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林当归饮
【处方】当归24克,泽兰24克、红花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苏木9克。
【用法】取酒、水各一碗,煎至2/5份。
【加减】运用时头伤者加蒿本,手伤者加桂枝,腰伤者加杜仲、白芥子、牛膝。
2、少林大力丸
【处方】蒺藜(盐水泡、炒)、鱼胶(蛤粉炒)、全当归(酒炒)、生地(酒泡、蒸三遍)各50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籽大。每服9克,龙眼肉煎汤送下。
3、少林英雄丸
【处方】沙苑蒺藜250克,牛筋3寸,甜瓜籽、虎胫骨、龟板、白茯苓、当归各60克,续断、杜仲各90克,破故纸60克,自然铜15克,地鳖虫10个,朱砂21克,地龙3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前半月盐汤送下,后半月黄酒送服。
4、伤肺吐血不止方
【处方】当归18克,生赤芍15克,阿胶12克,白芨9克,红花3克,桔梗8克,炒枳壳12克,田三七3克,生地15克,黑荆芥12克,百草霜9克,红糖为引。
【用法】水煎服。
5、下腹阴疼治方
【处方】当归15克,红花9克,虻虫(去足、翅)1.5克,生蒲黄15克,五灵脂(醋制)6克。
【用法】水煎服。
6、瘀血内积治方
【处方】当归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陈皮6克,木香1.5克,枳壳6克,桃仁9克,木通6克,乳香1.5克,没药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7、胸部瘀血阴疼治方
【处方】虻虫5只,丹皮30克,红花15克,鲜赤芍15克。
【用法】煎汤一碗,服二付即愈。
8、诸般内伤瘀血治方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12克,甘草6克,枳壳6克,木香4.5克,刘寄奴9克,郁金9克。
【功效】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痰,理气宽胸,除瘀生新,消紫止痛。
9、少林活血丹
【处方】红花30克,桃仁21克,乳香(醋制)15克,没药(醋制)15克,血竭15克,苏木15克,儿茶30克,当归尾30克,赤芍60克,元胡30克,麝香30克,梅片60克,朱砂30克,白芷30克,制南星2.1克,生甘草27克,大头三七9克。
【用法】将麝香、朱砂、冰片三味取出单研,其余诸药共碾碎,用细罗过后,将前三味药粉加入掺匀,取黄米粉75克,打糊制丸,如豌豆大,晾干装瓶备用。成人每服3~5粒,黄酒送下,每日服两次;小孩酌情减之。在未制成丸前,也可取出部分药粉密藏备用,用生芝麻油调之敷于患处立效。
【主治】用于治疗拳、棍、锤、棒等一切武伤所致的红肿、疼痛,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闪腰岔气,血瘀作痛。
10、少林展金丹
【处方】当归60克,川芎60克,红花75克,桃仁45克,自然铜(煅透,醋淬7次)60克,地鳖虫60克,制马前子30克,血竭60克,姜黄30克,白芷90克,木香30克,陈皮30克,沉香15克,小茴香15克,三七参60克,乳香90克,没药90克,赤芍90克,香附90克,儿茶90克,鸡血藤120克,川乌(制)30克,凤仙花60克,麻黄60克,朱砂9克,冰片3克,麝香30克。
【用法】先将24味药研细过罗,后将朱砂、冰片、麝香分别置乳钵体内,研细兑入掺匀。再用泉水烧沸、用生甘草水泛丸,如梧桐籽大,晾干备用。成人每服3~4.5克,用黄酒送下。孕妇禁服。
【主治】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血瘀作痛,伤筋动骨,肢体拘挛,行动困难。
11、顺气散
【处方】柴胡12克,广木香3克,炒枳壳1.5克,陈皮6克,青皮6克,檀香1.5克,当归6克,赤芍9克,香附1.5克,川楝子9克,元胡4.5克。
【用法】共研成细末,每遇拳械击伤所致的气滞、气逆、气厥、嗳气时,立服4.5~9克,用黄酒冲服甚效。
12、少林保将酒
【处方】当归60克,川芎24克,红花30克,苏木24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白芷5克,桂枝9克,黄芪30克,木瓜24克,川断15克,桑寄生31克,补骨脂15克,桑枝24克,熟地30克,川郁金9克,桃仁30克,赤芍30克,透骨草30克,鹿角24克,白术30克,太子参15克,木香9克。
【用法】分别捣成粗末,取上等白酒8斤8两,盛瓷缸内,把药全部倒入,密封口,再用草泥封固,放通风干燥的避光室内。每天振摇1次,酿制35天,滤出药酒,再将药渣用白布包之绞汁,与药酒混合装瓷瓶内,密封备用。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杯一次喝完,速饮温开水一杯,卧床而睡,一日可愈。用于跌打损伤。若局部未破者,可用少量擦涂伤处。
提示:文中所涉及到的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
[通治方]
朱良春:创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增生性脊柱炎等疾病,疗效显著。
熟地 当归 仙灵脾 鹿衔草各120克 炙全蝎 炙蜈蚣各25克 炙乌梢蛇 炙蜂房 炙地鳖虫 炙 僵蚕 炙蜣螂虫各90克 甘草30克
共研极细末,另用生地、鸡血籐、老鹳草、寻骨风、虎杖各12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日2次,食后服。妇女经期、孕期忌服。
--《名老中医之路》(一)
薛盟:生黄芪20克,土茯苓30克,炒苍术9克,炒黄柏9克,忍冬籐15克,炮甲片9克,鬼箭羽15克,木通9克,赤白芍各15克,蒲公英20克,川怀牛膝各15克,赤小豆30克。对历节痛风、尪痹等同类痹证,于l00余例中,绝大多数应手而愈。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任继学:我主张以养血调气为主,兼用通经达络之法治之,每收捷效。基本方药:
酒洗当归20克 肉桂炒熟地10克 姜汁炒白芍30克 蜈蚣l条 全虫3条 土鳖虫10条 蜂房15克 乌蛇15克 甲珠l0克 苍耳10克 仙灵脾10克 仙茅10克
水煎服。身重浮肿者,为痰瘀相结之证,必加白芥子10克、稀签草50克。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辨证方]
1、寒 证
张仲景: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麻黄 芍药 黄芪各9克 甘草9克 炙川乌5枚(锉碎,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上5味,为粗末。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尽服之。
--《金匮要略》卷上
秘书尧:地黄合剂一方系参考近代经验用单味干生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而扩充拟成,效果明显。
生地黄60克 熟地黄30克 炒白术60克 淡干姜12克 制川乌6克 北细辛4.5克 蜈蚣3条(打碎) 生甘草5克
每日l剂,水煎2次,分3次服。病情转好1周后,生地减量,加人黄芪30克。
--《千家妙方》上册
2、热 证
岳美中: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茂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1碗,顿服。历年来余与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
--《岳美中医话集》
王士福:若病久关节疼痛红肿,僵直难以屈伸,此为毒热之邪著于关节,与痰浊瘀血相结,痹阻于络道,最为难治,清热仍以忍冬花、籐各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再加山慈姑10 ~15克,红芽大戟6~12克,此二药乃万病解毒丹(又名玉枢丹)之主药。据徐灵胎赞其方曰:「此秘药中之第一方也,用药之奇不可思议。」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3、实 证
颜德馨:龙马自来丹用治各种痹痛,多能奏效。
马钱子30克 地鳖虫3克 地龙3克 全蝎3克 朱砂0.3克
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之,俟其有响爆之声,外呈棕黄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后入朱砂,蜜丸40粒。每晚临睡前用糖开水送服l粒,服l周后若不效,可于每晨加服半粒至1粒。服用本丸,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加量。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陈茂梧:抗风湿合剂:
虎杖15克 茜草根15克 桑寄生15克 蕲蛇15克 制马钱子3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或取10剂药共分一料,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
肩周炎加生黄芪、桂枝各10克、鲜生姜15克,温经固表,祛风散寒;颈椎增生者,加葛根30克、僵蚕15克,柔筋散结;脚跟骨质增生者,加地骨皮30~60克、怀牛膝20克,补肾软坚,除骨中伏热。
袁×,女,53岁,1974年l0月就诊。患者腰及右下肢疼痛,卧床两年余。冲任虚损,病位主要在腰膝,属肝肾两经。故于抗风湿合剂方中加入当归20克,养肝柔筋;怀牛膝15克,益肾强筋骨。10剂,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共服20剂,症状消失,至今行走自如。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王士福:若关节疼痛难忍不可近者,常以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所载之"五虎下西川"合"小活络丹"二方加减为丸,以汤剂送服,效果甚好。
蜈蚣5条 全蝎15克 穿山甲20克 僵蚕30克 蛇30克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上为细末,以草乌30克煎汤,以汤泛上药为小丸。每服10克。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张斑:苍术15克 黄柏15克 桂枝1.5克 威灵仙10克 防己15克 南星15克 桃仁15克 红花15克 龙胆草10克 羌活10克 白正10克 川芎10克
曾治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指、腕、踝关节皆受累,痛如锥刺,肿胀有积液,变形,手指关节呈棱形,用此方6剂,小便增多,肿胀消失,关节疼痛大减,继续用驱风通络养血之剂而愈。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食疗方]
许叔微:川乌粥,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遂,痛重不能举者,予常制此方授人,服者良验。(寒证)
川乌(生,去皮尖,为末)
上药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药末12克,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l茶脚许,蜜3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6克,增米作1中碗服。
--《普济本事方》卷三
七、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秘方(7首)
7.1温经通脉汤
【来源】潘建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黄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之主药;干姜与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强心与扩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先煎。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加减】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金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大风艾、海风藤根、桂枝各12克,大罗伞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坏死期加用消炎洗方(一枝黄花、虎杖各15克,苦参,黄柏各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两方分别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泡药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温洗。每日1 2次,每次30分钟。
【疗效】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效33例(平均疗程56.3天),缓解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为98%。
7.2活血通脉汤
【来源】杨培根,《新中医》(2)1987年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7.5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3次温服。
【功用】活血化瘀,搜风通络。
【方解】本组病例,无论是寒湿致病,或为虚寒成疾,总以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方中以丹参,赤芍,鸡血藤,乳香、没药、当归、红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乌梢蛇,地龙,蜈蚣搜风通络。细辛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偏于寒湿阻滞,阳气不能畅达者加附子、肉桂、桂枝、制川鸟、制草乌,防己、苍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偏于湿热者,加黄柏,萆薢以清热利湿,热毒炽盛者,酌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等以清热凉血解毒;若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肉芽不鲜者,酌加益气养血之当归,党参、熟地、首乌等。
再辅以外治,如初起肿胀,疼痛未溃者,用本方三煎后,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如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疗效】治疗11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随访1 4年,均恢复正常,未复。
7.3补气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60克,当归、红藤、元参各30克,穿山甲、水蛭、乳香、没药各9克,蟅虫、虻虫各6克,皂角刺、党参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破血逐瘀,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穿山甲、蟅虫、水蛭、虻虫,红藤、乳香,没药破血逐瘀以通脉;助以党参、黄芪,当归大补气血,增加其破瘀之力;皂角刺,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金银花,元参清热解毒。本方以逐瘀通脉为主,瘀散脉通则气行,俾血脉流通,即可获效。大补气血以增破瘀之力,且可扶正祛邪,瘀滞久郁化热,或外感邪毒,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清之。脉畅热清,则病自愈。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患肢凉,加麻黄5克,桂枝15克,鹿角胶10克宣通阳气。如虑其发散太过,可加熟地30克以监制之。
【疗效】临床治愈多例,效果颇佳。
7.4化湿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鸡血藤30克,穿山甲9克,蟅虫、水蛭、乳香、没药各6克,地龙,牛膝各10克,苍术,黄柏各9克,金银花、藤各30克,当归15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化湿通脉。
【方解】证偏于湿重者,治以通脉化湿。方中以穿山甲,水蛭,蟅虫、地龙、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脉;苍术、黄柏化湿;当归养血;金银花藤清热解毒通络;桑寄生;威灵仙,牛膝通经络以直达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湿,清热,通脉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偏于湿重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7.5消炎通脉汤
【来源】吕奎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30 45克(或忍冬藤45 60克)、元参、当归各20 2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川牛膝15克,防己9 12克,络石藤(或海风藤)15 18克,威灵仙、甘草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症可2日服3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不明原因之下肢肿痛等,症见舌尖偏红,苔薄黄腻,或白腻,脉弦略数。
【加减】局部肿痛灼热感明显者,加连翘20克,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 7克,元胡15克;血瘀证明显者,加地鳖虫10克;深部静脉炎下肢肿胀明显者。加泽兰30克;兼脾肾虚者,加黄芪,桑寄生各20克;偏阴虚者,加生地,石斛各15 20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每获良效。
7.6脱疽温阳汤
【来源】金起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黄9克,炮附子15 30克(先煎半小时)、细辛4克,当归、丹参各30克,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川牛膝15克,络石藤30克,生黄芪30 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首煎1小时,2 3煎各煎半小时,每日上,下午,晚各服1次。
同时用脱疽洗药,苏木、红花、官桂、川乌、细辛、乳香、没药各15克,透骨草、生艾叶、酒桑枝各30克,樟脑15克(药入)、上药放入瓷盆内,加水煎半小时后,趁热先熏(熏时脚上先盖好棉布)后泡洗,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
【功用】温阳通经,散寒止痛,活血通络。
【方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时治疗,常可造成截肢或致残。本证系由暴受严寒侵袭筋骨,使脉道闭塞,寒凝血瘀,阳气衰微,不能下达肢末而致。症见肢趾冰凉,趾肿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子,麻黄、细辛、鹿角霜温阳散寒;熟地、当归、丹参养血和阴,化瘀止痛;白芥子利气消痰,散寒退肿;川牛膝、络石藤祛除风湿,通络宣痹,方中重用黄芪者,取其益气温阳,鼓舞阳气下达肢端,又可增强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促进脉道血循之效。
本方是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而成,故适用于证属虚寒型。方用大剂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阳回,络通肿消,血运畅通而向愈。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型者。症见面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常伴有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者,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等。
【加减】若下肢阴寒较甚,少气,脉沉细无力者,加党参20克、干姜9克;如趾痛较剧,加炙蜈蚣3条,马钱子粉0.6克(冲服)以平肝定痉,解毒止痛;如痛如针刺,舌质淡紫,脉细涩者,加土鳖虫10克,水蛭6 9克,取吮血虫类深入痛所,搜络化瘀以止痛。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内外并治,疗效卓著。
【附记】服药期间,忌烟、酒和鱼虾等海味以及生冷食汤。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7.7四妙效灵汤
【来源】王仲青,《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15克,当归9克,忍冬藤15克,乳香,没药各6克,桂心3克,土茯苓9克,生苡仁12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同时,配用外用方:枯矾,蜂房灰各15克,儿茶9克,硇砂,蒲黄各6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先用淡盐水洗创口,再取药膏(适量)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至腐肉脱落愈合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利湿。
【主治】脱疽(烂脚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八、治下肢溃疡(臁疮)秘方(2首)
8.1化腐生肌丹
【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8.2臁疮汤
【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 12)1982
【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 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总有效率达100%。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等。在中医长期发展中,有不少医学者总结了一些中医外科秘方。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外科治疗方,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咨询医师开药。【外科方】外科常用中医方剂有哪些好用的外科处方盘点
1、明矾芽茶
配方:明矾、芽茶各等分。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消肿。治一切蚊虫咬伤。
2、清茶
配方:茶叶6克。
功效:泻热解毒。治各种昆虫咬伤,局部红肿,周身奇痒,心烦口渴,肿热。
3、湿茶叶外敷方
配方:泡过的茶叶适量。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止痒。治蜂螫虫咬。
4、桃茎白茶
配方:桃茎白皮10克,茶叶适量。
功效:排毒消肿。治被狂犬咬伤初期,咬伤部位有隐痛感。
5、烂茶叶
配方:泡过的烂茶叶不拘多少。
功效:清热解毒。治无名肿毒,犬咬及烧伤成疮。
6、细茶叶
配方:细茶叶适量。
功效:用于毛虫螫伤发作,坚硬如肉痘。也可以用于治蜂螫伤,蜈蚣咬伤。
7、双末茶油方
配方:茶油适量,甘草末和雄黄末各等分。
功效:可作蜈蚣咬伤送医前应急用。
8、雄黄枯矾茶
配方:雄黄、枯矾等量,茶叶适量。
功效:可作蜈蚣咬伤应急试用。
9、浓茶水
配方:茶叶适量。
功效:用于海水浴时被水母螫伤。
10、东风菜根茶
配方:东风菜根3克,浓茶汁1毫升。
功效:用于蛇咬伤的应急辅助治疗试用方。
11、白花蛇舌草茶
配方:绿茶3克,甘草10克,白花蛇舌草1克(或鲜品250克)。
功效:用于蛇咬伤。
12、浓汁喷洒茶
配方:茶叶5克。
功效:止痛,防止组织液渗出。促进伤口结痂。
13、废茶末茶油方
配方:废茶渣适量,茶油适量。
功效:消肿止痛,治轻度烫伤。
14、百草霜茶油方
配方:茶子油、鸡蛋清、百草霜适量。
功效:治烫伤。
15、白糖茶油方
配方:白糖、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伤、烧伤。
16、杨梅鲜根茶油方
配方:杨梅鲜根适量,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烧伤。
17、大黄末二油茶方
配方:大黄末、茶油、麻油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去瘀,用于红肿、起泡、溃性者。
18、桃树皮茶油方
配方:桃树皮、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烧伤。
19、龙眼核茶油方
配方:龙眼核、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烧伤。
20、粗盐茶油方
配方:茶油一杯,粗盐二匙。
功效:治汤烫火灼伤。
21、鱼胆汁茶油方
配方:鱼胆汁1毫升,茶油2毫升。
功效:治烫、烧伤。
22、红枣茶油方
配方:红枣、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烧伤。
23、丝瓜络茶油方
配方:丝瓜络、茶油适量。
功效:汤烫烧伤。
24、荔枝核茶油方
配方:荔枝核、茶油适量。
功效:治烫烧伤。
25、汤伤茶
配方:泡过的茶叶。
功效:治汤火伤。
26、解毒消肿茶
配方:冲泡过的茶叶。
功效:治无名肿毒、犬咬伤、烧伤,其效如神。
27、新鲜茶
配方:新鲜的茶叶适量。
功效:治烧烫伤。
28、熬膏茶
配方:茶叶适量。
功效:治擦破皮肤出血者。
29、月季花茶
配方:红茶1克,月季花5克,红糖25克。
功效:用于血瘀肿痛,跌打损伤。
30、硫磺茶
配方:硫磺、茶叶适量。
功效:治膝盖弯曲处的伤口,效果最好。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