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常用治病对穴

时间: 2023-11-04 19:50:40

1、压人中穴——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常用治病对穴

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常用治病对穴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

常用治病对穴

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

常用治病对穴

主治疾病: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5、降血压按压劳宫穴——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常用治病对穴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6、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常用治病对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7、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常用治病对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8、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

治痛对穴

治痛对穴是指二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痛作用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用。

治痛对穴

一、合谷——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会: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二、内关——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体会: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体会: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治痛对穴

四、支沟——阳陵泉。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五、外关——悬钟。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内庭穴

七、合谷——内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膻中穴

十一、膻中——内关。

功用: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治痛范围:1、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功用: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

十五、归来——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治痛对穴

侠溪穴

十七、阳谷——侠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功用: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功用: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二十一、头维——列缺。

功用: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头维为阳明胃经的输穴,一般针刺时向后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阳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二十二、命门——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助阳固精,强壮之功。本穴属于全身补穴之一,没有泻的作用,通常用灸法为主。委中属全身泻穴之一,没有补的作用。这样一补一泻互用,虚实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为主。

二十三、中渚——后溪。

功用: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中渚与后溪相配,对治疗颈椎综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后颈部侧不灵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针刺时必须注意,使针感向上传导至肩部效佳。

涌泉穴

二十四、百会——涌泉。

功用: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治痛对穴

二十五、少商——厉兑。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按少商一般采用点刺出血。

有哪些经常按对身体有益的穴位?

中医热逐渐开始升温,很多人也开始正视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医学。其中针灸按摩被当作日常保健受到大众的好评,身体各个穴位通过按摩等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作用,而我在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几种日常在家就可以按摩的穴位,供大家参考。

火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很多人选择躲在空调屋子里享受凉意,但要切记不要将空调直接对人吹很容易造成面瘫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按摩我们的四白穴和合谷穴,二者在身体很容易就可以确定位置。二者通过祛风通畅经络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夏天在饮食方面很多人也选择冰凉的食物解渴,这样也很容易造成肠胃的不适如胃痛等等,在治疗当中一般都会选用一个穴位??足三里,它既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可以治疗很多的脾胃肠的病证并有强壮作用,是保健的要穴之一,防病保健深受大众欢迎。

足三里向下也有一个要穴??丰隆,详细位置见图,他可以主治一些头部病症、肺系疾病其中最有效地是祛痰,它是祛痰的要穴之一,健脾和胃有利于祛湿豁痰,如果在配上冲阳则有豁痰凝神的作用。

足太阳经上的睛明穴和攒竹穴以及足少阳胆经上的风池穴我们都不陌生,眼保健操上必有的穴位但是对我们眼睛的保护的确有很大的作用,通经络明目,保护视力缓解眼疲劳,降低近视的风险。

督脉的腧穴??大椎是督脉和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治疗热病、皮肤病(被称为痤疮穴)以及神志病证等等,强健机体也是保健穴位之一。接下来督脉上的百会穴,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50次以上可以预防失眠等。

中医针灸穴位颇多很多穴位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选择穴位时应提前咨询相关的医生,给养生保健加上一层安全的保险。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30种疾病的对应穴位治疗方法(附食疗方)

1、发烧:按摩下都(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耳聋、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和面瘫(肝火旺造成的):

症状:平时有高血压病,由于生气发脾气,情志失调、从而引起暂时性耳鸣、耳聋。耳鸣、耳聋实际上也是因为胆经的气血滞涩,这时候刺激听会穴来疏通胆经里的气血,肝胆相通,肝火自然也会消除,耳鸣、耳聋的问题也就一并解决了。可按摩听会穴(耳垂前面、下颌骨髁状突出的后缘、张口有凹陷的地方)操作方法:用食指按摩听会穴350~400下,不要用力太猛,以免伤到皮肤,约15分钟即可见效。

听会,是指耳能听闻声音,意思是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如果肝胆火旺,胆经气血不通畅,受到阻塞,就会表现为耳鸣耳聋的症状。比如内耳化脓感染或高血压病人肝火上炎而出现的耳鸣等。

食疗法:喝葛根参茶:葛根15克,太子参15克,绿茶叶10克,将葛根、太子参和绿茶放入茶杯内,开水泡茶。这道茶的功效是益气健脾、升清聪耳,对于这种耳朵暴鸣的现象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注:平时要放宽心。

听会穴不仅对耳聋、耳鸣有特效,对于面神经麻痹和面瘫、牙痛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就是经络和穴位的神奇之处,身体上的经络畅通了,所有毛病都会自己跑掉。

3、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按摩牵正穴(耳垂前5分至1寸),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4、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5、脱发、提神:按摩百会穴(解决脱发烦恼第一要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连贯周身经穴。刺激百会穴,可以同时调理足多条经脉,使人体精气与气血旺盛,头发自然也就 健康 了。方法:以手握空拳,用急速、间歇性手法敲打点压百会穴,每次5分钟左右;工作疲惫时,用木质或牛角梳顺着头发生长的方向往下梳100下,既提神醒脑,又按摩了头部经络;也可干梳头,即伸开十指,指尖轻触头皮,用指腹稍用力,以均匀的力量从上而下进行梳理。

按摩百会穴可预防脱发,还可提升体内的阳气、开窍醒神,提高工作效率。

6、失眠——不拘时按揉少海穴。

中医说的“心肾不交”,它的表现症状为,夜里浑身燥热,烦躁、爱出汗、失眠多梦等,男性可能会出现自汗、遗尿、遗精等……这些都是心肾不交的表现。按摩心经上的少海穴,位于肘横纹边儿上这个点,也就是在屈肘的时候,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就是滋阴降火。因为心经属火,而这个穴是合穴,属水,肾也属水,所以少海穴起一个水火相济的作用。就是说火太旺的人,揉这个穴可以降火,同时又滋阴补肾。心肾不交的朋友一定多要揉这个少海穴。在揉少海穴的同时配合着合谷穴一起揉,效果会更好。

食疗方:糯米小麦粥。原料是糯米50克,小米50克。把这两者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加适量白糖或红糖调味即可。这道粥最大的作用就是补脾胃,益心肾,安心神,每日1次,最好当做晚餐用,在临睡前吃一碗,效果非常好。

失眠、足跟痛:按摩失眠穴(足底足跟正中点),手法:重度力点按。

7、心慌、心跳过速、恐惧

我们知道,忧愁和悲伤都会使肺气消耗,肺气虚时,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产生悲观、自卑、心理负担重等情绪。而人肺气盛时,自卑的心理就会减少,做起事来也就更加自信,遇大事时也会沉着镇定胆子大。肺经上的侠白穴(侠白穴中的“侠”,是指艺高胆大之人),就是给肺补充力量的一个穴位,可帮人克服恐惧。肺气足了,你就会感到劲头饱满,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胆子自然也就大起来了。

侠白穴位于臂内侧,肘横纹上5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也可先找到天府穴,天府穴下1寸处即是此穴。古人找这个穴位的方法,将将墨染于乳头后,抱臂双手夹之,手臂染上墨点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住侠白穴用力下压或按揉,时间在2~3分钟之间,以有酸、胀感觉为佳。

此外,这个穴对心跳过速也有很好的功效。很多人在面试或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总会感到紧张,心跳得很快,这也是由肺气不足所致。此时可以按按侠白穴,动作虽小,效果却很好。所以,下次如果你再感到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时,就用力按揉侠白穴,很快就可以找回从容镇定的感觉了。

8、脑疲倦,(醒脑):按摩督脉上的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中指点按刺激。

9、改善健忘、提神醒脑:大钟配天柱能补脑(相当于“醒神健脑丸”),可补充肾气,增强大小脑功能,

膀胱经上的天柱穴,位于后头骨下方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CM左右)大家通常在下午3~5点总会感到精神头特别足,就是因为此时膀胱经的气血最旺;肾经上的大钟穴(位于“太溪下0.5寸”或“照海后1.5寸”处。找到脚内踝,内踝后缘的凹陷往下1厘米处),有调节肾经和膀胱经的功效了。按揉此处30~50次即可。也可用指腹按住此处6秒钟,然后慢慢松开,如此反复按压。

许多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爱忘事,这是由于上了年纪,大脑功能慢慢衰退的缘故。与其吃那些被宣传的不着边际的保健品,倒不如多按摩大钟穴和天柱穴,比吃的任何一种保健品都管用,还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10、近视、视力下降:按摩后溪穴,每次5分钟,常年坚持。

近视用中医来说,它的发病原因,多因过度用眼,损伤肝血,眼睛里的经络不通,失去正常的舒张功能造成的,仅仅是眼睛疲劳,还不足以造成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缺少阳气滋润时还过度疲劳。当我们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因为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阳气不足了,就没办法补充到眼睛,眼睛的正常舒张功能被抑制,近视也就很容易发生。

按摩小肠经上的后溪穴(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也就是大家攥拳头的时候,在称为“感情线”的那条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它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按摩方法,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或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

11、迎风流泪、头晕、耳鸣、尿频尿急、预防鱼尾纹。按摩瞳子髎穴和睛明穴。

胆经上专治迎风流泪的穴位——瞳子髎穴,该穴(位于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是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按摩的时候用食指按压,每次自己数着按压40下,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寒湿水气的扩散,从而起到治疗迎风流泪的效果。之所以用食指按压,是因为食指的力度对于这个穴位来说正好,力量不要太大,有人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把脸部的皮肤都揉掉了皮。

治疗迎风流泪,按摩瞳子穴和挤按睛明穴(眼睛内侧,鼻梁和内眼角交界的地方)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每用眼1~2个小时,按摩一下睛明穴和瞳子髎穴,也算是对眼睛的一种“回报”了。

12、急性结膜炎:按摩小肠经上的少泽(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手法:拇指重掐法。

13、眼睑浮肿,黑眼圈——太溪穴

早上照镜子,你若眼睑浮肿、黑眼圈明显、面色苍白,让你看起来很没精神,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的肾虚了,需要补肾了。人体有补肾的法宝——太溪穴(位于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处按压,当有酸、痛、胀感觉时,即为此穴)。按摩太溪穴可以打通肾经,引火归源。只要肾气足了,正气存留于体内,邪气自然不得侵入。邪气无法侵入,身体才能 健康 。所以,无论是对于因工作忙碌而导致肾虚的年轻人,还是因岁月的流逝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老年人,您再也不用急着往药店跑,只需按按身上的太溪穴就好。可用拇指用力进行按揉,每日按揉3~5分钟。

眼皮浮肿:按摩脾经上的血海(髌骨内上缘二寸),拇指强力度按压。

14、麦粒肿:

按摩膀胱经上的大抒(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 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15、白内障:按摩大骨空穴(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6、鼻出血:按摩肝经上的太冲(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垂直用力点按。

止鼻血:按摩脚后跟(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主治),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17、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按摩迎香、印堂、鼻通、合谷

鼻炎是一种很顽固的疾病。除了鼻子不适等症状外,严重时还会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炎症还会扩散到其他器官,有时还会恶化成鼻咽癌。

大肠经上的迎香穴有开窍通鼻之功效,鼻窍通了,就可以尽情享受那袅袅的花香,“迎香”之名由此而来。该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就是紧挨着鼻孔旁边的地方。眼睛正视时,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中,即是此穴。鼻炎可以分为多种,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但无论哪种鼻炎,按摩迎香穴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是穴位治疗的神奇之处,药物治疗往往要辨证,但穴位治疗却是调节全身经络,经络通了,疾病也就没了。

按摩迎香穴时,可用推法。将大拇指屈曲,然后用大拇指关节,从紧贴着鼻翼最宽的部位沿着鼻唇沟向上搓到鼻梁骨处,然后再回到鼻翼处,如此反复进行按摩。在这里,用大拇指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大拇指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这样就可以起到更大的刺激作用。每次推100次,或者2分钟,一定要长期坚持。但是这个穴位禁火攻,也就是说不可以用艾灸。

对于鼻炎症状重的患者来说,短时间点按迎香穴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想要得到根治,就得长期坚持,而且最好要与印堂、鼻通、合谷三穴相配合。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之功,对缓解鼻腔不适及预防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按摩此穴时,可将大拇指与食指并在一起,稍微用力进行按压,然后再慢慢向上推,如此反复按摩2~3分钟。鼻通穴位于鼻唇沟上端尽头软骨与硬骨交接处。此穴可以促进鼻部的血行,增强鼻黏膜的功能,从而使鼻子通畅。合谷穴和迎香穴同位于大肠经上,都可促进鼻部气血的循环,从而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18、鼻窦炎:按摩上迎香(在眼内眦下五分处),按揉1-2分钟。

19、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20、口腔溃疡(心火上炎型):用大拇指以适宜力度轻轻拨动阳谷穴,每次3分钟,每天三四次。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主要是由心火旺盛、脾胃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寒及肝寒犯胃造成的,再加上身体虚弱,过食肥甘就会引起脾失健运、肝郁气滞。现在很多人都爱吃火锅、烧烤,再加上整天熬夜加班,很容易引起口腔溃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火旺盛引起的口腔溃疡。按摩小肠经上的阳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阳谷穴可以为身体的各个部分输入阳气,对口腔溃疡尤其有作用。按摩阳谷穴的时候,用力要适宜,不要太大,只需用大拇指轻轻拨动就可以了,每次3分钟,每天三四次,就可让你的口腔溃疡渐渐消失。

除了拨动穴位,食疗也不错,美味又治病的蒲公英绿豆粥,原料是:蒲公英10克,绿豆30克,冰糖适量。先将蒲公英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汁。绿豆煮烂成粥以后,调入药汁和冰糖即成。如果你的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在按摩阳谷穴之外,还可以喝一碗药粥,做法也不麻烦,比起反反复复的溃疡来说,也算小事一桩了。

21、止呕吐: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22、呃逆:按摩肺经上的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23、咳嗽、哮喘——稍稍用力按摩中府穴和云门穴1~2分钟即可,长期坚持。

中医认为“久咳伤肺”,如果拖着不进行治疗,就会使病情加重。按照中医的理论,咳嗽可分为5种类型,即风寒、风热、燥火、痰湿和体虚等,治疗时一定要分清证型。大多数人都知道服用梨汁或藕汁可以止咳,却不知道这只适用于风热型咳嗽。梨和藕性寒,如果你是风寒咳嗽,那么喝梨汁或藕汁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会使症状加重。前些日子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年人,他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咽痒、流清涕、痰稀白,这是典型的风寒咳嗽,治疗时应以散寒宣肺为主。但他不明就里,天天喝蛇胆川贝液、枇杷止咳露。这两种药都是清热润肺的,适用于风热型咳嗽,结果寒上加寒,越喝越严重。确诊后,我给他开了通宣理肺丸和半夏止咳糖浆,这才止住老人的咳嗽。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没弄清那些的必要。因为在我们体内,就有一味“包治百咳”的大药——中府配云门。

云门穴也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它也是肺经上的穴位。单从名字上来看,“门”即出入的门户。这个穴位是肺经与其他经络交换物质的一个门户,是气体宣发的地方。如果浊气瘀积在这里排不出去,就会四肢烦热,心里感到堵得慌,这时按按云门穴,就相当于打开一扇大门,浊气就可以排出了。中府可以使胸中的浊气散开,云门则利于浊气的排出。只要把体内的气理顺了,浊气排出了,您自然也就畅快多了。如果您有时间,这两个穴最好天天按压,保证比吃止咳药的效果还要好。

中府穴位于距中正线(胸骨)6寸的位置。四横指是3寸,此穴就在距胸骨两四横指宽,锁骨下2横指宽处的距离。用手按住此穴,稍稍用力按摩1~2分钟即可。由于此处皮肤比较稚嫩,所以用力中府穴位于云门穴下1寸,距正中线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云门穴位于锁骨下窝处。不宜过大。可以食指和中指以感觉舒适的强度,进行画圆圈式的按揉。云门穴也很好找,在锁骨下面有一个窝,云门穴就躲在这个窝里头。云门穴的按摩方法与中府穴相同。

其实,中府穴不单单对咳嗽有效,哮喘患者经常按摩此穴也是有好处的。哮喘患者发作时,一般会用扩张支气管的支气管扩张剂。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而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却非常敏感。因此治疗这种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不易发作的体质。这时,穴位按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哮喘患者中府穴附近的肌肉十分僵硬,施压时会有剧痛。胸肌脆弱时,呼吸就易不顺畅。每天以中府为中心按摩胸部,就会促进血液循环,使胸肌恢复柔韧,呼吸自然也就会顺畅起来了。

24、哮喘:按摩华佗夹脊(在大椎旁开五分处),斜向肩部顶1-2分钟。

25、发烧后音哑失声:

点按肾经的“大钟”穴。 “大钟”为什么会这么有效呢?除了要记住它是肾经的络穴,(肾经通于咽喉,所以治咽喉肿痛)更不要忘了它的名子叫“大钟”,钟不敲不鸣。

26、失语(适宜人群:因惊吓或者情绪激动失音的患者)操作方法:揉通里穴和灵道穴,每个穴位2~3分钟。

27、咽喉疼痛,声音沙哑——按摩太渊穴

太渊穴(位于手腕拇指端的横纹上。伸出手掌,拇指立起时会有大筋竖起,在大筋内侧凹陷处,摸起来感到有脉搏跳动之处即是此穴)是一个补气的要穴。如果你爬山或者爬楼梯而上气不接下气了,这时按按太渊穴就有效。

可用拇指轻轻按住此处,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轻轻按揉。但此穴位置较深,所以按揉时一定要用力。在进行按揉之前,最好先剪去指甲,以免伤到皮肤。

一般的人在感到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按摩3~5分钟即可,但如果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的话,建议用敷贴疗法。晚上睡觉前,将枸杞捣烂,然后贴于太渊穴上,以医用胶带固定,早上起来的时候取下,这样在睡眠当中,就把气补足了。第二天再去上班,就可以神清气爽,精力百倍了。

教师由于讲话较多,不仅耗气,还可能使气过度上提,致使气郁于咽喉而化火,从而引起咽喉疼痛,声音沙哑、变小。这时刺激一下太渊穴,就可以使因讲话而消耗掉的气得到补充,有力地防止扁桃体发炎,减少嗓子疼痛。

操作方法:用拇指轻按太渊,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轻轻按揉,3~5分钟即可。也可取枸杞捣烂,贴太渊穴处。

要想肺气充足,一定要多吃主食。肺主皮毛,肺气足了,人才能皮肤红润, 健康 漂亮。老人因为脏腑衰弱,气血生化不足,更要多吃一些主食,以利于肺气的升发。

食疗:养肺益气粥——山药枸杞粥。生山药200克,大米30克,枸杞30克。将山药洗净,切成块状。然后连同洗净的大米一起煮粥,等粥七分熟时,再加入枸杞煮透,即可食用。不但效果好,也不用担心会有副作用,你大可安心享用。

28、喉头肿痛:按摩膀胱经上的天柱(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轻揉按2-4分钟。

29、防治双下巴:按摩人迎穴和大迎穴。

胃经上的人迎穴,位于前颈喉结外侧3厘米处。找到自己的喉结,左右两横指宽处,可感觉到有动脉在跳动。按摩人迎穴,可以刺激胃经,胃经气血通畅,面部就不会出现脂肪堆积,另一方面,气血通畅了,皮肤得到足够的养分,也会更加有弹性,双下巴也就不会出现了。

大迎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按摩此穴可以加速脸部血液循环,使皮肤紧绷有弹性。按压两穴时,要一边吐气一边按压,每次大约按压6秒钟。“人迎”如此重复按压10次,“大迎”重复30次。切记,用力时一定要轻柔,用腕力带动手指进行按压。注:按摩此穴不可过于用力,以免引起头晕症状。特别是此穴位于颈部,过于压迫时反而会导致不适。这里,我再教你一个办法,那就将按压改为抚摸,只要用手顺着脖颈轻轻往下抚摸就可以了。

操作方法:一边吐气一边轻柔按压人迎穴和大迎穴,每次大约按压6秒钟。“人迎”如此重复按压10次,“大迎”重复30次,或用手顺着脖颈轻轻往下抚摸,长期坚持。

30、扁平疣、青春痘——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

扁平疣和青春痘非常有碍观瞻,它会导致色素沉着,摧毁人们的自信心,还极容易传染。长扁平疣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身体上的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人体内有了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就会形成这些赘生物。支正穴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心脏和小肠也是相表里的,而连通心脏和小肠的一个络穴就是支正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就是说心脏和小肠全靠它来联络。支正穴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地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也就是说支正穴化解掉了体内痰湿的赘生物。扁平疣主要是体内湿浊过多、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致。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半月即可有显效。

按摩穴位功效有哪些?

穴位是中医中提到的,穴位按摩是现在治病和养生的常见方法,其实现在很多人没事的时候都会去按摩,但是一般的人都不知道这么按摩最好,下面我们会为大家介绍一些穴位按摩的方法,能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那按摩穴位功效有哪些?按摩穴位的手法?
1、穴位功效
1对击十宣穴
【取穴方法】仰掌,十指微屈微,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个穴位
【功效】清热开窍。辅助治疗: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可缓解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2对击八邪穴
【取穴方法】八邪穴的准确位置位于手指背面,微握拳,第1~5指间,各个手指的分叉处,共有8个穴位。
【功效】可缓解各种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3撞击虎口穴(合谷)
【取穴方法】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功效】辅助治疗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nǜ),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合谷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4撞击大鱼际、小鱼际
对击大鱼际、对击小鱼际
【取穴方法】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大拇指一侧称「大鱼际」,另一侧称「小鱼际」。
【功效】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而且对咽痛、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状,也有缓解作用。有「保命穴」
之称。
小鱼际可辅助治疗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及扁桃体炎,小儿营养不良等。
5敲打后溪穴(换手)
【取穴方法】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功效】辅助治疗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缓解症状功效。
6手背对拍中诸穴(换手)
【取穴方法】缓解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症状。
【功效】缓解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
7拍击尺泽穴(换臂)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对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8内劳拍少海
【取穴方法】
少海穴: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
【功效】
少海:辅助治疗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
劳宫穴:劳宫穴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起辅助治疗。劳宫穴对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辅助治疗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劳宫还对手掌多汗症有缓解作用。
9揉按,轻敲中府穴
云门穴(换肩)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有胸大肌。
【功效】咳嗽、气短、喘不得息、胸满、胸中烦热、胸痛、引缺盆痛、伤寒四肢热不已、瘿气、疝气上冲心、暴心腹痛、胁痛引背、肩痛不举、四肢逆冷、脉代不至。
10拍打肩井穴(换肩)
【取穴方法】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功效】对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11叩击风池穴、百会穴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刺激的是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取穴方法】颈部,当枕骨之下,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与风府穴相平。
【功效】壮阳益气。辅助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叩击百会穴:这个动作刺激的是我们头顶的百会穴,属督脉,有安神助睡眠、降压、治头痛等作用。
【取穴方法】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辅助治疗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12揉拍打腹部
【取穴及功效】神阙,人体穴位名,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泄、脱肛、痢疾、水肿、
虚脱。禁刺,宜灸。
气海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5寸。辅助治疗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13擦胆经
这个动作是刺激头部胆经,包括头维、颔厌、率谷、悬颅、天冲、目窗、正营、承灵、浮白、角孙等穴,能够起到降压、预防偏头疼的效果。
【取穴方法】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眦(瞳子_穴),上至头角(颌厌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功效】缓解治疗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14拍击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我们后腰的肾俞、三焦俞等膀胱经穴位,这些穴位适合泌尿系疾病的预防和缓解治疗,能强肾固本。
【取穴方法】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缓解治疗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15脚跟踢然谷
【取穴方法】位于在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功效】辅助治疗: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6下肢痿痹,足足跗痛。
2、中医按摩养秀发
1、十指合拢,指尖先轻按在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打圈6次;以逆时针方向打圈10次。
2、将双手并放在额头上,以指腹从眉心中线开始按压。从额头中线开始,至头顶中线。
3、护发按摩手法是什么呢?双手指腹,从眉心中线开始轻轻地往两侧按压,一直到达太阳穴为止。重复10次。
4、双手盖住两耳,手指放在脑后,左右两手的手指要尽量靠拢,接着用四指轻轻弹打后脑勺,心里默数49下。
5、手指插入头发,用力将手掌紧闭握拳,轻拉头发。持续动作至整个头皮都拉撑过为止。
6、十指微屈做徒手梳头的动作。双手由前额发际将头发梳往脑后,这个动作至少做20次。
提醒大家,外出前抹上抗紫外线的发乳或护发素,并以指腹轻轻揉2分钟,再在发端涂一些修护液。这样可以滋养头发,减轻外界环境对头发的伤害,还能让秀发看上去更亮泽。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