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梁丘穴治疗暴泻。
暴泻又称暴注,属急性肠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本病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造成暴泻无度,伤阴耗气,造成亡阴亡阳之变,其证甚危,或由实转虚,变为久泻,演变成慢性疾病,损伤正气。因此对于暴泻的治疗必须及时彻底治愈,以防演变成慢性疾病,损伤脾气。
临床常见的证型有:寒湿暴泻、湿热暴泻、伤食暴泻三种。
1、寒湿暴泻:泄泻清稀,泻呈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伴有恶寒发热,头重而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2、湿热暴泻:泄泻腹痛,泻下如注黄褐稀水,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3、伤食暴泻:腹痛肠鸣,便泻量多,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取穴:双侧梁丘穴。本穴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2寸。针具为32号毫针,灸具为艾条。
治疗与操作:
1、寒湿型:化浊散寒。用艾条雀啄灸,每穴灸10分钟。
2、湿热型:清热利湿。毫针直刺1.5寸,平补平泻,留针60分钟,每20分钟行针1次,每穴灸5分钟。
3、伤食型:消食导滞。毫针直刺1.5寸,平补平泻,留针60分钟,每20分钟行针1次。每穴灸5分钟。
随证加减:恶寒发热者针刺曲池(双)、外关(双);神疲体困灸足三里(双);腹胀甚者灸天枢。
体会:对本病观察可见,针灸梁丘穴(双),采用不同的针法和灸法,治疗暴泻,要求辨证、取穴准确,手法得当方得清热消食的目的,所以一两次即获痊愈。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郄穴是间隙的意思,是经脉之气深聚之处,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暴泻用之有缓减肠蠕动亢进作用。施术前与施术后,肠蠕动有明显改变。针灸梁丘有止泻迅速的特点。
湿热暴泻采用了灸法,这是属于《内经》中的“反治法”及“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又因湿为阴邪,施灸还有温化湿邪之功,有助清热利湿,调和脏气的作用。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2〉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
〈3〉食滞胃肠: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中成药:保和丸,香连化滞丸。
〈4〉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淡,脉濡弱。
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