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崩漏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桑叶性寒,能够起到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作用,用它可以治疗因为血热导致崩漏。但是在使用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脉象,舌苔辩证之后才能够选择药物来进行治疗。
崩漏会出现子宫大量出血和出血淋漓不尽的症状。
“, 甘所以益血, 寒所以凉血, 甘寒相合, 故下气而益阴, 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 故又能除脚气水肿, 利大小肠, 除风.经霜则兼清肃, 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 益血故又能长发, 凉血故又止吐血.”
“, 虽治盗汗, 而风温暑热服之, 肺气清肃, 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 止风行肠胃之泄泻, 已肝热妄行之崩漏, 胎前诸, 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桑叶可长服, 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 三分、二分已落时, 一分在者名神仙叶, 即采取与前叶同阴乾, 捣末, 丸散任服, 或煎以代茶, 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 和桑叶煎服, 治痢, 亦主金疮及诸损伤止血.”(《本草图经》)
“桑叶, 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 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 取经霜者, 常服治盗汗, 洗眼去风泪.”
与
桑叶的: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
2、清肝明目: 用于风火目疾(如急性结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3、清肺润燥︰ 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
桑叶的:
1、 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2、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3、 桑叶有解痉作用。
4、 桑叶有抗原微生物作用。桑叶煎剂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还可杀灭钩端螺旋体。
5 、桑叶有抗炎作用。
6、 桑叶有降血糖作用。其所含的蜕皮甾酮对多种方法诱导的血糖升高均有降糖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
7 、桑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桑叶提取液给狗麻醉后股静脉注射,出现暂时血压降低,但不影响呼吸。
8、 桑叶对平滑肌有影响,其对动物动情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9 、桑叶还有降血脂、利尿作用。
桑叶的副作用: 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性试验中, 用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 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 对内脏器官无损害, 如超过人用量的250倍以上, 则对肝、肾、肺等器官有一定损害(如变性、出血);桑叶注射液无 *** 性, 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桑叶注射液后出现: 注射局部疼痛, 部分患者有轻微发冷、发热、头晕反应, 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 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卧床1~2天, 可逐渐减轻。
桑叶:桑树的叶,以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证。现代还用于治疗下肢象皮肿。
可内服、外用,也曾被制成注射液。此外,把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桑叶的蒸馏液还可用于治疗目疾。
桑枝:桑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经,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证,尤擅疗上肢痹痛。可煎汤或熬膏内服,亦可煎水外洗。
此外,把桑树的枝条烧灼后,可沥出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等书载其能治疗“大风疮疥”、破伤风、小儿身面烂疮等证。
桑根: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药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多入煎剂、散剂,也捣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带皮用亦可入药,书载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崩漏等。此外,全株桑树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儿口疮和外伤出血。
桑葚:为桑树结的果穗,夏季采收。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煎汤、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