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我国很多北方地区下起了鹅毛大雪,寒冷的冬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然而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些人抱怨,自己一到冬季就感觉手脚冰冷,免疫力下降,经常的感冒发烧。其实在东西有一些特定的人群,是非常怕冷的。那么冬季怕冷人群如何进行御寒保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最怕冷人群之一:孕妇
准妈妈们如何安度寒冬呢?
看见许多妈妈都在网上发帖并且声称自己怀孕后很怕冷,对于孕妇怕冷这一问题,母婴专家有话说:孕妇体内的激素处于亢进状态,基础代谢率增加,所以容易出现热、冷、心烦等现象。
由于本身体质较差,或是营养没跟上,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摄入不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甲状腺功能低下,但孕妇出现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不容易怀孕,如果过分担心,可以检测一下甲状腺数值。如有点呕吐是激素水平的改变刺激胃肠道引起的,至于怕冷也是激素水平改变引起的,你现在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保暖就可以了。
最怕冷人群之二:婴幼儿
宝宝冷暖无法表达,做母亲的冬季应该这么学
有的孩子冬天特别怕冷,父母以为是正常现象,其实并不正常。因为孩童旺盛的代谢力完全可以代偿寒冬过高的热量消耗。所以,即使在冰天雪地里玩耍,孩子们也应没有寒意。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有的宝宝怕冷可能是因为铁元素缺乏导致的,而缺铁的宝宝在冬季更容易产生感冒和生病,因此及时的补铁也是对抗我们宝宝怕冷的一大绝招。
这种氧化最需要的是氧,而体内最主要的氧气“搬运工”是含铁血红蛋白,一旦缺铁,营养物质的难以持续燃烧,身体便会感觉到冷。新生儿体内的铁来自母体,量很有限,仅够出生后四五个月使用,体内的铁含量跟宝宝的胎龄成正比,胎龄越长,体内的铁就越多,早产儿更要特别注意铁的补充。
最怕冷人群之三:老年人
老年人怕冷原因多种多样
李大娘今年77岁,平时非常怕冷,经常头昏,血压一直是100/60mmHg,平时总是感到背心很冷,即使多盖被多穿衣服也不行。老年人怕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天气冷。
如人到老年,激素水平降低,身体代谢减慢,产热量减少,会感到怕冷。患有缺铁性贫血,因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减少,携带氧的能力下降,使组织中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产热量不足,会使人感到异常寒冷。
通过以上几段文字的一个大概的讲解,相信大家对于冬季怕冷人群如何进行预防保健这个问题,应该都更加清楚,明白了吧!当然在此,我还要强调一下,冬季怕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根据以上的科学方法,达不到御寒的目标,我们最好还是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
导读:冬天怕冷如何调理身体?很多人到了冬天特别怕冷,特别是女性,而且还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那么冬天怕冷如何调理身体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
1、主动保暖,适当运动
积极进行耐寒锻炼,运动可以促进制造热量的肌肉生长,改善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此外运动还会帮助把热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打太极拳、慢跑、步行、健身运动等。
2、穿衣保暖
重点保暖部位为头、背、脚。
(1)头要保暖:外出应戴帽子,防止热能会从头部散发,受寒感冒。
(2)背要保暖: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保持背部温暖,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
(3)脚要保暖:脚距心脏远,血液供应少,脚背脂肪薄,保暖性能差,受寒冷的刺激最为敏感。如果脚着凉,全身健康均可能受影响。因此,特别是老年人冬季应及早穿厚袜子配棉鞋,以暖足固肾。
4)注意保护腰腿部,因为腰部周围有许多大血管,如果下半身能保温,上半身也不会感到太冷。应避免穿着紧身衣和紧身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3、饮食调理
冬季时选择属性温热的食物,让身体血液循环顺畅,能达到御寒的作用。适合冬天食用的温、热性食物如:
肉类:羊肉、牛肉、虾、海参、牡蛎、鳗鱼、鹿肉、鸡肝等含有丰富脂质和蛋白质等肉品。
蔬果:韭菜、紫苏、青椒、芥菜、甘蓝、辣椒、洋葱、南瓜、荔枝、桃子、龙眼、葱、姜、蒜等。
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冬日药膳
当归煮鸡蛋:原料:当归10克,鸡蛋2枚,白糖适量。做法:当归煎水去渣,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便成。
黄芪大枣粥:原料:黄芪20克,大枣20克,白米50克,白糖适量。做法:黄芪煎水去渣,加入大枣(去核)、白米同煮粥,再放白糖即可。
4、物理取暖
(1)洗浴和按摩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睡前泡脚,每天晚间临睡前以热水泡脚,时间为10-20分钟。揉搓涌泉穴以感觉到热为限度,以保持末梢血液循环良好,利于保健。
(2)冬季保暖小工具:如电热宝,小暖包、热水袋等,贴在近身处,随身取暖。
(3)晒太阳:冬天的太阳又舒服又暖和,每天晒会儿,有利于机体对钙质的吸收。
5、合理用药
(1)维生素e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畅通。所以每天摄入必需的维生素e(50~100mg,日2次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畏寒症状。
(2)维生素b1,20mg日3次,能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
(3)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冬天总是手脚冰凉,中医教你调理身体
很多姑娘为了漂亮,冬天也要“美丽冻人”,已经冻得手脚冰凉还是不愿加件衣服,这样长久下去对身体危害是很大的,当然,也有些姑娘冬天包裹的跟粽子似的还是手脚冰凉、暖和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从中医的角度说,她们大多不是生病了,而是一个亚健康状态,气虚、阳虚、血虚或者气郁都会有手脚冰冷的症状出现。
姑娘,如果你也总是手脚冰冷,可以自己对对看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怕冷,然后对症保健。当然,最保险的.还是去医院请医生诊断。
阳虚
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全身怕冷,面色发白,腰酸腿软。除了手脚冰冷,阳虚者胸腔、小腹也偏冷,即使多穿衣服也仍感到手脚冰凉难以回暖。
对策:阳虚的人手脚冷可以用红参、桂圆干、红枣炖汤喝。红参也是切片3-5克,桂圆干5-6个,红枣若干,用炖罐炖汤喝。参可反复炖至无味,也可嚼服。早上空腹时,每天喝一点。
还可以吃些韭菜、羊肉、牛肉等热性的食物。
气虚
症状:多表现为手脚冰冷,疲倦乏力,动则气短,食欲不振。一般通过保暖、运动,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手脚冰冷的症状。
对策:气虚者手脚冰冷,可以吃吃黄芪炖鸡。准备黄芪、党参、红枣、枸杞各15-20克,母鸡一只。把母鸡清理干净,和黄芪、党参、红枣、姜片同煮,先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再小火煮至母鸡肉烂,加枸杞和食盐,再煮5分钟即可。
还可以用白参和红枣煮汤喝。白参可以是野山参、生晒参,切片3-5克,加些红枣,用炖盅炖了喝汤。现在有些电脑控制的炖罐,直接按到“煲汤”一项即可。可以反复炖到白参没有味道了,把参也嚼服。这个汤可以早上空腹的时候,每天喝一点。
气郁
症状:除了手脚冰冷,还易心烦,易发火,脾气大,压力大,常感心情不好。气郁者的手脚冰冷有一个特点,就是手冷不过肘关节,脚冷不过膝关节。
对策:气郁的人可以经常用玫瑰花泡茶,疏肝理气,缓解手脚冰冷的症状。但关键还是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缓解压力。还可以经常敲敲双腿的外侧,从中医理论来说,双腿外侧有两条胆经,胆经和肝经互为表里,经常敲打胆经,可以疏通气机。
血虚
症状:除了会感到手脚冰冷外,还容易疲倦无力,面色萎黄,指甲、嘴唇、眼睑膜色偏淡,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慌多梦、失眠健忘,女性月经量少且色淡、后期甚至闭经。
对策:血虚者手脚冷的,推荐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250-500克处理干净焯去血水,再和当归15-20克,生姜切片15-20克,另加些红枣同煮,煮沸后加入适量黄酒和调料,改用小火慢炖,快出锅时再加些枸杞,炖至羊肉酥烂即可吃肉喝汤。
还有一个唐代名方叫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0-12克,加红枣、红糖、水,用炖盅煲汤喝。可以一天煮两次,每次煮出100克左右的汤。孙医生说,这是养血补血的经典方,也比较温和,血虚者可长期饮用。
引言:冬季气候比较寒冷,体质差的人,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也会出现暖不热被窝。所以就选择不出门,一直宅在家,烤电暖气或者是开空调。但是如果长时间的不出门,对身体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体质差的人,就需要学习一些御寒的小妙招,来应对寒冷的冬季。例如平时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多喝热水等,都能够让身体有暖意。今天小编想分享的话题就是,冬季天气寒冷,御寒妙招有哪些?
一、冬季天气寒冷,御寒妙招有哪些?
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尽量选择用冷水洗脸,冷水洗脸不仅能够增强人体抗寒的能力,而且能够预防感冒。冬天出太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多去户外晒太阳,最好选择穿红色的衣服晒太阳,因为红色的衣服,能够阻挡紫外线的对皮肤的伤害。晒太阳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虽然冬季天气十分寒冷,但也应当适量的进行运动,越是寒冷,越要运动。运动是让身体有暖意的最有效的办法,并且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因为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所以总是暖不热被窝,手脚冰凉,所以在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热水泡脚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让足部瞬间有暖意,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也能够防止冻伤。要学会及时的关注天气变化,来灵活地增减衣物,不要让身体出现过冷过热的状态。
二、结语。
在室内可以放一台加湿器,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在衣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柔软,光滑的纯棉质地,不要选择化纤类的衣物,否则会产生很大的静电,损伤身体。在饮食上,可以多吃羊肉,羊肉属于温补的食物,能让身体瞬间有暖意,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多吃一些花生,花生能够健脾养胃,润肺止咳,并且能够补气补血,对于脾胃虚弱,体质差的人群来说,适当的吃一些花生,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