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崩漏下血治疗应如何

时间: 阅读:7132
崩漏下血治疗应如何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08-14 15:09:30

有崩漏下血治疗的时候一般可以选择药物,比如孕酮类型的药物,另外也可以口服一些避孕药来帮助月经周期的调理。在药物方面,还可以选择雌激素制剂,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帮助身体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尽量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4-03-17 16:16:44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临床表现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1)止血
      ①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②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春期功血患者。
      ③其他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K等,但效果不理想,故仅作为止血的辅助措施。
      (2)调整月经周期(血止后应用)。
      ①人工周期治疗(见月经稀发)。
      ②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一般用口服避孕药,服法同避孕,适用于生育年龄而无生育要求者。③孕激素治疗:下次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用于更年期功血,连用3个周期。
      (3)恢复排卵功能,是治疗青春期和生育期五排卵性功血的根本措施。
      ①克罗米酚(见月经频发)。
      ②三苯氧胺(见月经频发)。
      ③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月经周期第16-18天,每次5000-10000IU,隔日肌拄1次,共2次。
      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于月经中期连续脉冲式给药,每天5mg,共3天。
      (4)诱导闭经:对更年期及老年妇女用甲基睾丸素5-10mg/日,或棉酚类药抑制子宫内膜,使月经渐少直至闭经。
      (5)子宫切除术:用于保守治疗无效及无需生育的重症患者。

      中医治疗
      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 祝由师
    回复
    2024-03-17 16:16:44

      崩漏治疗

      教学视频指出,崩漏可以采用针灸方法:针刺隐白穴,或者,在隐白穴点刺放血,效果很好。

      中药可以采用胶姜汤进行治疗: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更年期崩漏,可以采用温经汤: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温经汤主之。

      建议咨询针灸师、中医师。

  • 紫苏
    回复
    2024-03-17 16:16:44

    崩漏如果不处理好,女性以后可能都有慢性病,首先崩漏该怎么样止血呢?

    崩漏是女性月经失调的一种病症,崩就表现为突然的大量出血,漏则表现为慢性阴道出血,出血淋漓不尽。导致崩漏的原因大多都是由于单纯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生殖系统没有明显器质性疾病,这种症状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女性。快速制止崩漏引起的异常出血,一般首选雌、孕激素进行止血治疗,可以服用短效避孕药止血。

    崩漏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 半夏
    回复
    2024-03-17 15:15:34

    中医之崩漏,西医称为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如来势急,出血量多,称为“崩”;如来势缓,出血量少,而持续时间长,称为“漏”。

    一:王幸福老师的崩漏(西医宫血)方

    黄芪30g,当归30g,生地30g,霜桑叶30g,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生地榆60g,生贯众60g,白头翁60g,桑白皮30g,益母草120g,

    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和龟板30g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方证体悟】:此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我是早年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时看到的,但并未引起注意。引起我重视此方的是四川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其多次发表文章推荐此方治崩漏证,并言乃高效专方也。因此,我在临床开始有意大量验证该方。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对于轻症宫血还可以,基本上是高效的,但对重症虚证疗效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在看到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文章《地榆贯众白头翁汤治崩漏》,感觉效果亦很好,考虑可以把二方合用。

    在读《李凤翔临证经验集》时,我又发现了治疗宫血的验方:益母草120g,当归12g,白芍9g,甘草6g,木香3g,据云屡用不爽,疗效超过一般的所谓引血归经及补血药。至此,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出发,将三方合在一起,并根据青年多热,中年多瘀,老年多虚的原则加减用药,在治疗崩漏症时,几无失手,百打百中,也成为了我自已的秘方。现公布于众,希望同道一用。

    二:可选用中成药:宫血停颗粒或宫血宁胶囊。

    宫血停和宫血宁的区别在于其所主治的病症不同。

    宫血停为补益脾肾、活瘀、止血,常用于治疗脾肾两虚,气虚血瘀所引起的月经过多。

    宫血宁则起到凉血、收涩止血的作用,主治因血热所导致的出血,如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以及流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的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属于血热妄行证者。

    两者均属于中成药,用药需要经过医师诊查辨证之后,查明出血原因再根据个人具体病情,合理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异常出血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不建议盲目自行用药。

    三:针灸方

    病因:
    【1】由于思虑伤脾,或操劳过度,或郁怒伤肝,以致肝失藏血,脾失统血而致。
    【2】受寒、热邪气,内伤胞宫,冲任失调而引起。

    辩证:血崩:经血忽然大小不止。 血漏:经血持续不断。

    症状:有头晕,眩晕,目眩,面色苍白,精神疲惫,畏冷,腰酸,四肢无力等。

    症型:热证、虚寒、瘀血三种。

    【1】热证:

    症状:经色鲜红,有秽气,脉数,苔黄。

    治法:清热止泻。针刺泻法为主。

    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行间,然谷。

    【2】虚寒:

    症状:经色黯淡,少腹冷,脉象沉迟,舌苔薄白。

    治法:固摄冲任。针刺补法并配艾灸。

    处方: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三阴交,交信。

    【3】瘀血:

    症状:经色紫黑,腹痛拒按。

    治法:调气化瘀。针刺以泻法为主。

    处方:处方:气海,关元,中极,肝腧,脾腧,肾俞。大墩(艾灸),隐白(艾灸)。太冲、三阴交。

    方解:

    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四个穴位调整冲任,大补真阴与元阳。

    肝腧,脾腧,肾俞能掌握统血,藏血的源泉。

    大墩(艾灸),隐白(艾灸),为肝经、脾经的井穴,用灸法能统治崩漏。

    行间,然谷,可以清肝经,肾经之热,止血妄行。

    三阴交、交信,太冲,三穴是肝脾肾的调经血,化瘀血,止崩漏的要穴。

突然白带增多该怎么办

宫颈炎阴性该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