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针灸的基本理论

时间: 2023-08-25 15:25:42

1、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2、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3、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4、水分

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5、三阴交

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针灸的基本理论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传统针灸 即学即用 经络畅通顽症除

对于许多人来说,针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简直如同魔术一般,近年来越来越被广大中医技师认可并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传统针灸 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针灸由"针"和"灸"构成,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是一种" 内病外治 "的医术。传统针灸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传统针灸原理

传统针灸重视经脉与脏腑的相互关系,以 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 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传统针灸5大特点

1、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 内、外、妇、儿、五官 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 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 ,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4、医疗费用经济;

5、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 安全可靠 ,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传统针灸诊疗作用

最直接根本的 治疗 —— 疏通经络

最想达到的 目的 —— 调和阴阳

最能发挥的 效果 —— 扶正祛邪

? ? 传统针灸,传承千年,是我国医学的经典学术,是多个针灸流派的理论根基。传统针灸具有“ 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 ”特点,短时间内可以达到“ 针捣病灶,针来病去 ”的神奇功效。

此次,传统针灸高级班,特邀 付世德老师 ,分享给大家真正的传统针灸,让你直观感受传统针法的神奇力量!

付世德老师简介

专注中医传统针炙疗法五十余载。自幼与中医结缘 ,13 岁师从六世针灸传人徐成元(生前曾任临沂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16 岁随家人到东北牡丹江市,先后拜当地名老中医马盼仙、刘俊才学习针灸技法。1985年拜师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国医大学教授五世针灸传承人李传岐门下。2000 年拜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为师,并获得平衡针灸保健医师证书。从事中医针灸50余年以来,在医疗保健领域得到同行及学术领域认可。多年临床经验造就独创诊疗医技,在多疾病领域都有广泛治疗经验,尤其针对:急慢性咳嗽、哮喘、顽固性头痛、眩晕发烧、失眠、嗜睡、抽筋、抑郁症、冠心病、浅表性胃炎、浮肿、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妇科疾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病、脑梗中风后遗症、丹毒、带状疱疹、紫癜、急慢性湿疹、顽固性搔痒症等。在内科病症、骨科类疾病、精神类病症方面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特别是对复杂性多系统疾病颇有心得体会。例如:美尼尔综合症、中风后遗症、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况均有好的疗效。

传统针灸传承班授课重点

一、传统针灸基础理论知识

1、传统针法:针灸起源;针灸治病原理;针灸处方等

2、平衡针:38穴深度解析;独特原理+公式化取穴,临床简单应用

3、头针:利用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的密切联系,专病专治

二、传统针灸治疗36种慢性病

1、失眠

2、中风

3、糖尿病

4、高血压

5、颈椎病

6、腰间盘突出

7、痛风

8、冠心病

9、更年期

10、湿疹

11、胃病

12、类风湿

13、子宫肌瘤

14、乳腺增生

15、痛经

16、不孕(女子)

17、阳痿

18、前列腺

19、鼻炎

20、痤疮

21、近视

22、减肥

23、遗精滑精

24、面瘫

25、小儿遗尿

26、小便失禁

27、带状疱疹

28、牛皮癣

29、输卵管堵塞

30、耳鸣耳聋

31、三叉神经痛

32、坐骨神经痛

33、缺乳

34、高脂血

35、哮喘

36、精神分裂症

此次高级班授课内容,为付老师多年行医经验及典型病例总结,是当之无愧的古法针灸之精华。 不仅重视理论,更重视技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目前已得到万千中医的认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此次课程现场,付老师还将在授课分享中加入自己对于实际病例的分析,不仅仅重视理论,更重视应用, 本次课程适用于有一定针灸基础的学员,能通过此次学习,熟练掌握传统针灸。

学习交流 壹捌贰 叁叁贰肆 捌叁玖贰

初学针灸要先学什么

初学针灸首先要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经络理论、针刺技术要领、上针、手法技巧和穴位相关知识等,并熟悉针灸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然后实践起来,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针刺,另一方面,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陪伴实践,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实例。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自学针灸入门从何入手

自学针灸入门方法如下:

自学针灸,建议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否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灸是中医的一部分,所以学好基础很重要。学完中基,再学五腧穴,基本就入门了。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

一、自学针灸的入门方法

建议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否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灸是中医的一部分,所以学好基础很重要。学完中基,再学五腧穴,基本就入门了。再深的,就需要你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揣摩,并且在自身和患者的身上去体会了,最好有个师父带。谨记,针灸也融合了道、法、术,仅仅学个术,是上不了台面的。

二、学针灸注意事项

1.熟记经穴:经是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如果不把经络和穴位摸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开始学习,首先要把经络行走的路线和分布情况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经穴记住,再结合人体实际点穴,反复学习,自然就能熟记了。
基础课程:经络学 腧穴学 。

2.熟练操作:针灸的一般操作技术,除练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转等手法,切指与骈指进针法,以及如何掌握针刺深浅和进针的方向等,都要熟练以后,才能运用自如。

3.辨证处方:除了认识穴位和熟练操作外,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辨证处处方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各种不同的证候,而采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如何来辩证处方,则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等。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杨甲三取穴法》、《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