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到了47~52岁便处于更年期,此时,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此病在中医上被称为绝经前后诸症,是由于阴阳失调、肾气衰弱导致的。艾灸通过取穴调理气血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消除这些症状。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特效穴位:肾俞穴、三阴交、太溪穴、志室穴、命门穴、脾俞穴、关元穴、章门穴。
1、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即是。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俯卧位,以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可在短时间内生发阳气,改善疲劳、乏力、失眠等症。
2、三阴交穴。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
功效:使女性经气旺盛、经血充足,延缓衰老。 辨证加灸:经期推迟,经量少,平时带下少,阴道干涩,失眠多梦。
3、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每日1次,每次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滋阴补肾,调和气血。
4、志室穴。
位置:志室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4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每日1次,每次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清热,利湿,解郁。 症状失眠、心悸、心烦,腰酸头晕。
辩证加灸症状:月经过多,闭经,面目肢体水肿,四肢寒冷。
5、命门穴。
位置:命门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的正后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固本温中,滋阴降火。
6、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气。
症状:月经过多,闭经,面目肢体水肿,四肢寒冷。
7、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施灸,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固本温中,滋阴降火,接续督脉气血。
8、章门穴。
位置: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调中补虚,益气养血。
【导读】:头痛是最为复杂的一大疾病,而且女性头痛问题普遍比男性要多得多。治疗头痛如此棘手,但是在中医这基本就是小菜一碟了。如果你想摆脱头痛困扰,这篇文章或许可以帮到你。
不同部位头痛可对应 *** 缓解不适
1、偏头痛
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在三焦经 *** 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疾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也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
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 *** 几分钟即可缓解。
此外, *** 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痛
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耳朵上部,就可 *** 胆经,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
可以 *** 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 *** 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 *** 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
可以先 *** 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 *** 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
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
属太阳经病。可以 *** 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颈僵痛
俗话说“头项寻列缺”,可试试肺经列缺穴。
9、肾虚头痛
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搜公众号脉脉养生关注。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 *** 肾经的复溜穴、太溪穴等改善。
10、左边的偏头痛
经常出现在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肾经的筑宾穴,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 *** 肝经的曲泉穴来调理。
11、右边的偏头痛
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可以通过 *** 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
12、酒后头痛
十指梳头,特别是两侧胆经。其中率谷穴治酒后头痛有特效。
1 女性为什么会变老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如何养心呢,只要按按一个穴位就可以,这个穴位也被喻为美人穴,因此开启这个“美人穴”,每天按一按,年轻10岁很容易!这个奇妙的美人穴、养心穴就是内关穴!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按揉内关穴,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之秘,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啊。
缓急止痛:按摩内关对于心绞痛、胆绞痛、肠绞痛、胃痉挛甚至是痛经等都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止晕止吐:按摩内关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晕车效果尤其明显。
宽心畅情:艾灸内关可以宽胸理气,对于心情抑郁、紧张等症和心脏病效果显著。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董氏奇穴经过多年发展,无论在奇穴效能、理论体系、及临床治验上均有惊人的发展,而吾在为数不少的董氏特效用穴里,发现了独到效验的三叉三穴,此穴无论从董氏独有见解、古典医论或现在的全息律作推衍,均有许多可运用之处,故从取穴、手法、临床效用机里论述、及倒马思维、横通思维、穴对组合举例等各面论述,盼对董氏奇穴的爱好者能有丝毫之助。
董氏奇穴流传于世的有数百穴之多,多为人们众所周知的,如能益阳清气、调气行血的灵骨穴、大白穴,温肾助阳、填精补髓、坚筋健骨的肾关穴,能祛风通经络、治骨肿解痉的五虎穴……但在诸多内伤杂病的治理中,个人觉得阴阳的盛衰、水火心肾两脏的交融调和及三焦气机的枢转畅达,似乎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三叉三穴是我在其独有的战略位置及特殊效能上找到似乎能同时解除这阴阳、虚实、燥火交杂矛盾的绝妙好穴,以下将其妙用为诸君—一细诉。
三叉三穴为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处,需握拳取穴,从叉口紧贴第四指,从筋下骨旁(沿掌骨间肌腱空隙缓缓刺入)进针。以二寸针,可针五分至二寸。本穴一针八透穿筋透脉抵骨,此穴阳面为手少阳三焦经从火性,而三焦通肾具有水性,阴面为手少阴心经,故能交济心肾,通上彻下。
本穴从液门穴进针,于天部行针属荥穴水性有透热泻火之用,人部行针经中渚(中白)穴有俞穴木性,缓痛之功对阵发性神经痛,直透到底约一寸半至二寸,入肾有滋肾交心通透三焦之功,此乃杨师针深三才区位疗法的运用。
本穴主入三焦经,别通肾经、董氏掌诊此穴至下白穴主候脾经气之盛衰,及透刺可接心经之气。
主治分类如下:
(一)头面五官科疾患:
(1)视力减退、眼眶骨酸痛(配天皇穴、肾关穴)、目赤肿痛(配制污穴)、目酸涩、干眼症(配光明穴、三叉一穴)、眼皮沉重(配足驷马穴)。
(2)重感冒、头昏头晕、咽痛(三焦之窍开于喉,此穴精专于头面诸窍,于液门穴进针液者水之精也,真水能清热也能填阴,可配大白穴、或配土水二穴为杨师的感冒二针),阴虚咳喘、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3)耳鸣、耳中痛(《素问·厥论》:少阴之厥则暴聋。《素问·脏气法时论论》:肝气逆则耳聋不聪。《仁斋直指方》: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为聋,可配中白穴、水曲穴)。
(4)面瘫、或眼皮抽动、三叉神经痛(三焦经,从屈下颊至眼眶下,可配小肠经之腕顺一穴)。
(5)精神情志类疾患,如:脏躁(如喜悲伤欲哭,或善惊多疑,心烦失眠,午后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无论偏肝郁、阴虚阳亢、或痰热皆可配伍他穴合用)、躁郁症、忧郁症、及自律神经失调诸证候。
(6)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掌指拘紧、肌肉萎缩(配合土水三穴、重子穴、肾关穴),中风导致情绪低落,悲伤(配合木关穴、通里穴)、高血压(多属阴虚阳亢型,配用火主穴、火菊穴)。
(二)骨关节、神经系统:
太阳少阳二经之坐骨神经痛、腰痛(可配腕顺一穴、或火膝穴,形成丁字透刺,荥俞并用治痛范围更深广)、髋骨转摇不利(配合土水三穴、火膝穴、奇穴髋骨穴结合太极动气法中的[转髋揉腿法]。
(1)水气病疾患:古人认为水气病乃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这是传统思维,三焦乃是孤府(即胸腹间各脏器间的间隙),主要除调度元气外,对于间隙间的组织液、淋巴液等精微物质能有效率的运用与代谢,故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肾性水肿(与中白穴倒马,配水相穴、灵骨穴)。
(2)糖尿病(古称为消渴,多因阴虚燥热,以此滋阴清热、交通心肾)、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可配用通肾穴、肾关穴、中脘穴,或与胰俞穴、肾俞穴、太溪穴交替运用。)
(3)本穴居于三焦经荥水穴液门穴附近,擅于处理少阳中风,正邪纷争、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之状的感冒,能防治感冒证候群(如咽干喉痛、发热恶寒、扁桃腺炎、妇人经期感冒……),近于小柴胡汤、正柴胡饮之功。
(4)免疫系统紊乱诸疾:重症肌无力(可益脾补肾,配足驷马、灵骨穴)、类风关(多见于阴虚夹风湿或湿热,可配五虎穴、复原穴、四花外穴)、甲状腺机能亢进(多见阴虚肝郁之兆,可配用足三重、地皇穴、心常穴、大白穴)。
董门之三叉三穴、中白穴、下白穴合用蕴含荥(水性)、俞(木性)、原三穴相生之力,是通利三焦、转枢元气、和解少阳、益肾通窍大穴。若以五输穴而论三叉三穴位近液门穴,有荥穴之力,可清利上中二焦风热、壅热,进而调节免疫系统,由此进针须穿筋透脉抵骨,据刺五体针法以筋应肝,以骨入肾,此穴组阴面正是心经,由此可知其对机体的影响层面甚广;中白穴近俞穴可舒郁、行气、利水,治肩背膏肓痛、腰臀痛、胸胁闷胀痛;下白穴于中太极系统中对应于脐,主入下焦,可治妇女行经之腰际酸痛、肾绞痛、坐骨神经痛。此三穴并用,三焦通治,上焦咽喉耳目,中焦益脾助肾疏肝,肩颈胸胁之经筋皆在其掌握中,下焦的盆腔腰荐、带脉皆是其擅治之区位。
此一水平穴组位居荥穴之处,有水之性,可直清其热,亦可以水制火。三叉一穴(又名肺叉穴,在手背第二与第三指缝接合处)重在明目、肩背颈项痛、有解表、调肺气之力;三叉二穴(又名心叉穴,在手背第三与第四指缝接合处)重在强心、抗皮肤过敏、膝腿痛;三叉三穴(又名脾叉穴)重在五官清窍、调三焦、益脾肾、壮腰膝。此三穴并用可缓解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掌指足拘紧或麻木、膏肓腰背痛、高血压、眼皮下垂或颤动、肌无力、免疫紊乱所致,关节肿痛等症。
三叉三穴常用之“精华穴位组合”
(1)三叉三穴配土水二穴:三叉三穴与土水二穴都在同一个水平,土水二穴在大太极中对应头面五官(如外感咽痛、咳喘),三叉三在大太极中亦对应五官头面,三叉三穴从少阳经荥穴处进针透中白穴,善治身之侧面偏头、咽喉病变,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丿连头顶痛及后头痛亦能治疗。这两穴治疗外感咽痛头痛、咳喘甚效,吾恩师称为外感二针。
(2)三叉三穴配肾关穴:三叉三穴功擅清热滋水,位于少阳三焦经上,能将在脾经化生精微营血元气的肾关穴,转输至前之冲任脉、中走肝脾经、后行肾脉督脊。对于各类冲任劳损的妇人病、肾虚或上盛下虚、心肾不交等交杂而成的失眠、眩晕、听力损退、更年期症候群、喘促、夜尿、肾消、坐骨神经痛等。
(3)三叉三穴配手解穴、木关穴:手解穴、木关穴皆在二二部位心经上,以全息律观之,手解穴(即少府穴)属火,木关穴居坎位属水,彷佛是在心经上的微太极,针此两穴可使水火互济、心肾交融,以此特性可治心肾肝三脏交杂之疑难杂症。临床时与三叉三穴左右对取,能交济阴阳、清心除烦、止悸安神止痒、定痛增高,对心肾不交的失眠、神经衰弱、心律不整,血虚血热的阴痒、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痒、骨盆腔炎,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周身气血紊乱的关节痛、青少年发育迟缓等,其效妙不可言。
董氏奇穴的针刺手法朴实易学,更重要的是董门常用的理论(如脏腑别通思维、体应思维、三才思维、五行时空思维、经络辨证思维……),皆能与正经体系融通合用,甚至奇穴、正经、经方、时方交叉配用,或运用于伤科理疗,吾多年验证于临床皆能接轨无碍,董氏奇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各科疾病的治疗已越显成熟,但细细探究仍有许多可发掘之处,董针发展尚未成熟,吾道同志仍须努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