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中=急救调气丸。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2、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
3、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穴(位于背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处,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加上肺经的孔最穴(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通宣理肺散。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4、肩井=颈肩腰痛特效穴。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和足底涌泉穴在同一条边线上。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松,预防肩颈疾病。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合谷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5、极泉穴=速效救心丸。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讯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冠状动脉可能堵塞50%。
6、中府=补中益气丸。肺经上的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 寸处)。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7、气海=当参。可补中,益气,生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8、人迎穴=速效降压药。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按一边人迎穴10秒,仃10秒,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面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每次降压6—10汞柱。
9、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按揉肺经的尺泽、肾经上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10、臂合阳穴+合阳穴=颈通康片,治疗颈肩的疼痛。臂合阳穴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能治疗颈肩的疼痛。
11、大陵穴=吗叮啉。大陵穴为脾经要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揉大陵穴可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功效。当你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2、合谷+太冲=柴胡。双侧合谷+双太冲,俗称“开四关”组合在一起,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合谷穴也是止痛药。合谷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着骨头中点的边缘即是,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
13、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肺经上的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可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两穴合用,可补肺健脾,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14、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心经上的神门穴位于手机腕部横纹的小指端凹陷处。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15、开塞露=商阳穴。大肠经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是一个专治便秘的要穴。它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露,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6、少商穴=金嗓子喉片。少商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7、少府穴=牛黄清心丸。少府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18、曲泉=二妙丸。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曲泉穴=杞菊地黄丸,相当于中药“二妙丸”。曲泉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9、足三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20、合阳穴=杜仲壮骨丸。合阳穴位于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处。按摩合阳穴,可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21、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按摩阳陵泉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22、商丘穴=消炎大药: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23、太徯穴=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4、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25、太溪=熟地。养血、滋阴。
26、内庭穴=牛黄解毒丸。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内穴是去胃火的,是去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
27、大都穴=补钙要穴。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补钙药,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
28、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29、照海=生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30、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31、然谷穴=降糖药。降糖特效穴。
32、大补阴丸然谷=大补阴丸。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33、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治:手腕拉伤和裸扭伤。
刘寄奴 25g、透骨草30g、鸡血藤 25g、桑枝15g、桂枝15g。
加水烧开,把患处放在药液上蒸熏,直到药水不热,用药水洗患处,洗到凉为止。每天三次,每剂用药一天,一般2—3天痊愈。
此药方我沿用了五年,效果很好,也体现了简、便、效、廉的特点。
肾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是泌尿系统中的一部分,还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肾不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除了食补和药补意外,按摩穴位也是可以达到补肾效果的。
商阳穴,是一个调理内息和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经常掐一掐商阳穴,能使大肠经的气血旺盛,调节消化道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天睡觉前按摩涌泉穴,能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所以,要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每天就要坚持按摩涌泉穴。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有回寄肾元气的作用,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的功效。刺激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所以可以经常按揉太溪穴来补肾。
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位于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如果女性有月经不调的烦恼,可以试试按摩肾俞穴,经常按摩的话可以强壮肾气,使肾功能得到增强,以此来解决月经不调的烦恼。
,
之前又说了五输穴里面的荥穴,井穴、输穴等
今天就专门针对肾脏和肾经说一下,与肾有关的五输穴。
因为现在处于冬天,最适合的就是养肾补肾了。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的就是要我们冬天补肾藏精,只有在冬天把精气藏好了,来年春天才不容易生病,尤其是流感病毒。
精气想要收藏,最主要是靠补肾,正如《黄帝内经》的“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所在也”。
而肾气不足的朋友,则无法抵御冬天的寒邪,隔三岔五就会出现感冒、拉肚子,,甚至是腰酸背痛、畏寒怕冷、失眠健忘、早衰闭经等情况。
所以冬天最重要的就是补肾 养生 防疾病。
想要补肾 养生 ,少不了的就是要与肾经打交道。
足少阴肾经就是养肾补肾的基础,它始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一共有27个穴位。非学医者,一般比较难记住这个27个穴位,更不要说需要记住12条经脉了。费事费力还不一定记得准。
所以我们一般着重会学习经络的五输穴。
《黄帝内经·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足少阴肾经的五输穴分别是:井穴涌泉穴,荥穴然谷穴,输穴太溪穴,经穴复溜穴,合穴阴谷穴
涌泉穴,是神经的第一个穴位,是神经的井穴
《黄帝内经》里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
它是肾经的源头,把它养好了,肾气就会源源不断,可以补肾壮阳,强筋健骨,让我们耳聪目明,腰膝有力等等。
对部分昏厥、中暑、小儿惊风、头痛、眩晕等朋友有效
经常因为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咽喉肿痛等问题,可以坚持多按揉这个穴位。
涌泉穴取穴方法: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每天坚持揉按3-5分钟。
涌泉穴搭配:
1、涌泉+人中+内关,可以调节昏厥
2、涌泉+太溪+照海+鱼际,可以调节咽喉肿痛
然谷穴,是肾经上的荥穴,荥穴属火,肾经属水,对于心烦意乱,阴虚火旺的而朋友,刺激然谷穴可以将肾水引下来浇灭新火,如果存在夜里心烦意乱睡不着,还伴有口干,这个时候可以按揉然谷穴。
然谷穴对于阴虚火旺有更平稳,尤其是中老年的朋友,利用这个穴位来灭虚火比吃大补丸来灭虚火更稳妥一些。
然谷穴的取穴方法: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之间。
每天按揉3-5分钟,感到酸酸涨涨就可以了。
然谷穴的搭配:
1、然谷+肾俞+气海+志室,可以调理遗精
2、然谷+肾俞+关元+太溪+三阴交,可以调理月经不调
太溪穴是神经的输穴,是人体阳气汇集的重要位置,是脚上的大补药
古代中医,常用它来“补肾气、断生死”,如果能摸到这个穴位有调动的动脉,那么说明这个病人肾气未竭,还有救,但是如果这个位置没有调动,说明病人引起缠身,比较危险,这就是古代中医的“回阳九穴之一”
如果有朋友出现眼睛干涩、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脱发白发,畏寒怕冷,那就要就吃啊按揉这个穴位。
太溪穴的取穴方法
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的搭配:
1、太虚穴+大陵+神门+少冲+志室,可以调节失眠
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也是肾经的母穴,五行属金,既能生肾水(金生水)又能平抑肝火(金克木).能改善夜间烦热湿面,客串盗汗,口干尿频的问题。
复溜穴的取穴方法:
额日语内踝上2寸筋骨陷中,2寸大约三根手指处。
复溜穴的搭配:
1、复溜+肾俞+脾俞+太溪+足三里,可以调理水肿
2、复溜+合谷,可以调理出汗不止
阴谷穴是肾经的合穴,肾经的水湿之气都是汇聚在这里,有益肾调经、理气止痛的功效。
对于小便不利、疝气偏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遗尿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阴谷穴的取穴方法:
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内侧可触及到两条筋,这两条筋之间的凹陷处,就是阴谷穴。
因为这个穴位附近有筋骨,不适合用蛮力,在按揉的过程中力度要柔和适合中。
涌泉:肾经井穴,可平肝息风、益肾调便、利咽润肺、滋阴清热。
然谷:肾经荥穴,可益肾调经,温阳固精,清热利湿,舒经活络。
太溪:肾经输穴,补肾益气,滋阴利窍,通调二便,温阳散寒。
复溜:肾经经穴,补肾滋阴,利水消肿,调理整个肾功能,调理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
阴谷穴:肾经合穴,对于小便不利,疝气偏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胃炎,肠炎,膝关节炎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此前,有推文说过五输穴中的荥穴、输穴、井穴
12输穴:12输穴、对付全身的疼痛,很简单,几分钟就学会
12井穴:井穴 养生 ,教你如何快速掌握重要的穴位知识
12荥穴:身体的荥穴,让你了解十二经络最基础的穴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