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头晕、疲惫、头痛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额,或者用拳头轻轻敲打,这样会感觉舒服很多。
您可别小看这个动作,这无意间的一敲一打,正好刺激了我们身上心脑问题的核心——眉心。
眉心:人体血压血脂控制点。眉心就是道医经络穴位印堂穴的驻地,养生者将印堂穴称为「上丹田」。道医认为,刺激这个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够获取长生延年的「内丹」。传统医学认为,通过印堂看健康确实有一定道理。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所述:
一、印堂发黑,说明人体心脏功能不佳、脑部供血不足、心脑缺血缺氧,甚至有心肌坏死的情况。
二、印堂过红,代表血脂异常、血压高、脾气大、易中风。
三、印堂发黄,说明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
您看,这血脂、血压、脑供血等问题都被这印堂穴所控制,只要把这里打通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道医看来,印堂出现问题属于虚弱的病症。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劳症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于脸部正面,左右眉间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刺激印堂还有醒脑通窍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 100 次,就能感觉到一种胀胀的感觉向两侧发散,那是阳气在冲击,之后您就能感觉到脑子特别清醒,眼睛也特别明亮。
经常按摩这个印堂穴位,还可以使头脑反应敏锐,增强记忆力、改善视力减退。
此穴对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与伴随而来的头昏、头痛、嗅觉功能减退等,也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自我取穴按摩法:
一、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弯曲。
二、将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处,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适度。
三、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约2至3分钟。
四、也可采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 次。(也可直接用拇指按摩)
打通了这个控制点,脑供血问题就会有改善,对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印堂凹陷怎么改善
1、玻尿酸填充印堂凹陷
玻尿酸是一种非常好的无创注射美容材料,其应用比较广泛,而注射玻尿酸来治疗印堂凹陷就是应用之一。玻尿酸治疗印堂凹陷多采用局部麻醉。玻尿酸治疗印堂凹陷采用在头发内作一个很小的长约15毫米的切口,在颞肌下或是颞肌表面分离一稍大于假体的腔隙,进行玻尿酸治疗印堂凹陷然后缝合。每侧玻尿酸治疗印堂凹陷时间约15分钟,术后加压包扎及应用抗生素3-5天。
2、自体脂肪填充印堂凹陷
自体脂肪丰额头,让你天庭饱满。自体脂肪丰额头是采用自体脂肪的抽取主要是根据受术者身体状况,来选择抽取脂肪的部位,操作时,只需要在身体脂肪丰富的部位,选择性地抽取一些,经过严格的过滤和提纯,准确计算出使用量后,均匀注入到额部。由于使用的是“钝针”状器械,进针处选择在隐蔽位置,所以自体脂肪丰额头后没有疤痕。
3、胶原蛋白填充印堂凹陷
将适量的胶原蛋白注射到凹陷性皮肤缺损后,不仅具有支撑填充作用,还能诱导受术者自身组织的构建,逐渐生成的新生组织将与周围正常皮肤共同协调,从而起到矫形作用,同时也可轻减患者的生理痛苦。胶原蛋白是一种新型的可注射的医学整形美容材料,对组织缺陷能起到永久填充、修正作用,制剂以注射方式被推注到有需求部位的一定层次后,其有形成分即刻起到充盈作用,使凹陷充盈,形态饱满,效果立刻呈现,不足之处可以随时修改、补打,可塑性高。
术后注意护理:
1、为防止术后手术部位有淤血产生,应用弹力绷带裹紧。
2、丰额头术后48小时内浮肿现象最严重,随后会逐渐减轻,并且浮肿会根据重力移动到上眼睑与眼睛周围。
3、术后48小时应保持良好的姿势。即将头部抬高并采取斜靠的姿势,不能平躺或埋头读书。
4、术后2-5天为了方便治疗与观察,患者最好到医院。
5、术后48小时内不能用洗头,到正式拆线为止可后仰洗头,但仍要防止缝合部位沾水。
6、术后1-2周左右70%的浮肿会消除,剩下的在随后的1-2个月会逐渐消失。
在《离骚》已可见到 "魂" 与 "魄" 二字连用, "三魂七魄"有时被人认为三与七并不是有特定意义, 有时又被认为在医学与黄老尚有其意涵,在此摘录了不同人的看法,瞧瞧哪种说法可靠。 我们在春秋战国时代里关于、的地位,以及「人」在多重时空中的存在属性问题已被把握到了,却尚未成为多重知识整合。
所谓的多重之知识整合即是其与、的结合等发展。很明显,即是与这一知识系统结合后而产生的内涵。而不代表"个数"的或。在汉代由于黄老道家及医家对此观念的发展,使得与的观念已明确地成为,事实上此四字乃说明着二者属性的关系,亦即对偶性的关系。 而魂魄这组字词也应限定在医学和黄老之学的叙述系统中才有其正确的意义。当被误用为三个魂、七个魄时,一切认识的混乱由此而起。另一个宗教上的发展,当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对此理论把与结合时,表称人死后的世界乃是以三个魂各立于各一。于是的认识乃被阶段性地确认。我们要问的是何以因中的属生与方位介定,以从属为一种医家的观念后被转化为一个数量上的时空属性呢?一个很明显的疑问则是:若在其他宗教中无此之设立,则是否仍为 呢?
当我们从这样地循问,很明显地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可以推断出应回复春秋战国的认识结构中,的使用是系统中的指涉,而非一个数量的指称,魏晋以后还为命名以确立为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当然,关于为七个与为七者命名的方式,亦是相关的错误。 人因为有三魂七魄而形成一位有智慧会活动的肉体。 三魂分为 一。灵魂--又可称:天魂跟主魂 二。觉魂--又可称:地魂跟视魂 三。生魂--又可称:人魂跟象魂 七魄分为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三魂在于精神中。 七魄在于物质。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七魄归肉身消失。 肉身消失三魂七魄之归处 。
主魂--为天魂。他往空间天路报到。因主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 灭的无极。虽然有肉体的因果牵连因之不能归宗源地。只好被牵带 走上空间天路之寄托处暂为其主神收押(主公)"天牢"。觉魂--为地魂。往地狱报到。
(因觉魂本来是主魂的"电脑"。可知主魂 一切之因果报应。 也可指使"生魂"肉身之善恶。所以肉身死亡再进 因果是非地--地狱)。 生魂--为人魂。往墓地报到。(因人魂本来是"祖德"历代姓氏流传接 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再墓地对神主。
来来 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托处)。 七魄在肉身死亡时已随之消失。就无须再说 三魂 -- 是中国式的对人体能量的一种称呼,尤其以带有主要意识的能量体的称呼,而此三魂主要存在于人体的上丹田(玄关)、中丹田(太阳神经丛)、及下丹田(脐下三指幅)处。
七魄 -- 中国式的对人体七个能量体的称呼,此七个能量体分别来自人体的海底轮、脐轮、太阳神经丛、心轮、喉轮、眉心轮、及顶轮。 李凉>中, 将军阴魂与道士柳志宏间的对话: 启禀法尊!阳世之人有三魂七魄,乃胎光,爽灵、幽精三魂尸狗、伏矢、雀阴 蚕贼,非毒、除秽、臭肺七魄,各主精神、气及心、胃、肾、肠,胆、肝、肺,三魂七魄去半便性命危,阴世魂魄也有魂精糖及魄精两者若幻灭,便将魂飞魄散永世轮回超生了。
眉心轮,其实应该是一个代称,静心界叫它眉心轮,是从空达里尼能量体的角度来讲的,也是从脉轮的角度来讲的。而佛家似乎对于这个眉心轮的说法并不太多,只是讲观,其实初步的观的能力,也还是来自于眉心轮这里的。而道家在这个附近,称之为玄关,认为一切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了。而气功界就叫松果体,用了一个科学术语。这个还真的有一点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眉心轮力量不够了,就会吃点褪黑素,据说那玩意可以对松果体有作用,还真的能恢复精神,至少短时间内能,当然我也不太提倡长期依赖于它,毕竟它是保健品耶,还是要靠自己去领悟成长的。 其实眉心轮受伤可能的因素,往往有几种,一种是有较大的拉力的时候,比方说重大的灾、痛苦、死亡等经历在影响修炼者,而对方为了保持清醒、觉知,而被拉伤。当然如果你能够保持觉知,自然也不会被拉伤,而是因为重大灾难、痛苦等一旦维持时间过长,身体急需修养,甚至反复用昏沉的方式,提醒你需要放松了,而你始终不给它机会,就容易因为紧张,拉伤了。或者说是处于无奈,比方说,无意识地紧张、痛苦等,你想放松,而放松不了,这时候刻意保持觉知,就有可能带来拉伤。因为昏沉隐藏在无意识里,有一股巨大的拉力,而你想保持清醒,也是一种拉力,所以两者一对冲,力量大者胜!就拉伤了。 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身体严重虚亏了,阳气严重不足,于是元精、元气、元神的功能不足,导致肉身体很容易进入昏沉,而你想尽量保持清醒,于是,眉心就会发生虚亏、撕裂感。有的人说,你刚才说眉心轮属于空达里尼能量体,为何这里有用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呢? 因为道家所讲的元精、气、神与肉身体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肉身体功能基本上靠它们来推动,所以一旦元精、元气、元神虚弱,昏沉就会来临,而无意识其实与你的空达里尼能量体是紧密相关的,还是那句话,哪个力量大,哪个就胜利了,你的昏沉力量大,你想保持清醒,你就有可能被拉伤了,当然有可能清醒胜利了,大概这种人往往能够超凡入圣,而大多的人,可能不会胜利,不能胜利的就会开始打倒退了。拉伤的地方就开始进入昏沉,以后就只能靠空达里尼修炼的路径、脉轮(静心类方法)等来修补,或者以道家方式来补足元精、元气、元神,或者用禅定的方式来修补.
下边谈谈静心界的补益方法: 以空达里尼为例,静心界比较提倡就是说,当身体震动、舞蹈的时候,保持一点观照,那么,观照身体的流动、能量的流动,觉察力也就跟着深入了,我想,对于大多数刚入门的人而言,这是有必要的。 一般地,在观照当中,即使你受过伤了,此刻,只要你不刻意,用力地去观照身体,那么也不会受伤,毕竟能量是流动的,自然它会补充你眉心轮的力量。 而关键是进入坐下来的阶段。 这里的重点是,对于已经受伤的人而言,不要太多地去观照你的情绪、念头等,因为那样等于是在启用你的观的功能,而在刚开始培养的时候,观并不是整体性的力量(后边会谈到),当然还是有它的作用的,因为它的功能在,所以有时候杂念就消失了,但有时候念头很多,消耗就会很大,于是,受过伤的人,就会觉得眉心轮一下子虚亏了,如果继续努力保持观照,就有可能出现撕裂感。这就表示初步受伤了,只要你能注意改正,不经常发生这种撕裂感,还是不会有大的问题的,所以偶尔一次也不用太关注它,放松就行了。
一般人来讲,保持一点观照,学会等待,自然地念头也会静下来,消耗的能量就会少。接着,杂念消失了,各种感觉、情绪等也开始消失了,自然就进入了类似于佛家所讲的“照”的阶段。清清醒醒的,杂念都没有了。 进入这种阶段,往往就会觉得很美了,可能身心一下子消失,狂喜等等就来了,那么真正的静心的滋味就诞生了,静心也就拥有了很强的动力。 但对于受伤的人来讲,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了,即使进入了“照”的阶段,昏沉也很快就会来了(因为受伤点的功能不是那么强,自然地,就会来影响你了),或者虚弱感来了,就不要硬撑了,其实,静心启动的是一个体,你就放松地,定在这个体中,等待,自然,能量基本上就只是在这个体流动,不再流向更深的层面,能量就会开始往上走,自然也会到达眉心,充实眉心轮的力量。
一旦眉心轮力量充足了,放松了,那么又可以放松地等待,因为刻意地定在那里,始终是有个努力者,或者类似于有点关注的味道,不会太轻松,也不会有狂喜感、消融感诞生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放下的。这就是空达里尼有可能的灵活应变的地方。 接下来谈谈佛家的禅定,佛家的观,在刚入门的时候,与灵性所讲的觉察,并没有太多的差别,所不同的是,灵性觉察更多地会去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念头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基本的观照力。而佛家的观,不太提倡那样,而是看到念头了呀,看到了,你就放下来,不要去跟着能量走,不要跟着情绪走,当下即空,这其实就已经是后天转先天的观了,所以入门较深,很多人进不去。 因此,有的人说,禅定好难呀,我做不到呀,我坐在那里,满脑子都是情绪、痛苦、紧张!我也观察过,很多人禅坐都是在硬熬,不过还是蛮有毅力的,也值得我们佩服。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可以先采用静心的方式,用一些动态的方式将痛苦、紧张等丢掉,这样心就容易静下来了,打坐也容易多了。但是很多人说,我要学,就学最好的,我认为禅定最好,所以一开始就要从那里入门,你悟性好的话,当然可以了,悟性不好,就可能始终在门外转圈子了。 所以相对于禅定而言,静心也有它的意义,但对于禅定而言,如果始终停留在静心的阶段,那就会与它的教义似乎有点背离(当然静心界也有高手,这里纯粹只是作功理上的探寻)。为什么呢?高僧大德都认为,开悟是当身见(如对身体的感觉、痛苦、紧张、麻木等)、心见(心理的想法、看法等)、我见(如执着与自身的一切等)解离之后,才会发生的,而静心虽然也有静坐阶段,但因为前边都在利用能量体的作用,所以现在它变得很强大,而现在你要将身见(如身体的感觉),行阴(如身体的功能),受阴(气脉感、能量流动感),识阴(意识到我坐在这里)等停掉,就会显得很难,至少那个流动的能量体在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停歇下来。所以也会直接影响下边它向更深层面的过渡。 这个更深层面的过渡,自然指的是心性层面的了悟,为什么要将这些色、受、想、行、识阴都停掉呢?因为它们不停掉,本性很难自然地呈现。 以六妙门为例,它包括数息、随息、止息、观、还、静的阶段,当我们通过数息、随息(这两个阶段对于打通气脉、补充眉心轮也有作用)、止息的阶段之后,就进入了观,其实前边在数息的时候,也就有观了,因为有观的存在,你才知道呼吸在进行还是停止了,只是正式进入这个“观”的阶段的时候,基本上,大的杂念也就没有了,清清醒醒地,其实也类似于道家所讲的后天转先天阶段了。因为呼吸也停止了,自然气脉感、身心的功能发动会降到最低,甚至有的人觉得心跳已经停止了(自然有可能心还在跳,只是气脉流动感消失了),自然,如果你一直定下去,那是大丈夫了,但很多人恐怕不会这么简单。 一个灵性觉察的朋友,在身体糟糕的时候,练习道功,突然她说:“建军,我前边觉得能量挺足的,怎么突然觉得气虚了?” 我说:“你是否在努力地观照呀?” 她说:“是呀,难道不能努力地观照吗?” 我告诉她,放下那个努力,有点观照就行了。 “咦!”她惊叹:“是好多了!” 所以,努力地觉察身体的感受、思想等,就已经不在佛家、道家提倡的范畴里了,但是有用没有呢?有作用的,能有助于你感受、情绪等的来源,有所了解,甚至也能化解它们的力量。但那要建立在你的功能还比较充沛的基础之上,才好,否则,用得过多,就很难说了。 回到禅定的观的讨论,如果眉心轮受伤了,在前边的数息、随息阶段,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消耗,因为那本身是用来补气的。基本上要留意的是“观”的阶段。如果练习者元精、气、神不足的话,基本上那种先天性的自然而观不会维持太久的,接下来,要么虚的感觉升起了,要么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了。按南师的观点,应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的。他认为基本上只有气脉通了,止息才会发生,所以也就不存在上边所说的诸多问题了。但其实我们实践发现,只要方法对路,止息很容易发生,曾经在课堂上,一个学员一天下来,就进入止息了,后边他分享起来,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因为自己已经看南师的书几年了,从来未曾有过这种体会。 我开玩笑地说,别看我讲了不过十多分钟,可为了悟通从有为的呼吸到这个止息(从风、气、息各个层面去了解),我已经悟了两年多了,所以你肯定与佛家是很有缘分的。 事实上,他的这种情况说明,只要方法对路,不管气脉有没有完全通,也能自然地止息的。一般在随息阶段,准备充分,一旦气满了,就有可能进入止息了,并不是说一定所有的气脉都已经打通了,当然至少基本该流通的地方还是通了,否则,那些虚弱的点就会引发粗重的呼吸,不可能进入较长时间的止息。一般进入止息,就标志着你能感觉到地方,至少基本都通了。 一旦完全只是停留在观中,自自然然地,没有任何努力,后天向先天过渡了。那么,一旦先天功能不足了,观的力量就会衰退,昏沉就会来临,有时候坐了不过几分钟,昏沉就来了,于是,就退出来,那至少会让我们觉得不过瘾。 所以,还是有一些对应的突破方法的。 南师讲过,所有的疾病,要想治疗,关键是止,所以,你觉得,心轮虚弱也好,眉心虚弱也好,定在那个虚弱的地方,等待,自然气息也就会足了,需要稍微留意的是,眉心属于上丹田,定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果觉得舒服,气息饱满,可以定下去,如果觉得有点发胀,不舒服的发胀感,或者发紧了,那可能是血压增高了,就不要守在那里了,可以觉察一下这个虚弱的点对应的体(往往能够受伤的地方,都是有个对应的体的),一旦觉察到了,放下觉察,定在那个体中,于是,逐渐这个体能量充沛,虚弱的地方就开始得到修补。然后,身心内外都向宇宙扩散,通透了,初步修补工作就完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有个对应的体,基本上就是有执着的,我们之所以定于其中,主要是为了治疗作用,一旦完成了,就要空下来,回归那种毫无杂念的自然之观,自然地等待。 自然地,也就进入无为当中了,而一旦进入不努力的状态,那么很多感觉、如舒服感,不舒服感,痛苦感,牵拉感,杂念等,这些身见、心见、我见等还会浮现出来,你不要去关注它们,依然自然而观,它们开始脱落。。。。。。当然这个过程也不要走得太急,应该询序渐进。 我有时发现,当昏沉再次来临,确实还是与道家所说的元精、元气有关,这些地方一开始衰弱,于是昏沉也就占据了身心,打坐自然也就会中止了, 所以最近我决定以道家为主,让自己的精气神进入一个高潮,而禅定是明心见性的老大哥,我也不会丢了,我常与朋友说,我想以佛道双修的方式前进了。 下边,继续谈谈道家的补益。 道功与静心、禅定相同的地方是,它也讲观,当然有的系统未必讲“观”,但据我所知,黄帝老子丹道的上代掌门,吴云青老人为了吸取佛家明心见性的功夫,曾经在青化寺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担任那里的长老一职,而苏华仁道长,也曾经拜百岁禅师,佛教协会理事释净严为师,学习禅功秘诀,而且他也被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弟子,九华山首座释明心收为入室弟子,所以至少就我的了解而言,黄帝老子丹道与佛家有很大的渊源。所以,道家讲观,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既然是黄帝老子丹道,它又具有很大的道家的特色,那就是炼精化气,效果很棒。任何时候,你觉得气虚了,只要身体还能动,练习几节功法,口中津液自然而生,这时候,按照要领吞下丹田,静养一会,自然,气就会升起,沿着督脉而上,充实了心轮,气足的,自然向上,到达眉心,自然眉心也就强旺了,所以,黄帝老子丹道既能强化心轮,也能充实眉心轮。 那么,我同时要介绍一下静功,静功要建立在动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动功,让你的口中津液旺盛了,精、气充足了,自然,神也就旺了,于是,静坐在那里的时候,如果头脑里没有什么杂念,也没有什么问题,人空下来,只是等待。然后当观照力比较自然了,顺畅了,就可以自然地观道家丹田,当气机发动,定于其中,自然等待,气机开始旺盛,你就会觉得两肾膨胀,气感很足,而且这种足,不是来自于外围的,仿佛就是你生命的基石,这既是元精、元气的作用,气机向上,不但与心轮、眉心轮连接,而且会穿透后脑,与宇宙相连,同时,大脑的每一个细胞仿佛被滋润了,觉得精力旺盛,非常愉悦,这种愉悦,是每个细胞散发出来的,仿佛充电般的(如果睡觉前,能够配合睡功,自然,巩固的效果就更强了)。 我们说静心的愉悦来自于那种身心消失、溶于宇宙的感觉;禅定的喜乐,有来自于心理上的喜悦,也有来自于身体的细胞散发出来的喜乐(初禅、二禅,因身心消失、气脉通故),而道家的这个愉快,则会发现,自己仿佛是在经历了水的滋润,电力的充实,既有生理的充实与满足,也有心理的满足呀。所以,这时候,才会觉得,道家与我一生有缘,也不为过了。
粘贴武道无涯说得很好,我再罗嗦几句加以解释:六道轮回是佛教的世界观,并不属于道教的观念,且和道教的世界观有出入。所以孰是孰非的争议一直存在。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交融,最终道教主流也是承认六道思想的(当然有些教派会排斥,很正常),并且“六道”一词也见诸很多道教高真的文论中。至于轮回,则不得不提魂魄;无论佛道,都认识到人的精神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复杂构成的;这就是说,并不是简单的死后去哪里就能解释的。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各有名称,分别是:胎光、爽灵、幽情;分属天路、地府和墓地;死后各去各所——这就是你所提的在家人告诉你的内容。是属于道教的理念。至于六道,可以解释为,当灵魂度过中阴期再相聚后的去处。轮回灵魂之说,驳杂多端,莫衷一是。佛道各有见地,并不能说孰是孰非。至于究竟如何,呵呵……时机到了就都知道了。至于地藏王菩萨的问题,是佛道思想的冲突、也是立足点差异造成的不同判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机缘来抉择,倒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安心念佛,百无一失,万法究竟,只在灵台。这些问题存疑研究可以,莫扰了正业才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