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脾胃虚寒艾灸的功效有哪些

时间: 2023-08-26 03:38:44

一、玉米

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它的纤维含量很高,可以刺激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是降低血脂、治疗便秘,养颜美容、防止肠癌的最佳食物。玉米有利尿降压作用。胡萝卜维生素A含量很高,能促进机体正常生长繁殖、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护视力、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食谱推荐:枸杞玉米五彩羹

做法:

1、将枸杞子洗净泡软,菠萝,胡萝卜去皮,切丁,玉米粒、豌豆清洗干净。

2、锅中加入清水适量,下入玉米粒、甜豌豆煮熟。

二、南瓜

南瓜是健胃消食的高手,其所含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适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而且,南瓜所含成分还能帮助食物消化。

食谱推荐:南瓜小米红豆粥

做法:将老南瓜洗净切细,大、小米淘净煮粥,沸时放入南瓜,至粥熟。

功效:粥乃人间第一保健品,容易被消化吸收,此粥润五脏、补气血,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可以在粥里加一些同为温性的红豆,能起到暖胃之效。

三、地瓜

地瓜具有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推荐食谱:拔丝地瓜

主料:地瓜500克

调料:白糖150克,清水100克,香油30克,花生油1000克

做法:

1、地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勺内加花生油烧至90℃时,把地瓜块放入油内炸熟透至色泽金黄色时捞出控油。

3、勺刷净加清水、白糖,用慢火熬糖,从水大泡变成水小泡;从糖大泡变成糖小泡至浓稠变色时,倒入炸好的地瓜离勺、颠勺,使糖液完全沾在地瓜上。

4、倒入抹过香油的盘内,上桌的时候要上碗白水,沾着吃,才不沾牙。

四、马铃薯

马铃薯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推荐食谱:土豆南瓜汤

主料:土豆、南瓜

配料:杏脯、红枣、枸杞、盐、蘑菇精

做法:

1、把土豆和南瓜切小块,杏脯、红枣切小粒,枸杞泡水。

2、锅里放入少许油,把切好的土豆和南瓜倒入翻炒几下,加水,再加盐和蘑菇精少许。

3、把2倒入高压锅,加入切好的杏脯、红枣以及泡好的枸杞,焖5~8分钟(也可以在炖锅中慢慢炖,直到土豆和南瓜熟烂)即可

五、蜂胶液

蜂胶(propolis)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破皮伤处采集来的树脂(树胶),并混入蜜蜂上颚腺的分泌物,和蜂蜡、少量花粉等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和黏性的胶状固体物质。蜂胶所含有的丰富而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其具有抗菌、消炎、止痒、抗氧化、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功能,对人体有着广泛的医疗、保健作用。

脾胃虚寒是可以调理的,多吃上面5种黄色食物就可以缓解脾胃虚寒症状,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少吃生冷冰凉的食物。

教你自测是否脾虚

中医认为,脾虚是指脾功能不足,特点是吃得少、胃口差、食后腹胀、四肢无力、怕冷、大便稀溏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说道:“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如何自测是否由于脾虚所至各种症状很重要。根据以下5种方式即可判断自己是否脾虚。

1、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2、如厕时还应检查宿便的情况。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3、刷牙时注意舌苔的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4、食欲也能看出脾湿症状。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5、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