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止带片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6109
止带片的功效与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5-07-21 12:01:01

止带片主要具有健脾祛湿和理气舒肝的功效。本品主要是用于治疗湿阻碍脾和肝郁气滞以及白带不止的。本品是属于中成药物,所含成分主要有白术、苍术、党参、陈皮、柴胡、山药、甘草、车前子、白芍等,性状一般为片剂,但对于白带量多气臭或伴随有其他疾病者,应根据医生指导用药。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3-31 11:11:00

    如果觉得白带有异常之处,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治疗。白带是女人健康的信号灯,它能反应女人生殖系统是否患有某些疾病。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是女性私处炎,且往往是反复发作折腾人。妇科止带片就是用来治疗白带异常的妇科常用药,妇科止带片效果怎么样呢?
    1、功能主治
    妇科止带片说明书的开端介绍了该药品的通用名称为妇科止带片,通过简单地字面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专为女性使用的药物。还介绍了该药品的主要成分是由椿皮、山药、五味子、茯苓、阿胶构成。
    在此药的说明书中,还可以了解到该药品的性状:薄膜的衣片形状,除去外层的薄膜衣后,里面是棕黄色至棕褐色的;妇科止带片气味比较小,味道稍苦,带有微微的酸腥。该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私处瘙痒、灼痛、赤白带下、或有尿频、尿急等症状,还有女性私处炎的治疗。有清热燥湿,收敛止带的功效,而且该药品还可以用于湿热型赤白带症的治疗。
    2、用法用量
    妇科止带片是处方药,而药物的成分包括了椿皮、五味子、黄柏等,都属于在临床上常见的中药材。可见药物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副作用不会很大。面对妇科止带片效果怎么样的问题,从药方中可以看出,黄柏这种药材,具备了清热燥湿的功效,而且在解毒疗疮方面也能够体现出很好地作用。至于五味子这种中药材,主要有滋肾敛肺的功效。而其他的药物成分,功效也都是类似的。将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则可以起到清热燥湿、收敛止带的效果。
    而为了让药物的效果可以很好地发挥,患者应该正确用药。一般情况下,患者是需要口服用药的,每次的剂量则是4-6片,一日可以服用2~3次或遵医嘱。目前,还没有发现明显地不良反应。而且药物的禁忌、注意事项也是不明确的,患者可以在药师的指导下,安心用药。
    3、用药注意
    妇科止带片是由黄柏、茯苓乃至五味子等七味中药配制而成的,其中黄柏能够清热燥湿,还有解毒疗疮的作用,而五味子可以滋肾敛肺,当这些成分搭配在一起时,对湿热下注所致的一些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霉菌性女性私处炎、细菌性女性私处炎等所致的女性私处瘙痒及白带增多、颜色发黄的症状,服用此药后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而且目前来说,多数患者用药之后都没有感觉到身体不适,可见此药的不良反应还并不明显,不过为了确保疗效和安全请按药品说明书或是在药师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若是对药物中的任何一种成分有过敏反应,就需要禁止用药,而且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也要征得医生的同意。
    4、副作用
    妇科止带片的主要成分是黄柏、茯苓、椿皮以及阿胶、山药,薄膜内的药物显现棕褐色,服用起来略微有些苦味和酸腥味。妇科止带片具有理想的祛湿、收敛、清热和止带功效,可用于治疗女性私处粘膜炎以及女性子宫内膜炎导致的湿热型白带异常症状。特别是在治疗由于湿热引起的外阴瘙痒、灼痛以及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时候,效果也比较理想。而且,这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很简便,患者每天服药两次到三次,每次服用四到六片的剂量就可以。
    并且,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妇科止带片副作用是基本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这味中成药而言,大家可以放心服用。只是用药期间,要保证愉快的情绪,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就可以了。

  • 远志
    回复
    2024-03-31 11:11:00

    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其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

    中医证见脾虚,肾亏气陷,湿浊,热毒。

    临床表现妇女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黏稠淡黄无味,清冷稀薄终月不断,黏而色赤黄有臭气,或如脓样,可伴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便溏纳少,或阴部灼热,头昏目眩,五心烦热,或口苦胸闷,阴痒,尿黄,或烦躁易怒,发热口干,小腹作痛,大便干结等。

    【处方1】

    组成:银花、菊花、山楂各50克,精制蜜500克,食用香精20毫升。

    制作与用法:将银花洗净用水泡发后,放入锅内;山楂洗净拍破,菊花淘净,一同入锅,加清水3升左右,用文火烧沸熬30分钟起锅,滗出药汁。将蜂蜜倒入干净锅内,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烧至色微黄,黏手成丝即可。将炼制的蜂蜜缓缓倒入滗出的药汁内,拌匀,待蜂蜜全部溶化后,用一层纱布过滤去渣,冷却即成。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或当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化淤。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2】

    组成:白菜根茎1个,绿豆芽30克。

    制作与用法:将白菜根茎洗净切片,绿豆芽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煮熬15分钟,滤去渣,稍晾冷,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3】

    组成:人参3克,核桃肉3个。

    制作与用法:将人参切片,每个核桃肉掰成两块,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熬煮1小时即成。随时饮用。

    功效:补气益肾。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终月淋漓不断,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小便清长频多等。

    【处方4】

    组成:黄花菜30克,马齿苋30克。

    制作与用法:将黄花菜、马齿苋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熬煮30分钟,待凉,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5】

    组成:老丝瓜1段,白糖少许。

    制作与用法:将老丝瓜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煮15分钟,稍晾冷,滤去渣,加入白糖,拌匀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而不伤阴。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6】

    组成:生白果7枚,豆浆150毫升。

    制作与用法:将白果捣烂如泥,豆浆烧沸后,冲服白果泥,当茶饮用。

    功效:健脾、除湿、止带。

    主治:白带量多,久下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

    【处方7】

    组成:鲜山药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鲜山药洗净泥沙,切成小块,用干净纱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补脾,固肾,益精。

    主治:带下量多,清稀,质薄,终日淋漓不尽,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处方8】

    组成:鲜枸杞子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枸杞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补肾益肝,生津止渴。

    主治:带下量多,清稀,质薄,终日淋漓不尽,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处方9】

    组成:鲜马齿苋50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鲜马齿苋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绞取汁液,临服时加白糖搅匀即成。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凉血。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10】

    组成:马齿苋30克,大米60克。

    制作与用法:将马齿苋洗净,切成长2厘米的节待用。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加马齿苋,水适量,置武火上熬煮至熟即成。每日1次。

    功效:清热解毒而不伤正气。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11】

    组成: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荆芥15克,葱白15克,白豉50克。

    制作与用法:将薄荷、荆芥、葱白择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1500毫升,烧沸后,用文火煎10分钟,滗出原汁,盛于碗内。将薏苡仁淘洗后,置入锅内,加入药汁,置中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花熟烂,食用时,加盐调味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健脾渗湿,祛风散寒。

    主治:带下量多,黏腻,伴四肢沉困乏力或酸楚,不喜饮水,苔腻等。

    【处方12】

    组成:芡实粉30克,核桃肉15克,红枣7枚。

    制作与用法:将核桃肉打碎,红枣去核。将芡实粉用凉开水打成糊状,放入滚开水中搅拌,再入核桃肉、红枣肉,煮熟成粥,加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常食。

    功效:健脾止带。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3】

    组成: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上述中药八味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将大米淘净,加入上述药中,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补脾肾,涩带下。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4】

    组成:羊骨1具,陈皮6克,良姜6克,草果2个,生姜30克,大米100克,盐少许。

    制作与用法:将羊骨洗净捶破,放入锅内,加生姜、盐、良姜、草果、陈皮,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滗出汤汁(去油)待用。将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加羊骨汤10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功效:温暖脾肾,补益精髓。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15】

    组成:山茱萸肉15~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山茱萸肉洗净去核,与大米一同入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带下赤白,质黏稠,头昏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处方16】

    组成:山药200克,薏苡仁250克,荸荠粉50克,红枣50克,糯米1000克,白糖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山药、薏苡仁、红枣等择去杂质备用。薏苡仁洗净下锅,加清水适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花时,再将糯米、红枣洗净下锅,煮至米烂。将山药打成粉,待米烂时边搅边撒入锅内,隔2分钟后,再将荸荠粉撒入锅内,搅匀后停火。将粥连药一道装入碗内,加入白糖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常吃。

    功效:健脾除湿,益肾止带。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7】

    组成:车前子15克,大米60克。

    制作与用法:将车前子洗净,择去杂质,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熬成汁待用。将大米淘净,放入车前子汁,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每日1次,病去则止。

    功效:有健脾除湿,清热止带的特点。

    主治: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腻,伴口干心烦,咽燥唇红,月经量多,经期提前,经色鲜红等。

    【处方18】

    组成:鲜海虾400克,米酒250克,菜油、盐、葱、姜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海虾洗净去壳,放入米酒中浸泡40分钟。将菜油放入热锅内烧沸,放入葱丁爆锅,将虾倒入锅内,放盐、姜,连续翻炒至熟即成。每日1次,分4次服。

    功效:温阳通络,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19】

    组成: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豆粉、菜油、酱油、盐、姜、绍酒、葱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杜仲、五味子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加热浓缩成稠液,用药液调好豆粉。将羊腰洗净,去膜切小块腰花,先用豆粉汁裹匀,再用熟菜油爆炒至嫩熟,烹入酱油、盐、葱、姜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功效:补益肾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0】

    组成:鲜蚕豆250克,菜油、花椒末、盐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蚕豆洗净,入沸水煮泡捞起,沥干,码盐。锅烧热,下油烧至八成热时,倒入蚕豆炒干水分,加盐炒匀起锅入盆,撒上花椒末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健脾渗湿。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处方21】

    组成:韭黄、泡辣椒、白酱油、盐、豆干丝、白糖、菜油、素汤、味精、水豆粉、冬菜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韭黄洗净切10厘米的节,冬菜洗净切细,泡辣椒去蒂和籽,切马耳朵形,白糖、醋、汤、盐、味精、水豆粉、白酱油、泡辣椒入碗内兑成滋汁。锅烧热下油烧至七成热时,下豆干丝翻炒几下,倒入韭黄、冬菜翻炒至半生,烹入滋汁铲匀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助阳气,暖下元。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2】

    组成:首乌液20毫升,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25克,青菜叶少许,绍酒、醋、盐、水豆粉、酱油、葱、姜、蒜、汤、混合油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首乌用煮提法制成浓度为1∶1的药液,从中取20毫升备用。将猪肝剔去筋,洗净切长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的片,葱切丝,蒜切片,姜切末,青菜叶洗净。肝片中加入首乌汁和少许盐,用水豆粉20克搅匀,另把首乌汁、酱油、绍酒、盐、醋和剩余的水豆粉兑成滋汁。将油入锅,置武火上烧至七成熟时,放入拌好的肝片滑透,用漏勺沥去余油,锅内留点油,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后,再下肝片、青菜叶、滋汁,翻炒几下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补肝肾,清虚热。

    主治:带下赤白、质黏稠,头昏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面部烘热。

    【处方23】

    组成:韭菜150克,羊肝200克,姜、葱、盐、味精、菜油、绍酒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韭菜洗净,切长2.5厘米的节;羊肝洗净切片。将锅烧热,下菜油烧沸,放入羊肝翻炒,待羊肝变色时下韭菜、葱节、姜片、盐,再翻炒片刻,下味精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补阳温肾。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4】

    组成:韭菜250克,鲜虾400克(去壳),菜油、盐、葱、姜、绍酒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韭菜洗净,切长3厘米的节,鲜虾去壳洗净,葱切段,姜切末。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烧沸,入葱爆锅,倒入虾仁和韭菜,再入姜末、绍酒,连续翻炒至熟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

    功效:温肾助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5】

    组成:冬瓜1000克,蘑菇800克,熟火腿500克,番茄100克,盐、胡椒粉、味精、老姜、葱头、化猪油、香油、汤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老姜切片,葱头切短节,番茄去皮、去子,火腿切指甲壳大,蘑菇切片,冬瓜去皮和瓤子切小方块。锅烧热入化猪油,烧至七成熟时加入冬瓜微炸一下捞出,沥干油水气,锅内再入化猪油、火腿片、葱、姜,一起煸出香味再烹料酒,掺汤。汤烧沸后,再下冬瓜、蘑菇、盐、胡椒粉、味精一起烧焖,烧至冬瓜入味,加水豆粉,淋少许香油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健脾,利湿,止带而不伤阴。

    主治: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心悸,少眠等。

    【处方26】

    组成:猪腰500克,黄花菜50克,素油、葱、姜、蒜、盐、白糖、水豆粉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猪腰洗净去膜,切成腰花块备用;黄花菜泡发,撕成小条备用。将锅内素油烧热,先煸炒葱、姜、蒜,再爆炒腰花,至变色熟透时,加黄花菜、盐、糖,煸炒片刻,加水豆粉,汤汁胶透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功效:补肾,利湿,清热。

    主治: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黏腻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痒,头晕目眩,小便黄,口渴,腰酸烦热,便干等。

    【处方27】

    组成:嫩黄瓜500克,猪肉100克,鸡脯肉100克,金钩20克,盐、酒、胡椒粉、味精、白糖、姜、葱、鸡蛋、鸡油、水豆粉、化猪油、汤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黄瓜切去两头,用竹筷捅去内瓤,抹上干豆粉;姜剁细,葱切花,猪肉剁细,鸡脯肉剁细,金钩发张剁细,鸡蛋清调散。将剁细的猪肉、鸡脯肉、金钩、姜、盐、料酒、胡椒粉、味精、白糖、蛋清一起放入调味盆内拌匀,再灌入黄瓜内。锅烧热下化猪油,烧至七成熟时,放入灌有馅的黄瓜将其微炸一下,再捞出放入蒸碗内,上笼蒸熟后取出,切成短节,放入盘内摆好。锅内下汤、盐、胡椒粉、味精,一起烧沸后再下水豆粉收汁,放点鸡油,起锅淋于黄瓜上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解毒祛湿而不伤阴损脾。

    主治: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带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28】

    组成:母鸡1只,白果仁100克,清汤750毫升,盐、酱油、料酒、大料、白糖各适量,葱、姜段各25克,水豆粉10克,猪油50克,菜油500克(实耗75克)。

    制作与用法:将母鸡宰杀后,除毛去内脏,洗净去爪,剁成长方块,用酱油拌匀,白果拍碎。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烧至七成熟,下入鸡块,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再将白果仁倒入油锅中炸透,捞出。另取锅烧热,倒入猪油,油热后下入葱节、姜段,略炸,烹入清汤,加入料酒、盐、味精、白糖、酱油、大料,再下入鸡块和白果,用文火焖至熟烂时,调好味,加入水豆粉收汁,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补虚,健脾,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味,伴头晕耳鸣,纳少神疲,腰酸如折,健忘等。

    【处方29】

    组成:淡菜15克,韭菜15克,黄酒适量。

    制作与用法:用黄酒把淡菜洗过,并同韭菜(洗净切节)一起煮熟。喝汁吃菜,每日1次,常食。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昏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30】

    组成:牛脊髓250克,酸醋10克。

    制作与用法:牛脊髓洗净,拍破宰成段,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炖煮1~2小时,临起锅时加入酸醋。喝汤服食牛骨髓,宜常食。

    功效:补精髓,行血滞,涩带下。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昏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31】

    组成:乌骨鸡1只,白果、莲米、糯米各15克,胡椒3克。

    制作与用法:将鸡杀后去毛除内脏,洗净,把白果、莲米、胡椒共研成细末,装入鸡腹内,用文火炖至鸡肉烂熟即成。空腹时吃肉喝汤,每日1次,常吃。

    功效:有补益脾肾,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无臭味、绵绵不断,伴腰酸腿软,食少神疲,健忘失眠,大便不实等。

    【处方32】

    组成:大枣250克,龙眼肉250克,蜂蜜250克,鲜姜汁适量。

    制作与用法:大枣去核洗净,龙眼肉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火上煎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姜汁、蜂蜜煮沸,调匀,待冷后装瓶备用。宜常食。

    功效:养血气,补心脾。

    主治:久病带下质清稀,无臭味,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头昏,面白无华。

    【处方33】

    组成:茯苓10克,鲜米汤50~100毫升。

    制作与用法:茯苓研成细粉,用新鲜米汤调服。每日2次,宜常服。

    功效:健运脾胃,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处方34】

    组成:豆腐60克。

    制作与用法:豆腐入锅,加盐去水,至成黄色锅巴起锅,研成细末。每次6克,用红糖汤或白糖汤冲服。

    功效:宽中益气,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症不甚者,色白(白糖冲服),或赤(用红糖汤冲服)。

    【处方35】

    组成:白果7~10个,豆腐1块。

    制作与用法:白果去心,豆腐切小块,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熟,一并吃下。每日1次,宜常食。

    功效:健脾除湿,固涩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 景天
    回复
    2024-03-31 11:11:00

    治带片
    【来源】《上海市药品标准》。
    【组成】金樱子120克苦参墓头回各90克知母苍术各60克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约1.2克。每次服5片,每日三次。
    【功用】清热燥湿,收敛止带。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赤带、白带、黄带,质稠色黄,其气腥臭者。
    【方论】方中金樱子能收敛止带,墓头回能清热解毒,苦参、知母、苍术能清热燥湿。配合成方,共奏清热燥湿,收敛止带的功效。

    提醒您:治带片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龙葵
    回复
    2024-03-31 10:10:50

    病情分析:您好,螺旋霉素片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立克次体、大型病毒等均有良好抗菌作用;氟康唑分散片用于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腹膜炎、肺炎、隐球菌病等症;
    指导意见:止带片用于湿阻碍脾、肝郁气滞、白带不止;妇炎平用于湿热下注、带脉失约、赤白带下、阴痒阴肿以及滴虫、霉菌、细菌引起的阴道炎、外阴炎等;

止带消糜栓的功效与作用

归灵痛经宁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