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程门雪。号称“民国医痴”,对中医学有着一股痴念,近乎疯狂的热情。
程门雪生于1902年,卒于1972年。曾拜在丁甘仁的门下,就读于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深受丁甘仁的喜爱。
在对仲景经方的应用上体现了他对中医的痴。用药极为大胆。麻黄,用过48克。石膏,用过120克。治疗少阴虚寒,附子累计用过500克。而恰是这些的刚烈之剂,治好了百姓的疾病。
当然,他用药也不是一直这么迅猛。史载,上世纪30年代后期,程门雪于上海医名大盛,来找他治病的都是富贵人士。对这类人,程门雪用药轻灵。麻黄,有时候最多1.5克,桂枝,有时候最多0.9克。他还注重药物炮制后的效用变化。别看用得轻灵,但是依然效果卓著。
还体现在一生笔耕不辍。最喜欢的事情,是给叶天士的医案做注解。70年的人生岁月里,他写下了将近200万字的著作。
有一次,程门雪接待一个患者。这个人,烦躁不宁,头痛,右侧头痛明显,并且眩晕阵作。晚上睡觉,更是伴随全身筋骨麻木。大便,有些干燥。舌脉,发现是薄腻苔,虚弦脉。
配伍:百合五钱(先煎),生地四钱,淮小麦一两,川贝母二钱,珍珠母五钱,红枣四枚,炙甘草一钱,炒枣仁三钱,夜合花二钱,一共是五剂。
患者用药之后,烦躁睡不着的症状大大减轻,头痛和眩晕之感,也基本消失。
程门雪遵原方化裁,去掉夜合花和川贝,加入牡蛎。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这个人的问题在于烦躁不宁,伴随便干、失眠、筋麻、眩晕、头痛。问题在于肝。
肝阴肝血不足,导致烦躁不宁。阴虚内热,导致失眠便干。肝不养筋,导致筋骨麻木。肝经走头。患者这个时候会眩晕头痛。
既然问题在肝,就要养肝。程门雪的配伍里,有淮小麦、炙甘草、大枣。是甘麦大枣汤的配伍,专门是滋补心肝之阴,凉肝和肝的,起到安神之效。还有酸枣仁滋补肝血,和夜合花行气解郁,珍珠母和牡蛎重镇平肝。
程门雪两方里,都有百合和生地。是重点。百合和生地配合,为百合地黄汤,也是经方。
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也是安神的。只不过,和甘麦大枣汤不一样的安神方式。甘麦大枣汤,在于凉肝和肝,养心肝之阴。百合地黄汤,主要清心肺之热,养阴安神。重在滋肺阴。其中,百合滋补肺阴,生地补肾水,让金水相生,从而辅助养肺阴。
既然患者的毛病,出在肝,为什么要滋肺清肺。
在中医的理论中,有一个气机循环的概念。人的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想调节好肝气,使得它升降自如,就必须让肺的“右降”顺畅。肺气不降,就像圆周运动戛然而止,肝气就无法正常运行、疏泄。结果,就是所谓“肝升太过,右降不及”。
要想把肝调节好,必须照顾到肺。程门雪利用百合地黄汤,来滋补心肺滋阴,让肺气得以顺畅。这就是甘麦大枣汤和百合地黄汤合用的妙处。
其实,烦躁难眠,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这样的情况是很多见的。不一定每个人,都得用百合地黄汤和甘麦大枣汤联用加减的方式调治。但是,这个治疗经验,还是有价值的。
总之,程门雪的这张“除燥方”,还是很精彩的。
(以上方剂遵医嘱)
文源:经典国医学堂,赵老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