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丹鼎派基本概念

时间: 2023-11-16 11:58:36

一、外丹基本概念

1.外丹派。以炼制外丹黄白为修炼方术的道派统称外丹派。外丹相对内丹而言, 起源较早,由秦汉方仙道中精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方士承传而来。道教中的外丹派在 魏晋神仙道教中较兴盛,葛洪的金丹道实际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发展到高峰, 由于柳泌的铅汞说传人宫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败落,但未失传。宋元以 来,外丹派作为地元丹法,仍为仙家所研习。

外丹黄白术从内容上分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 主要原料与其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点”、“关”、 “养”、“煅”、“炙”、“封”、“研”、“沐浴”、“溃”、“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 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 的丹药。

从历史渊源上分析,外丹黄白术滥觞于春秋战国的神仙方士,在秦汉时便有了原 始雏形。道教创兴后,原始外丹黄白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魏晋南北 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道教外丹黄白术在隋唐、北宋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道教外丹黄白术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些积极从事炼丹活动的道 士。而魏晋时期道教外丹黄白术的集大成者首推东晋的金丹家葛洪。

2.道化。道教外丹黄白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变化之术。这种变化之术最 直接的理论基础就是万物自然嬗变论,即认为各种物态、物质之间,包括有情之物 (有机物)和无情之物(无机物)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南唐道士谭峭著有《化书》 六卷,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检化六化,共一百余篇'。其主题思想是自 然万物之间可以互化,所谓“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 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 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丁祯彦、李似珍点校 《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13页)。《化书》认为,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规 律就是变化,《化书》称之为“道化”。“道化”有两种变化趋势,一是从无到有的过 程,《化书》名之为“道之委”:“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 所以塞也。” 二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化书》名之为“道之用”:“道之用也,形化气, 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不仅有无可以转化,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 可以互化,而且存在“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 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这段话若转换成近代化学的术语来 说,就是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这一认识在五代时 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科学思想,要知道西方近代化学一直到十九世纪之前,始终认为 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直到1828年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用 无机小分子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才打破了这一陈旧的思想。道教认为只要通晓造化 之源,在适宜的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 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

  二、内丹基本概念

1.明心见性。根据丹道学的理论,人的深层潜意识好似一盘录像带,它记录着 每个人与生俱来(包括胎儿和童年)各个时期的记忆痕迹,人生的恶性刺激也会键 人潜意识之中,这些潜意识是诱发人的不良心境和萌发邪恶念头的根源。人的元意识 则是人的真性,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净化潜意识(冲洗净这盘录像带的不良痕 迹),去除人生的烦恼,开发出人的最高智慧和真、善、美的良知。因此,道学要求 一切有成就的伟人,担当大任的领袖,都应该通过修习丹道成为明心见性的人,才不 致滥用权力和威望在历史上留下罪过。可以想见,对那些志在有所作为的人来说,修 道在未来的社会里将成为人生的基本需要。

2.炼形。丹道的筑基功,首先要在修炼形体这个层次上开始。人门的要诀是 “端立共体,空洞其心,真一其念”,能如此入手,即使修炼不到丹功层次,也会收 到却病延年的效果。盖因“端直共体”则邪不能干,“空洞其心”则气机必调,“真 一其念”则正心诚意而神得凝炼,如此身心意三家皆得修炼,必有效果产生。在炼 形这个层次上,内丹学功法的要诀在于“开合” 二字,凡有开合动作的套路,和丹 道相合,必然产生健身回形的功效。现今社会上所传武术套路、健身体操、气功师自 己编造的“动功”,大致都有“开合”的动作,因此产生一些健身效果本不足怪。

3-炼气。在炼气这个层次上,内丹学的要诀是“调息”。调息这功夫人人皆知, 无非要求呼吸细、长、匀,逐步达到胎息的境界。读者且莫以为“调息”功夫早被 气功师炒得烂熟,笑我把这样简单易懂的功夫当宝贝。其实真正的丹诀却恰恰在人所 ^共知的简单功夫上,况且浅显的功夫并非真正容易做得好。内丹家马丹阳为其师王重 ? 阳守墓十年,其妻孙不二于1175年由山东来长安,和马丹阳相遇,马丹阳以《炼丹 g)砂》相授.,劝其共修丹道。其词云:“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 ^ 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即如无,个里灵童调行 ? 动,得赴仙都。”丹家之秘诀不轻易传人,然孙不二为马丹阳之妻,相别十年,千里 寻夫,情重自会言真,所授调息的丹决决不会错。由此可知,调息确为丹家炼气之要 ⑧诀。有志修丹道者,要将呼吸降到肚胳(下丹田),只在“绵绵似有即如无”之调息 上用功夫就是了。头部两目间的祖窍穴、胸部两乳间的膻中穴、肛前阴后的会阴穴和 肚脐部位的丹田穴,皆是炼丹的秘窍,人的双眼就是阳火的火种,将双目之光内视这 些丹窍就可起火炼丹,从而分别产生热、力、光的效应。人之初生时以肚脐和母体相 联,下丹田位置恰在脐内,这个穴窍危险较少,初学者可在肚脐起火。这里有一个身 心相互作用的定律,即人的意识和肉体相互作用,用目光内照丹田(肚脐),会发生 放热反应,久之形成以肚脐为中心的原始星云般的旋转之物,沉甸甸地像“铅”,便 是真气。如此“凝神入气欠”,不断“积精累气”,后天变先天,气功变丹功,便走 上内丹学的正途了。

4.炼神。在炼神的层次上,丹家的要诀是“止念”。丹诀云:“大道教人先止念, 念头不止也枉然”,足见止念为炼神的人手功夫。止念先要“端直其体”,即先调整 身体的姿式。宋披云真人《迎仙客》词云:“柳荫边,松影下,竖起脊梁诸缘罢。锁 心猿,擒意马,明月清风只说长生话”。指明先要在姿式上“竖起脊梁”,拴住心猿 意马以止念。止念要身体直正,松、静、自然,特别要放松咽喉声带肌肉,以抑制语 言信号的神经冲动,因为人是靠语言来思维的。以虚、寂、恒、诚为法诀,先使精神 进人恍惚杳冥状态,不昏沉不杂乱,渐人念中无念之境。我在《道学通论?仙学篇》 中讲内丹学是“凝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的心灵修炼,揭示了丹道 的要旨。摒除识神,元神显露,丹家谓之心死神活。

5.入定。此法要诀有“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巳之动”,站桩要求“内空洞,外清虚”,“注意顶心如线系”,两手轻松抬起,“臂半 圆,腋半虚”,最后达到离形去知,虚灵独存,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境界。此术融 人丹功,初炼时可用意微注海底阴跷穴,加之以提肛缩肾之动作,功夫加深,一任自 然,只求松、静不动即可。再说坐功法,丹家人室静坐是最基本的功夫,比行功、立 丄 功、卧功要常用,特别是筑基功完成后则以打坐人定为主要修持法门。丹功之坐姿以 方便坐为常用,有单盘腿、双盘腿,不舒服则垂腿而坐亦无不可。按法诀说须在坐时 要求身正脊直,从头顶沿脊柱如一串铜钱垂下,然而初学者感不舒服,可放宽要求, 直到功夫深了姿式自然趋于正确,歪身弓背反会不舒服。至于止念、调息等开始亦不 严格,但有一条严格要求身形不动,先在外形上死死坐着不动即可。坐功有加以守窍 者,一般守下丹田,但也可据师传守眼前虚无窟子、上田、中田等,不拘一格。我所 要讲的是佛教的跏趺坐,全真道将其引人丹功,至于金庸小说里也将“五心朝天” 当作丹功要诀,这是不必要的。《参同契》中仅有“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 以为常。证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之说,魏晋以前古 仙更无跏趺坐之传。佛陀立跏趺坐自有原因,我只能说跏趺坐只利于学佛,但不利于 学仙。后讲卧功法,陈抟有十二睡功图,讲究侧卧。我在这里先不讲睡功,只讲以卧 功人静摄先天一气之法,进行人体和宇宙的能量交换,还是仰卧最易得气。仰卧一般 守黄庭中宫,但亦可配合观想采气法。气功师用尽手段自我搬运体内的气血,结局终 不能将人体生命系统发生本质变化。内丹家要进行人体和宇宙的大循环,不能仅在腔 子里摸索。何况仰卧的姿式,符合内丹学“未学生,先学死”的原理,直至息停脉 住,如枯木僵尸,生机内脏,这才是真正仙家境界。

静功的时间规定。以静坐为主,半个小时之内,不见效验,真正的效验一般发坐 在半小时之后。因之内丹筑基功人手,起码要一小时,即丹经中讲半个时辰。第一年 每天从半小时渐增至一小时,随后逐日增加半分钟,一步紧似一步,第二年则增至二 小时(即一个时辰)。

如此逐年增加,由二小时至四小时,再至六小时,再至八小时,再至十小时,直 至十二小时(六个时辰),日日炼功,不能间断。丹家直炼到每日八小时、九小时至 十二小时连续静坐,如此气满不思食,神旺不思睡,精气神由后天转为先天,相互打 成一片,炼作一团,自然达到结丹的仙人境界。人们可以发现,随着丹功的进程,静 坐时间越来越大,饮食则越来越少,最后食睡全无,息停脉住,才是真正的“活死 人”功夫。“虚寂恒诚”四字,为丹法要诀,如学者不立大誓愿,尘缘未断,是难以进入仙道之途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