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刮痧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你知道吗?

时间: 2023-08-25 10:23:52

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刮痧的四大误区

并非又疼又有淤才有效

不少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与肌肉丰满者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也不明显。

时间长短无碍

时间掌握是刮痧功效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生专家建议,每个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钟为宜;局部病变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分钟之间,全身整体刮痧宜在40~50分钟之间。此外,刮痧不能来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应单方向刮拭。另外,由于刮痧多少对皮肤存在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去感冒刮痧好

林女士因晚上睡觉受凉,早上起床后便觉头痛、鼻塞,继而出现恶风、颈背痛、神疲乏力,采用刮痧治疗一次后症状基本消失。然而同样是感冒的刘小姐,在家里刮痧却越刮脸越苍白,人也更加虚弱。为什么都是感冒,都是刮痧,效果却大相径庭?

感冒用刮痧疗法,一般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再行刮痧。

越疼越有效果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

刮痧的好处和坏处

刮痧疗法因其易于操作,效果显著,自古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刮痧基本上是哪儿疼刮哪儿,古人常用银圆、汤勺、嫩竹板等边缘光滑的生活用品,蘸上水、酒或香油在皮肤表面刮拭,只要红色的痧斑一出,症状很快好转。如今,经过研究、创新的刮痧法成为时下养生的热点。小小一块刮痧板,在肌肤上轻重舒缓、简简单单地滑动,就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和调节能力,驱走病痛。当然,万事都有利弊,下面我为详解刮痧的好处和坏处,欢迎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刮痧的好处】

一、刮手脚可以起到行气通络的目的。女性经常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可以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10次,可以有效的行气通络。

二、刮腹部可以通便。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导致机体吸收大量的毒素。患者可以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的现象,应由下向上刮拭。

三、刮眼周可以明目。很多人都会做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起到更好的刺激作用。应先用刮痧梳点按睛明穴(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约半分的地方),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达到缓解视疲劳的目的。

四、刮颈部能舒筋活血。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状态的效果。患者应选择三条路线,即从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以及从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可以起到疏风散邪的效果。

刮痧的坏处】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此外长期刮痧容易引起以下问题:

1、 长期刮痧,不加节制会造成皮外组织损伤,不但无助于缓解疲劳,还会加重身体负担。

2、 对于有皮肤溃疡或者其他皮肤病症的人群,刮痧根本不是享受,却是一种煎熬,而且会对本来就脆弱的皮肤组织造成更大伤害,甚至引起感染,加重病情。

3、 对于某些有血液疾病的人群,或者是心脏、肝脏功能有问题的朋友,刮痧也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容易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刮痧也是有禁忌的,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7、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8、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9、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10、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

延伸阅读:刮痧的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2.刮痧后最好饮用一杯温开水(淡盐水为佳),30分钟内忌洗澡,禁食生冷油腻食物;夏季刮痧不要对着风扇,冬季刮痧治疗后应注意保暖。

3.刮痧后1~2天内,如刮拭部位出现疼痛、痒、虫行感、冒冷/热气或皮肤表面出现风疹样变化等现象,均为正常。

4.如用于美容时,可用具有润肤紧肤作用的刮痧油或膏,手法宜轻。

5.刮拭第七颈椎(大椎穴)手法宜轻。

6.胸部乳头禁刮。

7.孕妇腰腹部禁刮。

8.年老体弱者应轻手法刮拭。

9.皮肤病如溃疡、严重过敏、痣瘤、皮下有不明原因包块、新鲜的伤口禁刮。

10.骨折病人骨折部位禁刮。

11.凝血机制障碍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禁刮。

12.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患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拭,用轻手法。

13.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可不用介质,可隔衣刮,手法宜轻。给小儿手法宜轻,隔衣刮。

14.空腹、过度疲劳、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患者忌刮;低血压、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15.再次刮痧时间需待上次痧疹消退(5~7天左右)后再进行。

16.经过正确的刮痧治疗数次后,若病情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症状多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首先要冷静,立即让患者平卧并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如无明显好转,要及时送往医院。

中医刮痧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

刮痧是中医自古流传下来的 *** 疗法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那么刮痧的方法有哪些呢?中医刮痧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医刮痧的好处和坏处,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刮痧的好处***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回圈。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讯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区域性回圈,使区域性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 *** 作用下,提高了区域性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割槽,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资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资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资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资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 *** 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资讯,通过资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资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 *** 内关穴,输入调整资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回圈,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 *** 足三里穴,输入调整资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面板出痧***可使区域性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 *** 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著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区域性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区域性面板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回圈加快;另外刮痧的 *** 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区域性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面板区域性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 *** 素,能加强区域性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刮痧的坏处及禁忌症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面板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 *** 禁刮。

7、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8、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9、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10、凡刮治部位的面板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中医刮痧的4种方法 1.刮痧法

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 *** ,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区域性,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钮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面板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

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面板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面板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面板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面板,把面板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区域性瘀血,使面板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面板,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面板,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区域性瘀血;一般在区域性夹揪6~10次左右,以面板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面板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面板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区域性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面板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区域性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面板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面板,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溼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面板反复捏扯,直至区域性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区域性面板。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面板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面板,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面板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面板出现红斑。扯痧对面板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区域性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区域性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面板,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区域性面板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 *** 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区域性面板,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 *** ,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区域性用碘酒棉球消毒面板,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面板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 *** 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

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面板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