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四满穴:调经水,消胀满,除湿降浊!

时间: 2023-11-02 07:49:45

四满为经穴名(Sìmǎ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

【腧穴释义】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

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

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取穴位置】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四满穴

【穴位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0、第11肋间和肋下神经分布。

【功能主治】

功能:四满穴有调经水,消胀满,除湿降浊,理气调经,利水消肿的作用。

主治:

1. 腹痛、疝气、便秘等胃肠病证。

2. 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证。

3. 遗尿、遗精等生殖泌尿系疾患。

【穴位配伍】配关元、次髎主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膀胱炎等。

治病养生的优先顺序?:1.养脾胃;2.补气血;3.去湿气;4.补肾?

养生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让人健康长寿。很多病人和学生经常问我,养生应从哪方面入手呢?我反问他们:“你们说老人与年轻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现在看一看,人体衰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头发或白或枯,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肌肤干皱不润,无光泽,牙齿脱落,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肌肉松软,消化吸收能力差,动易气短,大小便不固,胆小怕事,喜安静,易骨折,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丧失,抵抗力下降等。整体形象:精气神不足!

一、中医养生就是养肾和脾胃

肾其华在发,肾虚则发不华;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虚则双耳难聪二阴难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余,脑为髓海,肾虚则骨枯不坚,牙齿不固,脑衰健忘,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目为肝窍,精血亏则目视不明;肾主水,肾虚则皮肤干皱难润;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虚则生长发育停止,性愿望与生殖功能减退或丧失;肾主纳气,肾虚则气短易喘。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消化吸收能力差乏,气血生化不济,肌肤少气血滋养而干枯无泽;脾主肌肉与四肢,脾虚故肌肉松软,四肢喜静恶动,至于胆小怕事,抵抗力下降,更是气血不足使然。

从以上文字,我们不难看到,中医养生其实就是养肾与脾胃!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又称真气,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被认为后天之本!而中医养生不就是求源固本吗?我们把根本固在了阳世,阴间还能轻易请走你吗?当然,也不是中医养生其他脏腑就不管了,只是这两脏乃中医养生的要害而已。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以静静养心,以气和顺养肝,以吐纳养肺!

二、如何判断脾胃虚弱

吃有益的食物就能身体健康吗?那可未必。食物是吃下去了,可是如果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的益处不能为我们所用,再好的食物也无用。所以在食补之前,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才可以正常运化营养精微。

脾有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胃有受纳、通降的功能。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会导致其功能失常,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输布,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有三个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一个人的脾胃是不是虚弱:看手、看眼袋、看舌头。

1

看手时,首先看手的食指(即食指)。示指可以反映整个脾胃的功能。如果示指变形,并且小指内侧根的部分有酸痛的感觉,表明消化系统出现了功能障碍。示指靠近拇指一侧的根部有个叫“二间”的穴位,便秘和腹胀的患者长期坚持按摩这个部位,可以减轻便秘。如果示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表明脾胃虚弱至极,这时常会出现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状。

看手判断脾胃状况,除了看手指,还要看整个手掌。将+指并拢,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指缝过大,表明脾胃有问题,患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较大。

2

眼袋

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长期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留在身体内。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正好是出现眼袋的部位,水湿首先会停留在这里。眼部周围的皮肤较薄、组织疏松,水湿瘀结于眼睛周围,眼睑就会隆起,形成眼袋。

中医判断脾胃是否虚弱,常常会看眼袋。如果要彻底消除眼袋,必须补脾补胃。脾胃强壮之后,运化有了力量,身体内的水湿慢慢减少,眼袋就会消失。

3

舌的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状况。健康人的舌质为淡红色;如果舌质偏淡,说明血虚;如果舌质偏红,说明体内有热;如果舌质发紫,说明体内有瘀血。脾胃虚弱者的舌质最大的特点是:舌体胖大,舌的边缘有牙齿的痕迹。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后不能运化水湿,水停留在体内,舌头也会变得肥大。肥大的舌头与牙齿挤压,便使舌边缘出现了齿痕。

看舌质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看一下舌苔。健康人的舌头上有一层淡淡的、湿润的薄白苔,不燥不滑;若舌苔发黄,说明体内有热;舌苔焦黄,说明体内的热盛;舌苔发白,说明体内有寒;舌苔发黑,说明体内的寒盛;舌苔厚腻,且满布白苔,说明脾胃虚弱。

三、怎么补脾胃

了解了如何判断脾胃虚弱之后,怎么补脾胃呢?

脾胃虚弱的人最怕喝中药,这时我会建议他们喝粥。我建议大家在熬粥时加4样食材一一莲子肉、山药、薏米和芡实。将这4样食物按1 : 1: 1 : 1的比例配好,打磨成粉,每次熬粥的时候放几勺。这个“四宝粥”对补脾胃特别有帮助。

古往今来,许多医家都将莲子视为补脾胃的第一选择。而山药既补气又补阴,是平补脾胃的良药。薏米最大的功效是祛湿。运化水湿是脾的功能之一,人体内的湿气太重会增加脾的负担,祛湿就是为脾减轻负担。芡实与莲子肉的作用相似,也是补脾胃的最好食物之一,芡实的收敛作用比莲子强,是补脾止泻的良药。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补脾胃的方法,就是捏脊,要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部。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及其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捏脊可以刺激多条经络,这样就做到了“离穴不离经”。

捏脊的方法很简单,捏起背部的皮肉,再放开,再捏起,不断重复即可。捏脊可以健益脾胃、强健一身之气,能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还有滋阴补血、平抑心火的作用。一般脾胃有问题的人脸色呈土黄色,这类人少言懒动、偏食,捏脊有助调理脾胃。捏脊法对先天脾胃功能不足的小孩也有很好的调养作用,对小儿疳积有奇效。

四、养肾补肾的办法

1

一则,肾在味为咸

咸伤肾。过咸饮食会伤损神经,导致精亏于下,而虚火上浮,即成高血压、中风等症。

骨折后需忌盐,因肾主骨,骨既已折即不可再伤肾。推之,所有的骨病,包括骨结核、骨癌、骨质疏松等,都需忌盐或少盐,这样治疗效果才好。

即使尚未见肾伤,平时饮食亦需少盐。现代研究认为每人每天食盐不可超过六克,这个量不好把握,但总需注意不吃过咸的食物。

有人说,若做的菜或汤太咸,那我加些水再喝完,是不是会好些。这样做其实没有意义,因为进入体入的盐并没有少。

久病重病患者最需忌咸,需以清淡饮食,慢慢调理,并配合喝五谷粥,自可痊愈。并且,凡属肾病,如各种急性或慢性肾炎、肾衰、肾功能减退等等,都需忌盐至病愈。若不能忌盐,轻则病情缠绵难愈,重则导致不可预计的恶果。现代研究认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能吃太咸的,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其实这也是咸伤肾的体现。

中医认为,若邪气入肾,其病状多表现为腹部胀大、下肢肿胀、身体沉重、喜睡、骨痛等。再者,若属肾阴虚,则表现为目眩、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头晕耳鸣、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状;若属肾阳虚、则表现为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阳痿遗精、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凡有此类症状,皆需注意少吃或不吃盐,以免过度伤肾,影响病情康复。

中医认为:甘胜咸。甘味可缓解咸味的泻肾效果。肾虚之人,不妨适当吃点味甘色黑之物,可利用甘胜咸的功效以取得补肾效果。其实“黑五类”等养肾食物多属味甘。

2

二则,肾在志为恐

恐会伤肾。恐则气下。人遇到恐惧时,往往会出现下肢酸软,几乎站不起来,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这是恐伤肾的表现。

肾不容易养好,需努力避免伤肾。因此,容易出现恐惧的事情需尽量避免。

比如,不要一个人走夜路。夜属阴,特别是在山林中夜行,若人体阳气不足,则易受夜之阴气侵袭而生病。若心中存有鬼怪,在夜里行走会自己吓唬自己,更会伤肾伤精。特别是夜里一个人经过坟地,最属养肾的大忌。

有人恐高,若站在高处下望则下肢发软。如此则尽量不要站在太高往下看,以免因恐惧而伤身。比如上数百米的东方明珠,恐高的人最不宜去。

恐怖片很是流行,我非常不能理解。把自己吓得不敢关灯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这又何必呢。看一次恐怖片会形成多年的恐怖记忆,每逢黑暗或一个人睡觉则恐惧,如此会让肾精一直暗耗。

有人喜欢听鬼故事,甚至讲鬼故事。把别人吓得一愣一愣地,自己觉得非常刺激,岂不知因听了鬼故事而心中产生恐惧,如此亦能伤肾伤精。孔子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我想怪力乱神属于虚妄之事,既伤肾气,又无益于人生进取,何必要说呢。

有人喜欢吓唬别人,先藏在某个角落,等人走过来,突然跳出来吓人;或者,穿着鬼怪的衣服在晚上跳出来吓人;甚至医学院里有学生躺在尸体解剖室里,乘人来学习里突然坐起来吓人,如此等等,为了自己寻求刺激而伤损别人的肾精,十分不应该。人受恐惊,轻则心神不属而心慌心悸,重则胆破肾虚而致昏迷、死亡。

中医认为:思胜恐。大家还记得杯弓蛇影的寓言吧,这就是思胜恐的案例。搞明白了就不害怕了。

3

三则,肾在液为唾

唾液由肾中精气所生。唾液得肾气而最有助于温肾。

平时闲暇可轻轻叩齿72下,然后舌头在口腔内左右各搅动12下,慢慢会产生口水。然后分三小口慢慢地咽下,以意念把口水导入丹田之中。如此做法最可养生,且有助于消化。

吐口水是坏习惯,乱吐唾液既不卫生,又伤肾气。

唾液不吐可以滋养肾气,吐之则伤肾。古人讲:远唾远伤,近唾近伤,不唾不伤。小时候无知,与小朋友们比赛看谁叶唾液吐得远。现在想想,这可不是个好比赛,至少会伤肾。只是小儿肾气健旺,不觉其伤而已。再者,从中医来看,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因为唾液为肾之液,由于心主藏神,精能化气生神,故多唾远唾会导致肾中阴精损耗,即可损气、损神。

唾液与痰不同,若口中有痰,则需吐掉,此与吐唾液无关。

4

四则,肾在色为黑

黑色养肾。中国民间有“逢黑必补”的说法,认为黑色食物有防衰老、保健、益寿、防病、治病、乌发美容等独特功效,其实就是黑色入肾的体现。

养肾,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黑枣 、黑米、黑木耳类黑五类食品等。再如中药里黑色的多有补肾敛肾之效,如熟地、桑葚、鹿角胶、制何首乌等。另外,黑巧克力亦有养肾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其能抗氧化,大概亦是养肾之功效表现吧。且认为巧克力越黑,可可含量越高,其抗氧化作用也越强,尤其珍贵的是完全无糖的纯可可棒。

另外,在欧洲超市里有卖黑莓、蓝莓、 覆盆子等做的果汁饮品,其色黑,其味甘,有不错的补肾效果。

乌骨鸡其骨色黑,入肾,用乌骨鸡炖汤,最能补益肾精。古有成药乌鸡白凤丸,即有养肾调经之效。

养肾之法极多,以上不过略举其要。

再有:久睡会消耗肾中精气,故养肾需忌久睡;亥时睡觉可养肾;齿为骨之余,健齿可养肾;肾其华在发,故养发可养肾;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平时搓耳或按摩阴囊及睾丸周围,即有养肾之功;怡养心神可使心火不妄动,则肾精自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精血相互转化,伤血即伤精、伤肝即伤肾;肾主水而水性寒,寒又会伤肾,故养肾需保暖防寒;如此等等,都是养肾之方法之一。若以中医之理推而广之,则其中皆有深义。

十二井穴简介

目录1拼音2十二经脉井穴的总称 2.1少商2.2商阳2.3厉兑2.4隐白2.5少冲2.6少泽2.7至阴2.8涌泉2.9中冲2.10关冲2.11足窍阴2.12大敦 3手三阴三阳经中的井穴4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十二井穴 1拼音 shí èr jǐng xué

2十二经脉井穴的总称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1]。

2.1少商

少商,经穴名(Shàoshāng LU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井穴,五行属木。少:小也;商:金声,代表肺。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肺利咽,苏厥救逆作用。主要用于胸肺、咽部及神志疾患等。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为常用急救要穴之一。本穴配商阳治咽喉肿痛;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配其他十一井穴治高热不退。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2]。

少商

2.2商阳

商阳,经穴名( Shāngyáng LI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五行属金。商:金声,大肠属金;阳:阳经。此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位于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阳明之热、醒脑苏厥等作用。主要用于五官、外感时疫及神志疾患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中风昏迷;缺盆、肩、臂肿痛;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肠炎等。本穴配合谷治腮腺炎;配少商、合谷治急性扁桃体炎;配其他十一井穴点刺放血治高热不退、中风昏迷;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3]。

2.3厉兑

厉兑,经穴名( LìduìST45)。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井穴,五行属金。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本穴有如胃经之门户。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有通经苏厥、和胃清神、清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现又多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齿龈炎、扁桃体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4]。

2.4隐白

隐白,经穴名( Yǐnbái?SP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井穴,五行属木。隐:隐蔽;白: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的作用。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5]。

2.5少冲

少冲,经穴名(Shàochōng HT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井穴,五行属木。少:幼小;冲:冲要。此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位于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主要用于心胸病、热病及急救等。如心痛、心悸、胸胁痛、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中风昏迷、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本穴配大陵治心悸、心烦、胸满;配曲池治发热;配人中、合谷、足三里治中暑、休克。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针刺“少冲”穴组,可使实验性CO中毒动物苏醒时间缩短,血中CO含量降低[6]。

2.6少泽

少泽,经穴名( ShàozéSI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井穴,五行属金。少:幼小;泽:沼泽。此为手太阳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外侧陷中,犹如小泽,故名。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心泻热、开窍通络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头目及 *** 疾患等。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本穴配风池治项强及后头痛;配睛明、太阳、合谷治目翳;配合谷、膻中、乳根治乳汁分泌不足;配液门、手三里、手五里治前臂神经痛。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针刺合谷、外关、少泽穴组,可升高哺乳期缺乳妇女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7]。

2.7至阴

至阴,经穴名(Zhìyīn BL6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五行属金。至:到达;阴:阳之对,此指阴经。足太阳经至此交足少阴肾经,故名。位于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有通头窍、调胎产的作用。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一般直刺0.1~0.2寸;可灸。现代研究: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用本穴治疗胎位不正,临床多用艾条灸法。以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以妊娠8个月,腹壁紧张度一般,灸后胎动活跃的经产妇疗效最佳[8]。

至阴

2.8涌泉

涌泉,经穴名(Yǒngquán KI 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少阴肾经。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涌:涌出;泉:水泉。水上出为涌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的作用。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休克、中风、中暑、高血压、癔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艾灸涌泉,可使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

涌泉

2.9中冲

中冲,经穴名(Zhōngchōng PC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五行属木。中:中间;冲:冲要。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有清心泄热、开窍苏厥作用。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本穴配人中、内关治休克;配命门治身热;配廉泉治舌下肿痛。一般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10]。

中冲

2.10关冲

关冲,经穴名( Guānchōng TE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并穴,五行属金。关:通“弯”,此指无名指;冲:冲要。穴在无名指端冲要处,故名。位于手指,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热解郁、回阳开窍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头眩、颔痛、喉痹、耳鸣耳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热病、中暑、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及腮腺炎等。为临床急救要穴之一。本穴配太阳、率谷治偏头痛;配耳门、角孙治耳聋耳鸣;配人中、内关、合谷治晕厥、中暑等。一般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11]。

2.11足窍阴

足窍阴,经穴名(zúqiàoyīn GB4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井穴,五行属金。足:足部;窍:孔窍;阴: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趾甲根。有疏肝气、清胆火、熄风热的作用。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12]。

足窍阴

2.12大敦

大敦,经穴名(Dàdūn LR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井穴,五行属木。大:小之对;敦:敦厚。穴在大趾内侧,局部肌肉敦厚,故名。位于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远节趾骨底。有疏肝理气、调经和营的作用。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等。—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实验研究:针刺大敦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可引起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明显增强[13]。

大敦

3手三阴三阳经中的井穴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