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50种常见病的穴位外敷验方(上)

时间: 2023-11-02 14:20:38

50种常见病的穴位外敷验方

1、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2、失眠健忘

处方: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3、感冒

(1)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2)处方:淡豆豉30克,连翘15克,薄荷9克,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克,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4、咳嗽

(1)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2)处方:白芥子18克,吴茱萸18克,麻黄6克,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5、哮喘

(1)处方:老姜9克,麻黄4.5克。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2)处方:白矾30克,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3)处方:白芥子45克,半夏9克,轻粉6克。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6、中暑

(1)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克,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2)处方:田螺3枚,青盐1克。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7、呕吐

(1)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2)处方:吴茱萸(炒)30克,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8、呃逆

(1)处方:皂角末10克。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2)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克。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9、泄泻

处方:丁香2克,肉桂1克。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10、便秘

(1)处方:大黄末10克,芒硝40克。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2)处方:白矾末20克。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3)处方:葱白(连须)10克,生姜10克,淡豆豉10克,食盐5克。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11、眩晕

处方:嫩茶叶60克。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12、汗证

(1)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2)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克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13、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14、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克,甘遂10克。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15、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克,食盐60克。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16、遗精

处方:五倍子(炙)15克,煅龙骨15克。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17、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克。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18、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19、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20、腹痛

(1)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克。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2)处方:老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21、痹证

处方:吴茱萸16克,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22、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克。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23、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4、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克,生姜120克,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25、经闭

处方:红花50克、食醋200毫升。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

穴位养生的口诀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中医理疗是一部很高深的学问,而各种隐讳难记的穴位更是让人头大,好在自己比较善于分析和组合,终于利用口诀的形式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穴位养生的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女性养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养生功能:用指压的话,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

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三要穴: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生功能: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阴道的收缩力,中医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女性性冷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五要穴:肾俞穴强壮肾气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养生功能: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有帮助。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六要穴:中府穴丰胸美体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

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第七要穴:商阳穴促进新陈代谢

商阳穴: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养生功能: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

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也即是小腿中间关节背后,也就是膝盖后正中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道主导生殖器官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除了可以缓和紧张情绪,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劳症状。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上火牙痛耳朵痒怎么办?

分类: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上火啊,牙痛了一个多月了~!

你说这和肾虚有没有关系啊?

解析:

牙痛(神经性、过敏性、蛀牙痛均可):花椒10粒,白酒一两,将花椒浸在酒内,十分钟后用酒口含,几分钟即见效,一日2次每次10分钟,3-4天痊愈。

牙周炎、牙龈炎:用一只鸡蛋清加等量白酒搅匀喝一口,含口中,5分钟后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炎止痛

牙出血(经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两,浸2天后口含,一次3分钟,一日2次,连用5天有特效。

病因症状

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 *** 痛、面颊部肿胀等。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牙龈炎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疾病。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软质的牙垢和硬质的牙石所致的长期 *** ,及不正确的刷牙习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牙龈鲜红或紫红、肿胀、松软,有时龈缘有糜烂或内芽组织增生外翻,刷牙或吃东西时牙龈易出血,但一般无自发性出血,病人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可有发痒或发胀感,口臭明显。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如牙垢、牙石、嵌塞的食物、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的 *** ,牙龈受到损害,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牙周膜破环;维生素C的吸收、利用障碍;维生素D缺乏及各种因素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皆可引发牙周炎。

牙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早期,牙龈发痒、不适、口臭,继之牙龈红肿、松软,容易出血,疼痛,反复发作。日久牙龈与牙根部的牙周膜被破坏,形成一个袋子,叫牙周袋,袋内常有脓液溢出,炎症继续扩大,可成为牙周脓肿,病情加重,局部疼痛、肿胀,初为硬性,后变为软性,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流出脓液,出脓后,疼痛可减轻,或反复发作,非常痛苦。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睡前不宜吃糖、饼干等淀粉之类的食物。

(4)宜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卡等。

(5)忌酒及热性动火食品。

(6)脾气急躁,容易动怒会诱发牙痛,故宜心胸豁达,情绪宁静。

(7)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

(8)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

自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寿堂牙痛安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

(2)灭滴灵片,每次0.2克,每日3次。

(3)牛黄解毒丸,每次3片,每日3次。本方有通便泻火作用。

(4)补肾固齿丸,每次4克,每日2次。用于年老牙松、隐隐疼痛者,宜久服。

2.验方自疗法

(1)徐长卿12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2)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五倍子15克,煎浓汁含漱。

(4)赫石、生石膏、生地黄各30克、麦冬12克、川牛膝20克、知母9克,水煎,每日3次,每日1剂。

(5)葱白1根、白矾15克,将上药共捣烂,置于牙痛处,每隔5小时换1次。 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包括实火牙痛、虚火牙痛、龋齿牙痛等,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炎等疾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症状。

(6)老蒜2瓣、轻粉5克。二者捣烂贴经渠穴,用小蚌壳盖住,或以他物盖上亦可,捆好,少时觉微辣揭下,内起一泡,用针挑破,流净黄水即愈。经渠穴在两手 大拇指根上,脉下小窝处。

(7)生姜6克、大蒜6克、茶叶12克、威灵仙12克,将药物捣烂,调拌麻油、蛋清,外敷贴合谷穴、涌泉穴。本方主治虚火上炎、肾阴虚之牙痛。

(8)独头蒜2-3只,将蒜去皮,放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汤痛处,蒜凉再换,连续多次。本方用治牙齿疼痛,具有灭菌、解毒之功效。

3.饮食自疗法

(1)绿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饮汤,每日2次,每日1剂。

(2)猪腰子1只、食盐少许、骨碎补15克,水煮食肉饮汤,每日1剂。用于肾亏牙浮、牙隐痛,劳累后易发者。

(3)红糖适量,荞麦根一把,水煎,分数次服。用于治小儿牙痛。

(4)猪肉适量、水芹鲜根30克,水煎,分数次服。

(5)鲜姜100克、丝瓜500克,将鲜丝瓜洗净,切段,鲜姜洗净,切片。二叶加水共煎煮3小时。每日饮汤2次。本方用治牙龈肿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4.外治自疗法

(1)云南白药粉加热水调成稀糊状,直接涂在龋洞和牙龈上即可。

(2)取六神丸数粒,置于龋洞中,咬紧即可止痛。

(3)切一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时重复使用,即可止痛。

(4)樟脑、冰片适量,共研成细末,放于牙痛处,并令病人吸气即可止痛。

(5)荔枝10只,在其肉内填入少许食盐,用火煨干后研末,擦痛处即可。

(6)取陈醋120克、花椒30克、熬10分钟,待湿后后含在口中3-5分钟吐出(切勿吞下),可止牙痛。

5.其它自疗法

叩齿法:每天清晨起床后,闭口,上下齿叩击300下,同时将唾液分3次咽下。

每次小便前叩击36下,然后小便。练习3个月,能使牙痛不再复发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