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是位于盆腔的,而肚脐眼是在腹腔部位。正常情况下着床的部位是在子宫内,所以应该是在肚脐以下。一般着床可能会有轻微的腹痛腹胀症状,并不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临床上可以通过做超声检查,确定着床的部位。是否是宫内妊娠等,检查前需要憋尿。
胎儿孕6个月,孕24周,移到肚脐以下是正常的。此时胎位不固定,有各种可能。我怀鲍尔的时候就是这样。b超检查为臀位,持续到33周。33周后转头位,胎动多集中在肚脐以上。
这时子宫底部的高度已经上升到肚脐以上2指的位置。理论上胎动位置上升,靠近胃,向两侧扩张。
但是每个母亲的情况都不一样,胎儿在肚子里的位置也不一样。肚脐上下胎动自然不一样。我看了很多妈妈的经历,她们的胎动也在肚脐以下。结果看了关于胎儿发育规律的文章,说是肚脐以上,神经极度紧张。
孕妇们纷纷去体检,问医生肚脐下胎动是否正常。医生的回答是:正常。当然,有些妈妈确实有些问题,这是个例外。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胎儿移到肚脐以下呢?综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胎位问题
胎儿活动多为打滚、拳打脚踢,全身会动。如果这时胎位是臀位或横位,身体大部分集中在肚脐以下,活动范围会主要集中在肚脐以下。
如果胎位已经是头位,胎儿头在下面,身体大多在上面,胎儿会在肚脐以上活动。
其实这个时候不用担心胎位,28周检查胎位完全及时。那时候我32岁,周胎位还不是异性恋,33周后我就要来了。
妊娠体位较低
有人会怀孕,有人会怀孕,宝宝会更低。如果是这样的话,胎儿主要会在肚脐以下活动。有人说,前置胎盘更容易发生,分娩快,孕妇要注意。
我一个同事就是喜欢。他的肚子好像摔得厉害,胎动主要集中在肚脐以下。
由低胎盘引起
有的妈妈有前置胎盘的问题,胎盘还没发育成熟,胎儿和胎盘较低,胎动会在肚脐以下。这种情况下的孕妇要注意卧床休息,不要举起重物,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期待以后长大。
胎儿活动规律
胎儿活动的规律会有所不同,如果胎儿喜欢在肚脐以下活动,是很有可能的。其他宝宝喜欢在肚脐周围活动,可以从上到下。胎儿活动不受控制,完全随机,不用太担心。无论胎动在哪里,只要按时做好产检,胎儿发育良好,不存在胎盘低的问题。胎动代表着胎儿的健康问题,胎动的节律规律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子宫是生长在女生身体内的一个生殖器官,而且子宫对于女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子宫产生了疾病,很可能会引起其他的一些妇科方面的疾病,所以是需要保养子宫的,那么子宫在肚脐眼什么位置?
子宫在肚脐眼什么位置?正常位置的子宫位于盆腔内,在腹壁无法触及到,子宫的位置距离肚脐很远。在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妊娠12周增大的子宫可逐渐出盆腔,在耻骨联合上可触及到增大的子宫。在妊娠16周,子宫可增大到耻骨联合上3横指;在妊娠20周,子宫位于肚脐下一横指;在妊娠24周,子宫位于肚脐上一横指;在妊娠28周,子宫位于肚脐上三横指。由此可见,在妊娠中晚期的时候,子宫才会增大至肚脐水平,因此,在非妊娠妇女,子宫的位置很低,无法与肚脐相比。
正常没有怀孕的子宫在骨盆下部中央,就是肚脐眼下面,摸到骨头后,在骨头下面的骨盆腔里面。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前面是膀胱,后面是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宫颈的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子宫是孕育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前后略扁,呈倒置的梨形。子宫分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在怀孕后子宫会慢慢增大,然后出骨盆腔到达腹腔。一般情况是在怀孕12周后才可完全出骨盆腔,在腹部可自己摸到。如果在没有怀孕期间出现肚脐附近疼痛,与妇科的关系不大,考虑是胃肠道疾病缘故,没有怀孕时子宫附件的疾病表现为下腹部或盆腔附近坠胀,有时这种坠胀感会放射到会阴部位、大腿区域。
子宫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是有腔壁性的肌性器官。它的位置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当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的前倾前屈位,子宫的正常位置依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任何原因引起的盆底组织,结构的破坏或者功能的障碍,均可能导致子宫脱垂。
怀孕后子宫的变化?怀孕后母体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一系列变化,其中尤以子宫的变化显著。在怀孕前子宫只有小鸭梨大,重50克,体积约7厘米*4.5厘米*3.5厘米。到足月妊娠时,子宫重1000克,增加了20倍,可容纳胎儿、羊水等5000毫升内容物,足月子宫长35厘米,宽25厘米,厚22厘米左右,子宫随着胎儿增长的需要而增大,妊娠3个月(停经13周),在耻骨上2-3恒指处可摸到子宫底部;妊娠4个月(停经17周),子宫底部位于脐与耻骨的中间;妊娠5个月(停经21周),子宫底部平脐,这时从外观可见腹部隆起;妊娠31周,子宫底部在脐与胸骨剑突之间;足月时,子宫底在剑突下2-3横指;当胎儿头入骨盆后,子宫底可降低。
在女性怀孕1个月的时候,孕妇子宫的大小和孕前差不多,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不过相比于孕前,孕后的子宫壁会变得柔软。有的孕妇身体中激素分泌失衡,这时候就会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而且还容易出现类似于感冒的症状,比如身体无力、发热以及畏寒等。到了怀孕2个月,孕妇的子宫壁、宫颈会变厚,这可以对胎儿起到保护作用。通常在怀孕的8-12周,需要做第一次正式产检,其中包括了问诊、测量体重、血压等基础检查,还会听胎心、验尿、验血以及检查子宫大小。
怀孕3个月女性的子宫看起来像个柚子,而且随着胎儿的生长在逐渐增大,这时候宫底能够在耻骨联合处触及到。增大的子宫会对膀胱、直肠等器官组织形成压迫,进而使膀胱容量减少,所以孕妇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而且总有排不净尿的感觉。
13周是怀孕中期的开始,是一个对宝宝和妈妈十分重要的阶段。那么你可否了解在这个重要的时期你的宝宝的状态,类似于孕13周胎儿在腹部哪里?以及孕13周胎儿的发育情况?今天将带你一起学习孕13周胎儿的有关知识。
孕13周胎儿在腹部哪里
怀孕13周胎儿还在下面的,在肚脐眼右侧靠下一点点,一般要到五个月才到肚脐左右的。怀孕时间还短 ,过些时间就长大了 ,如果有身体不适应,建议你医院检查孩子看孩子发育怎样 。
孕13周胎儿发育情况
孕13周时胎儿的发育,脸看上去更像成人了,身长大约有76毫米,体重比上周稍有增加。他(她)的眼睛在头的额部更为突出,两眼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肝脏开始制造胆汁,肾脏开始向膀胱分泌尿液。
这时你如果用手轻轻在腹部碰触,胎儿就会蠕动起来,但你仍然感觉不到胎儿的动作。 胎儿的神经元迅速地增多,神经突触形成,胎儿的条件反射能力加强,手指开始能与手掌握紧,脚趾与脚底也可以弯曲,眼睑仍然紧紧地闭合。
综上所述孕13周胎儿在下面,肚脐眼右侧稍微下一点点的位置,随着孕期的增加位置会逐渐上移,一般到五个月胎儿才在肚脐左右。另外还介绍了孕13周胎儿发育情况,相信对准妈妈会有所帮助,希望每个宝宝都平平安安的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上怀和下怀的区别介绍如下:
下怀和上怀的区别在于位置不同和症状不同。上怀和下怀是一种俗语,是针对腹型所言的,上怀是指腹部膨隆在肚脐周围或肚脐以上的部位,下怀指腹部膨隆的部位在肚脐部位和耻骨联合之间。
1.位置不同:下怀是胎盘着床于子宫偏下一点位置,在肚脐的下方,肚子隆起不明显;而上怀胎盘着床于子宫的宫底部,在孕妇肚脐上方,肚子隆起相对明显些,看着肚子比较大。
2.症状不同:下怀时由于胎儿位于下腹部,随着胎儿发育子宫增大,会对膀胱、肠道造成压迫,出现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而上怀胎儿在上腹部,胎儿发育增大后会挤压肠胃,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现象。
上怀和下怀都属于正常的,不会影响胎儿发育,建议做好定期产检,孕期注意少食多餐,增加营养,适当活动等。
怀孕下怀和上怀哪个更好顺产
上怀是肚子靠上,从胸部以下就看出来肚子突出的就属于上怀。下怀就是肚子一直靠下,肚子最高点不会超过肚脐,宝宝动也是一直在肚脐以下。下怀最不舒服的就是小便很多,而且持续在整个孕期,因为一直在压迫膀胱
上怀和下怀跟孩子性别没有关系。即使是上怀,到怀孕的最后一个月,孩子也会逐渐下降,直至入盆、动产,上怀跟生孩子困难没有直接关系。
上怀就是孩子在肚子的上半部分,感觉上肚子比较大。而下怀则是在下半部分,从前面看,肚子怀孕不明显,但是从后面看,屁股有点大,走路有点拖。
下怀的孕妇到生产时比较好生,上怀的孕妇孕期时AA不会影响到宝宝,其实每个孕妇的情况不一样,不管上怀还是下怀只要宝宝在肚肚里好好的就没什么关系的。
怀孕注意事项:
1、感冒不要乱服药
消炎痛是孕妇禁忌退热药,阿斯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抗菌素,孕妇感冒如没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如扁桃体炎、血压高、咳黄痰、流浓涕等,可不用抗菌素。祛痰、止咳药,一般比较安全,但含碘制剂的止咳药,孕妇不宜使用。
2、孕妇拉肚子怎么办
孕妇拉肚子有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首先暂时不要吃东西,进行适当补液,补足因拉肚子而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还要补充失去的热量。可以给孕妇准备一些流体易消化的稀饭,倘若不是很严重,空空肚子就好了。在补液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是否良好,有无流产或早产的征兆。 如果胎儿的情况异常,应马上到医院就诊,不得大意。
3、妊娠期正确睡姿
妊娠早期(1~3个月),孕妇的睡眠姿势可随意,主要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均可。 如趴着睡觉,或搂着东西睡觉等不良睡姿则应该改掉。
妊娠中期(4~7个月),此期应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外力的直接作用。如果孕妇羊水过多或双胎妊娠,就要采取侧卧位睡姿,这可以让孕妇舒服些。如果孕妇感觉下肢沉重,可采取仰卧位,用松软的枕头稍抬高下肢。
妊娠晚期(8~10个月),此期宜采取左侧卧位,此种卧位可纠正增大子宫的右旋,能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的压迫,增加对胎儿的供血量,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