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经脉可以对肾以及肝进行诊断。可以寻求中医进行把脉,也可以去医院进行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超声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崩漏可能是由于脾虚、肾虚或者血热造成的。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行中药调理治疗。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两者都是运用医生的手,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1)脉诊。月经将至或正值经期,无其他症状,其脉滑利者,为经行正常脉象。若滑中带数而有力者,多由冲任伏热,可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等;若沉细略滑者,多为血虚血海不充,可见于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脉细数而弱者,多属虚热伤津,阴亏血少,可见于经期过长、经行色淡、经行心悸等,脉来虚数而弱者,多为血亏脉道失充,可见于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血等。突然失血过多者还可出现芤脉等。
妇女的脉象,一般较男子柔弱而细小。《难经·十九难》中说:
“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临床表现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 *** 出血的总称。临床以 *** 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 *** 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并发症有:
1、?贫血: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2、虚脱: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3、邪毒感染: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粘,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病因病机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诊断检查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 *** 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 *** 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 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确诊妊娠, *** 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产后 *** 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 *** 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因损伤所致 *** 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中老年妇女 *** 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瞄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施治
一、血热崩漏
血热崩漏又分为实热和虚热。
实热多因为素体热盛,又喜食辛辣肥甘助热之品,热入血分,或肝郁化火,热灼阴液,血失所藏而致。症见: *** 骤然大量下血,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粘稠或夹有血块、面赤气粗、心烦口渴喜饮,尿赤便燥,舌红绛,苔黄或燥,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止血。
方药:清热八炭汤
生地炭20克,地榆炭20克,蒲黄炭10克,侧柏炭15克,血余炭12克,芥穗炭10克,炒当归12克,黄芩炭12克,棕榈炭15克,益母草20克,三七6克,旱莲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景天片、白药片口服。
虚热多因素体气虚血弱,气不摄血,症见:出血淋漓量多,日久不净色鲜红或淡红,日哺潮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烦躁不宁,口干少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
用药:滋阴凉血汤
熟地30克,炒白芍2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黄精12克,地骨皮12克,丹皮12克,炒当归15克,元参20克,芥穗炭10克,黄芩炭15克,藕节炭15克,阿胶珠10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血淤崩漏
血淤崩漏或由气滞血瘀,或因寒凝血聚,而使血结胞宫,淤血停滞,新血不能归经,则离经之血妄行。症见:突然下血量多,色暗紫,夹有淤血块,少腹疼痛,牵及两腰之间,拒按,脚软头晕,胸闷气逆;淤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涩有力,治宜活血逐瘀。
方药:活血失笑汤
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丹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30克,蒲黄炭10克,灵脂1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十味丸口服。
三、气虚崩漏
气虚崩漏多因素体不足,或劳思伤脾耗气,脾虚不摄,气血虚弱,中气下陷,气不摄血,冲任不固所致。症见:突然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浅淡而质清稀,面色白或虚浮,身倦怠,气短懒言,心虚烦,纳呆便溏,舌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腻,脉缓而无力,治宜益气摄血。
方药:益气汤
炙黄芪30克,黄精15口味,茯苓15克,莲子15克,灵芝15克,熟地2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党参30克。升麻10克,鹿角胶12克,艾叶炭12克,白术15克,芡实20克,补骨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归脾丸口服。
四、肾虚崩漏
肾虚崩漏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多因素体肾气不足,或因早婚、房劳、多产伤肾,以致肾失封藏,冲任不固所致。
肾阳虚症见:出血量多而色淡白,淋漓不断,面色白淡,神疲倦怠,畏寒肢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白苔薄,脉沉细弱,右尺尤甚,治宜温阳固肾。
方药:温阳汤
肉桂10克,黄芪30克,吴茱萸10克,鹿角胶12克,熟地20克,山萸15克,山药30克,炮附子10克,枸杞20克,菟丝子15克,当归10克,芥穗炭10克,血余炭10克,炮姜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附桂丸、补肾丸口服。
肾阴虚症见:出血量多而淋漓不断,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足跟作痛,舌红苔薄,口干舌燥,脉细数无力,治宜滋阴补肾。
方药:滋阴汤
鹿角胶12克,龟板胶12克,生地20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沙参12克,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15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15克,牛膝10克,地榆炭15克,黄芩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五、郁怒血崩
郁怒伤肝,致令肝不藏血而致崩漏,此症多发生在经期,偶因大怒伤肝,致令经血大下,血色鲜红,兼见肋间涨满,怒气不息,舌红唇紫或苍白,苔薄白,脉弦急,治宜开郁止血。
方药:解郁汤
柴胡12克,白芍15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白术15克,丹皮12克,生地20克,芥穗炭10克,当归10克,棕榈炭15克,黄芩炭12克,三七粉6克,炙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血宁丸口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
崩漏主要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经期和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理特征,因为发病时病情迅速,血量较大所以给人一种血崩的架势,故被命名为崩漏。崩漏在女性月经初期到月经结束期间都很容易发生,而且对女性的身体危害较大,很容易导致女性生育出现问题,那么崩漏该怎样治疗呢?
1、崩漏是什么意思
1、崩漏是什么意思
崩漏,中医病名。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2、崩漏的危害
月经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月经崩漏病起、来势迅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气短喘促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崩漏,邪毒感染由于出血时间较长,易感受邪毒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黏,色黄味臭等。
3、崩漏的原因
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温针灸治疗崩漏
治崩漏要以止血为先,结合温针灸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可以温通经脉,行气,达到双重作用。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艾灸能补虚固本,调经止血。两者结合效果更好。取穴,关元、气海、子宫三角,三阴交,太冲。脾虚可加足三里。针灸的同时再用上艾灸可补气固脱,顺经气而能固,经气固则止血,固治疗崩漏,常获满意治疗效果。
2、崩漏的药膳食疗方
1、山药山萸粥
原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英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注意事项:因热致病者忌服。
2、三七粉粥
原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3、乌雄鸡粥
原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4、红米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5、阿胶粥
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
用法: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6、芝麻粥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3、月经崩漏的原因有
(1)肾气不固崩漏:
素体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成崩漏。
(2)阴虚火旺崩漏: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下扰血海,致使经血非时妄行。失血过多,更伤阴津,阴愈虚则火益旺,故本病患者常迤逦不愈。
(3)瘀血阻滞崩漏:
情志内伤,冲任气血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以致瘀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
(4)气虚不摄崩漏: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气虚下陷,统血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
(5)血热妄行崩漏:
素体阳盛,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热之物酿成实火,灼伤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