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降低,不少人出现了手脚冰凉、关节疼、怕冷畏寒等不适。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大家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温暖的夏季流水潺潺,严寒的冬季滴水成冰,这就是“寒则凝,温则行”。下面这六大穴位,建议大家多按摩一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1、能够消除全身怕冷的大椎穴。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中医认为“大椎通阳”,因为这个穴位是督脉与六条阳经的交汇点,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按摩或艾灸大椎穴可以通络散寒,这也是缓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懂得火功推拿的人可以用火焰掌或火功点穴施术大椎穴,效果更好。
另外,还可以在洗澡时先用热水冲大椎穴10分钟左右,直到穴位处皮肤泛红,整个头颈后背乃至全身皆觉得温热时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分钟,使得穴位处觉得酸胀发热即可。
大椎穴还可以预防治疗感冒。如果觉得感冒袭来,出现头晕、头痛、鼻塞、咽痒等前驱症状,可以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或直接艾灸大椎穴,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能帮助身体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2、能够温暖“关节”的合谷穴。
合谷穴即老百姓常说的“虎口”,位置在拇、食两指之间凹陷处。像天寒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等都可以通过按摩合谷穴治疗。按摩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左右,按摩穴位感觉出现酸、麻、胀即“得气”现象为好。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3、提高“耐寒能力”的足三里穴。
该穴位位于外膝盖眼下方三寸(四横指宽),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属于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4、能够给全身供暖的神阙穴。
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另外懂得火功推拿的人可以用火功冲击施术,效果更好。男人常敷此穴,有回到二三十岁左右的感觉。
5、能够消除上肢怕冷的阳池穴。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刺激这一穴位,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暖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可经常按摩或艾灸阳池穴,尤其是快到冬天了,应该多坚持按摩或灸灸。
另外也可以按压刺激该穴位。刺激时,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还可以经常按摩,从手掌内侧往上按摩揉搓,到手臂和肩部交接处,再从手臂外侧向下按摩揉搓到手指,连续三次,然后抚摩另一只手臂。因为手臂上有三条阴经和阳经,按摩揉搓手臂可以疏通手臂上的阴经和阳经,解决阴阳不和谐。
6、消除下肢怕冷的涌泉穴。
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而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下肢怕冷的症状康复。
也可在睡前用热水或者艾叶水泡脚,温度在40°左右,时间在20-30分钟,然后分别揉搓两脚心100次左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