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赤赭石功效大揭秘,健康益处多!

时间: 2024-06-06 03:23:46

赤赭石功效大揭秘,健康益处多!

赤赭石,又称代赭石、红石头,是一种由氧化铁和其他矿物质组成的天然矿石。它的颜色鲜艳,质地坚硬,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昨天,一位60岁的那是带着焦虑来找我,说有胃胀、恶心的时间很久了。我安排她做了胃镜,结果显示她的胃炎。另外,她自己告诉我她一直都有贫血的情况,但是比较轻微,只有面色苍白和头晕的情况。

于是我建议她尝试赤赭石治疗。她就问我什么是赤赭石,我告诉她这是一种矿物质,能同时调理肠胃和补血,起到以下功效:

1、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代赭石能帮助那些经常感到头晕、眼花的人,特别是那些因为肝火太旺,容易生气、烦躁、头疼、晚上睡不着的人。它能平息肝火,使身体更舒服。✔️

2、重镇降逆,缓解呕吐与喘息:如果有呕吐、呃逆、喘不过气等症状,代赭石也能帮到你。它能帮你顺畅呼吸,止吐、止疼,让你的胃和肺都感到舒服。✔️

3、治疗哮喘与失眠,阴阳双补:对于哮喘有声或经常失眠的朋友,代赭石也有奇效。它能帮助治疗哮喘,使晚上睡得更香。✔️

4、凉血止血,解决血热病症:如果因为血热而容易吐血、流血不止,代赭石可以凉血、止血,帮助缓解这些症状。✔️

✌️但是,我又说虽然赤赭石益处多多,但过犹不及。过量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胀、便秘等,甚至影响矿物质平衡。所以必须严格用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由于赤赭石使用不当极易影响药效,所以我提醒她一定要注意精准计量、定时服用、记录服药反应这些方面。

她走的时我强调道不要忘记复查,复查不仅是为了验证治疗效果,更是为了及时调整方案,确保身体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中风详细资料大全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基本介绍 别称 :脑卒中,卒中 英文名称 :apoplexy 就诊科室 :急诊科、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 常见病因 :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 常见症状 :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预防保健,就诊说明,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辨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乾,心烦易怒,尿赤便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预防保健 1.及时治疗诱发病 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 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菸、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5.户外活动注意 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有过中风史的患者还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跤;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6.饮食营养 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 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克,脂肪100克,碳水化物300克,总热能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 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克/天,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克。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毫克/天。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毫克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克以内,但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时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克以上。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7.中草药单验方 (1)槐花茶防中风 槐花茶6克。用法:开水泡,当茶饮。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2)蒜泥治中风不语 大蒜2瓣。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有宣窍通闭的功效,用治中风不语。 (3)松毛酒 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将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饮1杯,日服2次。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4)当归荆芥 当归、荆芥各等份。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用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5)细辛末 细辛(又名杜衡)适量,研为细末,吹入鼻孔。用于中风不省人事。 (6)蔬菜汤 红、白萝卜适量。将洗净的红萝卜、白萝卜削皮后切成不规则的块状,把切好的蔬菜用适量的清水煮15分钟左右,用网筛筛去蔬菜,只饮汤。 就诊说明 因本病或涉及多个就诊科室,详情遵医嘱。

赤铁矿、黄铁矿分别是什么?

赤铁矿 开放分类: 矿石、矿物、物理化学、地质、矿产 赤铁矿 Hematite 赤铁矿的化学成分为Fe2O3,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西文名称来源于希腊文“血”的意思,意指这种矿物常常是红色的。它是一种铁的氧化物,是铁的主要矿石矿物。虽然,其他的金属逐渐地代替铁的地位,但是铁仍旧是最重要的金属。因此,赤铁矿是经济上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赤铁矿有完美的金属闪光菱面体晶体。可是更多的情况下,晶体常常是偏平的,更有甚者形成薄板状,有些样品板状成簇组成玫瑰花状,叫铁玫瑰。有时呈鳞片状集合体,称之为镜铁矿。所有这些结晶很好的赤铁矿变种都是黑色的,但条痕,即矿物粉末的颜色都是红色的,所谓肾状铁矿就是这种红色,肾状铁矿是一些放射状的集合体,有肾状的表面。红色是绝大多数没有结晶形态的土状赤铁矿的颜色。赭石就是这种红色的土状赤铁矿,它一度是作为颜料的。赤铁矿是广泛地分布在各种岩石当中的副矿物,它以细分散粒状出现在许多火成岩中,在特殊的情况下,在区域变质岩中形成巨大的块体。在红色砂岩中,赤铁矿是石英颗粒的胶结物,并且将岩石染上颜色。若要在经济上值得开采,就必须含有几千万吨赤铁矿,这种储量是大量规模的沉积作用造成的,在前寒武系地层中有很多这种铁矿,它们通常含硅的杂质。富铁矿,含铁量至少在50%,它是由于雨水将二氧化硅淋去而富集成的。这些富矿是世界上铁的来源,但是,它的储量正在日益减少。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矿业公司正在将注意力转向原始的含铁建造,即所谓含铁石英岩。这种岩石仅仅含25—30%的铁,但是它有非常巨大的储量。用机械的办法,可以使低品位的铁矿石的铁矿物富集。这样,含铁石英岩将是持久的铁矿资源。赤铁矿就是氧化铁,它又重又硬。赤铁矿含铁量高达70%并且可以大量产出,因而是最重要的铁矿石。赤铁矿的名字缘于它发出的暗红色。赤铁矿有几种形态,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形态,又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如亮闪闪钢灰色晶体叫镜铁矿,鳞片状的叫云母赤铁矿,松软土状的叫赭石,很多球状聚在一起的叫肾铁矿,纤维状的叫笔铁矿等等。赤铁矿分布极广。很多情况下均可生成赤铁矿,但最主要的赤铁矿矿床是沉积而成的。赤铁矿经常与磁铁矿在一起产出。除了炼铁,粉末状的赤铁矿还被用来作红颜料和磨料。在每个大洲都找到和开采大型的赤铁矿床。在1961 年苏联取代了美国成为最大的生产国。排在美国之后的是法国、加拿大、中国、瑞典和澳大利亚。在美国,自从19 世纪末以来,矿物的最大产地是大湖区的前寒武系岩石中。与等轴晶系的磁铁矿成同质多象。单晶体常呈菱面体和板状,集合体形态多样,有片状、鳞片状(显晶质)、粒状、鲕状、肾状、土状、致密块状等。显晶质呈铁黑至钢灰色,隐晶质呈暗红色,条痕樱红色,金属光泽至半金属光泽,摩氏硬度为5.5-6.5,无解理,比重5.0-5.3。呈铁黑色、金属光泽的片状赤铁矿集合体称为镜铁矿;呈灰色、金属光泽的鳞片状赤铁矿集合体称为云母赤铁矿;呈红褐色、光泽暗淡的称为赭石;呈鲕状或肾状的赤铁矿称为鲕状或肾状赤铁矿。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铁矿物,是重要的炼铁原料,也可用作红色颜料。多数重要的赤铁矿矿床是变质成因的,也有一些是热液形成的,或大型水盆地中风化和胶体沉淀形成的。世界著名矿床有美国的苏必利尔湖和克林顿、俄国的克里沃伊洛格和巴西的迈那斯格瑞斯。中国著名产地有辽宁鞍山、甘肃镜铁山、湖北大冶、湖南宁乡和河北宣化。 [晶体化学] 常含类质同像替代的Ti、Al、Mn、Fe2 、Ca、Mg及少量的Ga、Co;常含金红石、钛铁矿的微包裹体。隐晶质致密块体中常有机械混入物SiO2、Al2O3。纤维状或土状者含水。据成分可划分出钛赤铁矿、铝赤铁矿、镁赤铁矿、水赤铁矿等变种。 [结构与形态] 三方晶系,arh=0.5421nm,α=55。17';Z=2。ah=0.5039 nm,ch=1.3760nm;Z=6。刚玉型结构。成分中有Ti的替代时,晶胞体积将增大;而Al的替代则使晶胞体积减小。 复三方偏三角面体晶类,D3d-3m(L33L23PC)。完好晶体较少见。常见单形:平行双面c,六方柱a ,菱面体r 、u 、e ,六方双锥n 。在晶面上有三组平行于和交棱方向的条纹、三角形凹坑或生长锥等晶面花纹。依为聚片双晶,依(0001)为穿插双晶或接触双晶。常呈显晶质板状、鳞片状、粒状和隐晶质致密块状、鲕状、豆状、肾状、粉末状等集合体形态。 [物理性质] 钢灰色至铁黑色,常带淡蓝锖色;隐晶质或粉末状者呈暗红至鲜红色。具特征的樱桃红或红棕色条痕。金属光泽至半金属光泽,有时光泽暗淡。无解理。因双晶可具和裂开。硬度5~6。相对密度5.0~5.3。 偏光镜下:血红、橙黄、灰黄色。一轴晶(-),No=2.988,Ne=2.759。 [产状与组合] 形成于氧化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赤铁矿矿床多与热液作用或沉积作用有关。 赤铁矿可成沉积变质型铁矿,主要由磁铁矿、赤铁矿、假像赤铁矿所组成,与石英、绿泥石等共生。接触变质型的赤铁矿主要与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和石榴子石、透辉石、金云母、阳起石等共生。 在自然界,磁铁矿和赤铁矿可相互转化。当氧逸度增大时,磁铁矿可氧化成赤铁矿;若仍保留有原磁铁矿的晶形,称之为假象赤铁矿。若磁铁矿仅部分转变为赤铁矿,则称为假赤铁矿。而当氧逸度减小时,赤铁矿又可还原成磁铁矿;若仍保留有赤铁矿的晶形,则称之为穆赤铁矿。 [鉴定特征] 樱桃红色或红棕色条痕为其特征。具各种形态和无磁性,可与相似的磁铁矿、钛铁矿相区别。 [工业应用] 重要的铁矿石矿物之一。Ti、Ga、Co等元素达一定量时可综合利用。氧化铁可作矿物颜料。 药用赤铁矿名赭石,别名代赭石、代赭、铁朱、钉头赭石、红石头、赤赭石。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呈铁黑色、金属光泽、片状的赤铁矿称为镜铁矿;呈钢灰色、金属光泽、鳞片状的称为云母赤铁矿,中国古称“云子铁”;呈红褐色土状而光泽暗淡的称为赭石,中国古称“代赭”,而以“赭石”泛指赤铁矿。 赤铁矿分布极广。各种内生、外生或变质作用均可生成赤铁矿。中国河北宣化的龙烟铁矿和湖南的宁乡铁矿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赤铁矿矿床。赤铁矿经常与磁铁矿一起,在沉积变质、接触变质铁矿中产出。 你还可以去百度百科里去查,地址: baike.baidu.com ,那里还有图可供参考

茯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茯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以及女人喝五指毛桃和土茯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禁忌2、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4、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5、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6、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利水消肿
脾负责运水和除湿。
茯苓味甘滑,入脾经。
茯苓药性平和,对小便不利、少尿、浮肿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增加尿量时不会损伤脾胃。
茯苓可辅助治疗其他类型的水肿和排尿困难,如寒湿型、湿热型等。
2.提高免疫力
茯苓中含有大量人体极易吸收的多糖物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非常适合久病、体弱的人群服用。
另外,平日很少晒太阳的人群,也可以通过吃茯苓弥补因接受阳光不足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3.化痰止咳
4.养心安神
茯苓能够养心安神,对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等精神方面问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一些睡眠质量差的朋友可以试试茯苓。
5.预防癌症
茯苓中不但含有多种天然的抗癌成分,它还含有一些能消灭癌细胞的药用物质,平时人们既能把它用于癌症的预防,也能用于癌症的治疗,它对人类高发的肝癌和舌癌以及乳腺癌都有很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茯苓的禁忌
1.咽喉干燥的人不要服用茯苓
茯苓帮助人体利尿祛湿,加速体内水分流失,咽喉干燥患者服用茯苓会加重缺水的症状。
2.不能过量服用
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过量服用,那么就会导致小便次数过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令人元气大伤。
3.肾虚的病人不适合服用茯苓
本身肾虚患者就有尿频尿急的症状,茯苓利尿,会让肾虚患者尿频尿急情况更严重。
4.糖尿病人慎用
因为糖尿病人每天需要控制淀粉的摄入,每天摄入淀粉不能够超过五两主食,而茯苓的淀粉含量非常的高,所以糖尿病人是最好不要吃了。
以上就是关于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介绍,尽管茯苓有很多功效,但是禁忌也不少,大家在服用之前要先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哦。
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
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有哪些呢?茯苓大家也都经常见的到,它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它的作用想必大家都了解许多,那么对于茯苓的禁忌有哪些呢?下面我详细整理的.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
希望能帮到大家。
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1
一、茯苓的功效: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别名:茯菟、茯灵、茯_、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二、茯苓的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三、茯苓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马蔺为之使。
恶白敛。
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茯苓功效与作用禁忌症2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部分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部分作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使用禁忌: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服茯苓;阴虚火旺人群忌服茯苓;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人群忌服茯苓;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不得服茯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茯苓治湿泻。
茯苓有治湿泻的作用,可以用一两白术与七钱半去皮茯苓一起细切之后加水煎煮,在食前服用。
2、茯苓治水汽浮肿。
茯苓有治水肿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桂心、30克枣仁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研磨为细末,每次用米饮调下6克。
3、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
茯苓有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的作用,可以用二钱白茯苓研磨成细末,用米汤调下,每日二服。
4、茯苓治烦闷惊悸,心胸结气,风热口干。
茯苓治烦闷惊悸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去心麦门冬、50克粟米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锉细,先加水1升煎至500毫升,接着去除药渣后下米煮作粥,趁温食用。
茯苓的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
在使用茯苓时,可以单独使用茯苓,也可以搭配白术、桂心、枣仁、麦门冬、山药、甘草等中药来使用,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服茯苓;阴虚火旺人群忌服茯苓;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人群忌服茯苓;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不得服茯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茯苓,中药名。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
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
气味无,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
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茯苓是很名贵的中药,而且有很大的作用,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对于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痰饮眩悸、脾虚食少、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但茯苓也有一些禁忌和副作用,对于阴虚火旺者忌服;对于有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也要慎服。
茯苓的副作用是如果吃得比较多,会对肝脏、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而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而且还会对泌尿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茯苓中的淀粉含量比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得比较多容易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茯苓虽然比较好,但是过量服用容易伤害人体中的阴气,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舒服,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_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
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酸枣仁汤。
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
稀米饮调服之。
5、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
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
米汤调下,日二服。
9、《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_: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不知医必要》茯苓汤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
加生姜汁煎。
11、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水煎2次分服。
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
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18、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
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水煎服。
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纲目》茯苓酒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水煎服。
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
5克水煎服。
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
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淡。
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
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
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
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
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
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
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
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
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
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
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茯苓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运用范围很广,长期食用茯苓会对人体产生比较好的作用,了解一下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以下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茯苓的功效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_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伤寒明理论》记载:茯苓渗水缓脾。
3、《本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4、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酸枣仁汤。
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6、《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
稀米饮调服之。
7、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8、《德生堂经验方》记载: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
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
每温汤下五十丸。
9、《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10、《局方》威喜丸记载:茯苓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
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
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茯苓的食用方法
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将赤小豆与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后加白糖少许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薏米甘淡微寒,能利尿消肿,健脾止泻,清利湿热。
赤小豆味酸性平,善下行,能清热利湿,解读退黄,通利水道。
茯苓山药大枣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枣(干)15克、山药(干)20克、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
茯苓甘平,淡渗利水祛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药性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运用范围广,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能够调理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1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部分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部分作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使用禁忌: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服茯苓;阴虚火旺人群忌服茯苓;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人群忌服茯苓;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不得服茯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茯苓治湿泻。
茯苓有治湿泻的作用,可以用一两白术与七钱半去皮茯苓一起细切之后加水煎煮,在食前服用。
2茯苓治水汽浮肿。
茯苓有治水肿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桂心、30克枣仁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研磨为细末,每次用米饮调下6克。
3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
茯苓有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的作用,可以用二钱白茯苓研磨成细末,用米汤调下,每日二服。
4茯苓治烦闷惊悸,心胸结气,风热口干。
茯苓治烦闷惊悸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去心麦门冬、50克粟米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锉细,先加水1升煎至500毫升,接着去除药渣后下米煮作粥,趁温食用。
茯苓的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
在使用茯苓时,可以单独使用茯苓,也可以搭配白术、桂心、枣仁、麦门冬、山药、甘草等中药来使用,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服茯苓;阴虚火旺人群忌服茯苓;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人群忌服茯苓;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不得服茯苓。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2
食用方法
1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将赤小豆与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后加白糖少许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薏米甘淡微寒,能利尿消肿,健脾止泻,清利湿热。
赤小豆味酸性平,善下行,能清热利湿,解读退黄,通利水道。
2茯苓山药大枣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枣(干)15克、山药(干)20克、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
茯苓甘平,淡渗利水祛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药性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3土茯苓老龟
材料:乌龟500克、土茯苓30克、盐2克
做法:
1、将乌龟去头、甲,洗净,切块。
2、土茯苓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至汁浓时停火,去渣留汁。
3、将药汁、龟肉、盐入锅,加水少许,共炖至龟肉烂熟时停火即可。
功效:这道汤清热解毒、健脾胃,治小便赤黄。
4茯苓五味粥
材料:茯苓10克,五味子6克,粳米100克。
做法:
1、把粳米淘洗干净;茯苓洗净后,打成细粉;五味子洗净。
2、把粳米放人电饭煲内,加入茯苓粉、五味子以及水,煮至粥熟即成。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除湿健脾,滋养心气。
禁忌:虚寒滑精者忌食。
关于茯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女人喝五指毛桃和土茯苓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