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牛蒡子12g、金银花18g、连翘12g、桔梗12g、玄参12g、射干10g、蝉蜕9g、生地12g、丹皮9g、天冬10g、枸杞子15g、紫花地丁1g。加减:汗多加生石膏24g、知母12g,汗少加薄荷6g,羌活12g。便秘加大黄12g(后下)。痰热加天竺黄12g、浙贝15g。痰多者加法夏12g、全瓜萎12g。感风寒加麻黄8g、附子6g、细辛9g。
2、支气管哮喘(哮喘)
冷哮:炙麻黄10g、白芥子9g、干姜9g、苏子12g、法夏12g、杏仁10g、陈皮15g、补骨脂15g、紫苏9g、款冬花10g、射干8g、桔梗12g、黄芪18g、淮山18g、五味子9g.。
热哮:鱼腥草30g、蒲公英15g、黄芩12g、冬瓜仁12g、地龙12g、杏仁12g、桑白皮、15g、炙麻黄10g、薄荷8g(后下)、石菖蒲10g、五味子9g、金银花15g。
加减:(1)风寒重加细6g。(2)高热烦渴,痰多色黄加生石膏30g(先煎)青天葵15g、薄荷8g(后下)。(3)阳气暴脱,加高丽参12g(另炖)。(4)食少纳闷,加麦芽15g、鸡内金12g、白术15g。
3、急性支气管炎
(1)风寒咳嗽(基本方):紫苏10g、杏仁10g、桔梗12g、前胡12g、陈皮15g、枳壳9g、紫菀12g、云苓15g、麻黄8g、百部12g。
(2)风热咳嗽(基本方):桑叶12g、菊花15g、薄荷8g(后下)、杏仁10g、桔梗10g、连翘12g、芦根15g、牛蒡子12g、板蓝根12g、沙参15g。
(3)温燥咳嗽(干咳)(基本方):桑叶10g、沙参12g、雪梨皮12g、杏仁9g、瓜蒌仁15g、玄参12g、马勃8g、麦冬10g、玉竹15g、丹皮8g、知母10g。
4、慢性支气管炎
(1)急性发作期(类似于急性支气管炎方)。
(2)缓解期:荆芥10g、百部10g、杏仁9g、浙贝10g、款冬花8g、陈皮12g、炙甘草5g、紫菀12g、鱼腥草18g、桔梗12g、橘红6g。
加减
(1)风热咳嗽:加桑叶12g、菊花18g、金银花15g。
(2)风寒咳嗽:加防风10g、紫苏12g。
(3)肺热咳嗽:加桑白皮12g、黄芩9g、枇杷叶10g。
(4)痰浊阻肺:加苏子15g、莱菔子12g。
(5)肺气虚:加黄芪25g、党参15g。
(6)脾胃虚弱者:加白术10g、党参20g。
(7)肾气虚:加补骨脂12g、山萸肉12g、淮山15g。
5、肺炎(肺热、胸痛)
金银花15g、连翘15g、鱼腥草15g、瓜蒌皮15g、芦根20g、牛蒡子12g、桔梗10g、黄芩10g、穿心莲10g。
加减
(1)热盛者:加生石膏30g、青天葵12g。
(2)咳甚加杏仁10g。
(3)痰稠加天竺黄12g、川贝5g。
(4)咳血加白茅根15g、侧柏叶15g。
(5)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按说明书用量)。
(6)便秘者加大黄8g、枳实12g。
(7)阴虚加麦冬15g、生地20g、玄参12g。
(8)气虚加太子参15g、党参20g。
(9)胸痛加三七末3克(冲服)、郁金12g。
(10)自汗加乌梅12g、浮小麦18g。
(11)口干有痰者加天花粉18g。
(12)低热明显者加白薇15g、青蒿9g。
(13)元气大衰者加高丽参10克(另炖)、熟附子12g、黄芪25g、五味子9g。
6、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柴胡12g、延胡索10g、川楝子15g、蒲公英24g、白花蛇舌草18g、沙参15g、川连8g、三七末3g(冲服)丹参10g、浙贝10g、黄芪20g、党参18g、台乌12g、香附10g。
加减
(1)吞酸严重加瓦楞子30g、鱼古15g。
(2)有黑便加蒲黄12g、侧柏叶15g。
(3)有恶心症状加陈皮12g、竹茹12g。
(4)胃热盛加黄芩10g、丹皮10g。
(5)胃阴虚者加麦冬12g、石斛9g。
(6)湿重者加云苓15g、泽泻12g。
7、慢性胃炎(痞满、胃脘痛):香附10g、百合25g、台乌12g、砂仁8g、没药9g、白术15g、党参15g、蒲公英20g、半枝莲10g、麦冬10g、淮山15g、延胡索12g、白花蛇舌草12g。
加减:
(1)吞酸明显加鱼古15g、瓦楞子30g。
(2)食滞纳呆加莱菔子12g、布楂叶12g。
(3)便秘者加川朴15g、槟榔15g。
(4)四肢寒冷加肉桂3g、熟附子10g。
(5)湿热重加防己15g、关木通5g。
(6)口干口渴甚加天花粉15g、知母10g。
(7)出现黑便者加侧柏叶15g、蒲黄8g、阿胶12g(烊化)。
8、急性胃炎(胃脘痛):大黄8g、黄芩12g、党参24g、白术15g、黄芪20g、云苓15g、陈皮10g、沙参18g、茜草根15g、天花粉12g、紫苏10g、广藿香12g(后下)、薏苡仁20g。
加减
(1)腹胀者加神曲10g、麦芽10g、鸡内金12g、减大黄为4g。
(2)便血严重加蒲黄12g、仙鹤草12g。
(3)呕吐频繁者加法夏10g、竹茹12g。
(4)里虚加熟附子8g、山萸肉10g去大黄。
(5)胃酸过多加瓦楞子30g、鱼古15g。
9、萎缩性胃炎:沙参10g、麦冬12g、丹参12g、川芎8g、石斛9g、砂仁10g、川朴花8g、白术15g、淮山15g、黄芪18g、党参15g、台乌10g、莱菔子12g、延胡索10g、佛手8g。
10、胃下垂:黄芪30g、党参20g、白花蛇舌草20g、川楝子9g、白芍 10g、炙甘草5g、升麻9g、玉竹18g、枸杞子12g、川芎10g、牛膝12g、香附10g。
加减
(1)吞酸加瓦楞子25g、鱼古15g。
(2)胃纳差、喜温者加高良姜10g、白豆蔻10g。
(3)胃热重者加川连8g、野菊花10g。
11、急性肠炎(泄泻、霍乱):广藿香12g、葛根12g、白头翁15g、苍术15g、金银花12g、神曲12g、法厦10g、白术12g、云苓15g、白豆蔻10g、川朴8g。
12、慢性腹泻(泄泻):广藿香12g、白豆蔻8g、云苓15g、川朴8g、白芍12g、白术12g、陈皮9g、党参12g、乌梅10g、淮山15g。
加减
(1)水饮留肠者,加防己15g、车前子9g。
(2)久泻肠结瘀阻,加川芎10g、当归9g。
(3)肾虚泄泻,加破败纸15g、补骨脂12g、山萸肉10g。
腰疼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之症,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於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患。腰疼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疼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腰疼的原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治疗方法 1.处方:当归12克,苏木、桃仁、地龙各9克,官桂、麻黄、黄柏、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日1剂,饭前分服2次,15天为1疗程。
疗效:服药2疗程,治愈率达92%
2.处方:制首乌180克,苡仁20克,白酒750毫升。
用法:药浸酒内15天,去渣取液,每服30毫升,日2次。
疗效:用药1~2剂,有效率为82.5%
3.慢性腰痛按摩手法
揉:取坐姿,两手五指并拢,分别放在左右后腰椎部,掌心向内,上下缓慢揉搓,至发热为止。
滚:两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滚动、按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多次进行。头部可配合前倾后仰。
推:两手对搓发热之后,重叠放于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压:两手叉腰,大拇指分别按于腰眼处,用力挤压,并旋转揉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6圈。
捏:两脚前伸而坐,或弯曲膝盖,或正坐姿势均可。两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叩:双手握拳,两拳手心向外,轻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左右同时进行,各叩30次。
抓:双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压于腰侧不动,其余四指从腰椎两侧处,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肤,从腰眼抓到尾部,两手同时进行,各抓36次。
抖:两手置腰部,以掌根按腰眼处,手心向内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
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1-2分钟。
点:取坐位,以两手中指尖分别点按两腿上的委中穴(膝关节后),点按1-2分钟,直至被按部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4、外用涂抹邦靖舒疼痛康复液,把邦靖舒疼痛康复液滴在腰部疼痛位置1~2滴涂抹均匀即可,涂抹后疼痛在5~10消失。
5、食物疗法:(1)海带25g,荔枝15g,小茴香15g。加水共煮,每日饮服一次。(2)生韭菜(或根)500g。捣汁温服,每次500ml,每日2次。(3)淡菜300g。烘干研末,与黑芝麻150g炒熟,拌匀,早晚各服一匙。(4)芝麻15g,大米100g。将芝麻用水淘净,轻微炒黄后研成泥状,加大米煮粥。每日一剂,供早餐食用。
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
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在现实生活照,我们难免会得一些小病,这时候就需要懂得一些症状及治疗方法了。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好了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1 闭症
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神阏(隔盐灸)
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哮喘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
(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3)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呕吐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寒吐加上脘、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肝逆则加太冲;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附:呃逆
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主证为呃感连续,声短而频。如偶发者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泄泻
1、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证:如属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暧畏寒、便溏、脉濡缓无力、舌嫩苔白;肾虚则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鸣而不痛,腹部与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针用补法,可多灸。
处方: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者加命门、关元。
痢疾
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则大便时干时稀。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便秘
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分实秘、虚秘。
1、主证
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便则努争,坚涩难下。如属热邪壅结,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
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
2、治法: 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实秘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则灸。
3、处方: 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热结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寒秘灸气海、神阏。
失眠
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肾虚则头晕、耳鸣、遗了精、腰酸、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弦细;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胀痛、脉弦;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等证。
2、治法:以安神为主。根据辩证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神门、三阴交。
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加心俞、太溪;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眩晕
眩是眼花,晕为头晕。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
1、气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2、肝阳上亢
主证:头晕目率、泛泛欲吐、腰膝酸软、舌红脉弦。
治法;取肝胆两经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3、痰湿中阻
主证:头晕目率、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
治法:和中化浊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头痛
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机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
1、风袭经络
主证:发时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肿起成块,一般无其他兼证。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
前头部: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
后头部: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
2、肝阳亢逆
主治;头痛目眩,尤以头之两侧为重。心烦善怒、面赤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用泻法。
处方:风池、百会、悬颅、侠溪、行间。
3、气血不足
主证:痛势绵绵、头目昏重、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喜暧畏冷、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重,脉强弱,苔薄白。
治法:取任、督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处方: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附注]
头痛如针灸治疗多次无效或继续加重者,应考虑有无颅脑病变,需及时治疗原发病。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1、主证: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露晴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2、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取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近取诸穴酌予浅刺、平刺透穴或斜刺。
3、处方:风池、阳白、攒竹、四白、地仓、合俗、太冲。
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人中;颜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翳风。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1、主证: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主要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或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直腿抬离试验阳性。
2、治法;取足太阳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治或拔罐。
3、处方: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
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少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称痛经。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经色紫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级、次髎、地机、三阴交。
2、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腰酸肢倦、纳少、头晕、心悸、脉细弱、舌淡。
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扭伤
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证: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治法: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
处方:肩部:肩髎、肩髃、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膝眼、梁丘、阳关。
踝部:解溪、昆仑、丘墟。
耳鸣,耳聋
多由暴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递,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寒、壅遏清窍,或因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
1、主证:
实证: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鸣中不断,按之不减。肝胆火逆多由面赤、口干、烦燥、善怒、脉弦。外感风邪多见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虚证;久病耳聋、或耳鸣时作时止,操劳时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头昏、腰酸、遗了精带下、脉虚细。
2、治法: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实证针用泻法;虚证兼取足少阴经穴。针用补法。
3、处方:翳风、听会、侠溪、中诸。
肝胆火盛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加外关、合谷;肾虚加肾俞、关元。
牙痛
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证状,其发生主要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有关。
1、主证:牙痛甚剧、兼口臭、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乃阳明火邪为患,痛甚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2、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道可左右交叉刺。
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2 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痢疾的症状】
1、普通型痢疾:起病急,体温达39摄氏度-40摄氏度,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大便日行10-20次,初为稀便或为水泻样,后期为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压痛明显,严重者出现高热、呕吐、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2、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摄氏度-41摄氏度,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心率和呼吸增快,脉细弱,意识不清。
【痢疾的治疗】
痢疾是由于感染痢疾杆菌引起,具有传染性,多以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使得受损部位形成脓肿或溃疡,引起痢疾,所以杀灭抑制痢疾杆菌可有效治疗痢疾。痢疾主要以腹痛、腹泻、大便脓血相杂为主要表现,若腹泻时间过长,会导致人体水分流失过多,造成脱水症状,因此治疗痢疾的首要任务是抗感染,止泻,并兼以解毒排脓。
一旦发现痢疾病人,应予以隔离治疗,并及时处理粪便。防治痢疾的发生,首先要做到注意个人的生活以及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生水,变质的、腐烂的、被苍蝇沾过的食物都不要吃。同时,要注意保护周边环境的卫生,消灭苍蝇,同时要加强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最后,痢疾患者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民间秘方来治疗。
1、取马齿苋40克、绿豆芽20克、石榴皮10克、白菜根1个煎汤饮用,每日1次,有清热解毒、补肝肾、燥湿利尿的作用,适用于痢疾患者。
2、取苹果、柿子各300克分别洗净去皮去核,放入榨汁机,加凉开水200毫升榨汁,分2次饮用,有生津止渴、止泻消炎的作用,适用于痢疾患者。
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3 风寒感冒症状有哪些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其症状为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寒感冒治疗偏方
1、芥菜、生姜、豆腐、火腿。做法:先将生姜清洗干净,切片,然后与切好的芥菜、豆腐、火腿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用武火熬煮30分钟,水开后即可食用。此药主治厌食、感冒。
2、大白菜、生姜、葱、梗米。做法:先将所有食材清洗干净,其中生姜切片,大白菜切碎,葱切成细末,然后与梗米一起放入锅中熬煮,熟后加盐即可食用。此食疗方能辅助治疗风寒感冒。
3、雪梨、冰糖、花椒。做法:将雪梨清洗干净,切成块,然后与花椒、冰糖一起放入炖盅中炖一会儿,熟后即可食用。此食疗方功效为驱寒止咳。
4、橘子。做法:直接用火烤橘子,不要烤得太焦,熟后剥皮吃肉。此食疗方功效为驱寒止咳。
5、草鱼、生姜、米酒。做法:将清洗干净的生姜切片,然后与处理好的草鱼一起放入锅中,加少许米酒和水煮,熟后加食盐调味食用。此食疗方具有减缓咳嗽、祛除风寒的症状。
鲵影萍踪收藏
(2019年1 0月19日)
原标题:18类癌症中药疗方大全
李翰卿 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李翰卿,1892-1972,著名伤寒学家,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5岁独立应诊,曾任山西中医研究所所长,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70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摘 要:李翰卿主张,对于癌症这样的疑难大症,不可单纯局限于辨证施治,应总结各种癌症的共性,找出克癌、杀瘤之主方,然后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证候类型,确定针对具体证候的副方,主方、副方双管齐下,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癌症,即恶性肿瘤,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李老认为,虽然人类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攻克癌症的方法和药物,但对于各种癌症,如何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延长其存活期,中医中药却有着一定的优势。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散见于历代中医药文献中,属症瘕积聚的范畴,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和知识,但归纳起来,不外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注重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在具体治法上也是两点并重,即既注重攻邪、杀瘤,如“开气行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等,同时又注重整体辨证,对证治疗。
因此,李老主张,对于癌症这样的疑难大症,不可单纯局限于辨证施治,应总结各种癌症的共性,找出克癌、杀瘤之主方,然后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证候类型,确定针对具体证候的副方,主方、副方双管齐下,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下述即是李老常用的治癌主方与针对各种具体癌症及不同证候的副方。
抗癌主方——神农丸。
处方组成:
沉香15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9克、白檀香6克、降香9克、枳实15克、川郁金4.5克、莪术4.5克、归尾6克、赤芍6克、建曲6克、槟榔6克、砂仁6克、香附6克、朴硝3克、紫蔻3克、麝香0.3克、土狗(蝼蛄)1对、守宫(壁虎)1对、大将军(独角牛)3个
制法用法:
上药研末,白蜜250克,猪油50克化开,用白鸡冠血20滴与药末调匀,放入瓶内备用。早晚空腹各服9克,白水送下,连服15天为1个疗程。
按:神农丸原为治疗食道癌之主方,《中医杂志》1958年第10期657页“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介绍”中提到“辽宁展出了医士徐志等治疗188例上消化道、子宫颈、子宫体等多种癌肿的神农丸,据118例统计好转的高达70例”。
本方兼具开气行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针对癌瘤具有较好的抗癌、杀瘤功能。
因此,李老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种癌症,作为治癌主方,再根据不同癌症之个性及患者具体证型配以对证的副方,将抗癌与辨证用药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食道癌、胃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经验协定方
银花7.5克、陈皮6克、厚朴6克、云苓3克、蜈蚣2条、半夏6克、海螵蛸1.5克、雄黄0.3克
合研细末,冲服。
2、经验协定方
生赭石、潞党参、当归、知母、姜半夏、天冬、麦冬、柿饼
加减:
(1)咽下困难者,加桃仁;
(2)吐粘液者,加旋覆花;
(3)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
(4)生瘤者,加蜈蚣;
(5)幽门癌肿者,加川军、芒硝以通利之;
(6)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7)便秘者,加蜂蜜;
(8)咽喉不利者,加花粉、胖大海、桔梗;
(9)呃逆者,加柿蒂、砂仁、瓜蒌;
(10)疼痛加元胡、没药、甘草。
二、直肠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实证方
当归尾12克、皂刺9克、桃仁泥6克、川山甲6克、甘草4.5克、黄连1.5克、枳壳4.5克、槟榔4.5克、乌药6克、白芷3克、花粉12克、赤芍3克、生地9克、红花3克、元明粉9克、川军6克
2、虚证方
当归12克、川芎4.5克、杭芍9克、熟地9克、知母6克、黄柏6克、花粉9克、甘草3克
3、脓溃方
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鹅毛、血余各15克
烧存性为末,每服15克,黄酒送下。
4、验方
(1)夏枯草30克、元参6克、银花9克、连翘6克、甘草3克、槐末6克、生地榆6克、黄芩4.5克、青黛1.5克
(2)夏枯草6克、银花6克、公英6克、蛇蜕0.3克、地丁6克、白头翁6克、防风3克
三、胰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夏枯草、银花、连翘、茵陈、川军、枳实、浙贝、生杏仁、郁金、三棱、莪术
四、肝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茵陈15克、川军1.5克、柴胡1.5克、枳实3克、黄芩3克、生白芍4.5克、生桃仁3克、郁金6克、甘草3克、地鳖虫3克、桂枝1.5克、木香1.5克
加减:有腹水者加赤芍、猪苓、泽泻、焦山甲、炙鳖甲、车前子。
五、鼻咽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银花9克、夏枯草30克、连翘6克、炒龙衣1.5克、炒苦参6克、浙贝3克、炒地骨皮4.5克、蜈蚣2条、焦栀4.5克、侧柏叶炭6克、赤石脂3克、百草霜3克
2、雄黄0.3克冲服。
鼻咽癌初起亦可服千金漏芦汤(漏芦、枳壳、朴硝、大黄、甘草、麻黄、黄芩、白蔹、连翘、升麻)。
喉癌亦可用鼻咽癌两副方,如咽痛干燥者,加花粉,虚火太盛而烦躁者,宜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虚火。
六、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银花9克、浙贝3克、苇茎30克、薏米9克、丝瓜9克、生杏仁6克、甘草6克、葶苈子6克、大枣3枚
颈项部肿,脉数,身热,喘息,有表证者,副方用防风、栀子、连翘、羌活、川军、赤芍、当归、双花、瓜蒌、浙贝,灯心为引。
七、乳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未溃者用方
当归、生白芍、柴胡、云苓、焦术、丹皮、炒杏仁、鹿角霜、银花、连翘、甘草
2、已溃或转移者用方
夏枯草、银花、连翘、贝母、黄药子、炒苦参、炒龙衣 、角尖、赤石脂、雄黄、炒地骨皮
并可外敷生肌玉红膏。
3、初起未溃,疼痛严重者用方
大瓜蒌、当归、甘草、乳香、没药
4、潮热恶寒,胸胁胀痛者用方
可服加味逍遥散。
5、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热不痛,六脉沉细者用方
可服阳和汤。
八、腮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栀子、防风、连翘、羌活、川军、赤芍、当归、银花、地骨皮、龙衣
加减:
(1)便秘、苔黄者,加倍川军;
(2)口干舌燥者,加花粉、元参;
(3)咽喉不利者,加板蓝根、牛蒡子;
(4)大便泄泻,脉虚体弱者,去川军,加生山药。
九、甲状腺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夏枯草、银花、连翘、元参、贝母、煅牡蛎、黄药子、昆布
加减:
(1)肝经火盛者,加白芍、青皮、芦荟;
(2)思郁伤脾,不思饮食者,加白术、陈皮、云苓;
(3)腺肿溃破者,加赤石脂。
十、颔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升阳散火汤
川芎3克、独活3克、白芍6克、防风3克、羌活3克、甘草3克、人参4.5克、柴胡4.5克、香附6克 葛根3克 升麻2.1克 炒僵蚕3克、生姜1片 红枣1枚,水煎,食远服。
2、托里消毒散
皂刺4.5克、银花9克、生甘草3克、白芷3克、桔梗6克、人参4.5克、川芎3克、生芪15克、当归6克、白芍4.5克、白术6克、茯苓9克
3、治颔漏方
炒地骨皮、炒槐米、炒地丁、炒龙衣、木鳖子、银花、连翘、甘草、炒苦参
十一、膀胱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尿血者用方
小蓟15克、藕节4.5克、炙蒲黄4.5克、木通3克、生地炭15克、当归炭9克、焦栀4.5克、竹叶3克、棕边炭6克、薏米15克
2、尿闭者用方
生桃仁 川军 桂枝 银花 连翘
甘草 梢芒 硝竹叶
用于热结膀胱、瘀滞不通者。
十二、卵巢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脾虚血瘀方
白术 茯苓 甘草 台参 香附
白芍 台乌药 当归 川芎
熟地 银花 生地榆 三棱
莪术 桃仁 川军 地鳖虫
十三、肾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宜滋阴破瘀为主。
1、知柏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泽漆。
2、夏枯草15克,桃仁6克,当归9克。
十四、舌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宜清火解毒为主。
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银花、蚕砂、蝉蜕
十五、耳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气实火盛者,宜龙胆泻肝汤加味
栀子6克、黄芩9克、柴胡4.5克、当归9克、生地9克、泽泻6克、车前子6克、木通6克、甘草3克
2、胃热兼肝火者,宜柴胡清肝汤
当归9克、川芎3克、白芍6克、生地6克、柴胡4.5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黄芩6克、栀子4.5克、花粉6克、甘草3克、防风3克
3、耳内生癌者用方
银花 连翘 僵蚕 全蝎
炒龙衣 蜈蚣 炒地骨皮 炒苦参
甘草 雄黄(冲服)
十六、肌肉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以解毒利湿化痰为主。
银花、地丁、薏苡仁、云苓、白芥子、白矾、陈皮、姜半夏、牛膝、萆薢、甘草
加减:
(1)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小便短赤者,加木通、竹叶;
(3)瘀滞疼痛者,加乳香、没药;
(4)胃纳不佳者,加厚朴、鸡内金。
十七、骨肉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海藻玉壶汤
海藻、陈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独活、川芎、当归、甘草、海带
十八、宫颈癌
主方:神农丸
副方:
1、初期宜活血化瘀通经窍
桃仁6克、酒军6克、水蛭6克(猪油炸黑)、虻虫3克
2、出血者,宜固脱养阴
酒黄柏末、生白芍、当归、椿根皮炭、酒芩、香附、棕炭、阿胶、炙龟板各15~30克
3、黄带者,宜清热利湿
银花9克、生地榆炭9克、云苓6克、白果6克、酒芩6克、棕炭6克、阿胶6克、车前子3克、坤草9克
又,明雄0.3克(冲服)。
宫颈癌内治、外治系列六方
子宫颈癌属于中医妇科的瘕瘕、崩漏等范畴。该病发病率高,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50%以上,在妇科恶性生殖器肿瘤中,占居首位。因此,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为,本病之发生,系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总以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冲任损伤,肝、脾、肾诸脏虚损为发病之内因;外受湿热,或积冷结气,血寒伤络,瘀阻胞络等,为外所因。
在宫颈癌的治疗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李老即与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省肿瘤医院)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老认为,本病总分实、虚两大类,一般初期、中期以实证居多,晚期、后期则以虚证表现突出。
实证往往以湿热瘀毒和肝郁气滞为主要证候表现。初期、中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在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结合前人文献记载的基础上,针对湿热瘀毒和肝气郁滞这两种常见临床证型,李老创制出治疗子宫颈癌的内服1~3号及外用1~3号系列方剂,内外兼治,曾收到较好的f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宫颈癌内服第一号方
【药品】白术 猪苓 茯苓 茜草 茅术 黄柏 银花 香附(盐水炒)? 生地 白芍 泽泻 当归各30克 知母 丹参川芎 红花 木通各15克 海螵蛸12克 甘草梢9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无论有形无形而自觉身重者,患者自感阴中滞碍,重行痒痛顽麻,或出血水,或干燥不润,或兼黄白带下,或经血闭止,或经行如常,或迁延日久,成为劳伤难治之证。尿黄,口苦咽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用法】每服1丸,日服2次,早晚空心开水送下。可同时配合外用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2、宫颈癌外用(洗方)第一号方
【药品】苦参 川椒 苍术 槐花 各6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上药煎汤,入芒硝9克。
【用法】乘热倾入盆中,先熏后洗。同时配合用宫颈癌内服第一号方和外用第二号方。
3、宫颈癌外用(坐药)第二号方
【药品】枯矾18克 铜绿12克 五倍子15克 雄黄15克桃仁(生)30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长圆形锭子,每锭16克重。
【用法】先用宫颈癌外用第一号方熏洗后,将此锭用纱布包之,纳入阴道内。每日换药1次。
4、宫颈癌内服第二号方
【药品】银花 当归 丹参 龙胆草 生地 丹皮 革薜各15克 桃仁 红花 乳香 没药 防己 黄柏 甘草 木通 泽泻 车前子各9克
【主治】湿热瘀毒证。
【制法】水煎。
【用法】内服兼外洗,每日2剂,水煎。内服1剂,早晚分2次服;外洗1剂,煎好乘热倾入盆中,先熏后洗。
5、宫颈癌外用第三号方
【药品】轻粉3克 梅片0.3克 麝香0.15克 蜈蚣2条 黄柏15克
【主治】各型宫颈癌。
【制法】上药研末,加入一定基质制成软膏。
【用法】将软膏深入阴道内。
6、宫颈癌内服第三号方
【药品】生白芍60克 当归60克 柴胡24克 海藻24克 昆布24克 白术30克 茯苓24克 香附15克 海螵蛸30克 蜈蚣15条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茜草15克 麝香0.6克
【主治】肝气郁滞证。阴道流血,夹有瘀块,白带稍多(宫颈局部轻度糜烂,或呈小菜花样损害),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少腹胀感,胸胁胀满,全身窜痛,口苦咽干,舌质稍暗或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水调为丸,梧桐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7.5克,开水送服。同时配合用宫颈癌外用第三号方,或选用宫颈癌外用第一号方、第二号方。
宫颈癌辨证论治为前提、以毒攻毒方可却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生殖器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崩漏、带下、瘕瘕等范畴。
疼痛是宫颈癌晚期症状,为癌瘤浸润宫旁组织,侵蚀压迫神经血管,癌瘤感染,以及放疗后纤维化粘连所致。西医采用对症止痛治疗。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论治,从而在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等方面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临证有气滞血瘀、湿热壅毒及肾虚等证型。
气滞血瘀者,为七情所伤,冲任郁滞,积久成症,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而成崩漏。症见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有症块,精神抑郁,少腹胀痛,牵及胸胁,舌暗,苔白,脉弦涩或沉涩。治宜行气活血为主,方用活络效灵丹或加味乌药散。
湿热壅毒者,因于生活不洁,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之时感染邪毒,壅于冲任。症见带下量多,味臭,色黄或如米泔,口苦咽于,尿黄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散。
肾虚者,因于婚育过早,房劳多产,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症见带下量多清稀,或漏下淋沥,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形瘦畏寒,纳少便溏,舌淡红,脉细弱或虚数。治宜补肾,方用六味丸或八味丸。
癌症为恶性病变,为“癌毒”在体内增生蓄积的结果,治疗在辨证求因,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上,以毒攻毒,如用全蝎、蜈蚣之类,祛除癌毒,使正气得复,疾病向愈。
附 案:
张某,女,57岁。门诊号:63415。1963年5月20日初诊:右下腹疼痛拒按月余,外院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精神抑郁,舌质暗,苔薄,脉弦滑。
处方:丹参15克 当归9克 乳香7.5克 生白芍9克 五灵脂7、5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2剂后,腹痛减轻,于上方中加入蜈蚣2条,全蝎9克,继服。
按:本病以腹痛为主症,可能属宫颈癌晚期,宫旁有浸润,压迫神经所致,主症右下腹疼痛拒按属实。纵观脉症属气滞血瘀证,为冲任瘀滞而成。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之丹参、当归、乳香及五灵脂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酸甘缓急止痛并养血和中,制攻逐太过。全方攻邪而不伤正。二诊加入蜈蚣、全蝎,均有毒,具有解毒散结之功,取其以毒攻毒之意,李老用此专以其毒攻癌肿之毒,可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意。
【总编:云? 责编:海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