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崩漏的漏治有哪些

时间: 阅读:2544
崩漏的漏治有哪些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5-08-12 03:19:10

崩漏的漏治包括使用止血药物、调经理气的药物、手术等。其中止血药物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麦角生物碱、垂体后叶素等。调经理气的药物包括益母草颗粒、宫血宁、葆宫止血颗粒、乌鸡白凤丸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7 17:17:35

    (一)气陷 1.治则:益气固本。 2.处方血崩
    :脾俞、隐白、百会、气海、足三里。 3.方义:脾俞,健脾益气,加强统血之功;隐白,是治疗崩漏之经验要穴;气海、足三里,用以辅气助元,使血有化生之源,百会系诸阳之会,善升提下陷之气。五穴合用,能益气升阳,固摄经血。 4.治法:隐白、气海均以艾卷雀啄法温灸之,百会先针,施平辅平泻之法,继用灸法。余穴采取补法。 (二)血热 1.治则:清热凉血。 2.处方:行间、血海、阴交、关元。 3.方义:行间,足厥阴之荥,以清肝热,增肝藏血之功;血海为脾经之穴,可泄血热,益脾统血之力;阴交、关元位于任脉而与冲脉交会,血崩多与冲任受损密切相关,取此二穴,可固经涩血。? 4.治法:关元、阴交平补平泻;行间、血海宜用泻法。 (三)血瘀 1.治则:活血化瘀。 2.处方:膈俞、肝俞、三阴交、中极。 3.方义:血之会穴膈俞,活血理血以通瘀止血;肝俞,疏调肝脏气机以行气活血止血;三阴交,取其统血固经;中极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用之加强冲任摄血功能。本方既能利气化瘀以止血,又可统摄离经之血以固经。 4.治法:膈俞、肝俞施泻法,中极、三阴交先补后泻,以补为主。
    编辑本段针灸古方辑录
    《千血崩
    金翼方?卷二十六》:“崩中带下,……中极”。 《针灸资生经?第七》:“阴交、石门,疗崩中”。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妇人经血过多不止并崩中者,毫针刺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次针足厥阴经行间二穴,次手少阴经通里二穴,……针入二分,各灸二七壮。凡灸虚,则炷火自减;实,则灸火吹灭”。 《针灸聚英?卷二》:“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灸气海”。 《神应经?妇人门》:“血崩、气海、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 《类经图翼?十一卷》:“血崩不止:膈俞、肝俞、肾俞、命门、气海、中极(下元虚冷,血崩白浊)、间使、血海、复溜、行间”。 《针灸大成?卷九》:“妇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极、肾俞、子宫。……再刺后穴: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 《针灸逢源?卷五》:“血崩:……肾俞、气海、关元、中极(俱灸妙)、三阴交”。
    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血崩昏暗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土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 白术(一两,土炒焦) 黄耆(三钱,生用) 当归(五钱,酒洗)黑姜(二钱) 人参(三钱) 水煎服。一剂崩止,十剂不再发。倘畏药味之重而减半,则力薄而不能止。方妙在全不去止血而惟补血,又不止补血而更补气,非惟补气而更补火。盖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然单补气则血又不易生;单补血而不补火,则血又必凝滞,而不能随气而速生。况黑姜引血归经,是补中又有收敛之妙,所以同补气补血之药并用之耳。 若血崩数日,血下数斗,六脉俱无,鼻中微微有息,不可遽服此方,恐气将脱不能受峻补也。有力者用辽人参去芦三钱煎成,冲贯众炭末一钱服之,待气息微旺然后服此方,仍加贯众炭末一钱,无不见效;无力者用无灰黄酒冲贯众炭末三钱服之,待其气接神清始可服此方。人参以党参代之,临服亦加贯众炭末一钱冲入。
    年老血崩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年老血崩者,其症亦与前血崩昏暗者同,人以为老妇之虚耳,谁知是不慎房帏之故乎!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一两,酒洗) 黄耆(一两,生用)三七根末(三钱) 桑叶(十四片) 水煎服。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然必须断欲始除根,若再犯色欲,未有不重病者也。夫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但老妇阴精既亏,用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而不可责其永远之绩者,以补精之味尚少也。服此四剂后,再增入: 白术(五钱) 熟地(一两)山药(四钱) 麦冬(三钱)北五味(一钱) 服百剂,则崩漏之根可尽除矣。 亦有孀妇年老血崩者,必系气冲血室,原方加杭芍炭三钱,贯众炭三钱极效。
    少妇血崩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有少妇甫娠三月,即便血崩,而胎亦随堕,人以为挫闪受伤而致,谁知是行房不慎之过哉!治法自当以补气为主,而少佐以补血乏品,斯为得之。方用固气汤。 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土炒)大熟地(五钱,九蒸) 当归(三钱,酒洗)白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杜仲(三钱,炒黑) 山萸肉(二钱,蒸)远志(一钱,去心) 五味子(十粒,炒)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连服十剂痊愈。此方固气而兼补血。已去之血,可以速生,将脱之血,可以尽摄。凡气虚而崩漏者,此方最可通治,非仅治小产之崩。其最妙者,不去止血,而止血之味,含于补气之中也。 妊娠宜避房事,不避考纵幸不至崩往往堕胎,即不堕胎生子亦难养,慎之!戒之!
    交感出血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一交合则流血不止者,虽不至于血崩之甚,而终年累月不得愈,未免血气两伤,久则恐有血枯经闭之忧。此等之病,成于经水正来之时交合,精冲血管也。夫精冲血管,不过一时之伤,精出宜愈,何以久而流红?不知血管最娇嫩,断不可以精伤。凡妇人受孕,必于血管己净之时,方保无虞。倘经水正旺,彼欲涌出而精射之,则欲出之血反退而缩入,既不能受精而成胎,势必至集精而化血。交感之际,淫气触动其旧日之精,则两相感召,旧精欲出,而血亦随之而出。治法须通其胞胎之气,引旧日日之集精外出,而益之以补气补精之药,则血管之伤,可以补完矣。方用引精止血汤。 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土炒)茯苓(三钱,去皮) 熟地(一两,九蒸)山萸肉(五钱,蒸) 黑姜(一钱) 黄柏(五分) 芥穗(三钱)车前子(三钱,酒炒) 水煎。连服四剂愈,十剂不再发。此方用参儿以补气,用地萸以补精,精气既旺,则血管流通;加入茯苓、车前以利水与窍,水利则血管亦利;又加黄柏为引,直入血管之中,而引夙精出于血管之外;芥穗引败血出于血管之内;黑姜以止血管之口。一方之中,实有调停曲折之妙,故能怯旧病而除陈苛。然必须慎房帏三月,破者始不至重伤,而补者始不至重损,否则不过取目前之效耳。其慎之哉!宜寡欲。
    郁结血崩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怀抱甚郁,口干舌渴,呕吐吞酸,而血下崩者,人皆以火治之,时而效,时而不效,其故何也?是不识为肝气之郁结也。夫肝主藏血,气结而血亦结,何以反至崩记?盖肝之性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治法宜以开郁为主,若徒开其郁,而不知平肝,则肝气大开,肝火更炽,而血亦不能止矣。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 白芍(一两,醋炒) 白术(一两,土炒)当归(一两,酒洗) 丹皮(三钱)三七根(三钱,研末) 生地(三钱,酒炒) 甘草(二钱) 黑芥穗(二钱)柴胡(一钱) 水煎服。一剂呕吐止,二剂干渴除,四剂血崩愈。方中妙在白芍之平肝,柴胡之开郁,白术利腰脐,则血无积住之虞。荆芥通经络,则血有归还之乐。丹皮又清骨髓之热。生地复清脏腑之炎。当归、三七于补血之中,以行止血之法,自然郁结散而血崩止矣。此方入贯仲炭三钱更妙。
    闪跌血崩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升高坠落,或闪挫受伤,以致恶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状者,若以崩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盖此症之状,必手按之而疼痛,久之则面色痿黄,形容枯搞,乃是瘀血作祟,并非血崩可出。倘不知解瘀而用补涩,则瘀血内攻,疼无止时,反致新血不得生,旧血无由化,死不能悟,岂不可伤哉!治法须行血以去瘀,活血以止疼,则血自止而愈矣。方用逐瘀止血汤。 生地(一两,酒炒) 大黄(三钱)赤芍(三钱) 丹皮(一钱)当归尾(五钱) 枳壳(五钱,炒) 龟板(三钱,醋炙) 桃仁(十粒,泡炒,研) 水煎服。一剂疼轻,二剂疼止,三剂血亦全止,不必再服矣。此方之妙,妙于活血之中,佐以下滞之品,故逐瘀如扫,而止血如神。或疑跌闪升坠,是由外而伤内,虽不比内伤之重,而既已血崩,则内之所伤,亦不为轻,何以只治其瘀而不顾气也?殊不知跌闪升坠,非由内伤以及外伤者可比。盖本实不拨,去其标病可耳,故日急则治其标。 凡跌打损伤致唾血,呕血皆宜如此治法,若血聚胃中,宜加川厚朴一钱半,姜汁炒。
    血海太热血崩
    出典:傅青主女科上卷\血崩 内文:妇人有每行人道,经水即来,一如血崩,人以为胞胎有伤,触之以动其血也,谁知是子宫血海因太热而不固乎!夫子宫即在胞胎之下,而血海又在胞胎之上。血海者,冲脉也。冲脉太寒而血即亏,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火热也。然既由冲脉之热,则应常崩而无有止时,何以行人道而始来,果与肝木无恙耶?夫脾健则能摄血,肝平则能藏血。人未入房之时,君相二火,寂然不动,虽冲脉独热,而血亦不至外驰。及有人道之感,则子宫大开,君相火动,以热招热,同气相求,翕然齐动,以鼓其精房,血海泛滥,有不能止遏之势,肝欲藏之而不能,脾欲摄之而不得,故经水随交感而至,若有声应之捷,是惟火之为病也。治法必须滋阴降火,以清血海而和子宫,则终身之病,可半载而除矣。然必绝欲 三月而后可,方用清海丸。 大熟地(一斤,九蒸) 山萸(十两,蒸)山药(十两,炒) 丹皮(十两)北五味(二两,炒) 麦冬肉(十两) 白术(一斤,土炒) 白芍(一斤,酒炒)龙骨(二两) 地骨皮(十两)干桑叶(一斤) 元参(一斤) 沙参(十两) 石斛(十两) 上十四味,各为细末,合一处,炼蜜丸桐子大,早晚每服五钱,白滚水送下,半载痊愈。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倘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徒以发灰、白矾,黄连炭、五倍子等药末,以外治其幽隐之处,则恐愈涩而愈流,终必至于败亡也。可不慎与!
    编辑本段治疗方剂
    灵芝荸荠饮 灵芝50克,荸荠500克,白糖200克,香精2克,灵芝水煎取汁,荸荠压汁,混合, 加水至160毫升,加白糖,香精使溶,日服2次,能清热利尿,降血压。治血崩。

  • 冉冉云
    回复
    2024-03-17 17:17:35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一、需与崩漏鉴别的疾病

      1.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疾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4.赤带 赤带与漏下的鉴别要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赤带以带中有血丝为特点,月经正常。

      5.胎产出血 崩漏应与妊娠早期的出血性疾病如胎漏、胎动不安,尤其是异位妊娠相鉴别,询问病史、做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产后病出血尤以恶露不绝为多见,可询问病史,从发病时间恶露不绝发生在产后可作鉴别。

      6.生殖器肿瘤出血 临床可表现如崩似漏的阴道出血,必须通过妇科检查或结合B超、MRI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可以明确诊断以鉴别。

      7.生殖系炎症 如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其临床常表现如漏下不止,可通过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助鉴别。

      8.外阴外伤出血 注意排除外阴阴道外伤性出血,如跌仆损伤、暴力性交等,询问病史和妇科检查可鉴别。

      9.内科血液病 内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阴道出血期可由原发内科血液病导致血量过多,甚则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通过血液分析、凝血因子的检查或骨髓细胞的分析不难鉴别。

      二、病因病机

      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其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1.脾虚 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血失统摄,甚则虚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等均致肾气虚而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发为崩漏。亦有素体阳虚,命门火衰,或久崩久漏,阴损及阳,阳不摄阴,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或素体肾阴亏虚,或多产房劳耗伤真阴,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迫血妄行,子宫藏泻无度,遂致崩漏,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3.血热 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热灼、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三、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崩三法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3.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

      四、辨证沦治

      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主方: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①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暗,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暗,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②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暗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暗,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③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主方: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①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2.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医学教育网整理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因青春期非生殖年龄,可让机体在自然状态下逐渐去健全排卵功能;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治疗要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至于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和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

      五、清热固经汤和固本止崩汤的药物组成

      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六、急症处理

      崩漏属血证、急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视病情及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及方药。

      1.补气摄血止崩 暴崩下血,“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气者,人之根本也”。补气摄血止崩最常用。方选独参汤(高丽参l0g)水煎服;或丽参注射液lO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推注;或丽参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

      2.温阳止崩 若出现阴损及阳,血无气护时,症见血崩如注,动则大下,卧不减势,神志昏沉,头仰则晕,胸闷泛恶,四肢湿冷,脉芤或脉微欲绝,血压下降。医学教育网整理病情已陷入阴竭阳亡危象,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中药宜回阳救逆,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伤寒论》):高丽参l0g,熟附子l0g,急煎服;亦可选六味回阳汤(《景岳全书》):人参、制附子、炮姜、炙甘草、熟地、当归。原方治中寒或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3.滋阴固气止崩 使气固阴复血止。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4.祛瘀止崩 使瘀祛血止,用于瘀血阻滞血海,子宫泻而不藏,下血如注。

      (1)田七末3~6g,温开水冲服。

      (2)云南白药l支,温开水冲服。

      (3)宫血宁胶囊,每次2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此胶囊为单味重楼(七叶一枝花)研制而成。

      5.针灸止血 艾灸百会穴、大敦穴(双)、隐白穴(双)。

      6.西药或手术止血 主要是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见功血)。

      对于顽固性崩漏,不论中年或更年期妇女,务必诊刮送病理检查,及早排除子宫内膜腺癌,以免贻误病情。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7 17:17:35

    ①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止血:诊断性刮宫:止血迅速又有助于明确诊断,然后再用药调整?

    雌激素:适用于无排卵型青春期功血,应用剂量按出血量多少而定,一般用己烯雌酚1~2毫克,每日口服3次,有效者于2~3日内血止,血止后逐渐减量,每3天减量1次,每次减药量不超过原用量的1/3,直至维持量每日1~2毫克,维持至下次月经周期前2~3天即停药?

    应当注意的是,病人口服上述大剂量雌激素时,常会有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等反应,可同时服维生素B6?B1等减轻反应,有时反应严重不能继续服用时,可改用针剂如苯甲酸雌二醇1~3毫克肌注,每日2次,以后逐渐减量或改服己烯雌酚1毫克,维持至血止后15~20天,停药3~7天可发生药物撤退性出血,以后再调整周期?

    孕激素:适用于病人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孕激素使增生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停药后3~5天子宫内膜脱落,出现撤药性出血,由于这种内膜脱落较彻底,故又称药物性刮宫,常用的人工合成孕激素有炔诺酮?甲地孕酮和安宫黄体酮等,其剂量按流血量多少而定,若血量多者,需用大剂量方可止血,如炔诺酮(妇康片)5~75毫克,甲地孕酮(妇宁片)8毫克或安宫黄体酮8~10毫克,每4~6小时服1次,用药3~4次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则改为8小时1次,再逐渐减量,每3日减量1次,每次减药量不超过原用量的1/3,直至维持量至炔诺酮每日为25~5毫克,甲地孕酮4毫克或安宫黄体酮4~8毫克,维持到血止后15~20天,停药后3~7天出现撤药性出血?

    若临床表现为少量淋漓不断的阴道流血,用黄体酮10毫克,每日肌注1次或口服安宫黄体酮2毫克,每日3次,共3~5天,能使血量减少或停止,停药后2~3日出现撤药性流血?

    雄激素: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增强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张力的作用,改善盆腔充血,减少出血量,但大出血时不能立即改变内膜剥脱的过程,也不能使其迅速修复,故不能单独用以止血?

    三合激素:三合激素注射剂每支含苯甲酸雌二醇2毫克?黄体酮125毫克?丙酸睾丸酮25毫克,每次肌肉注射1支,4~6小时内流血明显减少,可于6~8小时重复注射,如24小时血量仍未控制,应考虑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复方黄体酮注射剂:每支含苯甲酸雌二醇2毫克?黄体酮20毫克,每日肌注1次,止血效果好?

    其他止血药:安络血或止血敏可减少微血管通透性,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失血量的作用,但不能完全赖以止血,因为这些药物不能控制内膜的剥脱过程,也不能促进内膜的再生?

    控制周期:雌?孕激素序贯法:已烯雌酚1毫克,每晚1次,于出血第5天起连服20天,于服药第16天,每日加用黄体酮10毫克肌注,两药同时用完?常用于青春期功血病人,使用2~3个周期后,病人即能自发排卵?

    雌?孕激素合并法:已烯雌酚05毫克,每晚服1次;安宫黄体酮4毫克,每晚1次,于流血第6天起两药并用连服20天,停药后出现撤药性出血,血量较少?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止血,孕激素用以限制雌激素引起内膜增生的程度?适用于各种不同年龄的功血?

    孕?雄激素合并法:黄体酮10毫克及丙酸睾丸酮10~25毫克,每日肌注1次,共5天,预计下一次出血前8天开始注射?常用于更年期功血?

    促进排卵:用于青春期和生育期的病人?

    雌激素:月经稀发且雌激素水平低下的病人,用小剂量雌激素周期疗法,在月经第6天起,每晚服已烯雌酚0125~025毫克,共20天为1个周期,连续用3~6周期?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当卵巢中有卵泡发育到近成熟时,用hcG1000国际单位,次日增至2000国际单位,第3日增至5000国际单位肌肉注射,可能引起排卵?基础体温有双相变者可继续每日用1000国际单位4~5次以维持黄体?如无双相变者,可能卵泡尚未充分发育,可再重复5000国际单位肌注1次?

    氯底酚胺:对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病人,氯底酚胺有较高的促排卵作用?首次剂量从周期第5日起,每天50毫克,连服5天,同时测定基础体温,以观察疗效,其后可酌情增至100~150毫克/日?本药不宜长期连续应用,否则可能过度刺激垂体,使促性腺激素作用过强,导致卵巢内多数卵泡发育?卵巢增大?囊性变,最终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或多发排卵和多胎妊娠等症?

    ②有排卵型功血的治疗:排卵型月经过多:一般具有雌激素偏高的现象,其治疗方法可用睾丸素(如丙酸睾丸酮?甲基睾丸素等)对抗雌激素?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及其他常用的各种止血剂对症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替代疗法:即在经前8~12天起肌注黄体酮10~20毫克,每日1次,共5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8~12毫克,也可在基础体温显示排卵后肌注长效黄体酮250毫克1次?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一般于基础体温上升后第3天起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国际单位~2000国际单位,每日或隔日1次,共5~6次,有刺激及维持黄体功能的作用?

    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孕激素:用法同上述黄体功能不全,其作用是调节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用法同上述黄体功能不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促进黄体功能的作用?

  • 芍药
    回复
    2024-03-17 16:16:25

    卵巢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出血,而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近绝经期的妇女。

    本病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

    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突然出血,血量颇多,来势猛急者,称之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谓之“漏”。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相互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可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能转成崩,故在临床上常以崩漏并称。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是脾肾气虚、冲任血热和瘀血停滞等原因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而发生崩漏。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崩漏的临床特点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出血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月或仅数日。此类患者排卵功能障碍,无黄体形成,故西医称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妇女。就崩漏而言,可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不正常出血,如流产、产后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也可见到“崩”和“漏”的表现,但不是经血来潮,故不列于其中。

    卵巢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

    (1)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殖症),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绝经期的妇女。这一类虽有卵的成熟或不全成熟,但无排卵,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无分泌期变化。主要通过雌激素水平波动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增长和萎缩,因此失去正常月经的规律性。

    多数患者先有短期停经,但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时间长短不一,有出血达数周,亦有中止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血。患者常表现贫血。

    (2)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月经周期尚正常,经期延长,经血量多。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卵巢仍排卵,但由于黄体机能障碍,子宫内膜出血孕酮不下降,故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剥脱。此型较少见。

    2.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2)体征: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生殖器改变体征,无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则子宫因受卵泡激素的影响可略大,稍软。

    (3)基础体温测量: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体温呈单相曲线,有排卵型则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4)诊断性刮宫:如疑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时间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前2~3天;或月经来潮24小时内,刮出内膜做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仅有增生而无分泌现象,即可诊断(正常内膜应为分泌期)。如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后5天,内膜病理检查增生和分泌现象同时存在,或呈分泌不足现象。

    在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必须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肌瘤、流产以及全身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等。

    三、辨证施治

    1.血热型

    (1)实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忽然大下,漏红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施治】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龟版24g,地骨皮、牡蛎、阿胶、生地各15g,山栀子、棕榈炭、黄芩各9g,地榆、藕节各15g,甘草3g,沙参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2)虚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而质正常或稍稠,心烦潮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虚烦不寐,甚则盗汗,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施治】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生地黄、白芍、续断各10g,熟地黄12g,黄芩、黄柏、山药各8g,甘草6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龙骨20g,牡蛎20g,仙鹤草10g;淋漓不断者,加生蒲黄10g,三七粉(吞)3g;眩晕,烘热易怒,加龟版20g,白芍10g。

    2.肾虚型

    (1)偏肾阳虚型

    【辨证】经来无定期,经量或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或阴冷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部为甚。

    【施治】温肾扶阳,固冲止血。

    【方药】制附子8g,熟地12g,山药、覆盆子、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各10g,鹿角霜3g,黄芪、赤石脂各15g。

    【加减】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仙茅、仙灵脾各10g;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10g,砂仁10g,炮姜8g。证见出血量多,色暗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各10g。

    (2)偏肾阴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少不一,下时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鲜红,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失眠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施治】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各10g,甘草6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茯苓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不止者加乌贼骨、阿胶珠各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0g;腰酸者加杜仲10g。

    3.脾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见暴崩,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胸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或沉弱,虚大无力。

    【施治】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元煎:人参、白术各10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

    【加减】若失血过多者加阿胶、焦艾叶、血余炭;若失血多生内热者,加生地炭、地榆炭、贯众炭、仙鹤草;若兼寒者加焦艾叶、炮姜;若挟瘀者加茜草根、三七。

    4.血瘀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停闭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质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瘀下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沉涩,或弦紧。

    【施治】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柴胡6g,赤芍12g,当归、川芎、元胡、炒蒲黄、五灵脂、香附各10g,甘草6g,益母草15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带黑色者加茜草、乌贼骨各10g;腹痛甚者加佛手、青木香各1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固经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崩漏丸、四红丹、荷叶丸、十灰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

    (2)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3)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乌金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4)震灵丸、失笑散、四物益母丸、益母丸、益母草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过江龙(土老虎眼)种仁6~9g,烧存性研末,开水冲服,每日1次(一般用药1~2次血止)。

    (2)益母草30g。水煎服(适用血瘀型)。

    (3)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g。水煎服(适用于血热型)。

    (4)白芍15g,香附12g,生、熟蒲黄各10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5)旱莲草、女贞子各15g,山萸肉、贯众、地榆、生地各12g。

    水煎服(适用于肾阴不足型)。

    (6)赤石脂、补骨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肾气虚寒型)。

    (7)槐米、白术各20g,黄芪、旱莲草、乌贼骨各30g,甘草10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摄型)。

    (8)鹿角霜15g,炮姜炭10g,三七6g。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五、调护

    (1)卧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头低足高位。

    (2)劳逸适度,应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3)使用垫纸质地要柔软,消毒。

    (4)对长期出血淋漓不尽者,应嘱其增加营养,补充铁剂。

    (5)要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宜温水洗涤,勤换内裤,若湿毒致外阴瘙痒,严禁搔抓及热水洗烫。

    (6)流血多者,应住院治疗观察,避免不良刺激。

    (7)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热助阳。禁房事。

宫颈湿疣易传染吗

宫颈炎3分是什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