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魁穴属经外奇穴,“中”指的是正中心,“魁”首或第一的意思。首为阳,尾为阴,故名“中魁”。
【穴位位置】中魁穴属于经外奇穴,中魁穴的准确位置位于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穴位作用】按摩中魁穴缓解治疗反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噎膈等。
按摩中魁穴具有疏通活络、降逆和胃的功效。
【穴位解剖】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功用】降逆和胃。
【主治】噎膈,反胃,吐食。
【穴位配伍】
1、中魁穴配公孙穴、膻中穴、丰隆穴缓解治疗呕吐、眩晕等。
2、配中脘、气海、支沟、足三里、膈俞、胃俞,主治翻胃吐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揉按中魁穴3~5分钟,每天坚持,可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中魁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反胃、吐食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胃俞穴的定位9胃俞穴的取法10胃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胃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胃俞穴的配伍15特效 *** 16文献摘要17胃俞穴研究进展 17.1对胃肠的影响17.2对心脏的影响17.3对内脏镇痛的影响17.4治疗胃痛17.5治疗胃下垂17.6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17.7治疗呃逆17.8治疗呕吐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胃俞 1拼音 wèi shù
2英文参考 Wèishū BL21 [中国针灸学词典]
wèi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穴位 胃俞 汉语拼音 Weishu 罗马拼音 Weishu 美国英译名 Stomach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21 富耶氏 V21 德国 B21 英国 B21 美国 BI21
胃俞为经穴名[1](Wèishù[2]BL21)。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胃俞是胃的背俞穴[1][2]。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4出处 《脉经论》: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5穴名解 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1]。
胃,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3]
6特异性 胃俞穴是胃之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12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胃俞穴[7]。
10胃俞穴穴位解剖 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蜂窝状的脂肪组织。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薄弱,被盖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分别称该二肌筋膜;深层较发达,形成腱膜性质,尤其在腰背部更为增厚,包绕着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该肌外侧缘前、后两层愈著,并形成腰肋韧带。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肾。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11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作用[1]。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胃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胃俞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3]。胃俞穴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3]。胃俞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3]。
胃病严重时,胃俞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1]。
12胃俞穴主治病证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胃痛,呃逆,背痛,翻胃,腹泻,痢疾,鼓胀,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胃痉挛,腮腺炎,糖尿病,失眠等。
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等[1]。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8]。
胃俞穴主治? 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背痛[6]。
胃俞穴主治胃脘痛,胸胁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鼓胀;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5]。
现代又多用胃俞穴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13刺灸法
斜刺0.3~0.5寸[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胃俞穴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肾脏。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胃俞穴的配伍 胃俞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胃俞配魂门治胃冷、食不化[3]。
胃俞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6]。
胃俞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6]。
胃俞配梁丘、中脘,治胃痛[6]。
15特效 ***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7]。
16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黄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
17胃俞穴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胃俞,有调整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作用,并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1]。
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针刺胃俞,可促进其恢复,心电图亦明显好转[3]。
胃俞穴对内脏有较好的镇痛作用[3]。
实验表明,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胃俞穴多数使胃电发生抑制作用,并可明显促进溃疡愈合[3]。动物实验提示,用重 *** 手法针刺胃俞、脾俞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3]。
【出处】
出自《唐本草 》。
⒈《抱朴子》:伏硇药甚多,牡蛎、海螵蛸、晚蚕沙、羊骨、河豚、鱼胶、鱼腥草、萝卜、独帚、卷柏、羊蹄、商陆、冬瓜、羊踯躅、苍耳、乌梅。
⒉《药性论》:硇砂能销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中者研生绿豆汁,次一、二升解之。
⒊《唐本草》:硇砂柔金银,可为焊药。形如朴消,光净者良。驴马药亦用之。
⒋《纲目》:硇砂亦消石之类,乃卤液所结,出于青海,附盐而成质,人采
【拼音名】Náo Shā
【英文名】Sal Ammoniac
【别名】北庭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透骨将军、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 Ammoniac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一般呈柱状、纤维状及粒状。白色或淡灰。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微透明。断口呈贝壳状。硬度1.5-2。比重1.52。性脆。多产于火山熔岩的岩穴内,有时与石炭、石盐伴生,当石炭燃烧时也可产生,成壳皮状覆于岩石表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火山喷气附近的升华物。亦为燃烧的煤层中的升华产物。鸟粪沉积中也有。
资源分布:产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扁块状晶体,上表面粗糙,呈粗晶粒状或乳状凸起,白色、淡灰白色。底面不平坦,多呈致密细粒状;淡黄色至黄色(硫黄)。条痕白色。体轻,质脆,易砸碎。断面纤维状。玻璃光泽。具硫黄气,味咸而苦,有强烈刺舌感。易溶于水,在乙醇中略溶。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呈等方粒状,无色透明。折光率N=1.638,中正突起。正交偏光间全黑,为均质体。
【化学成份】白硇砂主要含氯化铵(NH4Cl);据分析含NH4+33.06%, Cl-69.02%,尚含Fe3+0.005%,水不溶物0.19%,SO2-/40.15%,Ca2+0.14%,Mg2+0.01%。
【鉴别】
(1)取该品少许,加10%的氢氧化钠试液,加热,即分解,发生按臭;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检查铵盐)
(2)取该品约0.1g,加入5ml水,使溶解,滤过。滤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检查氯化物)
【炮制】
硇砂:除去杂质,打成碎块。制硇砂:取硇砂碎块,置沸水中溶化,澄清,除去残渣,倾入磁盆中,加醋隔水加热蒸发,随时将液面的白色浮霜捞出,置白纸上,干燥即成。(每硇砂100斤,用醋50斤)1.《日华子本草》:凡修制硇砂,用黄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无毒。
⒉《本草衍义》:硇砂,用须水飞过,入磁器中,于重汤小煮其器,使自干,杀其毒,去其尘秽。
⒊《纲目》:硇砂,今时入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性味】咸;苦辛;温;有毒
【归经】肝;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消积软坚;破瘀散结;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疗疮;瘰疬;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1-3分。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或入膏药中贴,或化水点涂。
【注意】
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
⒈《药性论》:畏浆水。忌羊血。能腐坏人肠胃。
⒉《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
⒊《本草拾遗》:有暴热,损发。
⒋《日华子本草》:畏一切酸。
【附方】
1、治妇人食症久不消,令人瘦弱食少:硇砂(细研)、青礞石、硫黄(细研)、京山棱(微炮,锉)、干漆(捣碎,炒令烟出)、穿山甲(炙令黄焦)各半两,巴豆三十枚(去皮,炒令黄色)。上药,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生姜、橘皮汤下五丸。(《圣惠方》硇砂丸)
2、治痃细:鼠屎一合,炒令黄,以水二升,煮五、六沸,极热滤取汁,置碗中,急纳硇砂一小两,乃盖头经宿,明日平旦温为两服,稍晚服,无所忌。(《外台秘要》)
3、治虚中有积,心腹肋胁胀痛:附子半两(炮),硇砂一钱(汤飞),丁香一钱(不见火),干姜一钱半。上为细末,旋入硇砂,研和,用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生姜汤下,不拘时候。(《魏氏家藏方》硇附丸)
4、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面青足冷:硇砂二两,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上先以酒一小盏,煎硇砂十余沸,候消化,澄滤取清,去砂石后,却入铫子内,与桃仁膏旋旋添酒煎,约入酒一大盏已来,煎成膏,用蒸饼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5、治积痢:硇砂一分,朱砂一分(并研极细)。另用黄蜡半两,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止将一七粒与前二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匮药,旋丸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下;白痢,艾汤;赤自痢,乌梅汤;服时须极空腹。服毕一时,方可吃食,临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服,不发日晚间服。(《本事方》灵秒丹)
6、治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呕逆不止,心腹疼痛,粥药不下:附子一枚(重七钱者,剜脐作一窍,入研细硇砂一分在内填满,将附子碎末塞口,用生面作饼裹之,如有剩着附子末,更以一饼裹之,慢火煨,令面焦黄为度,去面不用,只用硇砂、附子为末),木香三钱,丁香三钱(二味同为末)。上件一处拌匀,面和为丸,每一两作二十丸,捏作饼子。每服一饼,用生姜一块,如大拇指大,切作二破,置药在内,湿纸裹煨令香熟,和姜细嚼,米饮送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硇附饼子)
7、治膀胱疝气,外肾肿胀,痛不可忍:乳香(乳钵坐水盆中研),硇砂(飞)各三钱,黄蜡一两。上乳香研细,硇砂同研匀,熔蜡和丸,分作一百单八,以线穿之,露一夕,次日用蛤粉为衣。旋取一粒,用乳香汤吞下。(《本事方》念珠丸)
8、治妇人月水不通,脐腹积聚,或时疼痛,不思饮食:硇砂二两(于净生铁器内,用酸浆水二碗旋旋添,以慢火熬尽浆水为度),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出),桂心一两,没药一两,琥珀一两。上药,捣罗为末,入硇砂都研令匀,用糯米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硇砂丸)
9、治眼生肤翳,明目:龙脑半分,硇砂一大豆大,蕤仁三颗(汤浸,去赤皮),出于鸡子壳一枚(以干砂土磨鸡子壳上斑点令滑为度,去鸡子膜,用文火炙令干熟,研如粉)。上件同研令细,用中酥和,铜箸搅匀,以瓷瓶盛。日三、四度,取少许点之。(《圣惠方》龙脑膏)
10、治积年瘀肉翳障:琥珀半两,真珠末一两,珊瑚半两,朱砂半两,硇砂(白者)半两,马牙消半两,乌贼鱼骨半两(先于粗石磨去其涩,用好者一钱)。上药,都人新钵内,研三日,令极细。每日三、五度点之。(《圣惠方》琥珀散)
11、治鼻生患肉:硇砂一钱,轻粉三分,冰片五厘,雄黄三分。上共为末,勤点痔上, 日用五、六次, 自然惭化为水。(《外科正宗》硇砂散)
12、治面上疣目:硇砂、硼砂、铁锈、麝香等分。研、搽三次。(《集效方》)
13、治割甲侵肉,久不瘥、 硇砂、矾石。为末裹之。(《外台》)
14、治疔疮:硇砂、雄黄、天南星、砒霜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研为细末。用竹针针开用药,到黄水出,疮已。(《宣明论方》硇砂散)
15、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痰核痞块,破烂恶疮,无名肿毒,能化腐消坚,生肌收口:鲜桃枝、柳枝、桑枝、槐枝各五尺,大山栀八十个,头发一两二钱,象皮、炒甲片各六钱。用麻油四斤,煠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后加飞黄丹一斤半成膏,加入真硇砂三钱,血竭一钱,儿茶二钱,三味预研纲,共搅极匀,出火气,听用。(《饲鹤亭集方》硇砂膏)
16、治痈疽肿毒,并治瘰疬,点落疣痣等:硇砂(生用)一钱,石矿灰一两(炒黄色),白丁香三钱(炒黄色),黄丹半斤(生用),碱一斤(淋水五碗)。上四味研为极细末,次将碱水煎作一碗,成膏,待冷,以前末入膏子和匀,藏磁器中。(《疡医准绳》硇砂膏)
17、治瘰疬经久不瘥:硇砂一分,斑猫三七枚(以糯米拌炒,米黄为度,去头、翅、足),干漆半两(捣碎,炒令黄色),水马三七枚(去足,炒黄),白芷半两,滑石一两,桂心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空腹以粥饮调下一钱,晚食前再服。(《圣惠方》硇砂丸)
18、治喉痹咽塞热痛:沙参、丹砂(研)、硇沙(研)、人参、玄参、丹参。上六味等分,捣研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食后临卧含一丸化之。(《圣济总录》二砂丸)
19、治头偏痛:硇砂一分(纲研),豉心一分(入汤少许浸令软)。上药,都捣和为丸,如皂荚子大,以绵裹,露出一头。头左边病,将药纳左边鼻中,如右边痛,即纳右边鼻中。(《圣惠方》)
20、治蝎毒:硇砂和水涂上。(《千金方》)
21、治蚰蜒入耳:硇砂(研)、胆矾(研)各一分。上二味研细,用鸡翎管子吹一字许入耳。(《圣济总录》硇砂吹耳方)
【各家论述】
⒈ 张元素:硇砂,破坚癖,不可独用,须入群队药中用之。
⒉《纲目》:硇砂,大热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积块内症之病,用之则有神功。盖此疾皆起于七情饮食所致,痰气郁结,遂成有形,妨碍道路,吐食痛胀,非此物化消,岂能去之。其性善烂金银铜锡,愿入煮硬肉,入硇砂少许即烂,可以类推矣。张杲《玉洞要诀》云,北庭砂秉阴石之气。含阳毒之精,能化五金八石,去秽益阳,其功甚着,力并硫黄。独弧滔《丹房鉴源》云,硇砂性有大毒,为五金之贼,有沉冷之疾则可服之,疾减便止。多服则成拥塞痈肿。二说甚明,而唐宋医方,乃有单服之法,盖欲得其助阳以纵欲,而不虞其损阴以发祸也。
⒊《本草经疏》:硇砂,乃卤液所结,秉阴毒之气,含阳毒之精。其味极咸极苦极辛,气温有毒,其主积聚结血宿冷者,以咸能入血软坚,辛能散结,温能除冷故也。积聚散则痛自止,气自下。因寒以致顽痰壅结,则咳嗽作,故暂用以散之。柔金化石之性,故能烂胎及去恶肉也。金石见之即化,其能生好肌乎此前人之误耳。惟去恶疮息肉、目翳、胬肉,是其所长,亦须与真牛黄、龙脑、铅华、象牙末等同用。
【临床应用】
⒈治疗食管癌:将紫硇砂放人瓷器内研成细末(避金属),加水煮沸,过滤取汁,加醋(1斤汁加1斤醋)再煎,先武火、后文火,直至煎干,得灰黄色结晶粉末。每次2-5分,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8分,日服3次。经治22例近期痊愈3例,明显好转8例,好转7例。其中一例3个月后钡餐检查食管正常。
⒉治疗鼻咽癌:将硇砂用水溶化成饱和液,过滤;取滤液400ml,加醋200ml,用炭火煅制成硇砂粉,瓶装备用。另取天葵子1斤研末,加入10斤高梁酒浸1星期制成天葵酒。用时先以开水冲服硇砂粉,每曰3次,每次3-4分;同时服用天葵酒 1两。试治2例,其中 1例服药 1周后,肿块缩小1/2,其他症状亦见减轻。此外,还有以硇砂制剂为主,加用中草药,或配合放疗、化疗等治疗鼻咽癌30例,也有一定近期效果。
⒊治疗慢性鼻炎:将硇砂用热水溶解,用活性炭脱色,制得纯品结晶,配成5-7.5%的注射液,作局部注射。治疗时先以 1%怒地卡因棉片表面麻醉,然后于每侧鼻下甲注八硇砂液1ml。每周1次,6次为一疗程。观察70例,结果治愈(自觉通气好,下鼻甲恢复正常大小)12例,好转(自觉通气好,下鼻甲稍缩小,偶用收缩药)51例,无效6例,加重1例。用药后除5名出现头昏、头痛,1例打喷嚏、流清涕外,余无不良反应。
⒋治疗鸡眼:用硇砂2g溶于2%普鲁卡因2ml中,密闭备用(不得超过2天,最好用时配制)。先将患处用75%酒精消毒,再以三棱针蘸药液2滴滴于鸡眼中心,即将三棱针向中心点直刺,达基底部见血为止(速度要快),最后用绊创膏敷盖,3、4天后除去。不愈者10天后再行治疗。观察100例,痊愈88例,好转12例(多因故中断治疗)。治愈者最少治疗1次,最多5次,一般2-3次。据观察,病块小(直径在0.5cm以下)、病程短者,多1次可愈;病块较大(直径在0.5cm以上)者,常须多次治疗方可治愈。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