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治疗五十法是笔者在三十年临床中从多方面收集起来的实效经验,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显著,且不受地域及习俗的影响,特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一、内科
1、气血凝滞,寒结不通,心胃气痛:用鲜吴萸叶、鲜桔叶、石菖蒲、小茴香根各等分,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烧热熨脐上,冷则重炒,反复敷熨,效果良好。
2、高烧不省人事:活蟾蜍一只(癞蛤蟆)先在清水内淘净,后用白酒二两将蟾蜍洗净,再用快刀将腹剖开,对准脐眼速敷之,高烧即退,神自清醒。
3、胃脘痛:桔子叶、吴萸叶、香薷叶若干,葱白三十根,共捣如泥敷脐中。得腹鸣、矢气即愈。
4、谷丙转氨酶升高:用瓜蒂、秦艽各10克,青黛、紫草、黄柏、丹参、黄芩各30克,铜绿15克,冰片6克,麝香1克,共研细粉。每用2克放脐中,用胶布固定,二日换一次,三次后转氨酶即可下降。
5、癃闭、前列腺肥大:用独头蒜一个去皮,大栀子三个,食盐少许,共捣烂贴脐,胶布固定。效佳。
6、前列腺肥大: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共捣绒,炒热布包熨脐上。数次症解。
7、胃下垂: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如泥,敷脐外以膏药固定,每天早、中、晚加热熨一次,第四天换药一次。一般敷六次即愈。孕妇、吐血者忌用。
8、遗尿证: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二次去渣,然后熬成膏状。另用硫磺50克,白矾10克,研细合膏成饼,烘干研细装瓶备用。用时取粉0.2克敷脐上,再盖一块薄纸片,胶布固定,3—7天换药,二次即愈。
9、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白矾、食盐各10克,共研细,用纸圈围脐周,填药在内,滴水于药上,小便即通。
10、热结膀胱,小便不通:鲜青蒿200—300克捣烂敷脐,纱布或塑料覆盖胶布固定,待排尿后即可去药。一般30—60分钟排尿。
11、小便不通:葱三根连须叶洗净,白胡椒七粒,共捣如泥填脐中。30分钟小便自通。
12、自汗、盗汗:五倍子5克,辰砂1克,共研细水调敷脐,一次见效,三次即愈。
13、水肿腹胀: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共研细粉,分三份。每用一份醋调敷脐中,2小时换药一次。
14、水肿腹大:甘遂30克研细,醋调敷脐周围,内服甘草水,腹水从二便排出。
15、腹胀如鼓:腰黄53克,拣月石18克,炉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共研极细粉末,每次填脐中0.06克,5—7天换药一次,胶布固定,逐水之力甚强。
16、脾肾阳虚水肿:白术10克,党参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硫磺6克,白矾6克。共研细敷脐,水肿可退。
17、痰多(清稀)咳喘:麻黄、杏仁、细辛、甘草各5克研细,加葱五根,共捣如泥,敷脐中固定,可化痰平喘。
18、慢性支气管炎:白术6克,党参3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研细敷脐中固定,三日换药一次。三次症除。
19、赤白痢:巴豆仁3粒,黄腊10克,捣成膏敷脐中,胶布固定。一日后即愈。
20、脾虚水泻,消化不良: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共研细粉,每次2克,水调敷脐,3—5次即愈。
21、腹泻:胡椒粉3克,大米饭适量,调成饼贴脐中,外用伤湿膏固定,二日换药一次,一般三次泻止。
22、风寒感冒: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甘草、薄荷各3克研细,加葱白五根,白蜜一匙,共调为饼,外敷脐中。治无不验。
23、肝硬化腹水、腹痛:用花椒(花椒目亦可)热熨脐腹。
24、小腹寒痛:每周隔生姜艾灸脐中一次,以热为度。
25、食积寒结:手揉肚脐,左右旋转。
二、外科
26、疝气:用小茴香根(或籽)适量盐炒,青木香、吴萸、广木香各30克研细粉,葱白半斤(洗净)捣如泥,同上药合匀炒热敷脐上,冷则加白酒再炒热反复熨脐。腹中鸣、得矢气即安。
27、皮肤瘙痒:红花、桃仁、杏仁、栀子各5克研细粉,分三次填脐中,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三次即愈。
28、肠梗阻:先以麝香0.15—0.25克放置脐孔,外贴胶布固定;然后点燃艾卷,隔布灸或用暖水袋敷,至肛门排出矢气为止,此方效佳,若在12小时无效者应用他法。
三、妇科
29、白带: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共研细敷脐中,胶布固定,三日换药一次。轻者三次可愈。
30、月经过多: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硫磺10克,共研细,酒调成糊状敷脐中,五天换药一次,三次即愈。
31、妇女面部色斑:山楂、粉葛、鸡矢藤各100克,细辛30克,白附子30克,共熬成浓液去渣;没药、乳香、甲珠、厚朴各100克,冰片20克,白芷30克,共研细粉,过箩同药液合匀成膏状,每晚先用酒擦脐部,后用此膏3克敷脐,胶布固定,3日换药一次,连用七次色斑可退。
四、儿科
32、小儿高烧不退,惊风抽搐:鲜地龙五十条清水洗净,捣如泥敷脐30分钟高烧即退。
33、小儿高烧不退:用燕窝土打碎加水调成饼状,敷于脐上。干则易之,其烧自退。
34、小儿高烧昏迷:对西药无效者,用雄黄30克研细末,加鸡蛋清调成糊状,摊在净布上,敷脐中。15分钟后可使热退神清。
35、少儿高烧不退:用稻草烧灰一碗,加白酒或酸浆水调稀敷脐上,其烧即退。
36、小儿肠麻痹:用丁香3克、肉桂3克、木香10克共研,加麝香少许水调,敷脐上,胶布绷带固定。约二小时腹中肠鸣,频转矢气,大便通下,继而内服异功散,可转危为安。
37、小儿腹痛,脐周鼓包块者:用花椒粉10克,葱白二两洗净,共捣如泥,敷脐上。
38、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生姜30克,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共研细粉,和水为泥,填脐中,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五天换药一次,二次即愈。
39、婴幼儿久泻:吴萸6克,桂枝、木香各5克,公丁香、地榆各4克,共研细粉,填脐中覆盖药棉,纱布固定。二天换药一次,二次可愈。
40、小儿腹泻:五倍子15克,枯矾10克,黄腊30克,先将前二药研细,再合黄腊熬成膏,每用5克敷脐中,外用热水袋热熨。
41、婴幼儿长期腹泻:五倍子(炒黄)、干姜各2克,吴萸、丁香各1克,共研细末,水调敷脐中,一次止,二次愈。
42、小儿疳疾:杏仁、桃仁、生栀子、芒硝、大黄各6克研细,加面粉适量,鸡蛋清调敷脐中,局部出现青紫色时,即可去药,一周一次,三次可愈。
43、小儿夜啼: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陈茶叶1克,共研细末,水调成饼状敷脐中固定,一次见效,三次痊愈。
44、小儿遗尿:硫磺3克,葱白三根共捣如泥,贴脐固定,三次愈。
45、小儿风寒感冒:杏仁、苏叶、前胡、半夏、陈皮、桔梗、甘草、枳壳、茯苓各1克,共研细末;加白蜜7.5克,连须葱白三茎,打烂成团;另用萝卜汁10克,大枣三枚去核捣泥;合诸药成团饼状敷脐上,十二小时换药一次,二次即愈。
46、小儿脐疝:用赤小豆、绿豆、黑黄豆各20克,研细,水调敷脐,包扎固定,三次可愈。
47、婴幼儿肚脐溃烂流水:滑石30克,赤石脂30克共研细,纱布包,置脐中固定,内服五苓散加黄芪,十三天即愈。
48、先天性小儿脐不闭合症:用淡盐水洗净脐周皮肤后,先涂蛋黄油,再撒糯米粉,用乌梅100克洗净蒸熟去核,捣如膏敷脐上,绷带固定。每二天换药一次,六次可愈合。
49、小儿脐疮溃烂恶臭:黄连2克,煅龙骨2克,乌贼骨1克,共捣细粉,填包脐中。三次可愈。
50、小儿脐炎:用百宝丹或白芨1克,撒脐中固定,效果满意。
神阙穴是经络的总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和它紧密相连,十二经脉都在此会聚,在神阙穴上敷上中药,可以说一举两得,既能刺激腹部的穴位,也能让药物的作用迅速吸收。对于不愿意喝苦苦的中药的孩子来说,肚脐敷中药可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孩子由于脾胃虚弱,又天性爱吃零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很容易就会出现各种肠胃问题,经我的手诊治过的腹泻的小孩真不知道有多少了。每次开中药,妈妈们都一脸的为难,中药倒好说,可是要让孩子们吃下去,那真是“服药之难,难于上青天”。
直到我当了爸爸之后,才亲身体会到这一痛苦。记得有一次,孩子的奶奶过来,带他出去玩,大概是吃多了冰激凌,回来之后就拉肚子。看着孩子不停地跑厕所,哭闹的样子。奶奶心疼得不得了,不断自责。煎好了药,硬是没有办法倒进孩子的嘴里,那情景,就像电视剧里面逼着某人喝毒药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思前想后,我想起了以前学习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中药敷脐。就去药房配了1克肉桂粉、1克车前子粉以及1克吴茱萸粉,然后用黄酒将它们调成糊,敷在孩子的肚脐上,用医用胶布粘上,过了四五个小时,揭下来,孩子的腹泻就好多了。连着用了三天,就再也没有复发了。
后来,再遇到小孩问题,比如厌食、便秘什么的,我都尽量将中药贴在肚子上,而不是让他们从嘴里喝下去。很多妈妈一开始不太敢相信。其实,认真想想,道理也挺简单的,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外治法,清代外治法名医吴师机在他著作的《理瀹骈文》中就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就和很多人痛经的时候,用个热水袋放在肚子上面,通过温经通络,活血化淤来缓解疼痛的作用一样,敷脐疗法也是将药物敷在患者的肚脐上,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肚脐中央是任脉的“神阙”穴,任脉是统领全身阴经气脉的,而且它和督脉相表里,奇经八脉的冲脉也循行于此,刺激任脉,本身就能够培元固本、滋补肾精。而神阙穴更是这些经络的总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和它紧密相连,十二经脉都在此会聚,在神阙穴上敷上中药,既能够刺激到这些穴位,药物的作用也能够迅速吸收。对于不愿意喝苦苦的中药的孩子来说,肚脐敷中药可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孩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现在最常见的除了上面说的吃坏了肚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凉了,孩子睡觉不踏实,晚上蹬掉被子,致使腹部着凉发生腹泻,这样的情况可以切一片生姜片,敷在肚子上,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贴两天之后取下,再贴一片。一般来说,贴两次就可以治愈了。
不过,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生活中注意,不要让孩子随便吃东西,睡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弄个肚兜,以防腹部着凉。发生腹泻之后,也要让孩子多喝一些温水,吃点流质食物,以防脱水。如果拉肚子很厉害的话,还是及早送医院,因为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
【精选书摘】 记得闽南有一句古老童谣说:「肚脐深深堆金。」这本来只是一句名不经传的巿井诙谐寓言,但是如果以严谨的态度,用医学的观点来详加考证的话,可会令人大大惊奇,因为这竟然是一句名符其实的养生保健至理名言。 肚脐,即神阙穴,亦称脐中穴。虽然是人体腹部正中线上一个微不足道,自以为然的凹陷痂洞,其实它是唯一能交通全身所有经络,贯注五脏六腑,直达四肢百骸和五官九窍,并与机体的生理及病理关系密切。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生命能量储藏库及调节埸,并具有温阳救逆的特效。
神阙穴在医疗上具有开窍复苏、调和阴阳之强大作用,能主治各种诸虚百损的疾病,和治疗很多疑难杂症,并且是人体用以养生保健最重要的腧穴(穴道)之一。 其穴位正介于机体的中焦(脾胃区)与下焦(肾及泌尿生殖器区)的中间。「脐下肾间动气之处」,乃先天血脉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元神之阙庭,五脏六腑之本;又是冲脉循行之地,十二经之根,生气之源,元气归藏之所。
肚脐贯通全身脏腑经脉器官组织,是所有经络气血流注运行的枢钮。根据中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 用针灸方法 *** 肚脐,能够激发其经气,直接起著和胃健脾的作用,而藉著循经感传,对整个机体起振奋中阳、行气运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效应,并良性地调节各脏腑、器官、组织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作用;同时也能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灸神阙穴能防全身疾病中医临床上,早已普遍盛行施灸肚脐,来防治各种疾病,和保健养生,防衰抗老,并且高度肯定了它的效益。如《普济方》:「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急灸脐中皆效。」、《医宗金鉴》:「主治百病。」、《针灸甲乙经》:「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又曰「绝子,灸脐中,令有子。」、《肘后备急方》:「霍乱。又方:以盐内脐中上灸二七壮。」《日本.经外奇穴介绍》:「一针,治诸病无效时针神阙。」以上列举的古代医学文献,说明 灸神阙穴能救治中风脱症、溺水、霍乱、亡阳、昏迷、休克等危急重症,使之开窍复苏;也能治疗心脏病、不孕症、癫痫、破伤风、霍乱、脱肛、便秘、小便不利、肾脏病及老人科、妇科、泌尿科、男科、胃肠科、小儿科、皮肤科等种种疾病,或疑难杂症等 ,百病无所不治,又能改善虚弱多病体质,保健强身。现代科学研究,以经络敏感者为实验观察对象,发现针灸神阙穴,引出的循经感传路线计有三条;一、纵行主干,呈上下双向,贯注循环任脉通督脉。二、横行,由神阙穴为中心,左右双向,横贯环绕腹腰部。三、交叉斜行,由神阙向胸腹侧壁双向斜行,贯注上左右,及下左右的放射路线。这些实验,均以神阙为核心的「放射性场能量资讯效应」,提供了理论根据。 所以,现代医学认为 *** 神阙穴,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激起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循环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成其恢复正常活动。所以 *** 神阙穴,能对整个机体起著激发的作用,而产生调节功能,故能治疗全身疾病,尤其对于某些疑难杂症,更有特异的疗效。隔盐姜灸神阙,最实用的保健灸养生法 临床上,除非危急重症或疑难杂病,神阙穴甚少施用针刺疗法。可以用拔罐法和敷药法,但大多以艾灸法为主,尤其是以隔盐姜的神阙灸。神阙穴拔罐,能起温煦真阳、振奋脾阳、补气育阴、歛气平喘、扶正祛邪等作用。真阳足则肺气实,邪不可干;阴血足则虚风消,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阴血足则虚风消,阴平阳秘,脉气调和,气不逆动,则咳喘自愈。故 对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患的治疗效果显著。 隔盐姜灸神阙是自古传下来的,古今最实用的保健灸养生(即所谓逆灸),能起著逐冷散结,温散寒邪,温通血脉,回阳固脱,调理气机,健运脾阳,温补下元,振奋中阳,温通血脉,和胃通肠,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开窍复苏,补益肾气,和调节全身气血循环的作用。 因此,艾灸本穴可以防治老年元气虚弱,中气不足,及阳气虚脱等症。平时无病常灸,可以健壮机体,增强免疫力及内分泌功能,提高抗病力。
神阙艾灸非常简便,其法有二:一是艾条间接悬灸,保持一定距离,以防触及皮肤烧伤肚脐皮肤。另一种是 隔盐姜灸,即用食盐填满肚脐,上面平铺一片薄姜片,用灸筒固定艾条位置施灸。 食盐受火易爆,故隔姜片灸之。这种灸法就是古今闻名的「神阙灸」,也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临床上多采用此法,无论治病保健或养生抗衰,均以患者自灸为宜。其特点是,艾叶具纯阳之性,能生温熟热,通十二经脉,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去气中之滞。以艾叶灸神阙穴,可借助艾绒燃烧温热之力,渗透肚脐粘膜及皮肤,深达内部而起非常显著的效应。 食盐能温阳散寒,增强渗透力,入肾,具有补肾固精的作用。姜则可辛散温通引经,温中散寒,解表疏风,通经活络,具有通阳、行气、止痛的作用。神阙灸时,热温以不烫伤肚脐及其周围皮肤,并至皮肤呈红荤为度。无病养生者(特别是三十岁以上中老年人),以每年秋、冬、春季,气候凉冷的时期为宜,每一次艾灸20?30分钟,每周灸1?2回即可。有病治病者,临症可酌情配合其他穴位施灸,每次1个穴位艾灸30分种,每周3?5次;每2?3周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灸一周后,再施灸下一个疗程。若间日一灸,均可长期不停施灸,效果更好。艾灸(任何腧穴)热感的快慢,有助于判断机体的盛衰、疾病的轻重转归和寒热虚实的症候;并且热感多随体质、病情的好转而逐渐灵敏。如阳气亢盛之证(如炎症),热感多迅速;阴盛阳衰(如冷咳),阴寒偏盛的虚寒之证(如手足冰冷),热感多迟缓;下元虚冷,阴寒内结,脐腹冷痛者(如白带,频尿),热感多偏迟钝;阴寒极盛,真阳欲绝或机体太虚,病情重笃者(虚脱病危),多无热感。若预知已达温阳的目的,而仍无热感者,即可停止施灸。巿面上流行的所谓「薰脐」,其实是引用神阙灸,只是标新立异、虚张夸大的广告而已,在传统医学文献中,并无任何用香精薰脐的理论根据,所以与其花那些冤枉钱,何不在家利用看电视的时间自己艾灸呢? 艾灸的禁忌 部位的禁忌血管浅在部位、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关节筋腱、重要脏器等部位,都忌灸。妇女月经及妊娠期间,也不可灸腹部及腰臀部。不重灸化脓,粘膜部位。 病情的禁忌阴虚阳亢,邪热内炽,阴虚痨瘵,咯血吐血症,心悸怔忡,肝阳头痛,多梦遗精,中风闭症,高热神昏,阳明胃实。除非自己学过针灸,也会诊断疾病,否则必须经过医师正确的指导,才可以自灸保健或替人灸疗。因为对疾病诊断、病情状况、穴道的选择、穴性和位置,及施灸方法,若不正确,不但很难获得疗效,而徒劳无功,恐怕会误引火气逆乱,以致走火入魔,反受其害。
问题一:肚脐周围冰凉是怎么回事中医考虑是脾肾阳虚引起的肚脐周围冰凉。
建议:考虑是温补脾肾的治疗原则助于改善你的症状。
另外,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温补滋养,有助于改善症状。
问题二:肚脐眼旁边凉该怎么办你好,现在的话观察一下有没有腹泻不舒服的情况,注意腰腹部保暖,适当贴上丁桂肚脐贴缓解一下。
问题三:肚脐周围冷是什么原因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所述中医考虑为胃寒所致,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多因素体不足,劳倦伤中,阳气受伤加之经期气血下注于胞宫故胃脘部即肚脐周围自觉冰冷么。
指导意见: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以益气温中为原则,参考黄芪建中汤合良附汤加减治疗。注意腹部保暖,禁吃生冷寒凉,保持心情愉快。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