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称肩痛。肩后部疼痛住往连及胛背,称肩背痛;肩痛而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的,称肩臂痛。因其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於肩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肩痛。
由於肩痛往往导致上肢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障碍,勉强活动上肢疼痛加剧。在中医古籍中,以肩部疼痛为主,而功能活动正常影响较轻者,称“肩痛”《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内经》、《针灸甲乙经》、肩臂痛《针灸甲乙经》、肩前臑痛《内经》;若以功能活动障碍而上肢不能抬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则称为肩不举,见肩不举条。肩痛一症自《内经》始均归属於痹证范围,《针灸甲乙经》称“肩背痹痛”、“肩背周痹”,《针灸资生经》称为“肩痛周痹”、“肩痹痛”、“肩痹”。
病因病机:
1、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2、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3、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久之,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一、真肩痛。
1、有明显诱因,比如撞击、拉伸、劳损、风寒等,痛有定点。
2、有明显的活动受限。
3、夜里疼痛明显加重。
二、假肩痛。
1、痛无定处。比如心脏病多痛在左肩,胆囊炎多痛在右肩,肺癌会出现肩关节及肩背肌肉疼痛。
2、叩击不加重疼痛或者感到舒服。
3、活动受限不明显。
4、其他如类风湿、痛风等炎症,偏瘫,神经性疼痛和放射性疼痛,另外有些肩痛是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称之为“颈肩综合征”。
一、肩前痛,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
1、鱼际穴(同侧)。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肺泻火,清宣肺气。
主治:主治各种咽喉病症,扭伤,头痛,肌肉肿痛,肘挛肢满,指麻肩痛,瘫痪等。
刺灸:0.3—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刺。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注意:不宜瘢痕灸。
归经:属手太阴肺经。荥(火)穴。
2、三阴交(对侧)。
定位:内踝尖上直上3吋,约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调理冲任,益肾填精,通经活络,健脾安神、统血调经之功。
主治:统治三阴经所主治的病症。
刺灸: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散至膝。孕妇禁针。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归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二、肩侧痛。
1、肩髃穴附近疼痛,病在手阳明大肠经。
(1)三间穴(同侧)。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作用:清泻阳明,通调腑气,通经活络 ,舒筋利节。
主治:身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齿痛、鼻衄、目痛;胸闷气喘、腹胀肠鸣、泄泻痢疾、痔疮;肩臂疼痛、上肢瘫痪;手指及手背肿痛、手指屈伸不利。扁桃体炎,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 青光眼,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刺灸: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或向手背放散。可以向合谷方向透刺。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归经:属手阳明大肠经,输(木)穴。
(2)解溪穴(对侧)。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上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刺灸: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归经: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
2、肩髎穴附近疼痛,病在手少阳三焦经。
(1)中渚穴(同侧)。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液门穴直上1寸处。
作用: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主治: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以及肘间神经痛等。
刺灸: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有麻窜感向指端放散;向上斜刺0.5—1.0寸,其酸胀感可向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归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输(木)穴。
(2)阳陵泉(对侧)。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阳陵泉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作用: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疏肝解郁, 清热化湿,祛风镇静,止痛解痉之功。
主治:主治胁肋痛,肩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刺灸: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归经: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
3、肩后痛,病在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同侧)。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主治: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
刺灸: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归经:后溪穴是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后溪穴是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束骨穴(对侧)。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背腿痛,肛门痛。
刺灸: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艾灸:艾灸对肩痛有较好的舒经通络,活血止痛作用,患者应坚持配合针灸治疗取得更好的远期疗效。热敏灸温度不易过高,温和舒适耐受为度,体弱多病者时间酌减,湿气重者谨防水泡,循序渐进。饥、饱、醉、怒皆不宜艾灸。灸后宜搓脚踝(双)三百次,引火归元,不伤津液。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不着凉水,不食生冷,宜避风寒。温灸结束后将艾绒或者艾条隔绝空气闷灭,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1、注意防寒保暖,少吹空调跟随气候变化适当增加衣物。
2、加强功能锻炼如广播体操、八段锦。
3、纠正不良姿势,良好的坐姿有利于身体健康,并且能有效防治颈肩病变,避免长期不良姿势带来的损伤。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