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感冒病歌诀
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
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咳嗽加尺泽。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点刺出血。
二、治咳喘歌诀
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
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三、治胃肠病歌诀
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
腹泻隔奏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腹泄可隔姜灸神阙穴。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四、治肿胀歌诀
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
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还可加足三里。
五、治小儿遗尿歌诀
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
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六、治妇女病歌诀
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
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
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痛经针归来、太冲。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点刺出血。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七、治心神病歌诀
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
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
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
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心主神,心神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或神门、关元、合谷。头痛可加太阳、列缺。失眠加涌泉、印堂,眩晕加内庭、百会,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心悸加内关、太冲、心俞、肾俞,交通心肾,养血镇静。
八、治阳痿早泄歌诀
阳痿早泄需开导,再刺三里三阴交,
命门曲骨太冲穴,关元肾俞加灸烤。
阳痿早泄病人,常与缺乏生理知识,还有思想负担较重,因此治疗时要问清情况,给以正确解释开导,暂时夫妻分居,容易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九、治癫狂病歌诀
风府少商加上星,隐白申脉并大陵,
曲池颊车承浆穴,轻刺舌下重劳宫,
男刺会阴女玉门,常用之穴是人中。
此歌诀即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癫狂症十三鬼穴所改编,歌中舌下即舌下中缝,它在金津和玉液两穴之间。玉门穴位于大阴唇上方,少用,病情若重者可一次用十三穴,轻者可选五至七穴,每次交换使用,但都要用泻法强刺。另外,百会、间使、丰隆、太冲也为常用穴,可作备用。
十、中风急救歌诀
中风闭证针百会,劳宫涌泉紧相接,
脱证内关灸关元,莫忘隔姜灸神阙,
人中闭脱可通用,闭症十宣可放血。
中风急救,首先区分闭证、脱证,方能有的放矢。不论闭证、脱证皆可应用人中,对于闭证可在十宣放血。脱证千方不能多用灸的办法。《医宗金鉴》云:“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鼾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可供辨别闭、脱证时参考。
十一、口眼歪斜歌诀
口眼歪斜合谷先,地仓攒竹丝竹空,
百会颊车二白用,再取内庭和太冲。
口眼歪斜属风邪中于经络,可用歌中穴位尽早治疗。二白指阳白与四白,初起针患者患侧,久则两侧均用。配合葱白煎汤来熏洗患侧,避风寒,忌烟酒,收效较快。
十二、治四肢病歌诀
四肢病用局部穴,分经取穴轮流医,
患侧病久健侧治,针刺阿是功效奇,
下肢环跳足三里,绝骨阳陵并解溪,
上肢外关曲池刺,合谷后溪并肩髃。
四肢疼痛、半身不遂等,均可局部取穴,但是还要辨证分经取穴,一般先针患侧,病程日久针刺感觉迟钝时,亦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遇到疼痛,有时取阿是穴效果好。
十三、治眩晕证歌诀
目眩头晕足三里,百会印堂风池取,
太冲曲池兼合谷,三阴交穴并后溪。
眩晕因肝阳偏亢,上冲头目而致,可用太冲调治肝经,足三里导气下行,再配其它各穴,再配其他各穴。若痰热盛者可加中脘、丰隆。针刺治疗多用泻法。
十四、口齿咽喉歌诀
齿痛颊车并下关,喉痛风池和廉泉,
齿痛人中喉照海,两症合谷全承担。
四总要穴:面口合谷收,故齿痛喉痛可应用大肠原穴合谷,一般加局部穴,痛重时可加人中。肾阴虚火旺齿痛喉痛,可加肾经照海养阴清热,润喉止痛。
十五、治疗耳病歌诀
耳病下关及听宫,耳门完骨风池行,
外关中渚合谷穴,久病再把肾俞针。
耳部为少阳经所过,取手足少阳经耳门、完骨、中渚、外关和其它局部穴,加面部治疗总穴合谷即可。耳为肾窍。耳病久者,治疗要加刺肾俞。
十六、治疗眼病歌诀
眼病太阳和睛明,攒竹鱼腰四白中,
合谷光明一般刺,其它穴位手要轻。
—般眼病局部取穴加合谷即可。胆经起于眼外角的瞳子髎,刺光明对目疾较好。眼部的各穴位要轻刺不要捻转、提插,另配风池治眼病,治疗时针感由穴位传向同侧眼部效果明显。
十七、治疗腰痛歌诀
腰痛主穴选委中,肾俞命门大肠俞,
咳嗽痛增不能动,加刺阳陵问轻重,
风寒急性难俯仰,攒竹二穴可用上,
腰痛连腹卧不安,天枢针后可起床。
四总要穴:腰背委中求。急性腰痛可在委中放血治疗,局部配肾俞、命门、大肠俞。若痛甚以致不能咳嗽,咳则疼痛增加,刺阳陵泉,用泻法。边针边令患者咳嗽,问疼痛是否减轻。因风寒而致急性腰背疼痛,前俯后仰困难,可针两眉头攒竹穴,出眼泪效果更好,此为笔者经验。如果是腰痛连腹可针天枢,从阴引阳。
十八、五十肩痛歌诀
五十肩痛不能举,攀头摸脊穿衣难,
先刺条口透承山,合谷曲池肩髃全,
还要配合多锻炼,阳陵泉穴不能忘。
五十肩又叫肩凝症,多在五十岁左右得此病,表现肩部疼痛不能上举,攀探头部,后摸脊柱,穿上衣等俱感困难。先以针从条口透承山穴,再依次针合谷、曲池,最后针肩髃。还要令患者高举患肢上下活动或者以肩为圆心以患肢为半径作画圆活动,以加强功能锻炼。
十九、治疗落枕歌诀画
头项强痛难回顾,先刺承浆后风府,
前后困难刺后溪,左治难转昆仑寻。
“先刺承浆后风府”出自玉龙歌,屡用屡效。如果前后低头抬头困难加后溪通督脉。若左右回顾转头因难,针昆仑,以疏通太阳经气以止痛。
头痛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目以上至枕下部为止范围内的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辨证治疗: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
1.肝阳上亢
【诊断要点】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太冲、阳陵泉
2.痰浊上扰
【诊断要点】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处方】头维、中脘、丰隆
3.肾精亏损
【诊断要点】头痛且空,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处方】脑空、肾俞、悬钟、太溪
4.气血亏虚
【诊断要点】头痛绵绵,遇劳则甚;兼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处方】心俞、脾腧、足三里、三阴交
5.瘀阻脑络
【诊断要点】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细弦。
【处方】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血海、委中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枕、额、脑、神门、肝
皮肤针:取穴:太阳、印堂、阿是穴。方法: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肝阳上亢及瘀阻脑络型。
提醒您:针灸治疗头痛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相信很多灸友日常艾灸中最困惑的就是关于配穴的问题,什么病灸什么穴位? 当然,最好还是需要专业中医师详细辩证以后,方能给予有效合理的配穴方案。
前几日,朋友赠我一本国医大师肖少卿的绝版针灸医书,其中有一些关于关于证候常用配穴记载,整理分享给各位灸友参考,国医大师之经验配穴,效果毋庸置疑,不妨一试。
1、发汗
穴位:合谷、复溜、大杼。
主治:外感发热无汗。
2、止汗
穴位:阴郄、后溪、合谷。
主治:盗汗、自汗。
3、止呕
穴位: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
主治:呕吐、噎膈、反胃。
4、催吐
穴位:内关、中脘。
主治:食积、恶心欲吐。
凡伤食等症引起恶心欲吐者,针刺内关,强泻中脘穴,可以因势利导,促其呕吐。
5、通便
穴位: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大敦。
主治:便秘、大便不通。
6、止泻
穴位: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四隅(梁门、大巨)、十字灸(即水分、神阙、气海、天枢)。
主治:大便泄泻、包括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7、消食
穴位: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
主治:消化不良、食滞。
8、消散
穴位:天井、少海、肘尖、百劳、阿是穴。
主治:瘰疬。
穴位:合谷、少商、阙上。照海。
主治:乳蛾。
9、和解
穴位:陶道、间使、外关、后溪。
主治:疟疾、寒热往来。
10、清热
穴位:大椎、合谷、曲池、陶道、陷谷、内庭。
主治一切热病,包括外感、疟疾。
11、温中回阳
穴位:灸气海、关元、神阙(隔盐灸)、针灸足三里、内关、百会。
主治: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如中风脱症等。
12、补气
穴位: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
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症,如胃下垂等。
13、补血
穴位: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
主治:血虚、失血、崩漏等症。
14、壮阳
穴位: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
主治:阳痿、遗精、滑精。
15、止咳
穴位:列缺、太渊、尺泽、肺俞。
主治:咳嗽、胸闷。
16、定喘
穴位: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
主治:哮喘。
17、袪痰
穴位: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
主治:胸脘胀闷、痰多。
18、理气
穴位:膻中、内关、气海、膈俞。
主治:胸闷气逆、肠鸣、气滞等症。
19、醒脑
穴位:人中、百会、十宣、十二井。
主治:高热昏迷。
20、镇静
穴位: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
泉。
主治:癫、狂症。
21、安神
穴位: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
主治:失眠、健忘、心悸、,梦纭。
22、镇痉
穴位: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
主治: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23、开窍发音
穴位: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
24、通脉
穴位: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足三里。
主治脉象微弱、无脉症、心力衰竭之症。
25、祛风
穴位:风池、风府、百会、曲池、昆仑。
主治:肝风、伤风、头痛等症。
26、利尿
穴位:中极、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
俞。
主治:尿潴留,并治遗尿、小便失禁等。
27、止血
穴位:上星、血见愁(穴在上星与囟会之间)。
主治:鼻衄。
穴位:鱼际、尺泽。
主治:咳嗽唾血。
穴位:三阴交、太冲、隐白。
主治:崩漏。
穴位:承山、孔最、二白。
主治:痔疮出血。
一切出血之症须加膈俞。
28、散瘀
穴位:委中(刺血)。
主治急性腰扭伤。
穴位:足三里。
主治:胸中瘀血、乳痈。
穴位:大包、阳陵泉。
主治:胁肋扭伤。
穴位:中泉、大陵,
主治:腕关节扭伤。
穴位:肩井、曲池。
主治:肩臂扭伤。
穴位:膝眼、髋骨、阳陵泉。
主治:膝关节扭伤。
穴位:丘虚、昆仑。
主治:踝关节扭伤。
29、解毒
穴位:灵台、合谷、委中、百劳、患门。
主治一切疔疮初起。
30、生津止渴
穴位: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
主治:消渴、口渴、咽干。
31、祛风舒筋
穴位: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颈臂;下肢取环跳、阳陵泉(或足三里)、绝骨。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症等。
32、升压
穴位:内关、患门。
主治:低血压、心力衰竭等症。
33、降压
穴位:血海、足三里,曲池透少海或太冲透涌泉。
主治:高血压。
34、通经
穴位: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
35、催产
穴位: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
主治:滞产、胎盘滞留。
36、止痛
穴位:太阳、风池、印堂、合谷。
主治:头痛。
穴位:颊车、下关,合谷、内庭、
主治:牙痛。
穴位:少商、合谷、阙止、天突、照海。
主治:喉痛。
穴位: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
主治:项痛、落枕。
穴位:内关、郄门、膻中、丰隆。
主治:胸痛。
穴位:大陵、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主治心绞痛。
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里内庭、公孙。
主治:胃痛。
穴位: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腹痛,伴有呕吐者加内关,泄泻者加天枢,阑尾炎者加阑尾穴、天枢,痛经者加地机、血海。
穴位: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虚。
主治:肋胁疼痛(肝胆诸疾)。
穴位: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
主治:腰背疼痛。
穴位:十七椎下、次髎、秩边。
主治:腰尻痛(骶髂关节痛)、腿痛、下肢瘫痪。
穴位:合谷、后溪、八邪。
主治:手指肿痛、麻木。
穴位: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
主治:肘关节痛。
穴位:阳溪、中泉、阳谷。
主治:腕关节痛。
穴位: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
主治:肩关节痛。
穴位:膝眼、鹤顶、膝中、髋骨、阳陵泉、膝上土穴。
主治:膝关节痛。
穴位: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
主治: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穴位: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
主治:下肢痿痹、瘫痪。
穴位:解溪、昆仑、商丘、丘虚。
主治:踝关节痛。
穴位:太冲、足临泣、八风、气端。
主治:足趾肿痛、麻木。
37、通乳
穴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主治:产后乳汁少。
38、抗痨
穴位: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
花、患门、大椎。
主治:痨病(肺结核)。
39、消炎
穴位:少商、合谷、天突。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喉炎。
穴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丘虚。
主治:急性中耳炎。
穴位: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
主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诸穴。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40、抗疟
穴位: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
主治:疟疾。
41、祛黄
穴位: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
主治:黄疸。
42、提宫
穴位: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用针法)、气海、百会(均用灸法)。
主治:子宫脱垂。
43、熄风
穴位:百会、风池、三阴交、,太冲、印堂、
主治:头晕目眩(肝风上扰)、小儿惊风。
44、复聪
穴位:听会、翳风、听宫、中渚、金门、聋中、肾俞。
主治:耳鸣、耳聋。
45、提睑
穴位:上明、攒竹、鱼腰、阳白、合谷、陷谷。
主治:眼睑下垂。
46、通窍
穴位:迎香、上星、通天、合谷、鼻通。
主治:鼻塞不通、鼻渊。
47、提胃
穴位:提胃三点(水突、滑肉门透梁门)、气海、足三里。
主治:胃下垂。
48、提肛
穴位:百会、长强、承山、气海。
主治:脱肛。
49、固脱
穴位:素髎、内关、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足三里。
主治:脱证(虚脱、休克)。
以上 49 种针灸治法处方,根据临床辨证施治。
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配合运用,可起相辅相成的效果。
腰痛的针灸治疗穴位 1、奇穴:奇穴位于足三里下一寸,距胫骨外一寸处,毫升2-4寸直刺,针刺手法以泻为主。适用于腰肌紧张,前屈受限,屈髋试验阳性者。
2、人中、委中、阳陵泉:人中行泻法,委中刺血。后刺阳陵泉适用于翻身困难者,下肢伸屈疼痛,腰肌间歇性掣痛者,动则腰痛者,憋气活动。
3、国老穴(三四跖骨之间,本节上约半寸左右):刺之结节处、压痛处,治疗扭伤、风湿、腰肌劳损,针后腰部发热,头部出汗为佳。
4、养老穴治疗扭伤性脊柱病,病变在太阳经损伤处。
5、腰宁穴:患者手掌横贴于胸前,拇指尖压在天突穴上,肘部向上抬起,肘关节上方前缘凹内(相当于曲池、五里、侠白三穴间)寻找压痛点,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豌豆,局部消毒直刺0.5-1.5寸,得气捻转20秒,留针间活动腰椎,叩打腰痛区,适用于局部疼痛、不能俯卧、转侧、咳嗽、深呼吸及稍微活动即剧痛不已者。适应于寒湿性腰背痛,膀胱经第二线外,软组织损伤、肋横突关节半脱位者。
6、鸠尾:注射安痛定(针尖向剑突方向)适用于腰椎前屈后左右活动伸受限者,横突关节疼痛者。
7、后溪通督,适用于督脉病变,例如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轻度中央性椎间盘突出者者,配束骨效更佳。
8、精灵、威灵(腰痛点)精灵穴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后方);威灵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后缘左右手各两穴。
主治:猝死、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炎。
备考:《针灸孔穴便览》:精灵、威灵,奇穴,外劳宫穴,两骨缝处,左名精灵,右名威灵,针5分,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痛。
9、上都:定位:位于食指与中指指蹼缘,左右各一穴,主治肩背腰扭伤。
10、脊柱点:小指尺侧掌指关节赤白肉际。左右各一穴。
主治:急性棘间韧带损伤,椎间盘脱出,手术后腰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出自《针灸大辞典》。
11、腰腿点:位于手背,腕背横纹前一寸五分,第二伸指肌腱桡侧一穴,第四伸指肌腱尺侧一穴,左右各2穴 主治:腰腿痛、腰扭伤。
备考: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向肌腱下斜刺3-5分,针感麻酸至指尖。灸7壮。
12、坐骨神经点:位于无名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各一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疼痛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坐骨神经点,与经络关系位于三焦经?中渚?穴之前方,紧靠骨膜直刺3-5分,不进骨膜,针感局部痛,无放射感。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