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脾胃虚寒的症状有哪些呢?

时间: 2023-08-26 22:05:36

脾胃虚寒的成因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也可由于脾虚导致脾阳受损,长期以来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影响到肠胃,导致虚寒由内散发。这种体质的形成多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当,贪食寒凉食物或者是阳性食物摄取不足导致的,有时也会是忧思伤脾或者是过度疲劳等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此一种体质的行成,需要从生活中的各种方面寻找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加以调理。

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不会觉得口渴,因此饮水较少,此外舌苔色淡而舌头滑腻肥大,脉虚弱或迟缓。手脚常常会感觉冰凉,冬季怕冷,夏季又很耐热。脾胃虚寒的人还会感觉胃痛和腹胀,这种情形多是在空腹的时候感觉明显,进食之后就会减缓或者消失。在进食的时候脾胃虚寒的人往往是食欲不振,因此吃饭不香,感觉寡淡无味。因此情绪也会随之低落,精神不振。脾胃虚寒的人由于体内的寒气较重,因此小便清长或者不利,大便稀溏。这样的症状比较明显的还有人往往会畏寒喜暖,都是由于阳气不足寒气过重导致的。

脾胃虚寒的原因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然而不少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脾虚的情况,所以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脾虚的症状,因此了解脾虚的症状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哪些现象表示是脾虚?脾虚的症状是什么?
1、脾气虚证
脾气虚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食欲不振,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弱,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2、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腹泻、内脏下垂、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眩晕,久泄,腹部重坠作胀,食后更甚,肛门重坠,甚至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下垂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病因:多有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所致,或因久泄久痢,劳累过多,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清稀,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增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
病因: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胃,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4、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鼻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等,伴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多因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5、小贴士
对照上述症状,若怀疑有脾虚症者,可通过中药调理,合理利用饮食,适宜多吃有助于补脾益气的食物,如薏米、山药、扁豆、牛肉、肌肉哦、桂鱼、葡萄、大枣、胡萝卜、土豆等。避免寒凉、耗伤脾气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芹菜、空心菜、柿子、梨子、西瓜、绿豆、鸭肉等。
6、如何预防
1.少吃油炸食物
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多吃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脾胃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
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脾胃虚弱偏内寒者要养成吃热饮的习惯,不可过多食用酸奶、冷饮等,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芋头、南瓜、薏米等养胃食物;少吃油腻生冷之品。
4.规律饮食
规律进餐,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预防脾虚,同时还要定时定量,做到每餐食量适度,不可暴饮暴食。
5.温度适宜
预防脾虚,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宜。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