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头盆环牵引手术过程注意什么

时间: 阅读:7109
头盆环牵引手术过程注意什么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08-04 09:11:37

头盆环牵引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1、患者要确定螺丝钉的具体位置,避免出现固定出现偏差的情况。2、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出现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情况。3、要注意使患者放松心情,避免出现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血压升高的情况。4、在扩张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29 01:01:31

  • 木槿
    回复
    2024-03-29 01:01:31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手术名称4分类5概述6产钳的结构及功能7产钳术的分类8适应症9禁忌症10术前准备11麻醉和 *** 12手术步骤 12.1低位产钳术12.2中位产钳术12.3Kielland′s产钳术12.4枕后位产钳术12.5面位产钳术12.6位后出头产钳(Piper′s产钳)术 13术中注意要点14术后处理15并发症 15.11.新生儿严重头皮水肿15.22.新生儿头部血肿15.33.新生儿颅内出血15.44.新生儿其他损伤15.55.母体并发症1拼音

    chǎn qián shù

    2英文参考

    obstetric(al) forceps delivery

    3手术名称

    产钳术

    4分类

    妇产科/产科手术

    5概述

    产钳术是利用产钳作为牵引力或旋转力,以纠正胎头方位、协助胎头下降及胎儿娩出的产科手术。

    产钳术应用已有200多年历史。产钳种类繁多,主要有18世纪的Chamberlen′s产钳(图11.2.51),其钳匙只有胎头弯。1751年有Smellie′s短产钳(图11.2.52),其钳匙有胎头弯及骨盆弯。Tarniar′s产钳(图11.2.53,11.2.54)在钳匙与钳胫交界处接有一杆及牵引柄,适用于胎头位置较高时。1916年发明的Kielland′s产钳没有骨盆弯,可用于枕横位时旋转及牵引胎头。Piper′s产钳是一种长柄型产钳,专用于协助臀位后出头娩出。剖宫产产钳轻便灵活,用于剖宫产时协助胎头娩出。目前最常用的Simpson′s短弯产钳,可牵引及旋转胎头,协助胎儿娩出。

    6产钳的结构及功能

    产钳的种类较多,但各种产钳均由左、右两叶组成,每叶又分钳匙、钳胫、钳锁及钳柄四部分。现将较常用的Simpson′s产钳、Kielland′s产钳、Piper′s产钳及剖宫产产钳的结构及功能分述于下:

    (1)Simpson′s产钳:其钳匙中间有一窗孔,可减轻对胎头的压力及防止产钳滑脱。钳匙内面凹,外面凸,形成胎头弯,以适应胎头外形。放平产钳时,钳匙顶端高出钳颈8.0cm。形成骨盆弯,以适应产道轴线(图11.2.55)。左叶产钳在钳颈与钳柄交界处有一个“凵”形浅凹,右叶产钳相对部分恰好可镶入该凹陷中,形成活动自如的钳锁(图11.2.56),左右产钳就位后,钳柄合拢,合拢时钳尖距离为3cm,两钳匙间最宽距离为9cm,与胎头双顶径宽度一致。产钳全长35cm,重550g。可用于牵引及旋转胎头。

    (2)Kielland′s产钳:适用于枕横位,胎头位置较高或有倾势不均时。这种产钳没有骨盆弯,胎头弯较浅,钳匙较长,适于旋转胎头,在两叶钳柄上各有一个小钮(图11.2.57),它的位置与产钳的前面方向一致,在应用情况下,小钮与胎头的枕骨所在方向一致。其钳锁简单灵活,与Simpson′s产钳的钳锁不同,左叶的钳锁可以与右叶钳胫的任何一点扣合(图11.2.57),这对胎头位置较高,或倾势不均时,具有特殊作用。

    (3)Piper′s产钳:是一种专门为臀位后出头娩出设计的产钳,其特征为钳匙骨盆弯较小,钳胫长而向前弯,钳柄低于钳胫(图11.2.58),所以有利于臀位后出头产钳术的操作。

    (4)剖宫产产钳:此种产钳短而轻,全长27cm,重300g,钳匙较薄,钳胫很短,钳柄无侧方突起,锁钳灵活(图11.2.59),便于剖宫产时操作。

    7产钳术的分类

    根据手术时胎头双顶径及骨质最低部在骨盆内位置的高低可分为高位产钳术、中位产钳术及低位产钳术3大类(图11.2.510~11.2.513)。

    (1)胎头双顶径在骨盆入口以上,先露骨质最低部未达到坐骨棘水平,为高位产钳。

    (2)胎头双顶径已通过骨盆入口,但未超过坐骨棘水平,为中位产钳,中位产钳因胎头双顶径位置的差异,手术难度不同而分为2种。

    ①胎头双顶径已通过骨盆入口,但未达到坐骨棘水平,为高中位产钳。

    ②双顶径已达到坐骨棘水平,但未超过坐骨棘水平,胎头矢状缝仍在骨盆出口平面的横径或斜径上为低中位产钳。

    (3)双顶径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先露骨质最低部已达盆底,胎头矢状缝已转至骨盆出口前后径上为低位产钳术。低位产钳术又包括出口产钳术。

    双顶径在坐骨棘水平以下,先露骨质最低部降至盆底,并使外阴扩张、膨出或见部分胎头为出口产钳。

    3.层次分类法 1988年,ACOG根据胎头位置和旋转角度,而重新修订的产钳分类方法。

    (1)中位产钳术(MidForceps Delivery):胎头已衔接,胎头骨质的最低点未达坐骨棘下2cm。

    (2)低位产钳术(LowForceps Delivery):胎头骨质的最低点已达或超过坐骨棘下2cm。根据胎头的旋转角度又分两型:Ⅰ型:胎头旋转角度≤45°;Ⅱ型:胎头旋转角度>45°。

    (3)出口产钳术(OutletForceps Delivery):胎头深入盆底,不需分开 *** ,可见胎头先露部。胎头的矢状缝在骨盆的前后径、枕左(右)前及枕后位径上。

    高位产钳及高中位产钳常引起产母及胎儿严重损伤,现已被剖宫产术替代。低中位产钳时,胎头矢状缝仍在骨盆横径或斜径上,对产母及胎儿损伤比低位产钳术大,技术要求高,需由有经验医生进行。

    8适应症

    产钳术适用于:

    1.第二产程延长 因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轻度骨盆狭窄,巨大胎儿及宫缩乏力等原因导致第二产程延长者。

    2.缩短第二产程 因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史及子宫有瘢痕不宜在分娩时屏气者。

    3.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盘早剥离、脐带绕颈或脐带脱垂等原因导致胎儿窘迫者。

    4.因颜面位呈颏前位或臀位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5.产妇全身情况不宜在分娩时施用腹压者。如心脏疾病者,急性或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疾病导致肺功能减退,重度子痫前期,重度的肝脏、肾脏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产妇高热、器官衰竭等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在产程中血压升高,子痫或先兆子痫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6.吸引器助产失败,确认为无明显头盆不称或胎头已入盆甚至已通过坐骨棘平面者。

    7.臀位、后出头须产钳助产者。

    8.有前次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瘢痕而须缩短第二产程者。

    9禁忌症

    1.骨盆狭窄或头盆不称。胎头双顶径未达坐骨棘水平,胎先露在+2以上。

    2.颏后位、额先露、高直位或其他异常胎位。

    3.严重胎儿窘迫,估计产钳术不能立即结束分娩者。

    4.胎膜未破,宫口未开全者。

    5.胎儿畸形。如脑积水、无脑儿、巨结肠、联体胎儿、胎儿巨大畸胎瘤等严重畸形。

    6.死胎。胎儿已死亡应以保护产妇为主,可行毁胎术。

    10术前准备

    1.注意监测胎心,必要时吸氧。

    2.消毒外阴,导尿。

    3. *** 检查 要由外向里进行检查,首先看外阴发育良好与否,有否炎症、瘢痕和水肿以及组织弹性如何,而后了解宫口大小及宫颈组织质地,有否水肿,同时了解先露骨质部分的高低和胎方位情况,还要明确产瘤大小、颅骨重叠情况及盆腔是否够大,以利判断头盆是否相称。

    4.检查胎膜完整者,应行人工破膜术。

    5.已静滴缩宫素,宫缩较强时,应减慢滴数,使子宫放松,便于旋转胎头。

    6.准备抢救新生儿窒息药物及用品。

    7. *** 检查先露部的高低和胎方位,以及宫口是否开全。

    8.如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可先进行手转胎头术,使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方向一致,才能放置。如枕后位纠正胎方位有困难亦可行枕后位产钳术。

    9.纠正胎方位后,可应用0.5%~1%缩宫素静脉滴入以加强宫缩。

    10.初产妇可行会阴切开术。

    11.准备及检查产钳,并涂以滑润剂。

    11麻醉和 ***

    取膀胱截石位。单侧或双侧 *** 神经阻滞麻醉。

    12手术步骤12.1低位产钳术

    (1)放置左叶产钳:术者左手执笔式持左钳柄,钳匙凹面朝胎头。右手自骶后凹伸入 *** 壁,固定胎头在枕前位,右手示指扣住胎左耳孔,中指抵住大囟门在6点作为枕前位的标志,使左钳沿右手掌面徐徐伸入胎头与 *** 后壁间(图11.2.514),当钳匙缓缓伸入时,钳柄亦由垂直渐向下的同时,左手改握钳柄逆时针旋转,按照左手示指的标志,将左钳匙放置在左耳前的面颊部(图11.2.515),使产钳的纵轴与胎头的顶颏径相平行,钳叶的尖端最好在上下颌间的咬肌前。放置左钳时,最好不要放在左耳上(使左耳置左钳孔内),以免影响右叶产钳的正确放置。

    (2)放置右叶产钳:术者右手执笔式持右钳柄,左手四指伸入胎头与 *** 右后壁之间(图11.2.516),将右叶产钳按放置左叶产钳法沿左手掌滑行至左手掌与胎头之间,使达到左钳匙相对应的位置(图11.2.517)。

    (3)合拢钳锁:如两叶产钳位置适当,钳锁容易扣合,钳柄可顺利靠拢(图11.2.518),如钳锁不能扣合,则提示产钳位置不当,可先用左手中、示指调整右钳匙,使钳锁合拢,如扣合仍有困难,则应取出产钳,再次检查胎方位后重新放置。

    (4)检查胎方位:术者以右手示指伸入 *** 内,检查胎头矢状缝是否位于骨盆出口前后径上,钳匙与胎头之间是否有软产道组织或脐带夹入。

    (5)试牵引:目的是防止正式牵引时产钳滑脱。方法为一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扣握钳柄向外牵引,另一手固定于握钳的手背部,其示指抵住胎头,试牵时,如示指始终抵著胎头表示产钳无滑脱可能,可正式牵引,否则应重新检查放置。

    (6)牵引产钳:于宫缩时轻轻并拢钳柄,左手握产钳胫部,右手手掌向下,中、示指及无名指分别放在钳锁和钳柄侧突部,缓缓向下,向外牵引(图11.2.519),或操作者亦可双手拇指抵住钳柄后侧,双手示、中指互握钳锁,无名指和小指扣住钳胫,以坐姿,靠臂力循产轴牵引(图11.2.520)。当胎头枕骨结节越过耻骨弓下方时,逐渐将钳柄向上提,使胎头逐渐仰伸而娩出(图11.2.521,11.2.522)。如一次宫缩不能娩出胎头时,可稍放松钳锁,待下次宫缩再轻轻扣合钳锁牵引。如遇紧急情况,上好产钳后可立即牵引,不必等待宫缩。

    (7)卸下产钳:当胎头双顶径牵出后,即以右手握住钳柄,按放置产钳的相反方向取出右叶产钳,卸右钳时,应将钳柄向左上倾斜取出,不可与产道平行抽出,以防损伤。同理卸下左叶产钳。如取钳较早,可能使胎头大径娩出困难。当胎头大径娩出时取下产钳,可能增加会阴软组织裂伤。

    (8)牵出胎体及娩出胎盘:按自然分娩机转牵出胎体。协助胎盘娩出。

    (9)检查软产道:用 *** 拉钩及海绵钳暴露及检查宫颈、 *** 及会阴有无撕裂,侧切伤口有无上延,其后按层缝合。

    12.2中位产钳术

    胎头双顶径尚未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矢状缝常在骨盆横径或斜径上,因此,应首先纠正胎头方位,使呈枕前位。中位产钳术手术步骤与低位产钳术基本一致,其特点如下:

    (1)放置产钳:因胎头位置较高,放置产钳位置亦较高。如胎方位不正,可于转正胎方位后,术者右手仍握住胎头,保持正确位置,防止胎头转回。并按低位产钳术放置左叶产钳,使钳匙达到胎头左侧面颊部。其后再放右叶产钳。如钳锁扣合有困难,不要强行合拢,应先调整右钳叶,如仍不能合拢,可取出产钳,检查胎方位,再重新放置。

    因胎头位置较高,术中应注意勿夹入产道软组织或脐带。钳锁扣合后,认真检查胎方位方能试牵引和牵引。

    (2)牵引产钳:因胎头位置高,牵引时需沿产道弯曲向下向外牵引,向下角度略大于低位产钳术。如矢状缝在骨盆斜径上,在牵引同时轻轻旋转产钳,使矢状缝达骨盆出口前后径上。当胎头枕骨结节达耻骨弓下方时,再向水平及向上向外牵引(图11.2.523),使胎额、鼻、口、颏部相继娩出。

    通常牵引2~3次可娩出胎头,在宫缩间隙期,应略松开钳锁,减轻对胎头的压力。

    中位产钳术操作比低位产钳术困难,胎头骨质最低部愈高,损伤软产道及胎儿的危险性愈大,因此,目前已很少应用,多为剖宫产取代。无剖宫产条件时需由有经验医生施行。

    12.3Kielland′s产钳术

    适用于枕横位、枕后位或胎头倾势不均时旋转及牵引胎头。放置前叶产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滑行法,另一种为传统法。现以枕右横位为例分述于下。

    (1)滑行法

    产钳定向:术者用右手握住钳柄,使产钳前额面和钳柄上小钮对向胎儿枕骨方向(图11.2.523)。

    放置左前叶产钳:术者先用右手握左叶产钳的钳匙(图11.2.524),相继改用左手握左叶钳柄,使钳匙凹面向前,右手伸入 *** 后壁与胎头右后侧面之间,将钳匙按低位产钳术手法,顺手掌滑至胎儿面部(图11.2.525)。然后以右手中、示指推动钳匙后缘,逐渐滑向耻骨联合下方与胎头左前侧面之间,呈逆时针方向滑动,最后,使钳匙达胎头左面颊部(图11.2.526)。在整个操作中,左钳柄紧靠于右侧臂部。

    放置右后叶产钳:按低位产钳术放置右后叶产钳,相继用左手中、示指推动钳匙向逆时针方向滑动45°(图11.2.527),使钳匙置于胎头右面颊部,与左钳匙相对。

    扣合钳锁:两叶产钳就位后,即扣合钳锁(图11.2.528)。Kielland′s产钳仅左叶有钳锁,右叶胫部各点可与其对合,因此较少发生扣合困难。

    牵引及旋转胎头: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握住钳柄,缓缓顺产道轴线向下、向外牵引,并同时将钳柄轻轻呈顺时针方向转90°(图11.2.529),使胎头矢状缝转至骨盆的前后径上继续牵引(图11.2.530)。旋转胎头与向下牵引可分开施行,亦可边向下牵引,边旋转胎头。

    Kielland′s产钳的特点:由于钳匙长,头弯浅,无盆弯。因此,适用于第二产程中胎头位置异常,用于旋转和牵引胎头,协助胎儿娩出。Kielland′s产钳放置正确后,是边牵引边旋转还是牵引与旋转分开进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骨盆宽大,胎儿相对较小,则可边牵引边旋转。但目前一些学者强调旋转与牵引必须分开,不可同时进行,以防母儿损伤。旋转与牵引哪者在先,可根据胎头位置的高低而定。旋转胎头应在骨盆腔最大平面进行。如胎头高于此平面,则先牵引胎头至此平面后旋转,如胎头低于此平面,则将胎头轻轻上推至此平面后再旋转。在正常情况下,多先旋转后牵引。

    (2)传统法

    放置左前叶产钳:与滑行法不同,术者右手中、示指伸入 *** 前壁与胎头左前侧面之间,左手握左钳柄,凹面朝耻骨联合,使钳尖沿右手指掌面轻轻滑入 *** 前壁与胎头之间(图11.2.531)。当术者将钳柄向下移至水平位时,钳尖则在 *** 前壁与手指间向前滑入宫腔(图11.2.532),钳匙凹面对着耻骨联合。其后将钳柄自转180°,钳匙凹面则转向后方与胎头外形一致(图11.2.533)。再轻轻下牵钳柄(图11.2.534),使钳匙贴于胎头左顶颞部。放置右后叶产钳等步骤同滑行法。

    Kielland认为,当子宫紧紧包在胎头上或子宫下段张力大而薄时,传统法放置左前叶产钳可能损伤膀胱及子宫,而滑行法更为安全。故目前多不主张应用传统法置钳。

    12.4枕后位产钳术

    因持续性枕后位分娩受阻,应首先行旋转胎头术,如旋转胎头困难,或因妊娠合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心衰、产前出血等,不宜旋转胎头,或胎儿窘迫必须迅速结束分娩时,可行枕后位产钳术。

    持续性枕后位常伴有胎头俯屈不良,而呈仰伸状态的顶先露,且胎先露高,操作较低位产钳术困难,容易发生产道损伤。枕后位产钳术手术步骤与低位产钳术基本一致,其特点为:①做较大会阴切开。②与低位产钳术比较,放置产钳时应使产钳柄稍低于水平线,尽可能使钳匙纵轴与胎头顶颏径方向一致(图11.2.535)。③因胎头位置较高,俯屈不良,牵引产钳时应顺产道弯曲稍向下渐转水平位牵引,待胎头达盆底,则稍向上向外牵引,以助胎头俯屈,当胎额与鼻根达耻骨联合下方时,胎头枕部徐徐自会 *** 娩出,然后稍向下向外牵引,使前额、鼻及面颊相继娩出(图11.2.536)。

    12.5面位产钳术

    颜面位时胎头极度仰伸,使胎头枕部与胎背接触。颏后位不能经 *** 分娩,颏前位可行产钳术助产,其手术步骤与低位产钳术基本相同,特点是:①做较大会阴切开术。②与顶先露不同,放置产钳时,颜面位产钳术之钳匙放置在胎儿面颊两侧,胎头顶部居钳匙尖端之内,钳匙纵轴与顶颏径方向一致,当产钳就位,钳锁合拢后,钳柄应高于水平线。③牵引产钳:首先应向下,向外牵引,使胎儿颏部达耻骨联合下方,然后逐渐向上向外牵引,使胎儿鼻、眼、额、枕自会 *** 相继娩出(图11.2.537,11.2.538)。

    颜面位产钳术操作较为困难,容易引起胎儿损伤及产道撕裂,需由有经验者施行。

    12.6位后出头产钳(Piper′s产钳)术

    胎头必须达到盆底,方能施行后出头产钳术。其操作特点是:①做较大会阴切开术。②由助手提起或治疗巾兜起胎儿四肢、躯干和脐带,使术者便于操作。③放置产钳时,术者从胎儿腹侧按低位产钳术放入左叶产钳,使钳匙达胎头右侧面颊部,注意钳匙尖略朝上,钳柄略朝下,则钳匙纵轴与枕颏径一致。其后将右叶产钳置于胎头左侧,使与左钳匙位置相对。两钳匙尖端之内恰是胎头顶部。④扣合钳锁及牵引产钳。钳锁扣合后,向外向上牵引,使胎头俯屈,当枕骨达耻骨弓下方时,继续向上抬高钳柄(图11.2.539),胎儿颏、鼻、额则由会 *** 相继娩出。

    如条件有限,亦可用Simpson′s产钳产代替Piper′s产钳。

    13术中注意要点

    1.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2. *** 检查要仔细,正确了解胎头骨质最低部及双顶径的高低,以及矢状缝方向和胎耳,可指引钳匙放在胎儿两侧面颊部。

    3.在放置钳叶时,遇有阻力而不能向深处插入时,可能钳端嵌在 *** 穹窿部,此时切勿强行推进钳叶,必须取出检查原因,否则可能引起严重的 *** 壁损伤。

    4.放置产钳后,如钳锁不易合拢,其原因可能是:胎方位为枕横位,或放置产钳位置不正,使一叶钳匙放在胎头乳突部,另一匙在颈部;或一叶钳匙放在胎头额部,另一匙在枕部(图11.2.540,11.2.541)。在此种情况下,如用力合拢钳锁及牵引,则可引起胎儿严重脑幕撕裂、颅内出血、面神经麻痹或眼球损伤及产道严重撕裂,甚至子宫破裂。因此,发现钳柄不能合拢,应查明原因,再做适当调整及处理。

    5.置钳时,如遇有双顶径已越出宫口,胎头骨质部分已达+2以下,但宫口仍有小边不能开全,术者在 *** 内的手指尖一定要保持在宫口内,以防损伤 *** 穹窿。

    6.牵引产钳时用力要均匀、适当,速度不宜过快,也不能将钳柄左右摇晃。

    7.牵引有困难(即胎头不见下降)时,其原因可能为:

    ①牵引方向不正确。

    ②骨盆与胎头不相称。

    ③不适合的胎头方位,注意切勿用强力牵引,必须查出原因进行纠正,否则易致胎儿及产道损伤。

    8.牵引时产钳滑脱,其原因可能为:

    ①产钳放置位置不正确,钳叶位置较浅或径线不合适;

    ②胎头过大或过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产钳滑脱对胎儿及产道都可引起严重损伤,所以在扣合产钳时,必须检查钳叶位置深浅,是否紧贴胎头。并应做试牵,有滑脱可能时,立即停止牵引,重新检查胎头方位及放置产钳。

    9.当胎头大径即将娩出时,应减慢牵引,与助手协作,保护会阴,防止会阴撕裂。

    10.如牵引2~3次,胎先露仍不下降,应检查原因,适时改为剖宫产,以免失去抢救胎儿的时机。

    14术后处理

    产钳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因产程长,胎头压迫膀胱颈部较久,可发生尿潴留,术后应留置导尿管开放24h。

    2.产后常规探查产道,如有宫颈或 *** 裂伤,应立即缝合。

    3.新生儿出生后,于维生素K112mg肌肉注射1/d共3d。

    4.操作较多,时间较长者,术后新生儿及产母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5并发症15.11.新生儿严重头皮水肿

    产钳术及胎头吸引术后,新生儿可产生轻度头皮水肿,48h内自然吸收。产钳操作时间长,胎头吸引术负压过大,牵引时间长,旋转及牵引力较大或多次滑脱,均可造成严重头皮水肿,布及胎头顶部、颞部及枕部,头皮表面伴有水疱及擦伤。此新生儿出生后要少搬动,给予维生素K112mg肌注,1/d共3d。擦伤及水疱部涂以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一般头皮水肿于72h左右吸收,无后遗症。

    15.22.新生儿头部血肿

    与新生儿头皮水肿原因相同。可分为2种类型:帽状腱膜下血肿及骨膜下血肿(图11.2.542)。在新生儿出生后,头皮水肿逐渐吸收,于胎头顶部可触到有波动感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不受骨缝限制,骨膜下血肿边界与骨缝走行一致,且张力较大。双侧或单侧顶骨部血肿较多见,枕骨部血肿少见。胎头部血肿在出生后数周或3个月内吸收。较大血肿可纤维化或钙化。头部血肿还可加重新生儿黄疸,影响食欲及体重上升,偶可并发感染。有头部血肿的新生儿出生后应少搬动,维生素K112mg肌肉注射,1/d共3d。如血肿直径超过5cm,可酌情在出生后24~48h后抽出积血,如抽出积血量达小儿体重1%时,应给予补充新鲜全血。帽状腱膜下出血量较多,经止血、抽出、包扎无效时,应切开清除血肿。头皮穿刺点压迫半小时左右,敷以纱布加压包扎6h。

    15.33.新生儿颅内出血

    如胎头位置高、胎方位不正,牵引产钳或胎头吸引器使用时间较长,或吸引器反复滑脱均可引起颅内出血。体重较大的新生儿因操作困难,早产儿因组织脆弱,更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轻度颅内出血可表现不安、哭声单调或尖叫,检查面色微绀,前囱张力较大、“落日眼”;四肢张力增加或面部、四肢肌肉抽搐等。严重颅内出血,因脑压增高,新生儿表现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心率缓慢、肌张力低下,甚至死亡。部分早产儿于出生后48h左右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应注意观察即时处理。颅内出血的治疗,主要为止血、脱水、镇静、止痉及预防感染等。

    15.44.新生儿其他损伤

    如产钳位置不正,钳匙尖压在耳前部,可引起面神经麻醉,轻者1周左右自然恢复,重者需理疗。枕横位时若钳匙尖压在眼眶部,可发生眶骨骨折,甚至眼球脱出。钳匙尖如直接压在眼球上,可发生角膜后弹力层破坏,生后出现角膜混浊,遗留视力障碍。亦可发生眼球后出血,使眼球凸出,应立即以手指压迫眼球止血10min左右,并注射止血剂,如眼球不再继续突出,表示出血停止。

    15.55.母体并发症

  • 冉冉云
    回复
    2024-03-29 00:00:21

    胎头吸引术是头位分娩时的阴道助产技术之一,是根据负压吸引的原理,通过正常的牵引协助胎儿娩出的手术,它有替代产钳牵引和回转胎头的作用,但使用不当容易失败。针对胎头吸引术中可能发生失误的环节,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可降低胎头吸引的失误率。

      常见失误原因

      1.胎头吸引术的时机不当:不清楚胎头吸引时应具备的条件盲目吸引。

      2.吸引器滑脱:吸引器滑脱的常见原因:

      (1)抽气后产瘤形成不完全而急于牵引;

      (2)牵引时用力过猛或牵引方向与产轴不符合;

      (3)胎头下降受阻或胎头方位不正强行牵拉;

      (4)吸引器与胎头间衔接不严,有漏气现象;

      (5)不结合宫缩和腹压,在宫缩乏力或宫缩间歇时勉强牵引;

      (6)负压不足。

      3.牵引时间过长:多发生于术前未做细致的阴道检查,胎头方位不正,不能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或确定胎头位置高低不准确,胎头并未真正达盆底,此时牵引阻力较大,牵引有困难。其次是牵引时不结合产力,致使牵引时间长。

      4.负压过强:行胎头吸引术时未准确记住抽气量(负压量),盲目抽气至负压过强。负压越大越容易造成胎儿头皮损伤和头皮下血肿,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头皮坏死及颅骨损伤。

      5.连接胎头吸引器与注射器间的胶管过长、老化、质地软:胶管过长易折叠扭曲;胶管老化开裂则漏气;胶管软化易吸扁,这些均影响负压形成。

      6.宫颈及阴道壁的损伤:多发生于宫口未开全的情况下,吸引器吸住一部分宫颈边缘或阴道壁,即进行吸引所造成。

      防治对策

      1.助产士必须清楚胎头吸引术的适应症及具备的条件:胎头吸引的条件是:

      (1)无明显头盆不称;

      (2)只能用于顶先露,而不适用于面先露、额先露、胎头高直位等异常头位,更不能用于臀位或横位;

      (3)宫口必须已开全或近开全;

      (4)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先露部已达盆底;

      (5)胎膜必须已破,如未破必须行人工破膜后方可手术。

      2.防止吸引器滑脱:防止吸引器滑脱的要点是:

      (1)要掌握胎头吸引术应具备的条件;

      (2)在负压形成时不能急于牵引,待查3min产瘤形成后再牵引则不易滑脱;

      (3)正确牵引,始终保持吸引器与胎头垂直,不可左右摇摆晃动;

      (4)牵引方向应根据先露所在平面,在宫缩时沿产轴方向缓慢持续用力牵引;

      (5)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要协助旋转胎头;

      (6)宫缩间歇时停止牵引,保持吸引器不随胎头回缩;

      (7)正确放置吸引器,检查是否夹住产道软组织,避免漏气滑脱。

      3.避免牵引时间过长:牵引时间限于5~10min,不宜超过15min

    ,一般不超过3~5个宫缩,滑脱两次者应改用产钳。如牵引时间过长,持续负压作用于胎头的时间长,牵引过程中胎头变形也越明显,对胎儿创伤越大,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4.负压大小的选择:行胎头吸引术时,电动吸引器抽吸空气负压应控制在合适范围;用注射器抽气时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抽气150~180ml负压即可,具体抽气量要根据胎头位置高低决定;如用负压吸引器吸引形成负压,则需维持53.3kPa(400mmHg)。而且在产瘤慢慢形成后配合宫缩牵引效果好。负压过强或负压形成过快,易导致头颅血肿、骨折及颅内出血等胎儿头部损伤,而且负压愈大、形成愈快,胎头损伤愈重。

      5.定期检查连接胎头吸引器上的胶管,防止胶管过长、老化、质地软:一般胶管的长度为20cm,挑选硬度合适的半软橡管。测试胶管软硬度的方法是:当电动吸引器负压在66.7kPa(500mmHg)时产生吸扁现象的。管子太硬操作不便,太软发生过早吸扁使负压不足。橡皮管用高压消毒或浸泡消毒一个时期后,应定期检查更换,防止橡皮管老化、开裂而影响胎吸术的成功。

      6.宫颈及阴道壁损伤的预防:为避免发生此情况,胎头吸引器上好之后,应以食、中两指入阴道,沿胎头吸引器边缘检查一周,了解有无宫颈或阴道壁夹在吸引器头内,如有则应立刻取出,重新放置吸引器,检查无误后方能进行吸引。

怀孕可以做手术吗

刮宫手术后注意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