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痛经颗粒在临床上适合用于治疗行经腹痛和经行不畅,以及色紫成块等病症,主要能够起到活血调经或者是化瘀止痛的功效。
药品当中主要含有牡丹皮、延胡索、桃仁、桂枝等多种成分,属于是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性状,气味清香,味道比较甜,略微有点苦。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服用八味痛经片,活血调经,化瘀止痛。用于经行不畅,色紫成块,行经腹痛。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孕妇禁用,体弱神疲气短,月经过多者忌用。忌食生冷食物,不宜洗凉水澡。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痛经伴月经过多者均不宜选用.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如有生育要求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后痛经不减轻,或重度痛经者,应到医院诊治.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中药博大精深,为很多身患重疾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因此,很多人身体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中药调理,不得不说的是调理的效果非常好。女性痛经大部分是由于宫寒引起的,所以使用中药调理月经是非常有用的。那么,痛经可以喝中药调理吗?下面,听听我怎么说吧!
痛经可以喝中药调理吗女性最常见的痛经原因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调查数据表明,由于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也有可能造成痛经。在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中属于月经病的范畴,中医对此是有专论的,而且治疗的方法也很多,可以采用中草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理疗等很多方法去治疗。那么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痛经可以吃中药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痛经比较严重,尝试了很多缓解措施效果不佳的话,可以用一些有温宫、补肾功能的中药来缓解疼痛。制作方法为:以阿胶、龙眼肉、黑枣、乌梅、干姜、茯苓、牡蛎、桑葚八味,牛奶浸泡一昼夜,再以黄酒熏蒸文火熬制三小时,滤去药渣后,取药液文火熬至黏稠成膏状,最后以蜂蜜收膏。制成的膏放在冰箱的保鲜层,每天服用两次,每次10克,一次可以多做一些,几年都不会坏。虽然是纯中药制成的,但不像中药那么难吃,并且口味非常好,既可以根治痛经,又可以美容保健。另外,痛经女性也可以前往咨询中医,日常服用一些中药调理月经,减缓痛经的症状。
对于痛经治疗,西药治疗的特点是快速止痛,而中药治疗痛经的优势则在于标本兼治,副作用更小。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痛经的优势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1、中医治疗痛经从肌体全面调理调节入手,由内而外,促进血液循环,令气血通畅,使精血滋养全身。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功能亢进者多养阴治疗,而对于功能减退者往往表现有气血两虚、肾虚等,给予补血益气,补肾等治疗,使情况得以改善。不同体质的人服用的中药也有所不同,中药治疗相对更有针对性。
2、中药治疗痛经几乎无副作用,无并发症,是痛经患者的首选疗法。大部分的年轻女性在治疗痛经时都更注重见效快、方便,长期服用西药,久而久之给身体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中药治疗却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的体质,从而缓解痛经的症状。
来姨妈喝什么不会痛经有很多女性都在忍受痛经的折磨,而一些痛经不太严重的女性还可以忍受,过了经期就没事了,但是有些女性痛经却很厉害,不仅肚子痛,还会有呕吐,头晕等症状发生。那么来姨妈喝什么不会痛经?
有痛经的女性在来大姨妈的时候可以吃一些豆类食物和绿色有机的蔬菜,能够帮助女性缓解经期的疲劳,而且这些食物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可以增强女性的身体免疫力与抵抗力。如果痛经严重的女性,可以找中医开点中药调理一下,喝点对症的中药对于痛经缓解效果是很好的。
众所周知喝红糖水对于痛经也是有一定缓解功效的,大豆是一种高纤维的食品,而且也富含维生素,不仅可以缓解痛经,还可以消除经期疲劳,对减轻子宫充血症状和缓解痛经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女性如果是宫寒引起的痛经,可以喝中成药进行医治,缓解宫寒导致的痛经效果很好。如果是气滞血瘀导致的痛经,血液不畅,可以喝活血化瘀的药物。女性引起痛经的原因不同,在治疗的时候用药也是不同的,想要有效治疗痛经的女性最好是到医院检查合理用药。
现在很多女生在来月经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小腹下坠,腹部疼痛不已的问题,这就是痛经,痛经对于女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痛得只能在床上打滚,为了缓解痛经,建议女生们什么活都不要干,好好休息,多喝热水,实在痛得厉害的话可以尝试吃一下副作用小的痛经药,那么什么是副作用小的痛经药呢?
副作用小的痛经药痛经主要是由于经血不畅,或者子宫内膜含前列腺素增高引起的,跟平时吃生冷刺激的食物也有关系。建议可以在月经前两天口服芬必得或者洛索洛芬钠就有止痛的效果同时平时注意腹部保暖,禁忌吃生冷刺激的食物。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建议到医院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自己不要盲目的服用药物。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建议你平时注意增强体质,放松心情,经期注意保暖,禁止吃生冷的食物。痛经药是什么呢?其实从名字可以看出,痛经药就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其实痛经往往是身体的很多因素引起的,所以要根治痛经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不过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服用痛经药来减轻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痛经药就是田七痛经胶囊、东方少女八味痛经片、汇仁乌鸡白凤丸、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和妇科千金片药片几种,其实市面上关于痛经的药物很多但是因为品牌的不同,侧重点还是有着不小差异的,虽然都有“止痛”疗效,但是作用的强度和作用时间都不同,而在服用时也存在差异。
痛经吃什么药其实很多女性都会被痛经所扰,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病,但是痛经的痛确每次都让人难以忍受。在痛经严重时甚至会让人无法下床,而为缓解这种痛苦,很多人会直接选择用止痛药来解决,其实这种做法对人体的威胁是很大的,因为止痛药主要是作用于神经,对痛经的主要原因完全没有疗效,要是想要很好的缓解痛经,究竟什么药物比较好呢?
其实市面上关于痛经的药物不少,像是田七痛经胶囊、东方少女八味痛经片、汇仁乌鸡白凤丸、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和妇科千金片药片都是治疗痛经方面的药物,只是因为药品之间的成分不同,想要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还需要根据药品疗效来选择用药。虽然不同品牌的痛经药因成分的不同存在差异,但是不同的痛经药可谓是大同小异。痛经药主要是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等,虽然不同的痛经药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治疗痛经的这一个大方向上,还是很相同的。痛经的痛苦难以言喻,因为是长时间、持久性不间断的绞痛,所以经痛让很多女性痛苦不堪,而没月一次的姨妈期更是被不少有经痛的女性称为“受刑日”,而痛经药似乎能很好的缓解女性的这种痛苦,只是我们在用药时,也要先了解药物的药性,其实了解一样药品,想要很好的对症下药,最先就是从其功效方面进行了解。而痛经的功效可谓是“人如其名”,最主要就是减轻痛经症状,但是因为不同品牌的痛经药之间还是很有区别的,所以在用药之前,还是要先弄清楚各种药物的疗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痛经药。
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范畴,亦称“经行腹痛”。
【方一】调肝汤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
【功用】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主治】肾气亏损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方解】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巴戟天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延长小鼠游泳时间,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剂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阿胶需烊服。
【方二】黄芪建中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功用】补肾益气,和中止痛。
【主治】气血虚弱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和中,通经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解痉作用。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用法】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功用】行气活血,逐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活血祛瘀;五灵脂、玄胡索、川芎活血止痛;枳壳、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缓解平滑肌痉挛。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按语】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方四】温经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当归、阿胶、麦冬各9克,芍药、川芎、人参、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方解】方中吴萸、桂枝为君药,用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经并退热,共为臣药;阿胶、麦冬、芍药滋阴养血,并能止血;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又能统血;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通经;生姜温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主要有镇痛、抑菌、扩张血管、抗过敏、收缩子宫等作用。在本方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可用于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更年期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水煎服。
【按语】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气滞胀满者可加香附、乌药;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叶、熟地黄;气虚甚者加黄芪等。崩漏患者服药后血量可能增多,属正常现象,瘀血排出后,漏下才能停止。
【方五】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出处】《中医妇科学》(六版)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12克,黄连15克,蓬莪术6克。
【功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治】湿热蕴结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据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黄、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有抑制胃液分泌、杀菌、抗腹泻作用。莪术水提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完全阻止微动脉收缩,明显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用法】水煎服。
【方六】川乌温经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炙川乌1.5克,炒当归、焦白芍、川芎各12克,肉桂10克,吴萸3克,姜半夏9克,炒党参15克,独活、威灵仙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痛势较剧,得热则减,经色暗红有块或黑豆汁样,量少或血行不畅,伴肢冷,脉沉弦或迟,舌苔白等寒象。
【方解】方中药物以温散为主,川乌温经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呕,独活、威灵仙止痛,党参补气。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独活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威灵仙有镇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血块多加炙没药、丹参、泽兰、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胀痛加制香附、小茴、艾叶;夹湿加苍术、茯苓;肾阳虚或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良者,加鹿角片、紫石英、仙灵脾、巴戟肉等。
【方七】清经导滞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炒当归、焦白芍、广郁金、八月札、川楝子、红藤各12克,延胡索9克,柴胡15克,鸡苏散(滑石36克,甘草6克,薄荷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理气止痛。
【主治】肝热夹湿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胸胁、乳房胀痛,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散结调经;当归、白芍、郁金、八月札养血疏肝,理气行滞;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红藤、滑石、甘草、薄荷清热利湿而通络脉。全方共奏清肝疏肝,利湿通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等作用。郁金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能对抗肝脏毒性病变。郁金也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为自拟验方。对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疗效也较佳。如乳房结块加皂角刺、小金丹;带多色黄加椿根皮、白槿花、车前草;月经量多加侧柏炭、陈棕炭。服用该方需忌辛辣刺激之品,还应调摄情志,保证药效。滑石包煎,薄荷后入。
【方八】化膜汤
【出处】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组成】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主治功能性痛经中膜性痛经。其临床表现以经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
【方解】蒲黄、五灵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气散瘀;青皮疏肝破气;本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散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朱氏发现膜性痛经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和血液黏滞性增高的病变,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黏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结果。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由朱南荪学生徐斌超整理发表,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偏热者加红藤、熟军,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蒲黄、五灵脂包煎,血竭粉冲服。
【方九】温经散寒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当归、川芎、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赤芍、白术、五灵脂、制香附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小茴香、艾叶各6克。
【功用】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葫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逐寒湿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与安定作用。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按语】紫石英打碎先煎。五灵脂包煎。
【方十】少腹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方解】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作用。没药对离体子宫先呈短暂的兴奋,后呈抑制现象。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水煎服。
【按语】蒲黄、五灵脂包煎。
【方十一】血府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当归、生地黄、红花、牛膝各9克,枳壳、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
【功用】凉血清热,通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血热壅阻型痛经。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或有灼热感,经来则痛甚,经色深红,质稠夹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有低烧,口干,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三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桔梗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参脂痛经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人参9克,五灵脂15克,元胡、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五灵脂、元胡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浸液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芨红细胞的生成。
【用法】水煎服。
【按语】五灵脂包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