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道家养生方法

时间: 2023-11-16 12:20:01

道家养生方法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

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

守一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存思 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导引 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导引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吐纳 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吐纳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胎息 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胎息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服食 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该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取类比象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外丹 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外丹养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此法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内丹 是以人体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房中 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清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道家养生四大方法

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道家的四大养生法。

  一 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 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 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 老子的精气之说

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

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

“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 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 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 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炼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道家四大养生法,即使你不是道家人,你也可以学学养生方法。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想不长寿都难

1.衣不过暖。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2.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3.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4.行不过富。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5.劳不过累。“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因此,善养生者要尽量避免五脏、气血、经脉、筋骨因过度疲倦或七情太过而受损。

6.逸不过安。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

7.喜不过欢。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8.怒不过暴。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9.名不过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

10.利不过贪。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

道家养生的“渐”与“顿”

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

成年人(16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地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饮食文化中的清淡养生

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讲:“淡然无味,天人粮。”苏轼在《药诵》中记述说:“道士教吾去滋味,绝薰血,以清净胜之。”《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明代,字逸之,号梅巅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龄单》中说:“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老子也日:“五味令人口爽。”而爽在这里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他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享年80岁。葛洪一生不但自己修身养性,还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数卷。他也认为饮食不可味重,否则伤五脏不利健康。葛洪在在《抱朴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还提到:“成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孙思邈是唐代的道医,也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据考证他活了120多岁。而他获得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关。据文献记载,孙思邈即便是待客,也是“秫饭一盂,杞菊数瓯,不调盐酪。”他认为:“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

在历史上,以“清淡养生”的思想,道家和古代许多医学家、养生家都有名鉴: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医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他认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厚味烹饪有“致疾伐命之毒”。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另外淡为冲和,可补阴生精。《黄帝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著名养生家高濂,号瑞南道人,他在《遵生八笺》中也云:“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贼,是得养生之道矣。”

明代名医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讲:“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淡味养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尤必以淡为善者,何也?以味之稍重必偏,且重者必毒,惟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气……且淡开五味之先,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统领五味者也。五味皆属地气,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属天气,清华冲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浊气,而使之复其清明之体,故必以淡为善也。”以上这段话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产于地下泥土之中,要以淡为主。酸、甜、苦、辣、成五味,都要宜淡为先,而味浓重就会对人的健康不利。这也正如《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受道家饮食文化的影响,淡食养生曾经也是一些美食家和诗人、学者追求的境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野饭》中说:“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往往八十翁,登山逐奔鹿。”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深山居住的八十岁老翁,虽在饮食上少盐少酪,但身体却十分健壮,竞能去追赶奔速如飞的野鹿,可见淡食对我们的健康是多么有利。明代学者龙遵叙在《食色绅言》中说:“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意思是说,人承受饮食的滋补是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的,常少食和淡食的人可以延年益寿。著名书画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也认为:“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道家祟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即便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清代的文学家李渔讲:“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这段话其意在讲:淡食不仅可使我们身体少病,而且淡食还不会破坏食物的本真。而只有保证了食物的原味,那才叫真正的美食,这是任何味都比不了的。明代礼部尚书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也说:“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而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同样认为:“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家“饮食宜清淡”的养生学说早已得到共识。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表明:许多人口重吃盐太多,确实对身体不利。清代养生家曹延栋在《养生随笔》中说:“凡食物不能废成,但少加使淡。”我们都知道,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虽是人体的重要必需元素,但人体每天所需的钠是有限的。过多的食盐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会引起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水肿、经前紧张综合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内经》中说:“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排出量多少的主要决定因素。即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也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这就是说少吃盐,也是补钙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成,则脉凝泣。”古人在这里明确指出,过成会损害血脉、心脏。但如我们长期以淡食为主,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就会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就会大大推迟。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有人习惯清晨喝一杯盐开水,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保健养生,反会危害健康。对心功能正常者来说,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后最好喝杯温的白开水,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养生长寿,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脑中风。另外口太重,也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我们知道,钠与钾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但钾有防癌作用,钠却正好相反。而我们体内的钾,至少应是钠的两倍,但许多人的情况恰好相反,吸收的钠比钾要多。而人体钠与钾的比例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所以说,淡食养生确有道理。

科学家们调查表明:北极寒冷地方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每日摄盐量4克,患高血压的比率为4%;南太平洋马歇尔群岛人每日7克,高血压率是7%;美国人10克,高血压率10%;日本广岛地区14克,高血压率20%;秋田地区26克,高血压率达38%。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吃盐多确实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的关系。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脑动脉血管病发病率比一般国家要高许多,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高血压病普遍和中国人吃食盐较多有关。

李威在《岭云轩琐记》中曰:“善养生者,饮食以清淡为主,使脾胃受之常轻虚,自然运动而生气血;若重实,则气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滞,是以生疾也。”故我们要想长寿,就要减少对钠的吸收,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盐饮食。总之,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饮食还是以清淡为好。这正如明代道教著名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所言:“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道家的食疗养生法

道家的食疗养生法

孙思邈提出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观念,强调的就是“知食宜”。所谓“知食宜”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环境的不同、体质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属性,而实施“食养”或“食治”的规律,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知食宜”之气候--“四季五补”

《摄生消息论》对四季饮食养生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当春之时,食味民间养生网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 病尔,故宜养心”。

道医将四季变化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的养生观,符合中医理 论“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学说”。后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季五补”的治疗原则。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长夏淡补,秋季平补,冬季温补的原则。

现代中医食疗学认为,饮食五味是人与自然界最密切联系的方面之一,人取自然界的饮食来营养自己的身体,以维持生命。自然界由动植食物所构成的五味饮食,其变化是不可胜数的,人体的五脏六腑对五味饮食也各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四季的变化强烈的影响着五脏对五味的摄取。因此,不同的季节食入不同的食物,肌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或营养肌体,增进健康;或改变其生理特性;或引起特殊的病变。

特别提醒:从道家“知食宜”的观点来看,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的反季节水果、反季节蔬菜与“四季五补”的养生原则有悖,不宜经常食入。

“知食宜”之环境--因地施膳

道医认为,不同的生活地区,饮食调理的方法也相应不同。如山区的人缺碘,容易患大脖子病,应该多吃含碘量高的海产品;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应该多吃柔润的食物;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应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

这个观点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记载,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 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古人通过实践和观察而获得的真实记录,说明大自然通过饮食五味对人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现代中医食疗学对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地方性疾病,食疗的方法中医养生网也各不相同,这与早期道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克山病,是一种心肌坏死的特异性地方性心脏病。经研究发现,它是由于发病地区土壤中缺乏硒,粮食作物和蔬菜中硒含量也很少,从而导致人体长期缺硒所致,因此在防治克山病过程中,从饮食中补充硒是一种极有效的食疗方法。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等,都是地域特征明显的地方病,与当地水质、矿物盐、 微量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饮食补养、膳食调整至关重要。

特殊工作环境与食疗的关系:

“知食宜”之环境还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例如矿山开采,隧道挖掘,石英粉厂,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的搅拌,机械制造中的铸造、喷粉等,工人不注意防护,长期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极宜导致“矽肺病”.研究发现,多食萝卜能使肺部纤维化逆转,清除矽尘使之随痰液排出;多食海带有助于矽结节软化、排泄及消 散;多食菠菜、冬瓜可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环,排除矽尘预防矽肺形成;另有黑木耳、芹菜、荸荠、蘑菇等均有保健作用。可消除尘毒、防止吞噬细胞变性和坏死,防 止淋巴管炎和阻止纤维性变化及矽结节形成。因特殊的工作环境而易产生的疾病还有很多,如放射病、高频微波损伤、铅中毒、汞中毒、砷中毒、苯中毒等等,在饮 食治疗的过程中都有针对性的食物,辨证施食、辨因施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知食宜”之体质--因人选食

道医认为,不同的体质对食物的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体胖者远肥腻,多清淡;体瘦者远香燥,多滋阴生津。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之饮食,阳虚有寒之人, 宜温热养阳之饮食。对患有疾病的人,则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阴阳偏盛,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

现代食疗学认为,食物与个体的适应性,是一个包括了物理、化学、生化、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一般的食物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引起不适,但由 于个体差异,少数人也会产生不适,最常见的就是食物过敏。英国曾报道有对33名偏头痛者的调查,发现其中23人有食物过敏反应,停止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 后,偏头痛消失。此后在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中,测试了牛奶、蛋品、巧克力、咖啡、水果、鱼类、小麦、水生贝壳、肉类等大量食物的影响,查明上述23个偏头 痛患者平均每人对其中三种食物有过敏反应。婴儿常有对牛乳的变态反应,经研究表明,是由于牛奶中较大的蛋白质颗粒可以渗入粘膜而引起过敏反应。还有较多见 的,食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菠箩过敏症等等。因此临床“食治”因人而宜,才会有好的效果。

道家的食疗养生法是根据季节、环境、体质进行饮食养生的原则,体现了道家饮食“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念,至今对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

道家养生方法

  成年人(十六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的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法,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养生功功效及传承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道家养生功既能,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恢复健康,而且能,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为道家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相传老子传道于金母,金母传于白云,白云传于王玄甫。另一说:老子传于王玄甫。 又名王少阳(另一说是李凝阳,即李铁拐),东华帝君,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遂隐于昆嵛山烟霞洞,修养性命。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

   理论依据

  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八卦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是伏羲所画,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方位则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巽西南、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画,即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乾父为天为老阳,坤母为地为老阴,震属木为雷又为长男,巽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中男,离为火为中女,艮为山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道家所谓的抽坎填离,使后天返先天,就是抽出坎中的一阳,填到离中一阴里去。原来后天的离南坎北,就变成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这就是道家的所谓抽坎填离,又谓坎离交垢,使后天返还先天。

  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俗说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说成是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个小天地,看成是由无到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且通过运用功法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过程,甚至做到返老还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样使人返老还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进行论证的。当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圆、瓜熟蒂落,降生后体软如绵,其象属坤。脐带一剪,先天炁断,后天气由口鼻而入;两眼分开,舌亦不接任督;性带气上移于心,命带气下人于肾,性命相距八寸四分(传统说法);元神失位,识神掌权;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终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三十二个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铢。从一岁至两岁零八个月生一阳,长元炁六十四铢;至五岁零四个月生二阳,又长元炁六十四铢;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三阳;至十岁零八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四阳,至十三岁零四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五阳;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六阳,体变纯阳,共长元炁三百八十四铢合一斤之数(其中包括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钵)。月圆必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阳极阴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到十六岁(这里是指男子;女子为十四岁)身俱六阳,在卦为乾为天姤,六交皆阳。阳极阴生,月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身的年龄。当元身已破,元炁下泄,从十六岁起,每历九十六个月,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从十六岁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如此类推,从二十四岁至三十二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阴,二阴出现;至四十岁又生一阴,三阴出现;至四十八岁又生一阴,四阴出现;至五十六岁又生一阴,五阴出现;至六十四岁又生一阴,六爻皆阴,至此三百八十四铢元炁耗尽。

  古人将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从无到有,直到六十四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岁至六十四岁。三百八十四爻的阴阳变化,则成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铢元炁的消长过程。所以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间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这就是养生功的理论基础。

   功能

  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经证明,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功能有以下个方面:

  1.补脑养神。静养功的入静,首先受益的是大脑中枢神经。当心定念止入静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抑制和休息,这样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得到补养,从而加强和大了中枢机构的指挥功能,起到补脑养神的作用。

  2.固精养炁。养生不固精,结果一场空。只知守死精,不会精化炁,止水易生腐,此为养生忌。养生功法中的固精,是为了精足而下手炼精化炁,炁足而炼炁化神,神足炼神还虚。即使达不到高深程度,也能自然地收到精化炁、炁养神的效果。精旺炁足则神灵。只有具备充沛的精力,能产生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健壮身躯,才是摧不倒、拖不垮的铁汉。固精养炁正是为筑基炼己奠定基础。

  3.调息理炁,扩大肺活量。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的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养生功的调理呼吸(息),要求深、细、长、匀。这样自然会加强和壮大机体内部运动的力量。

  4.调节五脏。养生功的修炼是要使人的机体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生津。津液多则食欲强,食欲强则肾水足,肾水足则七宝(即涕、唾、津、精、气、血、液)全,七宝全则五脏和,五脏和则内病除。故养生功对医治心脏病、脾胃病、肺病、肝炎、肾亏肾寒,以及各种慢性病有独到之处。

  5.清神明日。五脏之精华聚于二目(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属肾,大眼角属心,小眼角属脾)。二目是心灵的窗户。古称二目为日月,又为金公木母、金乌玉兔。又称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二目的名目繁多,不可枚举。在修炼道家性命双修功的整个过程中,人的二目肩负着最艰巨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如含眼光、返观内照、回光返照、久视、运行日月、大小周天、运河车、转**以神驭气等,都必须借它的神威来达到预想的效果。功纯者不仅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一直到老日光炯炯,神清目明。

  6.舒盘活血,通盘活络。养生功中的开通奇经八脉、干沐浴等功,不但能使百脉流通,筋舒络活,而且能保持皮肤润泽有光,防治脉管炎等病。

  7.久炼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长夜失眠、梦遗滑精、阳瘘肾虚、身体虚弱等症有独特的疗效。

  8.久炼养生功不但能改变身体素质,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素质,还能开阔人的视野、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的智慧才能,化愚为贤。

  9.修炼养生功而持之以恒,就能运用四步下手炼精化炁,收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再进一步深造,倘真的达到十三步,就会出现奇迹:白发变黑、齿落重生、藏相、返老还童,并能出现特异现象。

  排除练功方法不对之外,应是执念过重的易象。控制不住自己的气 上冲头顶 必须停止你用什么方法? 如果练功时再出现此类感觉 将双手交叉放于丹田 感觉自己的丹田是一个能量场 将头顶之气收于丹田内 待不适感消退将丹田之气再放出 不过你还是别练了。

   简单易学的八种道家养生术

   拍打头颈法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头晕、头痛等头部疾病,有延缓脑力衰退、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 遍为一次。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踮脚健身法

  功效:这种方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 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 次,1 秒钟内不得多于1 次,30 次为1 组,休息5~10 秒钟。每次锻炼1~2 分钟,每天锻炼3~5 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 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大呼大吸法

  功效:这是一种以扩大肺活量为主的呼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练习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种古代吐纳、导引法。具体的方法是用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或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尽量延长时间,并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发出较大的声音,所以称为大呼大吸法。

   太乙站桩功

  功效:根据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桩增肥,中桩减肥,低桩练武。收势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内),用力收腹提肛,脚趾抠地,收缩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疮。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屈,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

   女性驻颜法

  功效:经常这样做,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滋润,对改善皮肤问题很有帮助。

  练习方法:双手对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手搓热后捂在脸上,保持1 分钟,想象皮肤变得光滑了, 再自内而外划圆,感觉要好像抚摸在丝绸上一样。同时以意念配合。

   三种道家太一导引术

   1、夹鼻

  深吸一口气后,闭口,用双手掌缘夹住鼻部,向外出气,待气灌到内耳膜充满后,将双手突然放开,同时鼻喷气,使气到两眼、两耳、口腔、两鼻孔,做9 次。

  功效:七窍通畅,气血流通,平衡机体,给大脑加压,加强五官功能锻炼,增强对外界不适气候的免疫力,预防感冒,清醒头脑,治疗鼻炎等鼻部疾病。

   2、梳顶

  十指如耙,如梳头状从前发际梳到后发根,路线:从前额的“上星穴”到头顶的“百会穴”,从后脑“风府穴”到“大椎穴”。然后左右梳顶,前后左右各9 次。

  功效:可以使百脉调和,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和大脑供血,活跃大脑生理功能,消除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强记忆力,同时可以乌发、黑发,防止发根脱落。

   3、拉耳

  将双掌根用力挤压耳部,不留一丝缝隙。然后猛然拉开,能有开啤酒瓶一样的“砰”声,反复9 次。

  功效:可以增强听力,治疗耳鸣和中耳炎,同时对激发、开发小脑,使骨髓充足,产生很好的功效。如果拉耳时耳部里面有隐痛,说明耳有潜在的病因,要坚持做。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