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乌金片的禁忌

时间: 阅读:6881
乌金片的禁忌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望月砂

望月砂

2025-07-28 01:08:39

乌金片的禁忌目前是尚不明确的。

该药物在临床上的主要作用是调经化瘀,主要用于治疗患者出现的产后淤血、五心烦热,以及面黄肌瘦等不适症状。对于小腹疼痛、气郁结滞、胸肋刺痛等症状也可以使用本品进行治疗。另外,怀孕期间的妇女在使用该药物时,要遵医嘱使用。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空青
    回复
    2024-03-30 15:15:34

  • 空青
    回复
    2024-03-30 15:15:34

    今天给各位分享巴豆霜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巴豆霜功能主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巴豆的功效与作用巴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2、巴豆有什么功效巴豆的功效介绍3、巴豆的作用4、巴豆的功效与作用巴豆的功能主治5、巴豆的功效巴豆有什么功效6、巴豆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巴豆的功效与作用巴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主入胃、大肠二经。
    外用腐蚀疮毒,适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巴豆不作内服,专供外用,一般巴豆入药需要炮制制霜。
    2、中医中所说的巴豆具有峻下冷积,利水消肿,祛痰利咽的功效,是指巴豆霜的功效。
    巴豆中含有巴豆油、巴豆毒素、生物碱、巴豆苷等成分,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对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镇痛、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等。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外用适量。
    建议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运用,以免造成身体的损害。
    巴豆有什么功效巴豆的功效介绍1、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主入胃、大肠二经。
    外用腐蚀疮毒,适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巴豆不作内服,专供外用,一般巴豆入药需要炮制制霜。
    中医中所说的巴豆具有峻下冷积,利水消肿,祛痰利咽的功效,是指巴豆霜的功效。
    2、巴豆中含有巴豆油、巴豆毒素、生物碱、巴豆苷等成分,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对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镇痛、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等。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外用适量。
    建议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运用,以免造成身体的损害。
    巴豆的作用“巴豆”的作用: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
    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巴豆,在中药中指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有大毒,属峻下逐水药,产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
    别名:
    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双眼虾、红子仁、巴贡、巴米、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巴豆的功能主治巴豆,(学名:Crotontiglium)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
    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巴豆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江子,肥鼠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
    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
    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
    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
    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
    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
    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
    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
    气无味辛辣。
    有大毒。
    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
    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
    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
    炮制:多制霜用。
    性味:辛辣,热。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
    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
    外用治恶疮疥癣。
    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
    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
    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
    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
    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
    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
    本品畏牵牛子。
    用量:0.15~0.45g。
    巴豆外观特征
    巴豆(原变种)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
    叶纸质,卵形,稀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腺体;叶柄长2.5-5厘米,近无毛;托叶线形,长2-4毫米,早落。
    总状花序,顶生,长8-20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几无毛;子房密被星状柔毛,花柱2深裂。
    蒴果椭圆状,长约2厘米,直径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种子椭圆状,长约1厘米,直径6-7毫米花期4-6月。
    [1]
    生长习性编辑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
    [1]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
    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
    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2]
    物种分布编辑
    产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1]
    栽培技术编辑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
    直播:一般8-9月采收伏子留种。
    高湿地区随采随播,低温地区在翌年2月播种。
    播前剥去果壳,按行株距3m×3m开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
    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3cm,播种后覆土,浇水。
    1hm2用种量180-225kg。
    苗期需松土除草2-3次,遇旱浇水,苗高15-20cm时施稀人畜粪水。
    霜降前包草防冻,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开穴,穴径30cm,深30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2]
    田间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与小麦、甘薯、蔬菜间作,封行后可在行间栽种阴性植物。
    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
    [2]
    病虫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2]
    巴豆主要价值
    医用价值
    巴豆辛热,有大毒,属于热性泻药,可温肠泻积、逐水消胀、宿食积滞以及涤荡肠胃中的沉寒痼冷。
    也常用于外疗疮疡,破积解毒。
    此外,巴豆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内服有峻泻作用,有很强的杀虫抗菌能力。
    [3]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
    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
    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
    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4]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
    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注意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
    恶_草。
    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
    得火良。
    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
    [4]
    附方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
    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
    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
    (《千金方》)
    4、治痞结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
    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
    (《海上方》)
    5、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
    气达即通。
    (《仁斋直指方》)
    6、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
    (《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
    (《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
    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
    (《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
    牛肝尤佳。
    或以蒸饼丸服。
    (《经验方》)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
    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
    (《全幼心鉴》)
    11、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
    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
    (《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
    (《补缺肘后方》)
    13、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
    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
    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
    若不泻则再敷。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
    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
    (《百一选方》)
    15、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
    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
    (《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16、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
    (《经验方》)
    17、治风虫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
    二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
    (《经验方》)
    18、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
    (《普济方》)
    19、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
    (《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20、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
    (《秘传经验方》)[4]
    临床应用
    1、防治白喉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
    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
    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2、治疗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后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0.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
    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
    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
    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
    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
    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
    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
    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
    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
    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3、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
    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
    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
    8岁以下小儿酌减。
    可连续服用数周。
    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4、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
    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0.075克。
    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
    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
    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
    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
    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5、治疗急性阑尾炎
    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
    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
    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
    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
    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6、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
    [4-5]
    其他价值
    巴豆的功效巴豆有什么功效1、巴豆是巴豆的成熟果实,它具有药用价值,一般被用来压榨去油,碾细为巴豆霜,可以利水消肿,祛痰利咽,还可以用来通便,它有非常强大的泻寒积、通关窍的作用,可以使得肠道蠕动加快,治疗顽固的便秘。
    2、巴豆,在中药中指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有大毒,属峻下逐水药,产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巴豆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巴豆
    又名:老阳子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胃、大肠、肺经。
    治寒积便秘
    巴豆有大毒,是一味峻泻药,主要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痰涎壅盛、气急喘促等症。
    《本草通玄》记载,巴豆“秉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赢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
    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用之。
    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
    ”须注意,巴豆不宜直接内服,常制成巴豆霜以降低毒性。
    【巴豆小档案】
    巴豆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属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种子可人药,一般秋季果实成熟尚未开裂时采摘,晒干,去果壳,取出种子,用米汤或面汤浸拌,在日光下暴晒或烘裂,去皮,取仁,炒焦黑,即为巴豆炭;或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研细,过筛,经此工序制造出的即为巴豆霜。
    【功效主治】
    功效泻寒积,逐水,祛痰,蚀疮。
    主治1.用于寒积便秘者。
    2.用于水肿、腹水患者。
    3.用于痰涎壅盛、气急喘促,或肺痈痰多腥臭等症。
    4.用于疮疡化脓未溃破,其腐蚀作用,能腐蚀皮肤,促使溃破。
    5.用于女性经闭。
    【注意事项】
    1.巴豆有大毒,非急症必须时,不得轻易使用。
    2.非寒实积滞或体虚者忌用。
    3.孕妇忌用。
    4.服巴豆后不宜食热粥、喝热水等吃温热食物,亦不可饮酒,否则会加剧腹泻。
    如果泻下不止,可食冷粥,喝冷大豆汁,也可用黄连、黄柏或绿豆水煎冷服,缓解腹泻。
    5.巴豆不可与牵牛子同用。
    巴豆霜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巴豆霜功能主治、巴豆霜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紫苏
    回复
    2024-03-30 14:14:24

    乌金散-6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来源:《圣惠》卷八十。组成:腊月乌1只,乱发2两,猪胎(小者)1枚,灶突墨1两,赤鲤鱼皮1两(以上5味纳瓷瓶子中,密固济,候干,以炭火烧令通赤,待冷取出,细研),延胡索3分,没药3分,当归(锉,微炒)3分,小麦蘖(微炒)3分,桂心3分,琥珀3分,蒲黄3分,香墨3分,麝香半两(细研)。功效:逐血止痛。主治:产后血晕。用法用量:每服2,不拘时候,以豆淋酒调下。指方法:上药先以延胡索以下诸药为细散,入前烧了药,同研令匀。

    乌金散-2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来源:《外科精义》卷下。组成:麝香1字,蟾酥1字,粉霜1,硇砂1,轻粉1,铜绿5,砒霜5,白干姜5,草乌头5,天南星5,舶上硫黄5。主治:疳瘘恶疮。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纸捻紝之;或汤浸蒸饼,和为锭子,紝疮口内,上以膏贴之。

    乌金丸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别名:妇科乌金丸组成:香附(制)4两,川大黄4两,木香5,乳香(炙)5,没药5,桂5,五灵脂1两,桃仁泥1两,玄胡索1两,天台乌药1两,蓬莪术1两,全当归3两,益母草2两,蚕茧2两。功效:散郁化瘀。主治:妇人七情悒郁,气滞食减,口苦咽干,五心烦热,面黄肌瘦,胸胁刺痛,崩中带下;产后恶露上攻,败血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熟汤或温酒艾醋汤送下。指方法:上为细末。用黑豆洗净1升,煮汁去滓;红花2两,酒5碗,煎45沸,去滓用汁;苏木3两,水煎,去滓用汁,将3汁和蜜为丸。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乌金丸-2的功效与作用

      处方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七。组成:干棕榈干姜大橡斗子乌梅(上4味,烧灰存性,为细末)枯磷矾末各等分。主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米饮下,若粪前有血,即空心服;粪后有血,即食后服。指方法: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日舒安湿巾的禁忌

维妇康洗液的禁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