: 可用酒、葱汁、麻油、蜂蜜、菊花露、丝瓜叶捣汁等调敷。其实,在应用上,选用什么为基质去调敷,主要是看做什么用途。如活血通络化瘀,选择用酒调敷;如果用于消肿消炎宜用蜂蜜等等。
《注》金黄膏: 即用凡士林8/10,金黄散2/10,调匀成膏。
凡士林带有燥性,也可刺激皮肤,如皮肤湿烂,疮口腐化已尽,敷贴应薄而且要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收燥。
5、熨风散《伤科选粹》
处方:羌活、防风、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肉桂各3克,研成细末。
功用:温经祛寒,散风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样关节炎,因风寒湿所致者。
6)陈醋热敷: 此法我用过,并不理想,仅能缓解。
七、《护理和预防》
1、平时注意保暖,避寒,防受潮湿。
2、痊愈后,活动必须逐渐增加,可予以适当的医疗康复锻炼。
八、饮食注意
1、饮食宜清淡,定量、食易消化食物。
2、发作期不可食刺激性食物。
《注》仅供参考学习,自行配药请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
艾灸对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网球肘、骨关节肿痛、骨关节病等风寒痹痛都非常有效。通过熏灸体表穴位或患部,使热力渗透,通过经脉慢慢感传,起到活血化淤,温经通络,达到治病疗疾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发病的原因目前为止还不太清楚,多侵犯小关节,如手、足、腕等,常为对称性,呈慢性经过,有暂时性缓解。
发病与细菌感染,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有关,属于中医的痹症,由于体虚、阳气不足,加之居住地潮湿,冒雨涉水,气候剧变等原因,使风寒热邪得以乘虚而入,阻于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即成痹症。湿热阻络多见于早期,关节肌肉红肿热痛,触之发热,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小关节,发热。寒湿阻络多见于中期,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局部畏寒,触之不热,遇寒痛增,遇热痛减。
艾灸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清热祛湿、散寒止痛。
艾灸取穴:
1、阿是穴(关节疼痛处)
2、曲池
【标准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3、足三里
【标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疾病】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4、八风
【标准定位】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主治疾病】主治头痛,牙痛,月经不调,蛇咬伤,脚气,脚背红肿,足趾麻木等
5、八邪
【标准定位】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主治疾病】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手臂红肿等
灸法:用艾条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10日一个疗程。
风湿、类风湿治疗
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张仲景金贵要略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