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中医介绍骨质疏松的有效预防措施

时间: 2023-08-24 19:56:07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骨密度测量。

中医介绍骨质疏松的有效预防措施

专家介绍,2000多年前的中医名著《黄帝内经》就说过:“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这里提到的“骨痿”、“骨枯”、“骨痹”与现代医学的腰背疼痛、身材缩短、驼背、骨折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中医认为导致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精血不足则髓之生化乏源,不能滋养骨骼,骨之失养会导致骨骼脆弱无力。其次,脾失健运是骨质疏松的重要病机,脾虚运化失司会影响胃肠对钙、磷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气滞血瘀则是其促发因素,血瘀痹阻脉络,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筋骨,筋骨一旦失于濡养便易疏松脆弱。

中医防治骨质疏松有哪些原则?有3条基本原则:补肾为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并由此衍生出4种辨证治疗方法。当患者证型为肾阳虚衰时,用温补肾阳之法,以右归饮为主化裁;当患者证型为肝肾阴虚时,用滋补肝肾之法,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化裁;当患者证型为气滞血瘀时,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法,以身痛逐瘀汤为主化裁;当患者证型为气血亏虚时,用健脾益气养血之法,以归脾丸为主方治之。

那么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什么用药规律?近年来临床报道的对防治骨质疏松有较好疗效的方剂有26首,将方中中药按功效分类进行单味中药用药次数统计,结果发现补虚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的验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补阳药以补肾阳药为主,补血药以补血养脾为主,补气药以健脾益气为主。由此推出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一是以补肾健脾益气方药为基本药物组成。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当归、黄芪、枸杞子、淫羊藿、鹿角胶、龟板、党参、白芍、菟丝子、山药、杜仲、女贞子等。二是以活血祛瘀药为主配伍药物。活血祛瘀药是除补虚药以外用的最多的一类中药。常用的药物有牛膝、丹参、川芎、延胡索、桃仁、穿山甲、鸡血藤、自然铜等。总而言之,补肾、健脾、活血是中医药防治该病的主要大法。

专家强调,骨质疏松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骨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技术以及循证医学在这一领域的运用,其病因学和发病机理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仍需深入研究。由于该病起病缓慢,迄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因而特别要注意调理,要重视预防工作,最好从青年时期就开始预防。

我国绝大多数人食谱中钙含量较低,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比国际推荐量少了600~800毫克,而钙摄入不足乃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因此补钙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牛奶及豆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建议每天最好饮用500毫升以上的鲜牛奶。补钙的同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最好多晒太阳,多做适量运动。还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促进钙的吸收,帮助骨质基质的形成。《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灵枢》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根据临床防治状况,患者也可以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肾壮骨药服用一段时期,以避免骨质疏松继续发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