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子宫内膜as反应是什么意思

时间: 阅读:7165
子宫内膜as反应是什么意思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5-11-05 16:24:21

子宫内膜A-S反应的意思主要就是当患者怀孕的时候,由于激素水平发生了异常情况,可能会影响到子宫内膜的增生。

如果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炔诺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黄体酮来进行缓解。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冉冉云
    回复
    2024-03-15 14:14:16

  • 蓦山溪
    回复
    2024-03-15 14:14:16

    进行检查,出现子宫内膜增生紊乱,部分腺体有分泌反应,少许腺体破,间质崩解等的症状,应该考虑是属于子宫内膜炎等原因引起的症状的可能,应该注意观察,积极进行治疗。可以考虑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必要时可以考虑进行诊刮治疗。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15 14:14:16

    概述
      子宫肌腺病(adenomyosis)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及其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与子宫增大。过去,曾将其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则称之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经产妇,约50%患者和并有子宫肌瘤,15%患者合并内异症。据报道妇科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中,6~40%有子宫肌腺病,但其中仅70%患者有临床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制
      子宫肌腺病的发病理论很多,但确切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人在子宫肌腺病患者的子宫中作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时,已证明子宫肌层中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肌底层的腺体有连续关系,故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所致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基底层与肌层之间没有粘膜下层,但子宫内膜并不向肌层内生长,似乎子宫肌层也有某种防御能力以抵抗内膜的侵入。某些因素如刮宫时过度的搔刮、子宫手术(如肌瘤提出术、子宫畸形整形术、剖宫产等)、炎症或持续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等,可能会破坏子宫肌层的防御能力,因而促使本病的发生。少数位于深肌层的孤立病灶,则可能是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所致。
      病理改变
      由于内膜在子宫肌层中的生长方式不同,其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亦各具特征,因此,一般可将子宫肌腺病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类型。
      一、巨检
      (一)弥漫型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刺激周围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子宫增大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过大的子宫往往合并有子宫肌瘤。少数患此症的子宫可正常大小或小于正常,多见于绝经后的患者。子宫剖面见肌层肥厚,一般以后壁更明显。增生的纤维肌束呈小梁状或编织样结构,边界不清,无包膜。肌束间常见大小不等的囊腔或裂隙,一般直径多在5mm以内,腔中常有暗红色或紫褐色陈旧积血。近子宫粘膜面的囊腔,有的可与宫腔相近。偶见囊 腔扩大并向子宫浆膜面突出,肌层变薄,甚至发生破裂。我们曾见到过1例这种情况,术前误诊为宫外孕。
      (二)局限型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局灶性浸润生长,局部纤维肌束增生,形成结节,子宫表面常呈不规则突起。剖面见肌壁内有单个或数个肌瘤样结节,但无包膜,不能将其从肌层中剥出。结节内可见褐色或紫蓝色陈旧出血点或小囊腔。有的结节向宫腔突出。颇似子宫粘膜下肌瘤。偶尔子宫内膜可在肌瘤内生长,由于肌瘤有包膜,故可将其剥出。
      二、镜检镜下见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周围的平滑肌与纤维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或嗜伊红细胞的浸润。肌层中的内膜岛距基底层内膜与肌层连接处至少在一个低倍视野以上,方能诊断本病。内膜侵入肌层深度不一,严重者可达全层,甚至穿透浆膜,造成子宫表面的粘连与盆腔子宫内膜种植。Bird将肌层受侵的深度分为三级:仅浸润浅肌层为I级,达中肌层为Ⅱ级,超越中肌层为Ⅲ级。
      此外,他还根据一个低倍视野中所见腺体的多少,将肌层受浸的广度分为三度:见到1~3个腺体为轻度,4~9个腺体为中度,10个以上为重度,并认为肌层受浸的深度和广度与症状的轻重有关。
      肌层中的内膜岛常呈增生反应或呈腺囊型增生过长,一般认为是由于内膜岛与基底层子宫内膜一样,对孕激素缺乏反应的缘故。但也有呈分泌反应者,据报道宫腔内膜呈分泌期的患者中,内膜岛亦呈分泌反应的约占40%。甚至同一标本的不同区域,内膜岛可呈现不同的反应。这种对卵巢激素反应的不一致现象,有人认为是欠成熟的基底层内膜在浸入肌层后仍可能继续成熟,一旦成熟后,即对孕激素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呈现分泌期变化。妊娠后内膜岛可呈蜕膜反应,并可见A-S反应(Arias-Stella reaction)。
      内膜岛中的腺体与间质均可发生恶变,成为腺癌、肉瘤或癌肉瘤,但恶变的发生率远较宫腔的子宫内膜为低。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痛经痛经是子宫肌腺病的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月经前或经期中,由于内膜岛充血、水肿及出血,位于致密肌层中的经血潴留小囊腔内压力剧增,刺激周围平滑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因而引起腹痛。Bird认为痛经的程度与内膜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在他的I级患者中仅4.3%有痛经。而Ⅲ级患者中竟高达83.3%。
      2、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子宫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亦相应增大;另方面是子宫内膜的浸润与纤维肌束的增生,干扰了子宫肌层的正常收缩止血功能。据Bird报告肌层受浸润的范围愈广,经量增多的发生率愈高。在他的轻度患者中,经量增多的占23.3%,重度者中占82.3%。部分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子宫出血,也可表现为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月经前后的阴道点滴出血,可能因肌层中的囊腔与宫腔相通,囊腔中潴留的经血漏出可致,或因伴有子宫内膜息肉之故。
      二、体征
      子宫增大,多呈球形,质地较硬,可有压痛。子宫增大一般约2月妊娠大小。偶亦见4个多月孕大者。少数子宫表面不规则,呈结节样突起,可能为局限型肌腺瘤或伴有子宫肌瘤所致。月经期,由于病灶充血、水肿及出血,子宫可增大,质地变软,有压痛或压痛较平时明显。这种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体征改变,对诊断本病有特殊意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子宫碘油造影对诊断本病可能有一定帮助,如X线图象上见宫腔扩大,碘油从宫腔的某一处或多处进入肌层,形成憩室样球形突起时,可诊断子宫肌腺病。若病变位于深肌层、肌壁内的小囊腔与宫腔不通,则造影时见不到以上典型的X线图象。据报道子宫碘油造影能协助诊断的仅20%左右。
      二、B超检查声像图特点为子宫增大,子宫肌壁回声不均,有多个散在的无回声反射,局限性的子宫腺肌症或子宫腺肌瘤,表现为子宫壁肿块与正常子宫肌层界限不清,病灶多位于子宫后壁。
      诊断
      子宫肌腺病的临床诊断主要靠病史,凡35岁以内的妇女,出现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检查时发现子宫增大,质地较硬者,首先应考虑子宫肌腺病的可能。于月经前或经期第1~2天再次妇科检查,如发现子宫较前增大、变软、有压痛时,即可在临床上诊断本病。由于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子宫无明显增大或外形不规则呈肌瘤样突出,术前常致漏诊或误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但无特异性。
      鉴别诊断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妇女,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和不孕史,盆腔检查扪及盆腔内有触痛结节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子宫正常大小,后倾固定。借助腹腔镜检查和或组织检查能最后确诊。
      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一般不伴有痛经。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增多。长期月经过多引起继发性贫血。肌瘤较大在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结节状物。妇科检查时,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质硬、球状物与子宫有细蒂相连,活动;粘膜下肌瘤子宫常均匀增大,有时宫口扩张,肌瘤位于宫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呈红色、实质、表面光滑。应当指出,子宫腺肌病可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约10%)。一般术前较难鉴别,须待手术切除子宫的病理检查。
      三、功能性出血通常不伴有痛经,月经不规则,量多或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无异常。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对年轻患者或近绝经期的妇女,若症状轻,可行非手术治疗。一般选用能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药物,如达那唑、孕三烯酮、他莫昔酚、GnRHa等,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用法同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故孕激素及假孕疗法对本病无效,甚至可使症状加重,故一般不主张采用。睾丸素可减少盆腔充血,使痛经减轻,经量减少,常用于绝经前患者。
      二、手术治疗子宫肌腺病患者如症状严重,原则上应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手术。50岁以上或已绝经者,可同时切除双侧卵巢。若病变较局限,且向浆膜面突出,患者年轻要求生育时,也可酌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但因病灶边缘不清,往往不能将其全部切净,以致术后复发

  • 山亭柳
    回复
    2024-03-15 13:13:06

    蜕膜反应是指在怀孕初期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增大变厚的一系列反应,对妊娠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可通过B超检测周边蜕膜反应。

    蜕膜反应什么意思

    很多孕妇在怀孕初期产检时,会发现B超检查单有“周边可见蜕膜反应”的字样,不禁疑问,蜕膜反应是什么意思呢?

    蜕膜反应是指在怀孕初期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增大变厚的一系列反应。由于在孕期终止时有子宫内膜脱落的现象,所以孕期子宫内膜又叫蜕膜。

    卵子在受精后的第5-7天,会逐渐形成囊胚,然后植入子宫。囊胚植入以后,整个子宫内膜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种植部位的内膜变化更大。植处深部的螺旋动脉增大,管壁增厚,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血液供应更加丰富,子宫内膜腺体粗而弯曲,腺体中积累黏液和糖原,分泌更加旺盛,结缔组织细胞肥大,这一系列变化称蜕膜反应。

    蜕膜反应对胚胎着床、妊娠建立与维持,以及分娩发动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蜕膜反应正常吗

    蜕膜反应是指孕期胚胎植入子宫后,子宫内膜增大变厚的一系列反应,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这一变化,这也是判断怀孕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说,蜕膜反应属于孕期正常现象。

    蜕膜反应是流产吗

    蜕膜反应是怀孕后子宫内膜的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流产的征兆。

    不过在诊断出蜕膜反应后,应及时鉴别是否为异位妊娠。当正常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膜。当受精卵于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时,称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时的蜕膜变化:

    异位妊娠具有与宫内妊娠时相同的内分泌变化,滋养细胞产生的hCG维持黄体生长,使甾体激素分泌增加,子宫增大软变,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若胚胎死亡,蜕膜退行性变,可排出三角形蜕膜管型,如将排出的蜕膜置于清水中,肉眼见不到漂浮的绒毛,镜检也无滋养细胞。

    蜕膜组织包括什么

    受精卵着床后的子宫内膜,因明显增厚,血管充盈,线体肥大、弯曲有高度分泌活动而称蜕膜,它对于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

    按孕卵与子宫内膜的关系可分为:底蜕膜、包蜕膜、真蜕膜。

    1、底蜕膜:孕卵与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将发育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2、包蜕膜:为覆盖在孕卵上面的蜕膜,将组成胎膜的一部分。

    3、真蜕膜:除孕卵附着部位以外的蜕膜。

    蜕膜反应的保健

    孕妇在做B超后,确诊怀孕,子宫出现蜕膜反应后,应积极做好孕期保健。在孕初期,正式胎儿个器官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时期,孕妇应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注意。

    1、衣着宽松:孕妇穿的衣服要宽松,式样简单而寒暖适宜。

    2、饮食均衡:孕妇需要增加营养,多喝水以及挑选富含纤维素与果胶的蔬菜、水果、像芹菜、韭菜、苹果、梨等,以利通便。

    3、充足睡眠:孕妇需要充足的睡眠与适当的休息。晚上至少睡8小时,中午最好休息片刻。均以侧卧为宜,妊娠子宫往往右旋,左侧卧便可纠正它的右旋而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以提高胎儿的血供。

    4、注意清洁卫生:怀孕期间,汗腺及皮脂腺分泌增多,阴道分泌物也增多。因此,应当勤洗澡、勤洗外阴、勤换内衣,以及保持体表清洁。

    5、孕早期应尽量避免同房:如果B超发现子宫有蜕膜反应,应尽量避免同房。同房可能会引起盆腔充血,激发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

    6、合理用药:妊娠期间孕妇一定要谨慎用药,尤其是头三个月,正是胎儿各器官发育和形成的重 要时期,此时胎儿对药物特别敏感。

在妇科方面b超能做出什么

月经断了五年又来了怎么回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