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到老,从春到冬,都会有牙痛出现。中医治牙痛,那是拿手好戏。
牙齿是骨之余气所化,是长在牙龈肉周围上,足阳明胃经,循鼻子到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从腮帮子入下齿,所以牙龈肉乃阳明经所主,阳明胃肠又主肌肉,所以肌肉肿毒,总离不开阳明积热,这牙龈肿痛是胃肠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也就是说它跟肠胃关系最大。古人讲,六经实热,总清肠胃。就是你全身热气腾腾,肠胃一定要先清空,清空肠胃,热气就下降。
清胃散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为治疗牙痛之良方。组成为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
李氏的方剂里“升阳散火”的思想较多,所以清胃散里面有升麻,且升麻的用量相对较大。
清胃散的君药为黄连,臣以升麻,升麻性寒,能够清胃解毒。这些清解的药可以把人体的败浊给它化下去,以治胃火牙痛;再一个是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泻火不凉遏,升麻得黄连,散火而不升焰。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当归养血活血,与生地合则滋阴养血,与丹皮合则消肿止痛,共为佐药。
此方的核心是“苦寒清之,火郁发之”,这也是其立方原则,苦降、升散,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有一首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专治牙痛与牙宣。
有人问我,中医是慢郎中啊!可是在过去啊,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一样治这些急难重症。
《黄帝内经》说,治疗疾病,要懂得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如何区分?暴痛属实,久痛隐痛属虚。
痛起来像火爆那样,很快,很猛烈的,要泻火。痛起来绵绵不休的,隐隐作痛,要补虚。
实证一般是比较急的,叫暴病多实,虚病一般是比较久的,缠绵的,隐隐作痛,叫久病多虚。
牙痛还会伴随红、肿、热。用这清胃散富含三大理法,开盖加水跟撤火。这牙部肿热,就像烧红了的滚水一样,牙龈肉虽然在上面,而热却是从下面阳明胃肠经蒸上来的。所以要让这锅水迅速凉下来。
第一通过黄连直接清胃肠积热,就像清里釜底的薪火一样。
第二用生地、当归、丹皮来增液凉血,就像往锅中加水一样,加点凉水下去,沸腾之势就减轻了。
第三你想要水凉得快点,一定要把锅盖打开,不然越焖越热,这时通过升麻,直接揭开阳明锅盖,这样盖子打开,热势就能透发出来。
所以三管齐下,锅中的水由沸腾之势,佷容易就转为清凉。而人体鼎沸疼痛难耐的牙火,也很快好过来。
清胃散,不仅用于治疗牙周炎,胃火牙痛,一切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三叉神经痛,只要是胃火上攻,皆可用之。
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
本病属中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等病症范畴。
一、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下降核有阵发性放电,放电的发生可能与半月神经节退行性和纤维性改变、神经根受岩骨嵴突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较多。阵发性面部烧灼、闪电样剧痛,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常影响上颌支、下颌支,很少影响眼支。两侧同时受累属罕见。发作时,痛侧有面肌抽搐、流泪等。疼痛持续数秒钟或1~2分钟。间歇期无任何不适。疼痛发作次数不定,少则每日几次,多则1分钟数次,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自行缓解。若再次发作,疼痛在经期更为剧烈。
(2)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颊、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疼痛。
(3)一般无明显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发作多呈阵发性,如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4)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副鼻窦炎引起的疼痛相鉴别。
2.诊断根据疼痛的典型分布和性质,结合起病年龄,不难作出诊断。
早期易误诊为牙痛。
三、辨证施治
1.风寒外袭型
【辨证】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
【施治】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羌活、白芷各12g,防风9g,薄荷6g,甘草6g,细辛3g。
2.胃火上攻型
【辨证】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
【施治】清泻胃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当归15g,黄连12g,生地20g,丹皮12g,升麻9g,生石膏30g,知母12g,白芷9g。
3.肝胆郁热型
【辨证】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施治】清肝利胆。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当归12g,龙胆草15g,栀子9g,黄连9g,黄芩9g,大黄6g,芦荟9g,青黛1g,柴胡12g,白芍30g,钩藤12g,地龙9g。
4.阴虚风动型
【辨证】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施治】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栀子9g,山萸肉15g,白芍30g,牛膝15g,杜仲9g,益母草15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2g。
5.气血亏虚型
【辨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黄芪、当归、熟地各15g,党参、白术各12g,升麻3g,陈皮、川芎各9g,白芍20g,柴胡、炙甘草各6g。
6.瘀血阻络型
【辨证】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
【施治】逐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各15g,红花9g,麝香(冲服)0.1g,全虫9g,蜈蚣2条,生姜6g,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7.风痰阻络型
【辨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祛风化痰。
【方药】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附子5g,僵蚕12g,全虫5g,半夏12g,白术15g,天麻9g,茯苓12g,橘红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白芷9g,蔓荆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七叶莲片剂和注射剂。
2.验方
(1)七叶莲30~50g,水煎服,日1剂。
(2)鹅不食草(干)10g,牙皂、细辛各5g,青黛2.5g,共研末,随时吸入同侧鼻孔。
(3)钩藤15g(后下),白芷、夏枯草各10g,天麻5g,日1剂,水煎,2次分服,连续服3~5剂。
3.针灸疗方
(1)体针:取合谷、外关、鱼腰、四白、承浆、颊车、风池、风府穴。
配下关、医风、太冲、内庭穴。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60分钟。
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皮内针:取太阳、攒竹、下关、颧骨、地仓、颊车、耳中、头维穴。每次选穴4个,用甲紫作标记,消毒后用钳子夹住皮内小毫针刺入穴位内,上盖以胶布。3天换针1次,3次为1个疗程。
4.封闭疗方取头维、迎香、地仓,颊车穴。以纯酒精注射于疼痛神经支或其分支,可消除疼痛,但不能持久。
5.外敷方川芎、白乌、草乌各20g,蒺藜、细辛、冰片各10g。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次15g,用葱泥调外敷痛点,每天换药1次。
五、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暴怒伤肝,以防肝阳上亢。并要劳逸适度,忌食辛辣,勿饮高度酒,对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较长。只要积极治疗,治疗及时,可较快治愈,预后较好。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时调摄寒温,防止外感时病邪侵袭。
(4)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病人的体位要舒适,血虚头痛者宜头低卧位;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痛者宜高卧位或半卧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