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胃寒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该如何治疗

时间: 2023-08-25 17:11:03

1、胃寒按内关穴有好处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胃寒按足三里有好处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如果你因为脾胃虚寒而经常腹泻、不消化,那么多按摩足三里穴便是极好的选择。

注意:按摩足三里穴力度和时间很重要,并且两个腿都得按。

3、胃寒按手三里穴有好处

胃部寒冷主要和胃部内气血供应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只要让胃部得到气血的充足滋养,寒气自然能得到很好的祛除,所以调节肠胃气血也是很关键的。

其中,在手部上就含有一个极好的调节气血的穴位——手三里穴,这个穴位是大肠经上的,而大肠经可是多血之经,对其进行按摩的时候,能很好的促进大肠经这条经络的血液循环,使得气血运行更加的顺畅,于是肠胃也便能得到血液的不断滋养而“暖和”起来。

位置:在人体前臂背面,肘部横纹下方2个手指的位置。

注意:按摩手三里穴时手部要稍微用力,以有酸胀的感觉为准。

4、胃寒按中脘穴有好处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5、胃寒按天枢穴有好处

对于天枢穴,很多人还不是很熟悉,从中医角度出发,天枢穴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主穴,一切胃部的经气都在此处凝结,所以常按摩天枢穴自然可促进胃经的气血升发,使得胃部不断产生温热之感。

位置:在肚脐两边1.5寸的位置,一边一个,大约两个手指头处。

注意:每次按摩天枢穴不宜在吃饱饭后,另外按摩以腹部有温热的感觉为宜。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胃寒的症状表现有哪些该如何治疗

胃寒在中医的角度来讲,是指脾胃阳气虚衰,总是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或者是寒邪直中导致的阴寒凝滞胃府的症状。患者总是会有口淡喜热饮,胃脘疼痛,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的表现。很多患者都是因为饮食不节导致胃寒出现的。如果过多的进食一些生冷的食物或者是冷水的刺激,就容易出现胃寒。同时饮食冷热交替进食,饥一顿饱一顿,长久下去也容易造成胃寒。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也可以促进危害症状加剧。

如果想要调理胃寒问题,就应该吃一些橘子,因为橘子是属于热性的水果,性温,具有化痰,健脾,止咳,润肺的功效,胃寒的患者可以吃,经常吃一些降压药的老人吃橘子可以补钾,但是橘子也不能多吃,吃多了就容易上火,体热的人最好是少吃橘子。生姜也是对胃寒比较有利的食物,生姜,性温,具有驱寒,和胃,化痰的功效,对于一些寒凉引起的胃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寒的患者可以多吃一些生姜,吃生姜可以配上红糖,制作成生姜红糖水,可以加入枸杞,红枣等食物。

胃寒的一些症状和调理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如果患者出现了胃寒的情况后,就应该注意,不要吃一些生冷的食物,这样就容易导致胃寒不见好转,还容易造成长久的胃病,也应该学习一些护理胃部的方法,多吃一些性温的食物,这样可以保护胃部。食疗的方法效果不好,就应该尽早就医治疗胃寒。

胃寒症状都有哪些?

身体寒冷,人们都会有感觉,但是胃寒,可能就不被那么多人多察觉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的胃不舒服,但却不知道其实这是胃寒多产生的现象。那么具体胃寒都有哪些不良症状呢?下面就请衡阳胃肠病医院的专家来具体为我们做解答。 一、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需要进行暖胃的治疗,这样才能祛除胃寒。 二、胃寒呕吐,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 三、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寒恶阻,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 可能有的人认为胃寒的症状看起来跟别的胃病的症状差不多,这就需要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胃病问题,那就请患者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如欲知更多有关胃寒的问题,请点击在线专家咨询,我们的专家将为您做出最权威地解答!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胃寒有哪些表现?胃寒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胃寒胃部比较常见的问题,有时候吃的太过生冷就可能会导致胃寒,不利于身体的健康,胃寒需要及时调理,通过饮食调理胃寒,出现胃寒的情况,需要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那么胃寒有哪些表现?胃寒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
1、胃寒有哪些表现
1、胃寒呕吐
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
2、胃寒恶阻
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治宜温胃止呕。
3、胃寒的症状特征
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2、胃寒吃什么调理
1.小米南瓜粥
小米南瓜粥一直是养胃的食物,首先,小米有代参汤这一美称,有补虚损和开肠胃的作用。同时小米并不需要脱壳精制,其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远远超过其他食物。而对于养胃来说,小米中含有大量的酶类物质,可健胃消食。其次,利用南瓜和小米煮粥,两种食物中不仅富含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护目养肤。南瓜中大量的胶质物质可以保护胃黏膜,起到护胃功效。
2.胡椒粥
胡椒粥是采用胡椒、粳米、葱、姜等食物制作而成,一般将所有食物一同放入砂锅中煲粥,粥熟烂之后,再加入胡椒粉和盐,便可食用。首先,之所以选择胡椒是因为中医认为胡椒的性味热、辛,有散寒止痛和排气的功效,对于胃寒引起的胃痛、腹泻、不思食欲等有调理作用。其次,在中医里面胡椒还是一味中药材,可治疗呕吐、反胃、腹泻等。
3.陈皮红豆沙
陈皮红豆沙不仅可以作为一道甜点,还是早晨的养胃粥。一般制作时先提前用水浸泡红豆,然后将红豆和陈皮放入锅中一同煲汤,待红豆熟烂之后可以捣碎,用淀粉勾芡。首先,陈皮希性温,可以助消化、化痰、理气和开胃,具有很多好的养胃作用。其次,红豆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作为早餐不仅营养丰富、养胃,还有减肥和消肿的作用。
4.干姜粥
所谓干姜粥其实是采用干姜和粳米制作而成,中医认为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可治疗腹部的寒冷和疼痛。并且对咳嗽、呕吐、腹泻、胃寒等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3、胃寒的调理方法
1、补充“好细菌”护肠胃
生活中常补充益生菌不仅能提升有益菌的战斗力,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增进肠道蠕动,还能改善细菌所在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其实,除了酸奶、奶酪外,其他一些发酵食物中也含有益生菌,如泡菜、纳豆、腐乳等。
另外,为了刺激益生菌的增长,还要多吃含丰富低聚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葱及芦笋等,因为低聚糖是肠道内益生菌的养分。
2、常吃纤维清肠道
研究发现,人每天摄入20~25克膳食纤维,能让肠道更“环保”。蔬菜、水果中所含“水溶性纤维”较多,能清扫肠道,并调整肠内菌群环境。不仅防癌,而且能缓解便秘,对肠胃健康大有裨益。五谷杂粮中所含“非水溶性纤维”较多,可刺激肠壁蠕动,缩短食物在大肠中滞留的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
因此,饮食营养要均衡,不要吃一大堆单一食物,而应每种食物都摄入一些。全谷物、菠菜、花椰菜、苹果、西兰花、梨、豆类食品等都应该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3、放慢吃饭速度
多项研究发现,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而且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无法得到充分吸收,会造成营养大量流失。久而久之,肠胃就会失衡。慢慢吃饭,能够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
建议每顿饭至少吃25分钟以上,老年人最好一口饭咀嚼20次以上。因为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时,能够与唾液结合生成唾液淀粉酶,而这种物质恰恰是促进消化的主要动力。最好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放慢速度,这有助于改变吃饭太快的习惯。
4、每顿七八分饱
饥一顿饱一顿,面对不喜欢的食物宁愿饿着,而见到爱吃的就一下吃到撑。长此以往,肠胃就要“罢工”了。哪怕是爱吃的东西也不要“一次吃个够”,每顿最好都只吃七八分饱,加餐也不要过多。要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则很容易消化不良。
另外,饭前饭后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习惯,比如饭前尽量不吃冷食;饭前适当喝几口汤或水,促进消化液分泌,但不可过多;饭前、饭后一两个小时不做剧烈运动;少吃太油、太咸、太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5、饭后休息片刻
研究发现,饭后休息片刻,可增强胃肠抵抗力,尤其在中午,要尽量小睡一会,避免胃肠道血流量进一步减少。不过,专家提醒,晚饭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休息,因为晚上睡眠时,大部分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养”状态,此时强迫胃肠道“紧张工作”,不仅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还会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同时,破坏胃黏膜,导致胃糜烂、胃溃疡等病。因此,晚饭后不久就睡,食物滞留胃中,无异于“睡以等病”。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生活起居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常八分饱;多吃松软、易消化食物,如粥、羹类等;饮食要温热,忌生冷坚硬;天气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平时可自制糖蜜红茶饮,即红糖、蜂蜜、红茶适量,用水冲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