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患者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等症状,还有患者会出现腰酸、继发性痛经等症状。
出现痛经期间患者多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通过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的方法缓解症状。并多喝温水和红糖水,饮食以清淡、温热为主,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
中医对于痛经看法:痛经分为5种
月经与脏腑、气血及冲任(冲脉及任脉)有密切关系,若其中有发生障碍,则月经不能顺利排泄,子宫受到脏腑、阴阳、血气失和的激扰,因而发生疼痛,古人称为“不通则痛”。常见分型如下:
1.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情绪压抑之人,主要症状有经前小腹或乳房胀痛,胸闷,经量不多或排出不畅,经血颜色较暗红而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暂时缓解。
2.寒凝血瘀型
多见于爱吃冰冷食物,或长时间处于冷气房的人。主要症状有手脚冰冷,小腹绞痛,热敷或喝热饮疼痛可暂时改善。
3.血热雍阻型
多见于怕热、口渴(俗称火气大),容易便秘的人。主要症状有经前小腹疼痛而有灼热感,经血较稠,排出不畅,经血颜色深红或夹有小血块。
有别于“不通则痛”,也有因为营养不足而疼痛的,古人称为“不荣则痛”,像是先天气血不足或大病之后;肝肾虚损如先天不足或多产、房劳等因素引起。
4.经血亏损型
多见于容易腰酸,疲倦头晕之人。主要症状有经较多,小腹隐隐作痛,经色淡红而质较稀。
5.阳虚夹瘀型
主要症状是经前10多天或两次月经之间开始小腹痛,两三天之后缓解,到月经来潮时又痛,呈波浪式,经色鲜红夹有小血块。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主要而是激素分泌紊乱造成的,继发性痛经主要是身体疾病引起的,子宫或卵巢疾病会引起痛经,女性痛经需要注意身体保暖,避免子宫和卵巢受寒。
痛经是指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及轻度子宫收缩,一般可有轻微的小腹疼痛,略加休息后大多可以缓解。
但如果在月经前后或经期中出现下腹部严重疼痛,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则称为痛经。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痛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未婚、未育妇女。一般从初次行经就伴有腹痛,生育或刮子宫之后,子宫口变松了,痛经可以自然消失。另外还可因精神因素、内分泌不平衡、子宫肌层收缩异常等发病。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有排卵性月经的妇女。
2.继发性痛经:是指行经数年后出现的经期腹痛,多因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盆腔充血症等引起,需要就医检查治疗。
痛经常见的症型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5型。
1.气滞血瘀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或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脉沉弦。
2.寒湿凝滞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
3.湿热蕴结型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或痛连腰,或觉小腹灼热,或伴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4.气血虚弱型
月经将尽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按之痛减,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
5.肝肾不足型
经后小腹隐痛,腰能酸痛,肢软无力,月经量少,质稀色淡,舌质淡红,脉沉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