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抽搐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1)直接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研究表明针刺对脊髓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当抽搐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此时针灸脊髓旁穴位或督脉,可显著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幅度、持续时间。这种抑制效应,与抽搐症状的解除有密切关系。
(2)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放电 无论是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疚病引起的抽搐,其脑细胞的异常放电常为抽搐的主要原因。在针灸治疗癫痫病时发现,针刺可使病人的癫痫放电停止或减少。故抽搐的停止可能与脑细胞放电紊乱状况得到纠正,以及恢复其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有关。
(3)针灸除通过神经系统对抽搐加以治疗外,还可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复杂的体液反应,杀伤感染机体的病菌,清除血液内毒素,从而间接地治疗抽搐。研究证明,针灸感染性疾病时,血液中白细胞、吞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都显著上升,消除感染源。此外,针灸可减少炎症部位的渗出,延缓和防止炎症灶坏死的发生,改善炎症灶微循环,从而对脑组织炎症加以治疗,使抽搐痊愈。
抽搐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阻滞;或由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致。内伤是阴亏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外感与内伤虽发病原因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阳失凋、阳动而阴不濡而产生。辨证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1.邪壅经络症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应祛风散寒,除湿解痉。
处方:风池,曲池,合谷,大椎。
方义:曲池配合谷可发汗解表,风池为胆经与督脉交会穴,取之既可祛风散寒又可治项背强直。本证邪滞督脉,“督脉,实则脊强反折”,故取大椎疏散督脉邪气,解除抽搐之标。
随症选穴:四肢酸重取足三里,肢冷灸关元。
2.热盛津伤症见: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发热胸闷,口噤噬齿,腹胀便秘,咽干口燥,心胸烦闷,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宜泄热养阴,安神定搐。
处方:大椎,曲池,三阴交,内关,神门,阴郄,合谷,太冲,太溪。
方义:本方热邪炽盛,急宜泄热以治其标,大椎为六阳之会,位于督脉,取之既泻阳热之邪,又有定痉之功。合谷、太冲为“四关”穴,针之可泻热宁神定痉,三阴交、太溪、阴郄三穴合用,可养阴存液安神,曲池清阳明经之热,神门佐之以安心神,全方配伍得当,可收养阴泻热安神之功,抽搐亦随之而解。
随症选穴:便秘加承山、支沟。
3.气滞血瘀症见:情志郁结,肋胁胀闷而痛,情绪波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舌质暗或有紫斑,脉细涩,妇女可有月经不调。应行气活血,化瘀止搐。
处方:膈俞,合谷,太冲,三阴交,行间,期门。
方义:膈俞为血之会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两穴合用有活血化瘀之功,太冲配行间可舒肝理气,肝藏血,气活则血行,全方配以合谷共收化瘀行气解痉之功。
随症选穴:月经不调加灸血海。
4.阴血亏虚症见:素体阴血亏虚,或在失血、汗、下太过之后,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脉弦细。需滋阴养血。
处方:血海,膈俞,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脾俞。
方义:足三里合脾俞,灸之以温补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膈俞为血会,配血海以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配太溪可养阴;全方合用养血滋阴,虚痉可除。
随症选穴:心悸不安加内关、神门。
针灸治疗抽搐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确卓,对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它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脑膜刺激症状,针灸配合其它方法可迅速解除症状。对于癔病性或一过性脑缺氧所致抽搐,针灸可独立治疗,效果显著。对于阴血亏虚型抽搐,针灸治疗之外,配服补益性中药如十全大补丸等,则效果尤佳。其它各种疾病引起的抽搐均可参考本节进行治疗。
小孩在夜间出现手脚抖动,有可能是正常的睡眠现象,如新生儿惊跳;也有可能是由于小孩缺钙引起的睡不安稳,这种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手足的抽搐;甚至可能是癫痫或某些遗传代谢疾病引起的。因为临床中发现,癫痫是一种引起患儿夜间抽搐的常见病。仅凭来信的描述难以判断出孩子的情况属于哪一种,为此,建议您还是尽快带孩子到医院看儿童神经专科的医生,以帮助判断是否属于异常现象,并及时做出处理。
儿童抽搐的原因复杂多样,要鉴别其病因,临床上一般先做脑电图检查,若症状难鉴别的则可以做视频脑电图,甚至是24小时脑电图等,必要时还需要做头颅MR检查、腰椎穿刺检查、血生化检查及遗传代谢检查等。通常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往往会出现棘波、尖慢波等癫痫波图形。
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好吗
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好吗?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但是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抽动症的情况,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好吗?
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好吗1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表现为坐不住、小动作多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而儿童抽动症为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表现为频繁眨眼、皱额、吸鼻、撅嘴、伸舌、摇头、点头、耸肩、动臂等。往往情绪激动或感冒过后,症状加重,有的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如公鸡打鸣声,少数患儿控制不住地说脏话。患儿性格上多急躁、任性、易怒。据悉,儿童抽动症为现代疾病,与儿童饮食不均衡,看电视、玩电脑、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有一定的关系。
据有关资料报告,这两种病可同时出现,儿童抽动症的25%~50%合并有多动症。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较之早2~3年,并且是重度抽动患儿常见的症状。虽然这两种病有某些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同时伴发,但是单纯多动症儿童绝无肌群抽动现象,这一点是抽动症和多动症鉴别的'关键。
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多动症,可采用针刺,如体针、头针、耳针、电针等,再加上艾灸、耳穴压籽、中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方法,具有效果显著、作用持久、无副作用等优势。
对于多动症或抽动症的患儿,专家提出,不要忽视心理治疗,它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尤其是患儿的家长和老师应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担心与焦虑,抽动症是病,而不是调皮、故意做作,从而正确教育、耐心帮助。合理安排病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和紧张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
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好吗2 儿童抽动症的症状
1、声音抽动
(1)简单声音抽动 表现为快速地、无意义地单调的重复,如不断地真的了解清嗓子、咳嗽、发出“吭吭…”“啊啊…”等不自主的尖叫声。
(2)复杂声音抽动 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
2、运动抽动
(1)简单运动抽动 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交替发生。
(2)复杂运动抽动 表现较完整的或较缓慢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引出的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弯曲腰腹部,常遭周围人的误解和厌恶,患儿不得不停学或不出家门,随之变得孤僻退缩,对人敌意,导致社会功能及个性障碍。
3、其他行为障碍
(1)部分患儿发生注意缺陷、情绪不稳、学习困难、攻击行为 发作时尖叫、冲撞墙壁、威胁、攻击他人,个别患儿出现不正常的性行为或猥亵行为。
(2)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 在本症中出现较晚,干扰儿童的正常生活,无法摆脱,为此十分痛苦。表现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清洗等。
(3)患儿虽然学习困难,但智商往往正常 有部分患儿可能有轻微或不稳定的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或出现非特异性脑电图改变,大多数脑CT检查正常。>>孩子频繁眨眼 当心患上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和癫痫的区别
抽动症和癫痫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癫痫俗称羊癫疯,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癫痫小发作时也会出现面部肌肉抽动,所以才会出现把抽动症当癫痫治这种现象。
两者的区别在于:癫痫是因大脑皮层受到抑制,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知觉恢复后患儿无法正确描述,多在夜间发作。抽动症属于运动神经问题,晚上没事,绝对不会昏迷,也不倒地。到医院做脑电图检查,抽动症孩子绝大多数正常,而癫痫儿童则会出现脑电图异常。这是诊断区别的要害。
缓解抽筋的办法:
轻轻按摩抽筋部位的肌肉
拉伸抽筋部位的肌肉。如果是小腿肌肉抽筋,则尽量将足部往胫部方向拉伸。如果是大腿前部抽筋,则可以弯曲膝盖,将足部拉向臀部。保持拉伸,直至抽筋现象消失。
喝水或者运动饮料。
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建议,对于紧的,僵硬的肌肉,可采取热敷的方法。对于触痛或者酸痛,可能发生红肿发炎的肌肉,可用冰敷的方法
你说的这个情况很有可能是面神经炎,又叫中医上的面瘫,贝尔麻痹等等,是特发性的面神经炎,通常会采取保守的治疗措施,一般选择激素类的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除此之外,中医上的活血化瘀的药物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大部分人在用药两周之内是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果面神经炎功能障碍,严重到一定的程度采取外科方面的面神经的减压,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着凉。
西医治疗方式:
1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
2服些B1B12但收效甚微。A型肉毒毒素也只控制,一般打一针最长能控制一年,或半年到三个月,长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只麻痹面部的神经造成人为的面瘫,所以当时打完面肌痉挛会控制。但长时间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
3西医外科手术治疗此病是将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分离幷移位固定,手术一般需要1小时,需要住院1周左右,总费用3-4万元,但复发率也很高。临床上接触的,最多有一个患者做过四次手术。手术本身亦有风险,术后往往会出现头痛,耳鸣,甚至面神经痉挛术后变成面神经麻痹,所以,许多外科医生已经停止做这种手术,开始研发微创手术。
二 ?面神经痉挛中医的治疗 ? 面部抽搐,即是眼睑、口角、面颊肌肉痉挛而发生跳动。此病以中老年为多,轻者仅有眼脸或口角痉挛,发作次数不多;病重者,一侧面部频繁发生痉挛。颜面抽搐常由情绪波动引起,且伴胸胁不适,或情绪激动,食少乏味,舌苔薄,脉弦。
[分型论治]:
(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而不解,或失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而面部抽搐。病人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弦细。?[药方]:白芍18 首乌18 木瓜15 酸枣仁15 丹参18 香附12 佛手10 甘草6 当归15 菊花15 陈皮6 熟地30?
(2)风寒侵袭外风侵袭阳明经脉,导致面部抽搐,大多伴有头痛,恶风寒,患侧面部有冷风吹感觉。表现为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宜发表散寒,祛风解痉。?
[药方]:麻黄4 桂枝10 紫苏15 甘草6 生姜4片防风12 菊花20 藁本10 细辛3 乌梢蛇15 秦艽12?
(3)肝风内动肝气素万,化风而扰及面部络脉而引起的面部抽搐,常伴有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舌苔白或黄,舌质红,脉弦。
[药方]:珍珠母30 钩藤15 广地龙15 天麻12 僵蚕10 远志15 当归15 生地15 白芍18 罗布麻12?
(4)气虚夹痰久病气虚,又有风痰客于面部络脉致使面部抽搐,常伴有周身乏力,精神不振,眩晕,面部皮肤有虫爬感。舌胖,苔腻,脉弦滑。?
[药方]:党参24 白术18 炙甘草8 云苓18 黄芪24 防风12 胆南星10 僵蚕12 法夏15 白附子10
面神经痉挛的中医方剂在应用时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特别是面神经痉挛拖延到半个月以上者,变成顽固性面神经痉挛时,基本上就无效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