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针灸取穴的特定体位!

时间: 2023-11-02 12:40:12

为了取穴准确,在进针之前,患者应采用舒适、能持久而又便于医者操作的体位姿势,将体位姿势摆好,再采用天然标志、骨度分寸折量、手指同身寸等取穴法,确定穴位后,还需要用手指在穴位处循按,找到孔隙凹陷,或麻、胀等敏感点,才是准确穴位。

针灸

一般取穴的体位,针灸医籍都有记载,但具体取穴姿势的论述则很少,所以临床上针灸医生取穴的姿势和方法也不一致。

取穴的体位姿势是:大椎、陶道、身柱、灵台、至阳、筋缩:俯伏拱脊取穴,因为这种姿势,脊椎突出,椎间隙和穴位显露,容易进针,如果不俯伏拱脊,脊椎不突出,椎间隙和穴位不显露,不但穴位不易取准,而且不容易进针。

针灸

附分、魄户、膏肓、神堂:俯伏开胛取穴,因为这种姿势,肩胛骨能离开,穴位才能显露,容易取穴进针,如果不俯伏开胛,穴位被肩胛骨遮盖,则无法取穴进针。

针灸

治疗肩关节病,应正坐举臂与肩平取穴,因为这种姿势,能使肩头前面的凹陷显露,进针至关节腔比较容易,如果上臂不举与肩平,则肩关节闭合,穴位处孔隙凹陷不明显,进针不能达到关节腔;当然治疗经络肉病,不需将针刺入关节腔,不举臂是可以的。

针灸

犊鼻:屈膝垂足取穴,能使膝眼凹陷显露,进针至关节腔比较容易,如果将腿膝伸直,膝关节闭合,不但穴位不显露,也不容易将针刺入关节腔。

足三里

足三里:屈膝垂足取穴,在膝眼下3寸,如果将腿膝伸直,膝眼下2寸是足三里,膝眼下3寸就不是正穴了。

地仓透颊车:张口取穴,能使肌肉绷紧,进针透穴比较容易,如果闭口取穴,口角及面肌松弛,进针透穴就困难。

地仓透颊车

人迎透扶突:需用左手拇食二指将胸锁乳突肌捏起取穴,沿胸锁乳突肌下缘进针透穴比较容易,如果不捏起胸锁乳突肌,不但不能透穴,而且还会刺伤动脉。

人迎透扶突

曲池透少海:需屈肘拱手,手虎口向上取穴,这种姿势肘内肌肉松软,进针透穴比较容易,如果将肘伸直,肌肉贴紧肘关节,则无法进针透穴。

少海

膝阳关透曲泉:需屈膝垂足取穴,膝后肌肉下垂,进针透穴比较容易,如果将腿膝伸直,肌肉紧贴膝后,则无法进针透穴。

曲泉

天突:首先需将毫针捋成弓形,仰靠取穴,弓背向咽喉,向下沿胸骨后缘缓慢进1~1.5寸,比较容易,如果不将针捋成弓形,不仰靠取穴,不但不易进针,也有刺伤咽喉和动脉之危险。

天突

带脉:侧卧下腿伸直,上腿弯曲,在11肋前端下约1.8寸,与肚脐平齐取穴,穴位容易取准,进针比较容易,如果不侧卧,姿势不符合要求,不但11肋前端不易摸到,平脐取穴便不易取准。

带脉

平衡针灸的膝痛穴到底怎样取穴?

具体的位置应该曲池下一寸,这个穴位是中医传统的止痛灵穴,属经外奇穴,具体在取穴时,所选的位置是手心向下把手臂平伸,曲池向下(小臂方向)一寸左右,在桡骨的里侧,即贴近桡骨的边缘即可,可刺一到一寸左右,从老朽多年经验看,效果非常好。

中医的针灸怎么取穴

手指同身寸法:
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测量取穴的一种方法。手指同身寸的意义在于以患者本人的手指关节长度作为度量单位,患者身高比例同手指关节成正比。用手指关节测量穴位不但简便易行,且有一定的准确性,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在临床上常用以下三种:

一、中指同身寸法:
用患者的中指尖和拇指间连起来成环状,以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之间的距离为一寸,并以此为标准取穴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部作横量尺寸的标准
二、拇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
三、横指同身寸法:
又叫“一夫法”,是以患者手指的宽度作为取穴尺度,就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相并,四个指头第二指关节总的宽度为3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比如找关元穴,用此法最是方便。(

针灸穴位层次解剖图谱的目录

前言
上篇
图一(1)针具的名称、号数、直径一览表
(2)分寸折量法及指寸法
图二(1)针灸常用体位
(2)进针姿势
图三 全身体表前面骨性和肌性标志
图四 全身体表后面骨性和肌性标志
图五 全身体表侧面骨性和肌性标志
图六 全身前面皮肤节段性神经分布
图七 全身后面皮肤节段性神经分布
附录1:十四经循行及穴位名称和主治疾病
下 篇
图八 头面部皮肤与俞穴
图九 头面部肌与俞穴
图十 头面部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十一 头面部骨骼与俞穴
图十二 头后部皮肤与俞穴
图十三 头后部肌与俞穴
图十四 头后部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十五 头后部骨骼与俞穴
图十六 头颈部右侧面皮肤与俞穴
图十七 头颈部右侧面肌与俞穴
图十八 头颈部右侧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十九 头颈部右侧面骨胳与俞穴
图二十 躯干前面皮肤与俞穴
图二十一 躯干前面肌与俞穴
图二十二 躯干前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二十三 躯干前面内脏与俞穴
图二十四 躯干前面骨骼与俞穴
图二十五 躯干后面皮肤与俞穴
图二十六 躯干后面肌与俞穴
图二十七 躯干后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二十八 躯干后面内脏与俞穴
图二十九 躯干后面骨骼与俞穴
图三十 躯干右侧面皮肤与俞穴
图三十一 躯干右侧面肌与俞穴
图三十二 躯干右侧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三十三 躯干右侧面内脏与俞穴
图三十四 躯干右侧面骨骼与俞穴
图三十五 右上肢前面皮肤与俞穴
图三十六 右上肢前面肌与俞穴
图三十七 右上肢前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三十八 右上肢前面骨骼与俞穴
图三十九 右上肢后面皮肤与俞穴
图四十 右上肢后面肌与俞穴
图四十一 右上肢后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四十二 右上肢后面骨骼与俞穴
图四十三 右上肢外侧面皮肤与俞穴
图四十四 右上肢外侧面肌与俞穴
图四十五 右上肢外侧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四十六 右上肢外侧面骨骼与俞穴
图四十七 右下肢前面皮肤与俞穴
图四十八 右下肢前面肌与俞穴
图四十九 右下肢前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五十 右下肢前面骨骼与俞穴
图五十一 右下肢后面皮肤与俞穴
图五十二 右下肢后面肌与俞穴
图五十三 右下肢后面血管、神经与前穴
图五十四 右下肢后面骨骼与俞穴
图五十五 右下肢外侧面皮肤与俞穴
图五十六 右下肢外侧面肌与俞穴
图五十七 右下肢外侧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五十八 右下肢外侧面骨骼与俞穴
图五十九 右下肢内侧面皮肤与俞穴
图六十 右下肢内侧面肌与俞穴
图六十一 右下肢内侧面血管、神经与俞穴
图六十二 右下肢内侧面骨骼与俞穴
图六十三(1)耳廓前面皮肤与耳针穴位
(2)耳廓前面静脉与耳针穴位
(3)耳廓前面动脉、神经与耳针穴位
图六十四(1)耳廓背面皮肤与耳针穴位
(2)耳廓背面动脉、神经与耳针穴位
(3)耳廓背面静脉与耳针穴位
图六十五 标准耳针穴位图
附录2:十四经穴位、取穴体位、针刺角度、方向、深度、主治疾病一览表
附录3:针刺选穴注意事项
附录4:常见病针灸取穴选例

针灸的取穴有哪些方法?

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手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有以下两种:①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②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另外,有些穴位可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取穴,如:两乳之间取膻中穴、两耳尖直上取百会穴、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穴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