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中国传统中医的一种很好治疗疾病的方法,拔罐具有去除寒气,缓解感冒以及疏通经络的功效,拔罐虽然可以很不错的治疗疾病,但是运用不得当,可能会伤害身体,下面为您讲解拔罐需要注意事项。
拔罐出现水泡的原因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 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 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拔罐之后的皮肤颜色也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含义变化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1、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此时,人们要注重散寒。平时在吃饭的时候,可以适当多摄入葱和姜,并注意保暖。
2、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此时,人们要注重活血行气,多运动或者用玫瑰花泡水喝都可以。
3、 罐印紫黑而暗,表示有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此时患者要活血破瘀,多吃黑木耳、洋葱等物。
4、 罐印淡紫发青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与此相关的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出现,则提示肾虚。此时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调养。
5、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此时患者可以补气滋阴,如多吃鸡肉可补气,多食黑芝麻、山药、枸杞、葡萄、银耳等物,同时少烟酒,多睡眠,用以滋阴。
拔罐治病很重要,同时想要保持身体健康不仅需要外物保养,调理饮食,坚持锻炼,劳逸结合,并保持一个快乐祥和的心才好。
1 拔罐后为什么会出现颜色变化 拔罐是我国传统医学精粹——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是指利用罐具通过排气产生负压吸附于体表,皮肤对这种刺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反应。皮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颜色和形态上,拔罐后在体表留下的痕迹称之为“罐斑”。中医认为皮肤的这些皮损是内在病理的反应。不同的颜色、皮肤形态代表着体内不同的病症,大家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下拔罐后皮肤颜色的鉴别吧。
2 拔罐后黑紫 如果患者拔罐的部位出现了紫色或者是黑紫色,这就说明患者的体内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用中医都说法就是体内淤血,通常的症状为劳累、劳损。
对策:劳损的部位除了拔罐,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手法按摩配合中药烫疗,利用热疗活血通络。如果拔罐后一个月黑紫罐印还没有消退,可以去推拿科就诊,热敷,如果没效,应该去检查血小板数值是否正常。
3 拔罐后皮肤流黄水 拔罐后出现黄色的物质,说明体内可能存在其他病邪;黄色的物质又散发着一股恶臭味,通常是皮肤病,如痤疮。
对策:利用莲花针拔罐逐淤法,在皮肤表面用莲花针敲刺后皮肤恢复,过一段时间再拔罐,此时会将体内的淤血一同排出体外。
4 拔罐后皮肤紫色带斑块 如果拔罐后不仅仅是皮肤发紫,同时还伴随着斑块,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
对策:对症驱寒为主,可以用毛巾热敷,有助于驱寒活血。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证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
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有关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
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水肿症;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血压症;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偶尔看到人们去做拔火罐治疗的,拔火罐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但是有些身体不适的症状,是没有必要去做拔火罐治疗的,那么,拔罐适合哪些症状?什么毛病需要拔罐治疗?来看看。
1、拔罐治疗的疾病
落枕早晚温差大的天气,有人一觉醒来脖子痛得厉害,不能转动,落枕了。对风寒阻络证型的落枕,使用火罐疗法较好。这类患者特点是: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等症状。
肌肉痉挛最近冷风吹起,颈肩部肌肉暴露在外,极易受到风寒之气的刺激,导致颈肩部肌肉紧张痉挛。寒阻经络型的颈肩部疾病患者比较适合火罐疗法的治疗。这类患者症状是:头痛、后枕部或肩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背与手指麻木酸痛,颈肩部畏寒喜热。
若出现反复脖子痛则要注意弄清病因。最好拍个颈椎X射线看看有无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问题。
热毒症状出现高热、便秘、咽喉肿痛剧烈,甚至出现脓点等热毒症状且比较明显时,在位于脖子后面的大椎穴进行拔罐治疗,有助退热下火、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2、落枕治疗方法
一、按摩疗法
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先用双手从颈后起,分别向两肩及背部轻抚几遍,使颈部肌肉放松,再按压、拿揉肩井、风池、大椎、身柱等穴各30下,最后在颈部涂红花油或风油精,用烤热的木梳背沿患测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梳熨30下,帮助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二、拔罐疗法
首先在颈、肩、背部找出两三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三、耳穴压豆疗法
取耳穴颈、神门穴及耳部敏感点,把绿豆压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8x0.8厘米伤湿止痛膏粘贴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2分钟。
四、运动疗法
坐在椅子上,胸部挺起,头先向下低,以下颌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上仰头,眼睛看向天花板。停留3秒钟后再低头,如此反复20次。
五、抚摸疗法
患者正坐,医者立于一侧。先用双手从患者头顶分别向左右抚摸,到耳尖为止,再用双手从两鬓角向后抚摸,到耳尖为止,然后用双手从两耳尖开始,沿着耳前向颌骨方向抚摸,最后用双手从太阳穴开始,沿耳尖、耳后、颈部方向抚摸,到冈上肌为止。抚摸时手法要轻柔,遇到痛点时,轻柔按压10余下,以增强效果。
六、药枕疗法
用葛根100克,威灵仙60克,独活、羌活、防风、苏木各30克,一同打碎,加晚蚕砂200克掺匀,用白酒炒热,装入布袋内,枕于颈部疼痛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