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老中医总结的8个治疗腹泻立效方

时间: 2023-11-02 08:38:30

老中医总结的8个治疗腹泻立效方

腹泻亦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病因:泄泻病因是复杂的,有内伤饮食而泄者,有感寒而泄者,有伤暑而泄者,有伤湿而泄,有脾虚作泄等。

症状:有腹痛而泄,有不痛而泄,有稀泄、溏泄、水泄、热泄、寒泄,有一日十余次泄,有一日至二三次泄,此证非常多样复杂。

此病本属肠胃类病,虽然多样复杂,不外内伤外感所致。在治疗方面,必须采取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按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并以整体观念,全面结合更为妥善。

治则:泄泻一证,属于肠胃病,但多样复杂,必须辨证论治。

名方验方

1、平胃散

治疗:内伤饮食爽湿而作泻,或胃部胀满不适,或去远方不服水土者,服之立效。

组方:苍术2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枚。

2、五苓散

治疗:暑湿相搏,以致泄泻、小便不利等,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肉桂3克。

3、胃苓散

治疗:暑湿相搏,停饮爽食,寒热相杂,阴阳不分,水谷不化,肠鸣泄泻,或腹痛腹胀而作泄者,服之立效。

组方:厚朴12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肉桂3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个。

4、七味白术散

治疗:脾虚肌热,虚热作渴,服之立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葛根12克,木香3克,藿香6克。

5、参苓白术散

治疗: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泄或吐,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莲肉12克,砂仁6克,益智仁10克,扁豆10克,薏苡仁5克,陈皮12克,桔梗10克,甘草3克。

6、四君子汤

治疗:久泄脾虚,元气不足,身困倦怠,四肢无力,服之即可取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如小儿身体虚弱,五脏娇嫩,久泄脾虚,元气不足,身困倦怠,四肢无力,服之即可取效。

如小儿身体虚弱,五脏娇嫩,久泄脾虚,元气不足,或泄久病情严重,闭目摇头,或目直上视,甚至小儿脱水危急,立即服之,或徐徐服,即可救急。继续频服约有12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7、理中汤

治疗:脾虚受害,或生冷寒凉食物伤于肠胃,以防腹痛而作泄者特效。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8、四神汤加减

治疗:五更泻(又名“肾泄”),肾阳不足则不能正常闭合,故将交阴分时(凌晨3~5点,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则泄。

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肉桂3克,补骨脂10克,甘草3克。

泻泄分类

按泄泻症状定为病名,所以称泄泻。对于每一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是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泄泻问题大致有三:

1、如人过饱饮食,夜间突然发生泄泻不止,连泄数次,泄后腹空不药而愈。或热结肠胃,以致肠胃发炎,泄泻不止,通过治疗很快即可痊愈,称为急性泄泻。

2、如人发现泄泻不止,症状属于急性泄泻,但也有复杂性发作的,若当时诊断不明、治疗不当,而转为慢性泄泻有之。或内伤饮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外感不正之邪结于肠胃,以致经常泄泻者,也可称为慢性泄泻。

3、如慢性泄泻,经治疗不愈,延长日久,甚至十年八年治疗无效者,称为顽固性泄泻。此病在诊治方面,必须有整体观念,全面结合,并利用四诊八钢、五行生克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方向,疾病才会很快痊愈。

余在临床50年之经验,泄泻的病因不同,症状发作表现不同。由于症状病因不同,在治疗上也各异。如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此理甚简。在临床就不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注意事项

其中有内伤为病者,有外感为病者,有内伤外感为病者。有寒泄者,有热泄者,有寒热相杂而作泄者;有虚泄者,有实泄者,有虚实合并而作泄者。

在治疗方面应考虑到年岁老少、身体强弱、患病时间长短,是否有并发症等,甚为重要。如年老身体衰弱,元气不足,当采用扶正祛邪之法,较为妥善;如小儿,体质软弱,五脏娇嫩,脾胃不健,易受内伤外感所致而作泄。法当健脾理脾为主,并应注意胃气衰弱、服药的接受能力,极为重要。

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气清味淡之品,以免伤胃作呕。

提示: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

文源:《王寿亭中医临床80种》,河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12月。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