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按揉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疗各类肝病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和中药菊花的功效非常相似,而且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所以刺激它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使偏旺的肝火下降。
太冲穴位置
太冲穴很好找,在足背上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找,大约有两指宽的地方,在两个骨头之间,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疼感。刺激太冲穴的最佳时间是春季,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而术与春季对应,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木之气上升,这个时候多揉两侧太冲,泻肝火,可以有效地预防腩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当然,在夏、秋、冬三季按揉太冲穴也有不错的效果。
太冲穴按摩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晚上9-11点是肝经经气运行最旺的时持一段时间,肝气郁结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在饮食上,肝气郁结的时候应多吃清淡的食物,肥腻和煎炸的食物最好少吃;可以多吃一点酸味的东西补肝,如山植、食醋等;平时可以用菊花或者薄荷泡茶喝,这两味药町以降肝火、疏肝解郁。
如果你出现了肝气郁结的现象,就可以按摩一些自己的太冲穴,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好心情,不要熬夜,早睡早起。
中医说的“肝”具有藏血、主疏泄的功效。肝藏血的功能包括调节血量和滋养肝脏本身,肝主疏泄是指肝的疏通气机、影响情志、疏泄胆汁的功效。
至于为什么在生气时会出现两胁疼痛、频频叹气的现象,这就是肝主疏泄功能失调所致。肝主疏泄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疏泄胆汁,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另一个是疏通气机,使全身气机通畅。当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时就会出现胁痛、胸闷、烦躁易怒等现象。“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条达是指精神情志舒畅、气机通达而言。抑郁是指情志郁怒、气机不畅而言,也就是“肝郁”。
肝的疏泄与情绪密切相关
除生理外肝气不疏对情绪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过急、过久,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时,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不调,通常会引起两个方面异常,一是肝气不疏,可出现抑郁寡欢、多愁善感、情绪低落等表现,二是疏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不能自制、面红目赤、头昏头痛等表现。
实际上,肝气的疏泄与调节情志常常互为因果,不是因郁致病就是因病致郁。中医在情志变化引起躯体出现各种症状时,治疗的核心常常是调理肝的疏泄功能,因为肝郁迁延日久,便可发展为血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
饮食药物调养
肝郁气滞 常表现为频频叹气、倦怠、疲乏、不思饮食、胸胁、乳房胀痛、消瘦、泛酸呕吐、失眠多梦、便稀溏。
饮食调理: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
茶饮方:玫瑰花茶,用干玫瑰花6~10克,放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30分钟后,放温后代茶饮用,可随时饮用。之所以用玫瑰花做茶饮,中医认为玫瑰花味甘、微苦,具有行气解郁舒肝的效果,如长期代茶饮用益处不少,尤其是情绪不稳伴胸闷的人可多喝。
中药养护:出现肝郁气滞时,最常用的中药是逍遥丸或逍遥颗粒。但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儿童等,应根据身体情况酌量减少药物剂量。
肝火上炎 常表现为情志抑郁化火,或暴怒伤肝后通常表现为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失眠、耳暴鸣或暴聋、急躁易怒。
饮食调理:除戒烟限酒外,不要吃油腻、肥厚、辛辣等食物,要适量多吃具有清肝泻热功效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卷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柑橘等。
茶饮方:佛手菊花茶,佛手10克,菊花6克,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煮开,去渣,加入适量白糖,可随时饮用。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利头目的功效,佛手具有疏肝解郁作用,佛手、菊花共煮,不但加强了佛手疏肝解郁的效果,还能清除肝内郁热,肝火较旺且胸部胀闷的人长期服用效果更好。
中药养护:一般情况下,出现肝火上炎后可服用加味逍遥丸或新型龙胆泻肝丸。如果孕妇出现肝火上炎时,在服药前需向专业的医生咨询。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或儿童服用,要酌情减少药物剂量。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肝气不舒的相关文章了,希望大家再看了以上文章之后都能对这种症状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这样在发生这种病症的时候也能知道应该怎么进行治疗了。
肝气郁结(stagnation
of
liver
qi)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病因及常见疾病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
检查
1.肝气不舒
可见淤血,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抑郁症,头晕目眩,身困乏力,呕吐,失眠多梦,易怒,食欲差等。
2.肝气无依
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3.肝气胁痛
可见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嗳气则痛胀见宽,情绪波动则疼痛加剧,多见弦脉。
鉴别诊断
1.肝气郁结证常有情志不舒的病史,或病情与情绪变动的关系密切;而肝火上炎多由气郁化火或火邪内侵所致。后者往往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2.肝气郁结证临床以情志不舒,胸闷喜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脉弦为基本表现;妇女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症状;可有梅核气,瘿瘤,徵瘕等病变。
3.肝火上炎证临床可见头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耳聋、不寐,或胸胁灼痛,便干溲赤,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理论:肝喜舒畅条达.也就是说,肝脏的气机一定要通畅,如果由于病邪导致肝脏的气机运行不畅或者肝气郁结,那就是肝气不舒.
症状:淤血,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抑郁症,头晕目眩,身困乏力,呕吐,失眠多梦,易怒,食欲差等等.
肝气易郁:肝主疏泄,有周转气血的功能,生性刚悖,恶抑郁之变,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气的郁而不畅,疏泄失常,轻则气郁,甚或气逆,而气郁气逆又可引起血瘀和血溢。肝郁的病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气滞:经云:“悲怒气逆则伤肝。”李冠仙论肝气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这里的肝气即为气郁,这是言肝气也就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二气逆,气郁太过,就会产生气机逆乱,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气上逆和肝气横逆犯胃,引起胃气上逆而产生呕恶,上逆可扰及头目而引起眩晕头胀、易怒、失眠等症。如《笔花医镜》所论:“肝之实……其症为左胁痛……呕吐,为呃逆”即指肝气横逆犯胃之证。治疗则以平肝降逆为主。三血瘀,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难经》说的:“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朱丹溪提到的“皮间有缕赤痕者,血肿也,”都是说的因气滞致瘀的证候。在肝病中常见的体征如肝脾大、蜘蛛痣等,即都是血瘀的结果,治疗就常以活血化瘀为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